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衛生方面,美國一直在坦桑尼亞推行總統防治艾滋病救濟緊急計劃(The President's Emergency Plan for AIDS Relief)和總統防治瘧疾行動計劃(The President'sMalaria Initiative),通過增加其政府資源,幫助坦桑尼亞抗擊艾滋病,防治瘧疾,減少瘧疾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教育方面: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資金,促進早期閱讀,提供教師培訓和高質量的教學材料,增加女童入學注冊率和留校率,改善人們對女童教育價值的認識。和平隊志愿人員在坦桑尼亞擔任中學數學和科學教師,作為信息和通信技術教師的培訓師,擔任增加基本衛生知識和改善衛生態度和行為的衛生教育項目的領導人,以及擔任環境項目的領導人,維持村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民主治理方面:為了促進有效的民主管理,美國國際開發署支持當地媒體;加強坦桑尼亞組織監測、收集和利用數據開展宣傳工作的能力,重點加強對選舉和政治進程的參與和監督。農業方面:美國國際開發署通過提高農業增長率、促進農產品市場發展,擴大農業貿易,以便提高農民的收入;投資于農產品創新研究,解決婦女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美國國務院和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服務部門幫助坦桑尼亞建設打擊野生動物販運的執法能力。[29]
目前,坦桑尼亞已經成為日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最大受援國。日本政府鼓勵非政府組織、日本國際合作署(Japanes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以及私營企業到坦桑尼亞發展,支持坦桑尼亞的減貧戰略。例如:在坦桑尼亞北部開展農業灌溉援助項目;為達累斯薩拉姆市的道路改造提供大量援助,等等。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通過資助基層民眾安全項目(Grant Assistance for Grassroots Human Security Projects,GGHSP)計劃,繼續支持當地社區和當地人民,根據坦桑尼亞地方政府、教育或醫療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需求,實施各類基層項目。根據該計劃,日本政府將重點放在人的基本需求領域和人道主義領域,如教育、衛生和包括水電供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考慮的項目是那些對大多數基層民眾有益的項目,或者那些能夠用小規模資金提供高捐助水平的項目,特別是滿足緊急人道主義需要的項目。日本在坦桑尼亞的保健中心建造產科病房,為預產婦女提供安全和更好的環境,或建造供水系統,以改善村民安全用水環境。
2011年5月,印度總理辛格在出席第二屆印度—非洲論壇峰會后對坦桑尼亞進行正式訪問,印度向坦桑尼亞提供了1.9億美元信貸用于支持及改善供水和教育。兩國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及防止偷稅漏稅的協議,同意加強在反恐及打擊海盜等領域的合作。印度是坦桑尼亞重要外資來源地,其投資主要集中在礦業、信息通信、旅游、基礎設施、制造業等領域。印度人在坦桑尼亞經營的公司有巴羅達銀行(Bank of Baroda)、印度銀行、塔塔國際有限公司(Tata International Limited)、信實工業有限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td.)、卡邁勒工業集團(Kamal Group of Industries)等。隨著兩國經貿合作的不斷拓展,雙方陸續簽署了經濟技術合作協議、航空服務協議、貿易協定、郵政和電信領域技術合作備忘錄等文件。坦桑尼亞主要向印度出口腰果、豆類、蔬菜、香料(主要是丁香)、木材、礦石和金屬廢料、寶石、鞣制品、染色和染色材料、有色金屬、精油、皮革、黃金、白銀、棉花、樹脂等,進口石油產品、藥品、鋼鐵、機動車輛、電線和電纜、糖、電氣機械、藥品、電子配件、化學用品、塑料、紡織品、亞麻油、谷物等。坦桑尼亞進口的藥品中,約36%來自印度。印度主要的制藥公司在坦桑尼亞都有經銷商和代表。
為了支援坦桑尼亞的發展,印度政府近年來為坦桑尼亞培養了大量人才。印度政府為坦桑尼亞青年提供了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如在聯邦獎學金、研究金計劃和一般文化獎學金計劃下,2014—2015學年由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Indian Council for Cultural Relations)提供了24項獎學金。兩國的關系由此變得更加緊密。
2010年12月,坦桑尼亞印度文化中心成立。該中心除了提供由印度教師授課的瑜伽課、手鼓及其他樂器的培訓,還與當地藝術家、文化實體和出版界建立伙伴關系,開展文化交流項目。如:2015年9月舉行的印地蒂凡斯的慶祝儀式(Hindi Divas celebrations)。2015年6月21日,在達累斯薩拉姆、桑給巴爾、阿魯沙、姆萬扎、塔波拉和莫羅戈羅等地慶祝了首屆國際瑜伽日,在達累斯薩拉姆可可海灘(Coco Beach)舉辦了2000人的瑜伽表演,并在國際瑜伽中心舉辦了瑜伽展覽。2015年5月,中心在達累斯薩拉姆的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一場關于卡爾帕納(Kalpana)的畫展——當代印度繪畫杰作。2014年10月,印度文化中心還舉辦了一場關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果阿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和拉賈斯坦邦,Gujarat,Goa,Maharashtra and Rajasthan)的展覽。中心還與當地文化機構聯合舉辦多個項目,包括與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的藝術和音樂系合作,舉辦印非音樂會、攝影展覽、時裝表演、印地語喜劇表演、本地藝術家繪畫和雕塑展、電影放映等活動。在坦桑尼亞大約有20個印度社區,其中大多數在達累斯薩拉姆。這些社區定期組織印度文化和社會活動,當地居民大多時候也參與其中,偶爾也有來自印度的藝術家助演。
坦桑尼亞是印裔僑民較為集中的非洲國家,印裔僑民總數超過5萬人。他們絕大多數來自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主要來自庫奇和卡蒂亞瓦德地區(Kutch and Kathiawad regions)。他們的祖先早在19世紀初就來到了這里,作為商人、水手和鐵路建設工人。他們集中生活在達累斯薩拉姆、阿魯沙、多多馬、莫羅戈羅、桑給巴爾、姆萬扎和姆貝亞等主要城市中心。時至今日,生活在印度社區的印裔僑民仍在坦桑尼亞的貿易和工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促進了印度與坦桑尼亞的融合,為坦桑尼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37]
坦桑尼亞曾積極介入剛果(金)東部問題,打擊盧旺達和烏干達支持的地方武裝,引起兩國不滿。因此,在東非共同體內,肯尼亞、烏干達、盧旺達三國結為意愿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意圖孤立坦桑尼亞。馬古富力在上任前僅有過6次外訪經歷,外交經驗匱乏,如何與東非鄰國增信釋疑,修復關系,是對其外交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