- 中國儒學緘默維度
- 張昭煒
- 2038字
- 2025-04-25 18:47:58
二 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先秦緘默維度的展開
本章討論先秦緘默維度傳統的展開,重點在于線索勾勒及重要文獻征引,以鋪墊下面章節論述??最佒?,先秦緘默維度主要有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四個流派,《易傳》主要指《系辭傳》。與緘默維度相關的文獻是《孟子》《遠游》《莊子》《易傳》四部先秦元典。在此特別說明,莊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如何成為先秦儒學緘默維度展開的重要維度呢?在先秦諸子存世文獻中,能夠深度發揮孔、顏緘默維度傳統者,當以莊子居首。從與本書前一章銜接來看,將莊子引入儒學緘默維度傳統譜系,主要體現在莊子能為顏子傳神,甚至可以說,莊子對于顏子內在精神的闡發勝于被尊為儒家正統的孟子、荀子,然而在先秦以至明代儒家主流傳統中,莊子哲學中孔顏緘默維度的思想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從作者及成書年代來看,孟子早于莊子、屈原。從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天論》篇承襲《系辭傳》部分文字來看,可以將《易傳》推至荀子以前。[1] 荀子主張“虛壹而靜”,重視體證深靜,但本書并未將其歸入先秦緘默維度的展開;鑒于荀子在儒學的重要地位,對此不得不說明,故將荀子作為本章附論。關于屈原的定位,本書主要集中在以《遠游》為代表的緘默維度傳統,《遠游》與老莊的道家傳統更為密切,并非源于孔顏默會傳統?!哆h游》對于儒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本書引言論述陳獻章的詩作及中國儒學緘默維度定義時已有說明,在本書第五章論述朱熹、第十二章論述王夫之、第十三章論述方以智時,《遠游》對于中國儒學發展的重要影響將會更加清晰,而這在傳統儒學研究中常被忽略。將莊子列入儒學,甚至將莊子視為儒學“真孤”,這是明亡之際、中國儒學發展面臨絕境時的時代思想特色,國亡真孤顯,時窮節乃現,這將在本書第十二、第十三章論述,本章僅作引論。首先引入錢澄之的“以《莊》繼《易》”:
昔宋儒謂孟子善于《易》,然其書稱引絕不及《易》,豈《易》在戰國時已為卜筮之書,士君子比之方伎,不足稱說耶?自《莊子》以《詩》《書》《禮》《樂》及《易》《春秋》列為道術,后遂有“六經”之稱。而其稱《易》也,曰:“《易》以道陰陽?!眲t一語已抉其奧矣。吾觀其書,其言“內圣外王之道”,則一本于《易》。夫《易》之道,惟其時而已。《莊子》以自然為宗,而詆仁義,斥禮樂,訾毀先王之法者,此矯枉過正之言也。彼蓋以遵其跡者,未能得其意;泥于古者,不能適于今。名為治之,適以亂之。因其自然,惟變所適,而《易》之道在是矣……
莊子述仲尼之語曰:“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庇衷唬骸盀槿顺甲诱?,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而終勖之以“莫若為致命”。夫莊子其徒言其言者哉?一旦而有臣子之事,其以義、命自處也,審矣。屈子徘徊戀國,至死不能自疏,觀其《遠游》所稱,類多道家者說,至卒章曰:“超無為以至清兮,與太初而為鄰?!倍饭Q其“蟬脫于濁穢之中,以浮游塵埃之外”,亦誠有見于屈子之死,非猶夫區區憤激而捐軀者也。是故非天下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見道之人,亦不可以死節也……凡莊子、屈子之所為,一處其潛,一處其亢,皆時為之也。[2]
從儒學經典的繼承性而言,錢澄之認為莊子、孟子之說根基在于《周易》,盡管孟子不言《易》,但錢澄之認為孟子善《易》,其理由在于《周易》的真精神在孟子時已為方伎之說所遮蔽,孟子有意避嫌。僅憑“《易》以道陰陽”的評判,便可斷定孟子對于《周易》“已抉其奧矣”?!兑讉鳌贰跋葱耐瞬亍痹忈尅吨芤住芬责B心修德,深入緘默維度。莊子的“內圣”本于《周易》,《周易》是《孟子》《易傳》《莊子》共同的思想基礎。從中國儒學總體發展來看,孟子、莊子、《易傳》《遠游》這四個先秦緘默維度傳統,經過近兩千年發展后,在明亡之際中國文化遭受毀滅性摧折時,再次匯聚,形成更強的合力,方以智“怨怒以致中和”,[3] 以狂、以怒、以真對治儒學流弊之懦弱、虛偽,迸發出儒學的生生活力。
屈莊合詁,雖然從忠節而言,但根基仍在學術旨趣?!耙惶幤錆?,一處其亢”,莊子之潛是為任逍遙,積攢如鯤鵬般怒化的力量;屈原之亢基于潛,世事骯臟,內心怨怒,他只能通過內心的遠游實現蟬蛻,“與太(泰)初而為鄰”。緘默維度的悟道與顯性維度的節義相互助發:屈原以死節來呼喚正義,符合正統儒學的價值觀;從中國儒學的緘默維度與顯性維度互融互補來看,在緘默維度愈能潛,體知愈深刻,在顯性維度表現愈能資任擔當。至性、悟道、死節,三者一線貫穿,這不僅是儒學真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檢驗儒學真偽的一面鏡子。屈原的節義是中國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資糧,這種資糧在國家危亡之際體現得更為真切。真儒以義、命自處,乃至殺身成仁,中國儒者的杰出代表在宋末有文天祥、明末有劉宗周。真正能夠將這四個源頭融攝為一,理解接納《莊子》,甚至將莊子視為儒門的真孤,在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的根本層次上凝聚不同流派,這一艱巨的任務由方以智來完成,本書將在第十三章重點論述。下文引用四個源頭的代表性文本,略述先秦緘默維度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