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古代社會
- 于金富
- 2117字
- 2025-04-24 18:36:54
一 生產方式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生產方式,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十分明確地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所謂“生產方式”,既不是指生產力或生產關系,也不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而是指生產的條件與形式,即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社會的生產形式與生產的社會形式。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許許多多地方分別從生產條件、生產形式與社會形式各個方面來具體地分析生產方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出了一個概括性的觀點:“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并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其中,生產的條件包括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指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和生產技能的發展程度、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生產工藝水平或生產方法等狀況。生產的社會條件的內容包括:生產過程的協作與分工的發展程度、生產組織的類型與結構、生產過程的管理方式等。生產的形式包括社會的生產形式與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形式,或社會經濟形式,就是一定歷史階段產品的生產、交換以及通過交換(或分配)來體現和實現生產者之間的社會聯系或關系的經濟形式,它表現為勞動交換形式及其資源配置方式。這是宏觀層次上的物質生產方式。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的社會性質,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所有制形式、勞動的社會形式、剩余勞動的社會形式與勞動基金的社會形式等。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論述,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支配性地位與決定性作用。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它決定一個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與主要特征;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它決定社會的運動規律與發展趨勢。馬克思明確指出:“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2]“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系——這種關系的任何當時的形式必然總是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從而也為主權關系和依附關系的政治形式,總之,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發現隱蔽的秘密,發現隱藏著的基礎。”[3]
恩格斯指出:“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改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4]“經濟科學的任務在于: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5]因此,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對社會經濟結構進行解剖,揭示生產方式與社會經濟結構的本質與發展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不僅要闡明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的普遍特征與一般規律,而且要闡明世界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生產方式發展的固有屬性與特殊規律。“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里,各個時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誰要想把火地島的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英國的政治經濟學置于同一規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陳腐的老生常談以外,他顯然不能揭示出任何東西。”[6]因此,政治經濟學既具有普遍性屬性又具有特殊性屬性。其普遍性屬性是指研究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普遍特征與一般規律的廣義政治經濟學,其特殊性屬性是指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生產方式固有特征與特殊規律的狹義政治經濟學。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要體現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普遍特征與一般規律、具有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而且要體現中國社會生產方式固有特征與特殊規律、成為具有民族性的狹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應當繼承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硬核,而且應當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中國特殊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構建適應中國國情與發展要求的中國政治經濟學。
然而,以蘇聯范式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方面否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另一方面照抄馬克思關于歐洲特別是西歐社會發展進程的具體結論,提出了一種“五種生產方式”的理論。在傳統體制下,中國政治經濟學照搬“五種生產方式”理論,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同歐洲及西方社會一樣,都是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實際上,這種以“五種生產方式”理論為基礎的觀點根本不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發展的客觀實際。因此,要構建嶄新的中國政治經濟學就必須適應中國特殊國情,研究中國特殊的生產方式并揭示其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