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1915—2006,又譯為海陶華、海陶兒、海陶韋、海濤爾)[1]生前長期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論題:大綱和書目》(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1950,1953,1966,以下簡稱《中國文學論題》)、《韓詩外傳:韓嬰對 〈詩經〉 教化作用的詮釋》(Han Shih Wai Chuan:Han Ying'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of Songs,1952,以下簡稱《韓詩外傳》)、《陶潛詩集》(The Poetry of T‘ao Ch‘ien,1970)和《中國詩詞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1998,與葉嘉瑩合著)等,此外發表學術論文十幾篇,各類譯作200多篇,書評20多篇。

經筆者初步研究,《中國文學論題》是哈佛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課程的教材,也是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譯著《韓詩外傳》是英語世界最早的注譯本,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英譯本,如果把《韓詩外傳》納入《詩經》研究范疇,這部譯著也是《詩經》學史上的代表作品之一[2];《陶潛詩集》是英語世界第二部陶淵明集全譯本,也是英語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注譯本;《中國詩詞研究》是海陶瑋與葉嘉瑩的論文合集,也是兩人幾十年合作的成果呈現,其中收錄的《詞人柳永》和《周邦彥的詞》兩篇論文,集中代表了海陶瑋在中國古典詞譯介和研究方面的成就[3],為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做出了貢獻。海陶瑋是美國本土“第一位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4],是“美國漢學界的泰斗”和“研究中國文學著名的權威”,培養了康達維(David R.Knechtges,1942—)、梅維恒(Victor H.Mair,1943—)、艾朗諾(Ronald Egan,1948—)等著名漢學家,是美國漢學特別是美國中國文學研究的奠基者、先驅者。

海陶瑋的漢學實踐和學術成果,是美國中國文學研究的基礎和起點,對這位重要漢學家及其代表性漢學作品展開個案研究,對美國中國文學研究史、美國漢學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國外雖把海陶瑋的漢學作品奉為權威參考,卻鮮有研究;國內對海陶瑋還缺少關注,僅在陶學、詩經學等研究領域偶有提及介紹,尚無展開基礎性、專題性的研究[5],與其地位極不相稱。

海陶瑋的漢學研究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研究范圍始終集中在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古典文學,“從公元前3世紀屈原引人注目的著述,到公元12世紀周邦彥(1056—1121)的詞”[6],他的研究方法匯集眾家之長又獨具特色,既有作品譯介又有文獻考證,既“西論中用”又鑒承中國傳統治學方法。如何展開對海陶瑋這一人物的研究?筆者無意于全盤介紹、泛泛而談,而一直在思考和試圖抓住一個主要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什么是貫穿海陶瑋漢學研究的主要問題?筆者在全面排查國內外檔案資料、綜合研讀海陶瑋全部作品、深入了解其個人閱歷的基礎上發現,陶淵明研究是貫穿海陶瑋漢學研究的脈絡主線,既與海陶瑋漢學研究起源相關,又是海陶瑋漢學研究高峰,同時也切實影響到海陶瑋的思想世界和個人生活,海陶瑋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關注、學習、翻譯、研究和接受,形成了海陶瑋漢學研究的起源動因、學術成果、接受傳播的完整鏈條,體現了一位中國古代詩人及其作品進入西方漢學家個人學術生涯的全過程。海陶瑋是如何走上漢學研究道路的?他貢獻了什么陶學著述?對陶淵明作品的解讀和闡釋有哪些特點,為國內陶學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鑒的方法和結論?他的研究成果在英語世界陶學史上具有什么影響和地位?所從事的陶學對他個人思想和生活具體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種種問題吸引筆者進行探究。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頗受關注而又獨具特色的詩人之一。陶學,“是關于陶淵明及其詩文的學問,是歷代陶學家的感受、理解和評價的總匯”[7]。如果以六朝顏延之《陶徵士誄》算起,陶學在國內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如果從隋唐時期陶淵明作品流傳日韓算起,陶學在國外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中西陶學不絕如縷而又交融互鑒,共同推動著世界陶學的不斷深入發展。海陶瑋的陶淵明研究就是在這種中西陶學的互融互鑒中展開的。

一 研究內容

本著作以“美國漢學家海陶瑋對陶淵明的研究和接受”為研究對象,基于原始檔案和文獻,對海陶瑋的陶淵明研究做一個基礎性、系統性的研究,揭示海陶瑋陶淵明研究的歷史過程,全面深入地分析海陶瑋在陶淵明詩文研究方面的貢獻以及對陶淵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考察和評價海陶瑋的陶淵明研究在西方陶學和美國漢學中的地位、價值、意義和影響,同時揭示海陶瑋陶淵明研究對國內陶學的借鑒啟示意義。

首先,因國內外尚無對海陶瑋及其作品展開專題研究,筆者首先對海陶瑋生平、作品和私人藏書狀況的資料進行了全面地搜集整理,為海陶瑋研究奠定扎實的文獻基礎。在全面掌握哈佛大學館藏海陶瑋檔案和國內外能見資料基礎上,初步整理形成《海陶瑋年譜》,以時間為序全面梳理海陶瑋的生活閱歷、作品發表、研究興趣、社會任職等平生事跡,展現海陶瑋的學術人生。在國內外能見資料基礎上全面摸清海陶瑋的作品狀況,并從兩個方面對海陶瑋作品進行了梳理,一方面列出了《海陶瑋作品分類年表》,從著作、論文、譯著、書評、序跋、文書六個類別全面整理海陶瑋的著述;另一方面是在《海陶瑋年譜》中以時間為序保留了海陶瑋發表作品的條目,以展現作者的學術成果與生平閱歷的關系。兩個方面一橫一縱,分別從共時和歷時角度對海陶瑋的作品進行了匯總。關于私人藏書,筆者從海陶瑋私人藏書贈賣的原始檔案入手,把哈佛大學館藏原始檔案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館藏原始檔案相互比照,還原了海陶瑋1985年離美赴德之前,把自己全部3000余種近1.1萬冊圖書贈賣給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系的歷史史實,再現了海陶瑋私人藏書的數量、種類以及在海陶瑋漢學道路上所起的作用。這些都是關于海陶瑋研究的基礎性資料。

本著作在扎實文獻的基礎上,聚焦“海陶瑋對陶淵明的研究和接受”這一主要問題,以問題意識為主線,分三章構建內容主體:

第一章主要討論海陶瑋的三篇陶學論文:《陶潛的賦》(1954)、《陶潛的飲酒詩》(1968)和《陶潛詩歌中的典故》(1971),從中西兩個維度探究海陶瑋陶淵明研究的視角、觀點、方法、結論和“誤讀”,評析其成果的價值和對英語世界陶淵明研究的貢獻。從這三篇論文可以看出海陶瑋陶淵明研究的基本脈絡和逐步深入的過程,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奠定了英語世界解讀陶淵明的基調,也開啟了英語學界的中文辭賦研究和典故研究。

第二章是對海陶瑋《陶潛詩集》的專門研究。海陶瑋翻譯陶集采用了“譯—注—評”的方式,在譯文方面體現出“箋注翻譯、忠實達意”的特色,在注釋方面體現出“語文分析、修辭闡釋、互文比照”的特色,在評論方面體現出“中西比較、獨特評析、謹慎存疑”的特色。本章對這些特色做了詳細的研究。海陶瑋的譯注體現了中西兼容的理念,實現了英語世界陶學從翻譯到研究的轉變,但也存在缺乏整體評介和美學賞析不足等問題。

第三章借鑒中國傳統“知音說”,以海陶瑋親友、師生的紀念和回憶文章為主要依據,揭示他對陶淵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接受。通過研究他晚年崇尚并踐行的“陶淵明式”生活,探究他歸隱田園的心理動因、簡樸本真的處世方式和書酒會友的人際交往,分析他最初走上漢學研究道路的緣由以及此后克服多種艱難的動力,從而認為:海陶瑋是陶淵明跨越時空的“美國知音”。

最后得出結論:海陶瑋的陶學成果奠定了西方學界專業陶學的基礎,推動了美國的中國文學研究,在英語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學和文化;海陶瑋的陶學是生命之學、精神之學,他對陶淵明的研究和接受顯示了中國文學與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海陶瑋的陶學研究離不開與中國學者的合作和中美學術互動的大背景。

二 研究價值

1.對海陶瑋展開專題研究,彌補美國傳統漢學研究的不足。目前國內學界對美國漢學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美國當代“中國學”,對美國傳統漢學研究關注不夠,對美國中國文學研究整體上還比較缺乏。“漢學家研究是漢學研究的根本和重點”[8],是展開漢學史研究的支點和關鍵所在,因為漢學家是人物,抓住了人物,就會有文獻、有著作,有歷史活動。海陶瑋是美國本土培養的第一位專業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漢學家,人生跨度幾乎涵蓋整個20世紀,以這位重要而典型的漢學家為研究對象,從原始檔案和一手文獻資料入手展開基礎性、專題性研究,可以探究作為美國漢學的早期知識生產者的實際情況,有助于了解20世紀美國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基本狀況,從源頭上理清美國專業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術起點,彌補美國傳統漢學研究的不足。

2.拓展我們關于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研究狀況的認識。中國文學在自身學術體系內的研究已經廣博精深,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從傳教士漢學時期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后,中國的學術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我們必須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納入我們的知識之中,才能真正重建我們自身的學術體系,使中國文學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西方漢學家是在西方學術體系和視野下對中國文學進行的研究,會產生不同于本土傳統研究的成果和有價值的觀點、方法。通過對漢學家海陶瑋的研究,特別是對其代表性的漢學成果——陶淵明研究為重點進行研究,將會加深國內學界對英語世界陶學史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海陶瑋的研究涉及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世界范圍內中國文學的研究成果,通過他的陶淵明研究,我們還可以一定程度地了解陶學在世界范圍的基本研究狀況。

3.對探究中國文學在國外傳播的理念、路徑、方法提供有益的啟示。海陶瑋在求學時代由于受到龐德英譯漢詩的影響棄醫從文,走上了中國文學研究道路,龐德英譯漢詩是從一位美國東亞學者在日本學習漢詩的筆記基礎上翻譯而成的,海陶瑋退休之后把自己全部私人藏書贈賣給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這批私人藏書成為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系漢學藏書的基礎。從海陶瑋的漢學研究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學從中國到日本,從日本到美國,從美國到加拿大的傳播過程,看到“中學西傳”復雜的歷史過程和影響狀況。對海陶瑋漢學展開研究,將會對探究中國文學在國外傳播的理念、路徑、方法提供有益的啟示。

4.彌補陶淵明國外接受史研究的不足。2018年召開的全國陶淵明學術研討會強調,應該在“陶學發展史”基礎上,更加關注“陶學接受史”,因為國內學界“對于‘接受史’的綜合性研究仍顯關注不足,對于文學以外的各種接受,也仍然很少關注”[9]。海陶瑋因純粹熱愛中國詩歌而進入漢學領域,集中幾十年人生時光投入到陶淵明作品的翻譯和研究,以嚴謹的治學和扎實的作品建立了自己在西方陶學史上的地位。同時,海陶瑋本人長期閱讀陶詩并從事陶淵明研究,陶淵明的哲學理念、生活方式對這位哈佛大學教授乃至周圍師生朋友的人生態度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也從一個側面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恒久的影響力。海陶瑋對陶淵明的研究和接受是西方世界關于中國文學認知接受的難得案例,本著作將彌補陶淵明國外接受史研究,特別是文學以外接受研究的不足。

5.從一個側面展現20世紀美國中國文學研究的外在學術環境和文化交流背景。海陶瑋一生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他生長于美國,游學法德,兩次訪華,求學臺灣,充分關注了世界范圍內的學術成果,所以他的漢學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世界漢學的視閾中致力于中國文學研究,其人生歷程映照了中美關系的變化和世界環境的變革,他的學術生涯經歷了中國學術的現代化轉型和美國漢學從傳統漢學到“中國學”的轉型。海陶瑋學術視野和學術交往非常廣泛,特別是與西方華裔漢學家的交往非常密切,這說明美國對中國文學研究的起源、發展和學術成果,不僅是美國學術自身發展的結果,也是中國學術傳統的輻射和中美學術交流的結果。

三 研究資料

筆者對國內外海陶瑋的檔案資料進行了長期的搜集和整理,主要研究資料有:

1.哈佛大學檔案館藏原始檔案(Accession Number: 15036,Papers of James R.Hightower,1940—2003),共3箱1盒,主要內容有通信檔案、教學資料、作品原稿、生平資料等,館藏海陶瑋照片檔案(Harvard Photos Collection),館藏海陶瑋博士學位論文(The Han Shih Wai Chuan,Harvard University,1946)。

2.哈佛大學館藏海陶瑋相關人物檔案。包括葉嘉瑩與海陶瑋的通信檔案(Accession Number: 15036,Papers of James R.Hightower,1940—2003,Box 2,4 Files);方志彤檔案(Accession Number: 13505、13540、14850、17143,Papers of Achilles Fang);《楊聯陞日記》手稿影印版(哈佛燕京學社圖書館特藏,44本);費正清檔案(HUGFP 12.8,Box 2,Papers of John K.Fairbank,1933—1991)等。

3.哈佛大學館藏海陶瑋悼文紀念冊和相關歷史檔案等。哈佛大學在海陶瑋去世之后至少舉辦過3次追悼會,2006年3月2日、2007年5月1日舉辦的追悼會已形成官方悼文并發表。2006年10月14日舉辦的悼念會匯集了海陶瑋親友、師生等對他的回憶和悼念,所印制的演講集并未公開發表,收藏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10],筆者查到并利用了這一演講紀念冊,作為描述海陶瑋“陶淵明式”生活細節的第一手真實資料。筆者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查到海陶瑋夫人、兒童作家弗洛倫薩(Florence Cole,1916—1981)的幾部作品;在哈佛大學維德納圖書館發現的伊麗莎白·赫芙(Elizabeth Huff,1912—1988)所著口述史《教師、東亞圖書館創館館長,從厄巴納經北京到伯克利》[11],彌補了研究海陶瑋在華留學時期資料的匱乏;美國小說家吉恩·斯塔福德(Jean Stafford)的傳記,彌補了研究海陶瑋在青年時期歐洲游學資料的匱乏[12]

4.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所藏有關海陶瑋私人藏書檔案

經過郵件輾轉聯系,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圖書館給筆者提供了海陶瑋20世紀80年代離美赴德之前,把全部私人藏書贈賣給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系的歷史檔案,這批檔案主要包括:阿爾伯塔大學就購書事宜給海陶瑋的公務通訊信件3封,內部人員公務溝通信件1封;阿爾伯塔大學邀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館長吳文津(Eugene W.Wu)對海陶瑋藏書作出評估的公務信件1封,吳文津做出的海陶瑋藏書價值評估報告1份;阿爾伯塔大學校內刊物FOLIO題為《獲得珍稀中國藏書》(Rare Collection of Chinese Books Acquired)的新聞通信1份。

5.國內外關于海陶瑋相關的研究資料。

四 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法。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從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海陶瑋的陶學成果。一是關注到西方學者在“他者”視角下得出結論的價值,發掘海陶瑋對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法,對他在異質文化背景下的“誤讀”和局限給予合理解釋;二是在具體的著述分析中,注重把海陶瑋前后作品進行比較,同時與國內外陶學著述進行比較,從陶學史發展演變角度給予海陶瑋作品以合理定位和公正評價;三是采用批評方法對海陶瑋研究成果作如實評價,對他在學理和觀點上的不足和局限展開批評,比如對他在《陶潛的賦》中提出的觀點“《歸去來兮辭》開創了個人表達傳統”表示質疑。

歷史學方法。漢學研究“不僅要掌握西方漢學的知識體系,還要掌握這些知識產生的過程,了解這些知識的生產者的實際情況”[13]。基于國內外學界對海陶瑋及其作品尚無展開專題研究,理清基本史實就是一個根本任務,所以筆者將歷史學方法作為根本性方法,通過各種手段全面搜集整理海內外關于海陶瑋的原始檔案和研究資料。通過整理哈佛大學檔案館等海陶瑋檔案、手稿樣圖和作品書影,初步形成《海陶瑋年譜》,為海陶瑋做一個簡要人物專史,形成《海陶瑋作品分類年表》,展現海陶瑋漢學作品概貌。通過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原始檔案和哈佛大學檔案館藏資料的對照互參,揭示海陶瑋藏書基本狀況和贈賣圖書的歷史過程。

學術史方法。從英語世界陶學歷史來把握海陶瑋這一人物的個案研究,從而認定海陶瑋在英語世界陶學學術譜系上的地位,判斷海陶瑋陶淵明研究的學術成就和重要貢獻,同時從世界漢學發展史和英語世界陶學史中審視海陶瑋陶淵明研究的貢獻和不足,定位該人物的成就和局限。

訪問調查法。關于海陶瑋對陶淵明的接受研究,筆者始終警惕和避免憑空捏造、夸大虛構而造成失實,實地訪問了海陶瑋生前所在的哈佛大學,并在哈佛大學檔案館查閱搜集了海陶瑋及其相關人物的檔案,訪問了哈佛大學東亞系和哈佛燕京學社等海陶瑋生前學習工作的地方;訪問了海陶瑋位于波士頓牛頓(Newton)地區奧本戴爾(Auburndale)的故居,并參照檔案中的《花園日志》(Garden Log,1977—1988)實地察看了他仿照陶淵明歸園田居生活模式所建造的花園;到波士頓奧本山公墓(Mount Auburn Cemetery)祭奠了海陶瑋的學術導師、美國漢學家方志彤及其夫人;到美國愛達荷州基特初姆市公墓祭奠了海陶瑋青年時期的文學偶像、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利用各種資源條件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聯系獲取一手檔案、資料和信息,對海陶瑋的生活閱歷、性格特征等做全面了解,深刻剖析他畢生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緣由、興趣、后世評價和陶淵明研究對海陶瑋自身的影響。

五 創新之處

1.在研究領域方面,本著作是國內外首次對美國漢學家海陶瑋的陶學和漢學成果作基礎性、專題性、系統性研究。本研究將在扎實文獻的基礎上,勾勒出海陶瑋從事陶淵明研究的歷史過程,評價海陶瑋的陶學及漢學成就。從陶學角度來講,本研究將彌補陶淵明國外接受史研究,特別是文學以外接受研究史研究的不足。從漢學角度來講,本研究將彌補國內外對海陶瑋研究這一重要課題研究的不足。

2.在資料運用方面,本著作將在全面搜集整理國內外海陶瑋作品和研究資料基礎上,首次對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原始檔案進行利用和研究。國內目前僅有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藏室等收有海陶瑋少量著作,國外哈佛大學檔案館藏有海陶瑋的個人原始檔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圖書館藏有他的全部私人藏書和他與阿爾伯塔大學聯系買賣圖書的信件檔案。筆者力求對這些檔案資料進行初步利用和研究,并搜集購置了海陶瑋所有不同版本的代表性作品,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了海陶瑋的國內外文獻資料,為研究奠定扎實的文獻基礎。

3.在論文觀點方面,本著作將在扎實文獻和對作品展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審慎地提出一些個人觀點。比如,關于陶淵明作品的英譯狀況,國內外學者已有研究,但大多是從英譯歷史的縱向角度進行宏觀考察,對于海陶瑋陶淵明研究的著述掌握不夠全面,對其貢獻和定位還存在不同意見。筆者再次全面細致梳理英語世界的陶學歷史,然后在陶學史中明確定位海陶瑋及其陶學著述的貢獻,從而認定海陶瑋是英語世界最早的陶淵明研究專家,《陶潛詩集》是英語世界首部陶淵明全集注譯本。另外,筆者對海陶瑋陶學之外的其他漢學作品也進行了初步研究,除了指出這些作品在海陶瑋陶學中所起的學術鋪墊作用外,也對這些作品的自身學術價值進行初步評價,比如《中國文學論題》是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韓詩外傳》是英語世界首部也是至今唯一的英譯本等等。以上觀點的提出,旨在指出海陶瑋研究可以繼續深入的空間和潛力,也期望引起學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重視、質疑和深入。

4.在研究方法方面,以中國傳統“知音說”來論述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接受,突出中國文論對西方的闡釋能力。從劉勰《文心雕龍》提出的中國傳統“知音說”為理論觀照,論證中國文學研究對西方漢學家自身思想和生活的影響。陶淵明研究是貫穿海陶瑋幾十年學術生涯的主要課題,筆者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所藏悼文紀念冊等第一手文獻檔案基礎上,從親朋好友對海陶瑋的真實回憶出發,從生活細節揭示了海陶瑋歸隱田園的心理動因,簡樸本真的處世方式和書酒會友的人際交往,揭示海陶瑋的陶淵明研究對其個人思想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海陶瑋的“陶式”理念對周圍親友的影響,反映出中國文學對西方世界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學文化的寄托。


[1]海陶瑋2006年1月8日去世后,3月2日哈佛大學舉辦了追悼會,在《哈佛大學公報》上發表了名為《海陶瑋去世,享年90歲》的紀念文章,該文介紹了海陶瑋的生平簡歷和主要著述等。2006年10月14日再次舉辦了悼念會,并于2009年2月印制了紀念活動演講集。2007年5月1日,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舉辦追思會,總結了海陶瑋的生平履歷、主要著述、學術成就和重要貢獻,6月14日由韓南(Patrick Hanan)等5位學者共同簽名提交了悼文。20世紀三四十年代與海陶瑋同時期到北京留學的美國漢學家、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館長伊麗莎白·赫芙(Elizabeth Huff,1912—1988)所著口述史《教師、東亞圖書館創館館長,從厄巴納經北京到伯克利》回憶了她與方志彤、海陶瑋等交往、治學的細節和故事。海陶瑋的大學同學、美國小說家吉恩·斯塔福德(Jean Stafford)的傳記描寫了兩人交往的過程和在歐洲游學的情況。海陶瑋的學生如木令耆、康達維、梅維恒、艾朗諾等也都有一些回憶文章,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官網載有海陶瑋的生平著述簡介,以上是了解海陶瑋生平閱歷最基本的資料。

[2]參見吳結評《英語世界里的 〈詩經〉 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198頁。

[3]論文《詞人柳永》以唐圭璋編《全宋詞》為底本,詳細譯注分析了柳永詞129首(柳永存詞大概212首),后附詞匯索引和查詢目錄,注釋詳盡,體例完整,相當于一部柳永詞譯著,是至今英語世界譯介柳永詞最多的作品。論文《周邦彥的詞》對周邦彥17首詞進行專題翻譯和研究,也是當時英語世界譯介數量最多的。

[4][美]康達維:《二十世紀的歐美“文選學”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下同。

[5]關于海陶瑋及其陶淵明研究的國內外研究綜述,見筆者博士論文《美國漢學家海陶瑋對陶淵明的研究和接受》,本著作省略了這部分內容。

[6]Donald Holzman,“speech”,in Eva Moseley ed.,James Robert Hightower,7May 1915—8 January 2006,Victor S.Thoma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Emeritus Harvard University: speeches at a memorial gathering at 2 Divinity Avenue,CambridgeMassachusetts,Saturday,14 October 2006,February 2009,p.38.Original text:“Hightower's books and articles concern literature written from the third century B.C.to the twelfth century A.D.,from a remarkable bibliographi cal essay on the thirdcentury B.C.poet Qu Yuan to an article on the songs of the twelfth-century A.D.poet Zhou Bangyan(1056—1121).”本書所有英文引文,除另有說明外,都為筆者所譯。

[7]出自李華《鐘優民 〈陶學史話〉 述評》,《江西社會科學》1996年第8期。另外,鐘優民1985年在全國首屆陶淵明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建構“陶學”的設想,把陶學定義為“關于陶淵明及其詩文的閱讀、鑒賞與評估的研究之學”,見鐘優民《世紀回眸,陶壇百年》,《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2期。

[8]張西平:《漢學家研究是漢學研究的根本和重點》,《國際漢學》2018年第3期,編后記。

[9]吳國富:《2018年全國陶淵明學術研討會綜述》,《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10]Eva Moseley ed.,James Robert Hightower,7May 1915—8 January 2006,Victor S.Thoma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Emeritus Harvard University: Speeches at a memorial gathering at 2 Divinity Avenue,CambridgeMassachusetts,Saturday 14 October,2006,February 2009.以下簡稱“speeches at a memorial gathering.”

[11]Rosemary Levenson and Elizabeth Huff,Teacher and Founding Curator of the East Asian Library from Urbana to Berkeley by Way of Peking,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1980.Copy by the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赫芙(Elizabeth Huff,1912—1988),美國漢學家,哈佛大學遠東系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

[12]David Roberts,Jean Stafford: A Biography,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1988.

[13]張西平:《西方漢學十六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松溪县| 临澧县| 河津市| 卢氏县| 中山市| 西乡县| 甘肃省| 永定县| 喀喇沁旗| 四子王旗| 龙川县| 响水县| 宣化县| 安福县| 邮箱| 合作市| 墨竹工卡县| 平利县| 缙云县| 苏尼特左旗| 景宁| 内丘县| 财经| 汨罗市| 定州市| 江阴市| 罗城| 揭西县| 民县| 青州市| 青冈县| 巴林右旗| 海晏县| 武义县| 黔西县| 武强县| 河池市| 和硕县| 精河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