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史詩《勒俄特依》譯注及語言學研究
- 胡素華
- 1907字
- 2025-04-24 20:40:36
第二章

開天辟地

① la33-?ɡ?44一詞的詞素可以析義為“來-匯集”,義為“方,方向”。下同。

① 四位天神的名字皆以植物或動物名稱命名,反映了彝族先民的生活環境及圖騰崇拜。 zu31義為“冷杉樹”,后綴
z?33有表示“男性”“兒子”“小輩(與 ‘老’、‘長’義的mo31相對)”“崽”和“小”幾個義項,
zu31z?33義為“冷杉樹之子”,參看下卷相關部分的詳細描寫。
② 義為“紅豆杉樹之子”。
③
義為“天神”;
義為“紅云”。

① 四個方向名詞的詞素義分別為:“東方”:“日”+“出”;“西方”:“日”+“落”;“北方”:“水”+“頭”;“南方”:“水”+“尾”。
②
義為“雄雉雞”。四天神中東方以冷杉樹為名、西方以紅豆杉樹為名、北方以紅云為名、南方以雄雉雞為名。 《原本》譯為“柏樹”,本書認為不妥,pu33是表示動物“雄性”的詞素,較少用在植物名中,除非表示“不結果實”的植物。只是此處
“雉雞”的聲調有所變異,它在單音節詞中為33調,而在復合詞中為31調,但史詩中31調和55調常常互變。
③ “恩梯古茲”是彝族神話中的天界大帝。

① 固定構式“否定詞ma31(古語)+動詞+lu33 ‘龍’+li33(話題助詞)+動詞(重復)”,義為“不按常理做”或是“做奇特之事”。在現代口語中縮小了適用范圍,常用的有“ma31 (不)?o31(想)lu33(龍)?o44(想)”義為“異想天開”,含有“不切實際”的消極義;在本史詩中有積極義也有消極義。lu33“龍”原來指不可企及或不現實之人或事,在本構式中語義已虛化為無所指,但在固定構式中仍然具有名詞素的句法地位。
②
可以析義為“山頂”。


①
義為“工匠”可析義為“會”-“長老”,職業已成為名字的一部分。
②
義為“云霧之上”。
③ “-名詞-
~名詞(重復)”為四音格固定格式,義為“神+人/物”。





① 固定構式“V+CONTs?33+NEG+V+CONTs?33”,義為“似V未V”。下同。



① 此處不應是語義虛化的變調44調,而是 t?31“起身”。


①
為話題(topic)兼條件(conditional)、讓步(concessive)和轉折(adversative)等關聯義(connective)的標記。詞義同漢語“也”。
② 彝語的是非疑問句由重疊動詞(末音節)或動詞短語中的助動詞或是體貌助詞而構成。


① v?44為完整體(perfective),同時也是起始體(inchoative)標記,兼有感慨的語氣功能、詩體語體(poetic)和轉述示證(inderect quotative)的功能。


① mu44-l?33-di31-?a33為四音格詞,義為“四面八方”。

① 山名中含有
“木烏”一詞,它在古語中有“南方”之義;下一行119中的山名含有
kh?33“木克”,有“北方”之義,兩座神山相對而命名。
② 山名中的
“尼木”,含有“彝地”之義;下一行山名中的
“華木”含有“漢地”之義,兩座神山相對而命名。

① 《原本》譯為“拉天梁”,《馮本》譯為“拉天繩”。t?e33是現代彝語雙音節詞ma33t?e33“桿,棍”和t?e33po31“繩子”中的一個詞素,二者的量詞都是t?i33,但動詞?ɡo33“拉”一般用于“繩子”,對比前后,此處譯為“繩”更合適。




① ?a33在《勒俄》中是個高頻出現的襯音音節,此處還兼有停頓和連接下一個語言單位的功能。它在有些地方還兼有多種其他語法功能,在下卷中將詳細討論。


① 163—165行《原本》譯為:“駕駛天上龍,駕駛地上龍,身帶銅鐵器”;《馮本》譯為:“天上走一趟,地上走一遭,身帶鋼鐵器。”這三句與前后似乎都不太連貫,令人費解,幾種解釋都不太能令人信服。本書參照后面“英雄支格阿魯”章節和《勒俄》有時會插入其他章節內容的特點,并參照前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 vi55一詞在書中出現多次,都不易理解。參考第一章09行和10行的解釋及注解,它應該是一個虛字,有話題標記的作用,也有襯音的作用,也適用于本章163行和164行。或是詩體語氣詞v?44的音變。暫作此解釋,后人可以進一步研究。

① 同意朱文旭、米伍作等對一詞的釋義,為“南方”而非“天空”,
為“北方”而非“大地,遠方”。彝語東部方言納蘇話中“南方”為mu33?o55,“北方”為mu33 kho33;東部方言貴州大方話“南方”為??12,“北方”為kh?21(彝語簡志,1985)。《原本》譯為“天空”,是現代彝語北部方言的詞義。
② : 165行的
和163、164行的
意義不一致。如上所述,前兩行的
可能是作為話題標記和襯音音節,165行則是實義“衣,穿衣”。這也是彝族史詩《勒俄》和其他經典文獻的一個特點,詩中采用同一音節來押韻,但不一定是同義。
③ 義為“霧-繞”,“傳說此山最高,遠古時天地相連處”(《原本》注釋)。

① 如前所述,的詞義一直有爭議,在現代口語中其義為“遠方、四方、地方”,而當它與mu33vu55(“南方”)一詞共現、意義相對時,譯為“北方”為宜。此處單獨出現,譯為“四方”更合適。彝語“北方”還有一個詞??44o33,其詞義為“水頭”,“南方”??44m?33則義為“水尾”,因為彝族居住的金沙江沿岸大多北高南低,水由北流向南方。
② 名中的
“勒革”有“穩重、權威”之義。
③ “惹”是男性人名后綴,也是名字的一部分。

①so44是s?33
“三”的音變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