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禹偁散文研究
- 陳為兵
- 5278字
- 2025-04-24 19:40:30
緒論
一 王禹偁散文研究意義
在宋代作家中,王禹偁可能遠遠不如歐陽修、蘇軾等文學大家那樣被人們所熟知,但他確實在中國古代文學尤其在宋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但他的詩歌是北宋初期白體詩的代表[1],而且他的散文創作成就也很高,這一點在宋代就已經被意識到了,如宋太宗就曾肯定王禹偁文章:“卿聰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韓、柳之列。”[2]歐陽修在貶官滁州時曾感嘆道:“想公風采常如在,顧我文章不足論。”[3]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卷四九中也贊道:“王禹偁文簡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4]
王禹偁不但散文成就高,而且在唐宋古文運動發展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新唐書》談及唐代古文運動時說道:“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轢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5]可以說韓愈發起的古文運動對整個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又廣泛的影響。但可惜的是隨著韓愈去世,古文運動難以為繼,文格日衰,鄙俗奢靡的文風直到宋代初年仍充斥文壇。在這種情形下,柳開、王禹偁、穆休等人重新舉起古文運動的大旗,開始從理論和實踐上糾正唐末五代以來萎靡不振的文風,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扭轉文壇習氣,但總算開啟了文壇革新之風,其后經過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艱苦努力,唐宋古文運動終于取得了徹底勝利。
唐宋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次深刻的文學變革運動,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它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其后幾千年的文章格局。在這場文學運動中,王禹偁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最早完整闡釋王禹偁這一作用的人是蘇頌,他在《小畜外集序》說:“竊謂文章末流,由唐季涉五代,氣格摧弱,淪于鄙俚。國初屢有作者,留意變風,而習尚難移,未能復雅。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經,枝派于百氏,斥浮偽,去陳言,作而述之,一變于道。后之秉筆之士,學圣人之言,由藩墻而踐奧,系公為之司南也。”[6]很明確地指出了王禹偁在唐宋古文運動中承前啟后的地位。后來的研究者雖然眾說紛紜,但基本贊同這一看法,如清初的吳之振云:“元之獨開有宋風氣,于是歐陽文忠得以承流傳響。文忠之體,雄渾過于元之,然元之固其濫觴矣。”[7]《小畜集提要》云:“宋承五代之后,文體纖儷,禹偁始為古雅簡淡之作”。郭預衡認為:“王禹偁是北宋初期最偉大的作家,是連接唐之李杜韓白與宋之歐蘇的關鍵人物,也是形成宋代詩文特色主流之先河。”[8]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認為:“王禹偁以繼承李杜韓柳傳統自勉并號召后進,體現了對唐代詩文的最佳選擇,雖然身后西昆體大興,文風更迭,但北宋中期歐陽修領導的詩文革新運動正是沿著王禹偁的道路前進的。”[9]孫望、常國武等人也認為:“王禹偁發揮了韓愈文從字順的傳統,比柳開更加強調文章平易,而且于‘傳道’之外,提出‘明心’,于‘言外’提出‘有文’,他的文學見解,對歐陽修、曾鞏等人起到了先導作用。”[10]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王禹偁的說理散文、敘事散文堪稱宋文典范的散文語言,開創了文賦的先河。王禹偁的純文學成就應在韓柳歐蘇之后,又在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之前。”劉衍《中國古代散文史》認為:“王禹偁以清俊的情懷、平易的風格,為宋代文壇帶來了新氣息,也為其后歐陽修等人的新古文運動開了先聲。”[11]姜書閣《中國文學史綱》亦認為:“王禹偁有意識用理論特別是創作實踐來提倡文學革新,而且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宋代詩文創立了新的風格,引其走上了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給文學革新的斗爭打下了基礎。”
由此可見,欲一窺宋代古文全貌就不能不考慮王禹偁在此領域里的篳路藍縷之功,就不能不去研究王禹偁的散文創作,這是王禹偁散文研究意義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從數量上看,在王禹偁遺留作品中散文也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小畜集》共三十卷,散文就有十七卷;《小畜外集》殘存八卷,散文就有六卷,共二十三卷,共二百七十五篇。如此大數量的創作不被重視和研究是無法想象的。而且近幾年來王禹偁的價值逐漸得到了重視,關于他的研究日漸增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是2010年4月15日王禹偁研究會在山東菏澤巨野縣成立,同月23日至24日,由菏澤學院、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和巨野縣委、縣政府共同舉辦的首屆全國王禹偁學術研討會如期舉行,出席的學者有現任山東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袁世碩先生和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曾棗莊先生等,這次會議對促進王禹偁研究必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關于王禹偁的研究成果會越來越多,這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王禹偁及其散文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二 王禹偁散文研究現狀
1.王禹偁散文作品整理
王禹偁散文主要存于《小畜集》和《小畜外集》中,關于這兩部作品集從宋代至明清時期的流傳和整理情況在本文第一章第二節中有專門介紹,此不贅述。民國二十六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王云五先生主持整理的《小畜集》及其外集,除了基本的文字校正外,書中還對王禹偁的作品進行了句讀。應該說這是對王禹偁作品進行句讀的開始,但從實際效果看,這次句讀謬誤太多,存在很多講不通的地方,極易對讀者的閱讀造成干擾,這也是民國整理本的最大詬病所在。
對王禹偁作品集進行整理的還有《全宋文》(360冊)和《王禹偁詩文選》。《全宋文》于2006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編排體例是按照作者的大致年代依次排列,每個作者的文章又按文體和成文時間羅列,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有關宋文最權威的整理本。《全宋文》收集的王禹偁作品與《小畜集》及其外集編排4方式明顯不同。《全宋文》明顯打亂了《小畜集》及外集按文體集中編纂的體例,而且還收集了一些《小畜集》及外集中沒有包含的作品,如《投宋拾遺書》《遺拙鬼文》《壽域碑》《陵母碑》等九十多篇,這對豐富王禹偁作品和全面考察王禹偁散文創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王延梯先生的《王禹偁詩文選》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主要是對王禹偁的部分詩文進行注釋,選文不但篇幅短而且數量少,只有《待漏院記》《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送丁謂序》等十五篇,每篇注解之后都交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時間并對內容和藝術特點作簡要評價,更像一種通俗讀物。
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其他專門的整理本,更沒有對王禹偁作品集和版本的流傳進行介紹和梳理的論著,唯有徐規先生的《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12](以下簡稱《編年》),金開誠、葛兆光先生合著的《古詩文要籍敘錄》[13](以下簡稱《敘錄》)和祝尚書先生的《王禹偁事跡著作補考》[14](以下簡稱《補考》)有些相關論述。《編年》簡單介紹了作者目前見到了的關于《小畜集》《小畜外集》《小畜集拾遺》和《五代史闕文》的各種版本并列舉了各種版本的序和跋,除此之外還列舉了歷史上關于《建隆遺事》的真偽之爭,既然是“以余所見及者”,那么《編年》所列版本有所闕漏自是難免,而且僅僅是介紹各個版本,對各個版本的淵源關系并未作出清晰的分析。相反《敘錄》雖然沒有《編年》那樣詳細的版本介紹,卻大致勾勒出了《小畜集》各個版本的源流關系,不足的是,對各個版本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關系的原因揭示不足,缺乏必要的佐證和必要的細節分析。而發表于1992年的《補考》是祝尚書先生在《編年》基礎上將《全宋文》新輯得的王禹偁散文的創作年代進行了考證并對《編年》中的一些作品考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對《編年》進行的一次查漏補缺,因此可以說這三種本子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
可見目前針對王禹偁散文作品進行校勘整理和版本研究的著作是很少的,這對多達二十三卷的王禹偁散文來說算得上是一種遺憾。
2.王禹偁散文研究論文
除了散文史中些許論述外,目前可以搜索到的關于王禹偁散文的專門論文數量不多。其中山東大學教授王延梯先生著力最多,他的主要貢獻在于王禹偁雜文研究,其《王禹偁雜文的思想意義》和《王禹偁的雜文藝術》從思想和內容兩方面完成了對王禹偁雜文的全面闡述,認為王禹偁雜文真正體現了其散文簡雅古淡的特點,分析細致而獨到,論述比較專,也比較深刻,但尚有需要深入的地方,如從文體的角度而言,仍可對王禹偁的雜文進行細分處理和研究。不過善于歸納總結是王延梯先生的特點,其《王禹偁政論文芻論》就是將不同文體中的關于王禹偁政見的文章進行整合歸納,從中總結王禹偁政論文的內容和特點,認為王禹偁的政論文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旗幟鮮明地體現了其改革政治的主張,開北宋政治改革之先聲,犀利明快,鞭辟入里。[15]
隨著人們對王禹偁的關注越來越多,從整體上對王禹偁散文進行研究的論文也陸陸續續出現了,如劉娜的《從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窺探王禹偁的散文風格》、王文涓的《王禹偁散文的分類評析》和《王禹偁散文的人格呈現與審美追求》,程秀利和龍理鵬兩位碩士的論文《王禹偁散文研究》和《王禹偁及其散文研究》等,雖然數量不多,但這最起碼是王禹偁研究不斷深入和王禹偁散文研究越來越受重視的重要體現。
劉娜的論文試圖從《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入手去分析王禹偁散文特點,這種角度是值得贊賞的,但單篇作品固然能體現一個作家的特點,卻并不是全部,還需要更多的作品分析來支撐論證,而文末將蘇頌為《小畜外集》所作序中的話說成蘇軾所言,以此證明王禹偁散文對蘇軾有很大的影響,這就很不應該了。王文涓的《王禹偁散文的分類評析》選取了賦、書牘和贈序三種文體進行了論述,揭示了王禹偁這三種文體的創作特點,簡明扼要,但將存在歸屬爭議的賦納入王禹偁散文分析中本身就是很大的爭議;而《王禹偁散文的人格呈現與審美追求》認為王禹偁散文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的觀點是一種很有獨創性的觀點,新穎獨特。
在這些論文中,兩篇碩士論文用力最深。無論是在結構安排方面還是主體內容方面,這兩篇論文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中都對王禹偁散文的成就和不足進行了整體觀照,這也是這兩篇論文最大的成就所在,對全面研究王禹偁散文來說無疑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跟詩歌研究相比,王禹偁散文研究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到重視,論文、著作日漸增多,但就其散文研究來說仍處于起步階段,究其原因,除了王禹偁不如歐陽修、蘇軾等人名氣大之外,大概還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在王禹偁文集中詩歌基本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而且地域性非常明顯,這有利于研究者快速把握詩歌創作的背景和時代特點,而其散文編排卻不具備這樣的優勢;二是相對于散文而言,詩歌講究對偶的特點更有利于作品的句讀,而對散文進行句讀卻不那么容易;三是王禹偁是宋初白體詩派的代表人物,其詩歌宗師白居易,淺顯易懂,而且不少詩歌還有作者自注,這就更有利于詩歌理解,而王禹偁散文雖然易道易曉,但相比起詩歌來說畢竟難以理解一些。當然,除此之外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這也告訴我們,在王禹偁散文研究的領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作為的空間很大。
三 研究的范圍、目的和方法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王禹偁散文,所謂散文就是句式長短錯落、無韻律駢儷拘束、不講求辭藻華麗、散句單行性質的古文,具體到王禹偁作品集來說,本文研究的范圍是《小畜集》中從卷一四到卷三十的文十七卷和《小畜外集》十三卷殘卷中的卷八至卷十三的文六卷。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總結歸納王禹偁的散文特點以考察王禹偁文章的價值和文學地位,研究主要依循以下思路展開:
首先,本文立足作家作品,從文本解讀出發,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知人論世,從作品本身去分析王禹偁散文創作,而不是脫離實際地套用空洞的理論。
其次,本文研究王禹偁散文采取依體而論的方法,對王禹偁散文按文體分類,在論述過程中,采用“文體——作品——總結”的模式。在分析王禹偁的每一種文體作品前,先對這種文體的共性特征及源流作一下簡單梳理,從中總結出某些文體規律用以指導對王禹偁作品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王禹偁散文作品進行分析歸納,最后再予以總結。
最后,在分析每一種文體的作品時,摒棄過去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脫離的二元結構,采取二者合二為一的行文結構,結合內容分析歸納其散文特點。
[1]蔡寬夫《詩話》云:“國初沿襲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樂天詩,故王黃州主盟一時。”方回《送羅壽可詩序》云:“宋刬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白體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漢謀。”
[2]釋文瑩:《玉壺清話》,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1頁。
[3]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78頁。
[4]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733頁。
[5]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041頁。
[6]王禹偁:《小畜外集》,四部叢刊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426頁。
[7]吳之振:《宋詩鈔》,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頁。
[8]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頁。
[9]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頁。
[10]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頁。
[11]劉衍:《中國古代散文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頁。
[12]徐規:《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00—210頁。
[13]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58—361頁。
[14]祝尚書:《宋代文學探討集》,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419—429頁。
[15]王延梯:《王禹偁政論文芻論》,《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