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全二冊)
- 定宜莊
- 1271字
- 2025-04-25 19:56:55
一 故宮滄桑
皇城是北京最美麗的地方,也是全中國精華薈萃的寶地。從景山前街到文津街,[4]以這條被老舍先生譽為“北京最美的一條街”為界,南邊皇宮的莊重肅穆與北面三海的風情萬種相輔相成,紫禁城中皇家生活的豪華氣派與什剎海邊平民日子的市井情調相映成趣,一起構成了北京城無可比擬的魅力。
我訪問過的、在下文中即將提到的張宗堯先生,曾引用京劇《游龍戲鳳》中明朝正德皇帝的戲詞,生動地形容說:“北京城里大圈圈,大圈圈里頭小圈圈,小圈圈里頭皇圈圈”,紫禁城就是皇圈圈,也是京城這張大餅的圓心。那么,在這個圓心中生活的是些什么人,生活在這樣的寶地,他們會不會有著與居住于別處的人不一樣的人生,這是我特別感興趣,也是本書率先關注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清朝及其以前并不成為問題,因為居住于皇宮與皇宮周邊的,當然是皇帝,還有他的那些妃嬪、大臣、太監和宮女,他們當然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由他們演繹出的無數故事,之所以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就是由這種獨特性所致。所以,讀者打開這本書,一定也期待著再來看一段這樣的故事。然而偏偏不是。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覆亡,然后到1924年,皇上被從紫禁城趕跑,這不僅是北京城百年來、也是中國傳統社會幾千年來發生的最深刻的變革之一。于是,這樣的故事便永遠也不會再在紫禁城重復了。
皇宮從此改成為故宮。接替皇上進駐故宮的,是“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5]的一批普通工作人員,他們入宮時多數都十分年輕且家境貧寒,既非傳統社會的士大夫,亦非受過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非新非舊,是很難歸入哪類的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
我曾經站在遠處觀察過他們,我一直認為他們的進駐故宮,對他們自己和對故宮來說都是幸事。對于他們,能夠與舉世罕見的稀世文獻與珍寶相伴終生,很多人自己最終也成為“國寶”級的人物,這是多么難得的人生際遇。而對于那座好幾次差點就被當作封建帝制的象征而毀掉的故宮,因為有了這些人終生終世的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完整和豐富,中國文化的一道血脈,也才因此經由他們之手傳襲至今。故宮與這些人互相成就,也一起成就了北京文化的“魂”。我們根本無法設想一個沒有故宮的北京城會是什么樣子,那樣的一個京城,即使被豪華塞滿,也必然是一片荒漠。
然而問題還有另一面,那就是通過訪談走近這些人的后代之后,我更多地看到的是我以為的“幸運”背后的平淡、瑣碎、失落,甚至悲慘與不幸。燦爛的“國寶”級人物的身邊,有更多的人終生失意、默默無聞,這可能才是生活的本真。口述史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能夠讓這些尋常的人,也有張口說話和得到別人傾聽與關注的機會。而故宮的百年滄桑,也能夠通過這些普通人之口,呈現出它的另一種面目。所以我將“善委會”工作人員作為一個群體來講述的時候,選擇的就不僅僅是他們當中那些盡人皆知的名流和代表人物。
我將“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作為一個群體,并用來作為這本口述史的開頭,原因有二,一方面,他們進入故宮這個事實本身,就是京城百年來最深刻變革的體現。另一方面,作為我的學術前輩,在時下這種漠視勤奮的勞動、漠視知識與文化,只看重金錢與權勢的時代,我也愿意將他們放在首篇,以示我對他們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