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邊疆研究的千年積累和百年探索

一 中國邊疆研究的千年積累(截至18世紀末)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今人如想研究數千年來邊疆發展狀況,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史料的匱乏、零散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但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相比較,研究古代中國則有兩點有利條件:一是古代中國文明持續不斷,文化傳統亦世代相繼;二是古代中國有良好的史學傳統。文明的持續發展不但造就了相對完整系統的研究客體,而且增加了認識研究問題的線索;史學發達,而不僅是文學發達(如古印度),則更給今人留下一筆寶貴的學術歷史遺產。史學與文學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前者是以紀實為前提的,重視紀實并加以持續發展,這就奠定了今人對古代中國邊疆研究的基礎。史學是以求真為前提的,但求善也是史學重要的社會功能。關于邊疆紀實及研究的歷史遺產既是前人對邊疆實況的記錄,也往往反映了著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史學的發展過程中,求真與求善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因受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制約,歷史文獻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辨析真善始終是史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前人對邊疆狀況的記述和對邊疆問題的研討是多角度、多層面、多形式的,但對后人而言,前人的著述成果均以歷史文獻的形式保留下來。對于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歷史文獻,試作如下分類概述。

(一)紀傳體通史和斷代史

這類著作是我國歷史上創作時間很長(延續兩千多年)、成果最豐(數十部)、最為成熟(自身體例比較完善,相關的注釋與研究著述亦多亦強)的歷史文獻,因此也是相對最有價值的文獻。這類著作的主體就是被視為傳統正史的二十六史(如只計二十五史則無《新元史》,只計二十四史則再去《清史稿》)。如按編纂者情況分類,二十六史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出于個人私撰的有《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南齊書》《南史》《北史》《新五代史》和《新元史》;二是受命于統治者而實出于一二人手筆的有《漢書》《宋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和《新唐書》;三是出于統治者直接控制下的眾史官之手的有《晉書》《周書》《隋書》《舊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二十六史成書的條件各不相同,各書的質量與成就也很懸殊,但這些書的編寫目的都是要通過總結歷史經驗來服務社會,加強和完善國家統治秩序。這也正是二十六史被奉為傳統正史并得以廣為流傳的基本原因。

司馬遷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該書以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的篇幅從不同角度記述了從上古至作者生活時代的歷史,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資料。該書字里行間也反映出作者的歷史觀和史學觀,加上各篇末所附的“太史公曰”和作為作者自傳與全書序言的《太史公自序》,這也為學術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邊事活動往往是國家社會政治活動中的大事,司馬遷對這類邊事活動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同時作者也很重視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狀況及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的記述,《匈奴列傳》《大宛列傳》《西南夷列傳》等是我國現存成文最早、系統地記述各有關邊疆地區社會現狀與歷史情況的文獻。班固作《漢書》進一步完善了紀傳體史書體例,成為后世修史最重要的范本。該書《地理志》是中國傳統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第一部較為系統論述邊疆史地的著作。該志首先引用《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以說明先秦時期地理之概況,然后對西漢時期郡縣封國建置經過和變革,以及各地的山川、戶口、物產、風俗、文化與海外交通作了綜述。該志繼承發展了《禹貢》紀實性學術傾向,加之作者有著管理和使用官方圖籍檔案資料的便利條件,將眾多史料(包括人口數據等)收入志中。該志將縱向的沿革變遷與橫向的行政區劃較好地編織起來,所創體例為后世歷代正史效法。《史記》《漢書》問世后,對這兩部書的注釋與研究也逐漸成為一種學問,《史記》裴骃、司馬貞、張守節三家注和梁玉繩的《史記志疑》等,《漢書》顏師古注和王先謙的《漢書補注》等也是寶貴的史學遺產。

繼《史記》《漢書》之后,歷代修史不絕,對各部史書的注釋與研究也在不斷進行。裴松之注《三國志》,對原書略者詳之,缺者補之,謬者正之,疑者存之,如裴注引王沈《魏書》載曹操之語:“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這些都是后人研究歷史不可忽略的參考資料。至清代,對歷代正史的研究又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即該時期研究成果的代表。

(二)編年體史書和起居注、實錄

編年體史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歷史著作,而起居注和實錄則是經整理加工的編年歷史文獻集。

《春秋》《左氏春秋》(《左傳》)是我國傳世的最古老的編年體史書,如果說《春秋》尚不成為史書體裁,《左傳》則已是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包括邊疆史事在內的寶貴資料。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均有編年體史書問世,但留存至今的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有荀悅的《漢紀》和袁宏的《后漢紀》,至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的編著達到了高峰。《通鑒》取材廣博而又精審,成《考異》一書而創“考異法”治史。司馬光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學遺產,但由于他政治上的保守立場,導致該書在述評邊事等方面的偏差和失真。后人對《通鑒》的注釋、研究很多,其中以胡三省的《音注》為最重要,而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則為考證古地理的重要著作,對邊疆研究亦有價值。受《通鑒》影響,編年體史書不斷問世,其重要的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佚名《宋季三朝政要》、佚名《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長編》、畢沅《續資治通鑒》、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談遷《國榷》、夏燮《明通鑒》等。

起居注是史官積累的原始資料,但清以前起居注得以傳世的只有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實錄為每一帝王死后,下一朝的群臣就起居注和日歷等纂修而成,故每代最后一朝均無實錄。至遲從梁武帝時即有實錄,但明以前各朝實錄只有唐《順宗實錄》和宋《太宗實錄》尚存部分。明清各朝實錄基本保存完好,為后人研究明清史留下了大量珍貴史料,其中涉及邊疆事務的也相當豐富。實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其間有意無意的差錯也有不少,如明《太祖實錄》《光宗實錄》和清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實錄均經重修或修改,造成許多失實之處。清屢次修訂前三朝實錄的主要原因是想掩蓋其曾藩屬于明的歷史,而這些內容恰與明東北邊疆史密切相關。清代還有官修《東華錄》傳世,該書性質略同實錄簡編。

(三)典志體史書

初創典志體史書體裁的是唐代劉秩的《政典》,而唐代杜佑的《通典》則成為十通之首。正如《四庫提要》所言:通典“每事以類相從,凡歷代沿革悉為記載,詳而不煩,簡而有要,原原本本,皆為有用之實學,非徒資記問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茲編其淵海矣”。對于邊疆問題研究,《通典》中的《食貨》《職官》《州郡》《兵》等部分均有大量有用資料,《邊防》一門十六卷則更是全部記述邊事和周邊少數民族事務的。繼《通典》之后,又有宋代鄭樵《通志》、宋末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和清代官修的《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清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及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等著作問世。《清通考》中《田賦考》增《八旗田制》,《錢幣考》增《回部普兒》,《土貢考》增《外藩》,《封建考》增《蒙古王公》等;《清續通考》增《外交》《郵傳》等,這樣就在輿地(州郡、地理)、四裔(四夷)等門類的基礎上加強了對邊疆事務的記述。

(四)地理書和方志

我國的地理學研究源遠流長,歷史遺產十分豐富;方志則是以地為綱的歷史文獻,對保存各地方的史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邊疆問題,地理書與方志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上古時期,許多著名文獻中都有地理書的成分,其中比較集中和突出的有《尚書·禹貢》《管子·地數》《山海經》《爾雅·釋地》《呂氏春秋·有始》《周禮》等。在這些文獻中,保存了古代中國早期邊疆狀況的珍貴史料;同時,辨析這些材料的真偽虛實也是千百年來學者們治學之重要所在。秦漢以后,各類地理文獻逐漸增多,傳世作品也逐漸增多,這不但為后世中國邊疆研究提供了素材,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中國邊疆研究的發展歷程。

游記、旅行記、考察記類作品中含有大量的關于邊疆的記載。大約是戰國時期作品的《穆天子傳》是一部神話性的旅行記,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生活時代人們對大西北的認識和想象。到了漢代以后,中原地區人們的行跡有了更大范圍的拓展,隨之也留下了日益增多的記載。廣闊的西域地區已成為人來人往的熱線地區,除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因素外,佛教的東漸和中原使者、僧人的西去求佛也是重要的促進因素。晉代高僧法顯是最早到達印度且回歸祖國的極少數人之一,追記他的全部旅程的《佛國記》則是世界最古老的真實旅行游記。該旅行記對從河西到西域的邊疆地區多有記述。繼《佛國記》之后,又有東魏楊衒之編《洛陽伽藍記》、唐辯機編《大唐西域記》、慧立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蒙元李志常著《長春真人西游記》和明《徐霞客游記》等名著傳世,這些著作對西北、蒙古高原、西南等地區的記述建立在耳聞目睹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因此都是邊疆研究的珍貴史料。

在我國古代,很早以來就有專著方志的傳統,如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實為方志,如孟子所稱‘晉乘、楚梼杌、魯春秋’,墨子所稱‘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莊子所稱‘百二十國寶書’,比附今著,則一府州縣志而已。”[1]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以后,齊有陸橙的《地理書》,梁有任昉的《地記》,陳有顧野王的《輿地志》,唐有《括地志》、賈耽《古今郡國四夷述》等。與地志一同興起的還有地圖的繪制,早在先秦時期即有大量地圖問世,秦漢時則已有相當的規模,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得益于繳獲秦的那批圖書即是證明。以后至唐代,以西晉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和唐賈耽的《海內華夷圖》為最著名。這些著作地圖雖已年久失傳,但其在學術發展史上則有承前啟后之作用。早期方志之書傳世的以東漢時期袁康、吳平的《越絕書》和趙曄的《吳越春秋》、東晉時期常璩的《華陽國志》、唐代樊綽的《蠻書》為最著名。上古時吳越、巴蜀已屬邊遠地區,亦為邊疆研究者重視之地;《蠻書》專記唐代云南境內南詔等少數民族地區之事,雖今傳世者為輯本,其史料價值仍不容忽視。

唐《元和郡縣圖志》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總地志,該書有圖(每鎮有圖,后失傳)有文(現亦有缺佚)、以唐十道四十七鎮分篇,實以府、州為敘述單位,記開元、元和時的戶數,敘沿革形勢、府或州境、貢賦、管縣數目和名稱,再分敘各縣情況(略同府、州)。該書對了解唐代全國情況是十分有益的資料,清代學者孫星衍等曾對該書進行校正等工作。宋代所修地理總志有太宗時期樂史修撰的《太平寰宇記》(現存本有缺佚)、神宗時期王存等編撰的《元豐九域志》、徽宗時期歐陽忞撰的《輿地廣記》、理宗時期王象之編纂的《輿地紀勝》(現存本有缺佚)和內容僅以南宋統治區域為限的祝穆編《方輿勝覽》。元代時曾官修《大元大一統志》,該書規模超千卷(據金毓黻《大元大一統志考證》為一千三百卷),但該書亡佚于明代,今僅存殘本。明代傳世的全國總志有景泰時期陳循等編《寰宇通志》和英宗復辟后李賢等編《大明一統志》。清代曾數修一統志,最后形成內容敘事止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通稱為《嘉慶重修一統志》的全國總志。除了官修志書外,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未完成之稿本)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歷史文獻,從邊疆研究角度看,二顧著作的重要價值主要在云南、廣西、交阯等西南邊疆部分。

除了全國性的總志外,還有數量更大、史料價值往往也更大的地方志。各地方修志,宋代時即已逐漸興起,至明中葉時已很發達普及,至清代則更為興盛,幾乎無地不志,以至名山大鎮亦各有志。單本地方志的所及范圍雖小,但敘事也更為詳盡,加上有各志書遍布全國的優勢,因此往往對缺乏若干文獻資料的邊疆研究工作者來說無疑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當然,由于各地方修志的條件不同,修撰者的水平能力各異,因此各地志書的質量和價值也不盡相同,這也往往是學者們研究邊疆問題時首先要辨析的重要問題。

我國古人對各地的描繪不但重視用文字去敘述,往往也重視地圖的測繪工作。明以前地圖傳世者很是罕見,明以后我國地圖繪制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是其重要因素),傳世作品也逐漸增多。邊疆地區的狀況如何往往是統治者需要了解并且需要有其地圖的要點所在,這在唐宋時期即已十分明顯;同時邊疆地區也是地圖繪制工作的難點所在。明代傳世的重要地圖有《楊子器跋輿地圖》和羅洪先《廣輿圖》,楊子器在《輿地圖》跋文中寫道:“觀夫兩京畿之相望,十三省之環,百五十二府,二百四十州,一千一百二十七縣之系屬,四百九十五衛,二千八百五十四所,交錯布列,為之保障。若宣慰司十二,宣撫司十一,招討安撫司十九,長官司百七十七,亦莫不革其野心,以聽省府約束。外若朝鮮、安南等國五十六,速溫河等地五十八,奴兒干、烏思藏等都司所隸二百三十八,亦皆奉朝貢,一統之盛,萬僅見。”“敷時繹思,維祖求定,此輿地圖所以有補于政體也。間常參考大一統志及官制,而布為是圖,皆諸家詳略頗異。若京師、若省、若府州縣、若衛、若所、若衛所之并居府州縣者,若內外夷方之師化與賓界者,勢同異其形。遠近險易,一覽可視,愿治者常目在焉,則于用人行政,諒能留意。”該《輿地圖》的比例尺大約為1∶1760000,圖上海岸線和河系平面圖形等已近今圖,各行政區名的相對位置也基本正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人對包括邊疆地區在內的全國了解與認識的深入。《廣輿圖》包括的區域范圍較《輿地圖》更大,增有九邊、黃河、海運等圖,是一早期的分省地圖集,其圖上各省的圖形輪廓與今圖已大致相差不遠。明末清初,我國的地圖測繪進入了向近代制圖學發展的新時期。康熙乾隆時期,政府曾組織過大規模的地圖測繪,在這一時期,我國邊疆地區的地圖測繪編制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再加上明清時期海圖測繪方面的新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即說明了邊疆(包括海疆)研究的長足進展,同時也為后世留下了邊疆研究的大批珍貴資料。

除了上述四大類外,我國古代歷史文獻還有會要類、輯錄類、目錄提要類、筆記雜記類等,其中涉及邊疆問題的文獻也為數不少,特別是元、明、清三代眾多筆記雜記類私人著作中,亦有豐富的邊疆研究歷史遺產。

總之,前人的千年積累,是我們研究中國邊疆歷史的最基礎性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西青区| 迭部县| 牙克石市| 兴城市| 明星| 宁明县| 赣州市| 互助| 博白县| 博客| 肃宁县| 平顶山市| 观塘区| 左权县| 临朐县| 和平区| 绩溪县| 佛坪县| 陵水| 宝山区| 政和县| 汕头市| 化州市| 临桂县| 手游| 大城县| 元朗区| 台东县| 天等县| 郧西县| 休宁县| 绩溪县| 保定市| 牟定县| 扶沟县| 时尚| 金川县| 炎陵县| 杨浦区|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