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王禹偁生平及作品概述

第一節 王禹偁生平簡介

王禹偁,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縣)人[1],生于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終年四十八歲。王禹偁有嘉佑、嘉言兩個兒子,嘉佑仕途不順,嘉言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孫王汾舉進士甲科,官至工部侍郎。

一 少年苦寒,嶄露頭角

王禹偁郡望太原[2],“家本素寒,宅于澶淵。梁季亂離,舉族分散。叔父沒于兵而葬雷夏,伯父沒于客而葬博關,太夫人又旅葬于濟。當時未名,以乞丐自給,無立錐之地以息幼累。”[3]可見王禹偁身世漂泊,家境貧寒,故其自幼用功讀書,九歲能文,十五歲秉筆為賦,十八歲結識濟州團練推官畢士安。

結識畢士安是王禹偁人生的一大機遇,因為畢士安頗有美名,曾官至宰相,在朝廷內外有很高的聲譽。“畢文簡[4]為郡從事,聞其家以磨面為主,因令作磨詩,元之不思即對曰:‘但存心里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文簡大奇之,留于子弟間講學。一日,太守席上出詩句:‘鸚鵡能言爭似鳳。’坐客皆未有對,文簡寫之屏間,元之書其下:‘蜘蛛雖巧不如蠶。’文簡嘆息曰:‘經綸之才也。’遂加以衣冠,呼為小友。”[5]王禹偁由此寖有聲。

二 初入仕途,恩寵榮耀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二十七歲的王禹偁省試登甲科,以一篇《三杰佐漢孰優論》獲首薦。同年三月,覆試殿廷,不中上旨,遭黜落。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正月復試禮部,以《四科取士何先論》獲首薦。同年三月覆試殿廷,中進士乙科及第。四月宋太宗賜宴新及第進士于瓊林苑,這對王禹偁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榮耀,因為從他這一批進士開始,皇帝賜宴瓊林苑成為朝廷獎賞新科進士的一項慣例。七月,王禹偁被任命為成武縣主簿,成武“庭有頑吏,士無秀民,或通刺而來皆腐儒也”(《送鞠仲謀序》),人文環境極差,是故王禹偁除“供吏職、奉晨羞外,經旬浹未嘗與人語”,在此度過了一年艱苦的時光。雍熙元年(984年)十一月,授大理評事、知長洲縣,在長洲度過了他仕途中最順心的一段時光。王禹偁“為長洲縣令,侍親而行。姑蘇名邦,號為繁富,魚酒甚美,俸祿甚優。”(《與李宗諤書》)又與知吳縣的同年進士羅處約“每日私試五題,約以應制,必取兩制官。”(《哭羅三》)兩人唱酬之作在蘇杭間廣為傳誦,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

這段佳話也傳到皇帝耳朵里,雍熙四年(987年)八月,太宗聞二人之名,召赴闕。端拱初(988年)正月,王禹偁、羅處約應中書試《詔臣僚和御制雪詩序》,甚得太宗意,擢禹偁右拾遺、直史館,賜緋,太宗特意下詔賜給王禹偁文犀帶。按照舊例,賜緋的人得到一條涂金銀帶就足夠榮耀了,更何況是文犀帶?這種寵遇是前所未有的,以至王禹偁此后的歲月里一直念念不忘太宗對自己的眷顧。作為對這種寵遇的投桃報李,王禹偁響應宋太宗三月發出的求直言之命,上《端拱箴》一篇。箴中提出了自己的忠告:“勿侈乘輿,無奢宮宇,當念貧民室無環堵。無崇臺榭,無廣陂池,當念流民地無立錐。御服煌煌,有采有章,一裘之費,百家衣裳;御膳郁郁,有粱有肉,一食之用,千人口腹。勿謂豐財,經費不節,須知府庫聚民膏血。勿謂強兵,征伐不息,須知干戈害民稼穡。”這種民生觀念其實早在王禹偁擔任成武縣主簿和長洲縣令時就已經萌生,在長洲他目睹了賦稅給人民造成的沉重負擔,曾經撰《上許殿丞論榷酒書》請求減輕百姓賦稅,甚至連主簿這樣卑微的官職他也頗為重視,認為“茍能曲盡規正、裨合于道,則一邑之政有由主簿而化者,得輕其所任乎……為主簿者,始能公于心而執乎道,足下千里,毫末合拱,其為難哉?又何卑冗之有焉?”(《單州成武縣主簿庭記》)

正是在這種在其位謀其政的理念支配下,擔任諫官的王禹偁堅持直言進諫。端拱二年(989年)正月,宋太宗下詔名文武群臣上書言備邊御戎之策。王禹偁上《御戎十策》[6],洋洋灑灑數千言,系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十策分外任五、內修五,外任五為: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偵邏邊事,罷用小臣;行間諜以離之,因釁隙以取之;以夷狄攻夷狄,中國之利也;下哀痛之詔以感激邊民。內修五為:并省官吏,惜經費;艱難選舉,抑儒臣而激武臣也;信用大臣,參覺機務;不貴虛名,戒無益也;禁止游惰,厚民力也。從后來宋朝興衰演變來看,王禹偁這些論斷可謂是切中時弊,非常具有戰略眼光和政治洞察力。

端拱二年三月,宋太宗“親試貢士,召禹偁,賦詩立就。上悅曰:‘此不踰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諫、知制誥。”[7]同年冬,京城大旱,王禹偁上書自減俸祿。淳化元年(990年)正月,王禹偁攝中書侍郎、捧玉冊玉寶,不久又加封柱國,謝恩當日,太宗又面賜金紫,至此王禹偁的仕途可謂是春風得意、榮耀無比。

三 八年三黜,飽嘗冷暖

為報君王知遇之恩,屢受宋太宗提拔重用的王禹偁更是盡忠盡責,更是以直道自任,喜談時事,臧否人物,口無遮攔,鋒芒畢露,“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遇事難緘默,平居嫉喔吚”(《謫居感事》,下同),又加上王禹偁“在閣下草詞,多不虛飾,以此亦為人所怨”,這就為他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禍根,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廬州尼道安誣陷左散騎常侍徐鉉與妻甥姜氏通奸,王禹偁執法為徐鉉雪冤,抗疏論道安告奸不實之罪,“厚誣凌近侍,內亂疾妖尼。丹筆當無赦,金科了不疑。拜章期悟主,引法更防誰。萋斐終無已,雷霆遂赫斯。……眾鑠金須化,群排柱不支。佞權回北斗,讒舌簸南箕……道姑貽眾怒。責薄賴宸慈,西掖除三字。”在觸怒龍顏和群起攻擊之下,九月王禹偁被解除朝中職務、貶為商州團練副使,從此開始了貶謫之路。

淳化四年(993年)正月,朝廷舉行南郊祭祀,大赦天下,又加以自己以家父年邁無以奉養為由不斷請求移任別處,四月王禹偁得以攜全家改任解州團練副使。不久被召回朝廷,拜為右正言。但宋太宗讓宰相以“剛直不容于物”誡之,由此可見王禹偁不容于人的亢直性格,這恐怕也是王禹偁被一貶再貶的主要原因。其后王禹偁又值昭文館,上表請求外任以便奉養。淳化五年(994年),王禹偁就知單州軍州事,賜錢三十萬,但僅僅到任十五日即被召還任禮部侍郎,再知制誥。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召拜翰林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臺和封駁司。王禹偁的仕途一如過去輝煌榮耀,讓他似乎忘了前車之鑒,皇帝敕書、朝廷詔令一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就加以論奏。四月,“孝章皇后崩,遷梓宮于故燕國長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與客言:后嘗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8]從王禹偁《滁州謝上表》中“三日一到私家,歸來已是薄暮。先臣靈筵在寢,骨肉衰绖在身。縱有交朋,無暇接見,不知謗議自何而興”等語來看,這種傳聞顯然純屬子虛烏有,但終因其犯了太宗忌諱而導致自己再次被貶。五月九日,王禹偁坐輕肆之名,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軍州事。

至道二年(996年)十一月,南郊大赦,王禹偁移知揚州。至道三年(997年)正月,太宗下詔授王禹偁尚書工部郎中、知揚州軍州事。三月,太宗崩,真宗即位。四月,大赦天下,特授王禹偁尚書刑部郎中,散官勛賜如故。五月,真宗下詔求直言,王禹偁上書言事:“一曰謹邊防、通盟好,使輦運之民有所休息;二曰減冗兵、并冗吏,使山澤之饒,稍流于下;三曰艱難選舉,使入官不濫;四曰沙汰僧尼,使疲民無耗;五曰親大臣,遠小人,使忠良蹇諤之士知進而不疑、奸險傾巧之徒知退而有懼。”[9]政治理念與宋太宗時所上《御戎十策》一脈相承。疏上,深得真宗賞識,旋即被召回,再掌制誥。

咸平元年(998年),王禹偁參修《太祖實錄》,直書其事。時宰相張齊賢、李沆相互排斥,拉攏同黨,王禹偁兩不攀附,且以直言自任,對時事多有議論,因此遭到忌恨,遂于十二月二十九日被罷免知制誥,出知黃州。咸平二年(999年)三月到黃州任上,開始了第三次貶謫歷程。被貶黃州對文學意義上的王禹偁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他也因此被世人稱為“王黃州”。到任之初,王禹偁即作《三黜賦》總結了自己八年三黜的經歷,表達了“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雖百謫而何虧”的平生志趣,給其后的宋代文人的處世立身矗立了一座高峰。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文名篇—《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亦誕生在黃州期間。此外,王禹偁在黃州期間還著手編次平生為文,編成三十卷,名為《小畜集》。因此我們可以說黃州成就了一個文學上的王禹偁,這一點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咸平二年(999年)六月,真宗因王禹偁曾預修《太祖實錄》特授其朝請大夫。十一月授王禹偁上柱國之勛官。咸平四年(1001年),黃州境內發生了兩虎相斗事件,一只老虎被吞食大半。無獨有偶,州內又發生群雞夜鳴、經月不止和冬雷陣陣等不正常現象,這些在當時都被視為不祥之兆,日官認為太守王禹偁難辭其咎,但真宗惜其才,命徙蘄州。王禹偁到任不到一個月,即卒于任上,終年四十八歲。一代名臣再也沒能回到魂牽夢縈的朝廷,中國文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文苑之星未來得及大放光芒就已然隕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社旗县| 额济纳旗| 资阳市| 景洪市| 莒南县| 彝良县| 绥中县| 江西省| 郓城县| 旺苍县| 高碑店市| 五指山市| 乌审旗| 宣威市| 大厂| 嘉义县| 昭苏县| 区。| 永安市| 平顶山市| 滨州市| 青阳县| 镇赉县| 中江县| 宁海县| 怀化市| 洪洞县| 庆阳市| 昌宁县| 德阳市| 廊坊市| 济阳县| 上杭县| 通海县| 泾阳县| 贵阳市| 锡林郭勒盟| 北安市| 南部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