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古代社會
- 于金富
- 3180字
- 2025-04-24 18:36:53
緒論
習近平主席2016年5月17日發表的《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當代中國學者發出了“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號召。習近平指出,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從西方歷史看,古代希臘、古代羅馬時期,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人的思想學說。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但丁、薄伽丘、達·芬奇、拉斐爾、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康帕內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們中很多人是文藝巨匠,但他們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們對社會構建的思想認識。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本書的主旨就在于秉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古訓,對中國古代社會形態及其歷史發展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最終實現“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目標。
筆者認為,以往用“五種生產方式”理論來解釋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及其歷史發展進程的社會歷史理論是不符合東方、亞洲和中國社會歷史的客觀實際的。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絕不是西方所經歷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而是東方所特有的一種古代社會形態;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發展,絕不是按照五種生產方式依次更替的順序發展演變的,而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發展道路。因此,中國社會生產方式具有民族特殊性與歷史繼承性的特點。由于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不同,其生產方式及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生產方式,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環境、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社會生產方式,是在我國歷史環境、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產方式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與特點。民族性是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的特質與首要特征。只有反映中國社會固有特征,建立與中國特殊國情、中國社會變革要求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理論,才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嶄新的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中國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的民族性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從內部關系來說,幾千年來中國獨特的生產方式、歷史發展和社會制度,是中國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形成與發展的深厚的客觀基礎。我們應當看到,在獨特的歷史環境下,中國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而且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延續、演變的獨特的歷史進程。這既是中國的獨特國情也是中國的獨有特征。借用生物學的說法,傳統的經濟因素屬于中國經濟形態的“基因”。只要中國作為民族國家還存在,這些“基因”就會存在。在中國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的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重視中國的特殊國情和歷史傳統因素及其經濟思想,才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轉軌經濟學。其二,從外部關系來說,我們應當讓世界一方面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的轉軌與發展;另一方面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承認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的世界性并不否認其民族性,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要作出世界性的貢獻,就必須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民族性。
習近平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上發生的事情總會以某種方式出現在當今社會生活之中,中國社會生產方式也是如此。歷史事實證明,中國社會生產方式不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的生產方式,而且也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發展連續性。數千年來,中國社會生產方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生產方式發展道路。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道路是一條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的“維新”道路。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和“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中國社會生產方式也是在改革維新中不斷發展、長期延續的。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盡管發生了上百次農民起義、經歷了許多重大的改朝換代、進行了多次變法改革,但以土地國有制為基礎、以國家承擔公共工程和小農個體經營為基本特征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一直沒有根本改變。另一方面,隨著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的變化,中國社會生產方式也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發展與完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具體實現形式不斷變化。從歷史事實來看,中國古代雖然歷經多次社會動蕩與變法維新,但其亞細亞生產方式始終存在,這充分說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方式只有發展程度與實現形式的變化,而沒有發生社會性質的根本性改變。綿延幾千年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華文明,是構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基礎。因此,只有從歷史入手,弄清“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處”,才能弄清“我們現在身處何地”,進而才能弄清“我們未來走向何方”。只有首先進行歷史研究,才能準確地為中國社會定性,科學地為當代中國經濟轉軌與社會變革進行歷史定位、現實定位,才能正確地為中國未來的變革與發展定向。本書根據李鴻章中國“三千年之大變局”、譚嗣同“四千年之夢想”和中華“五千年之文明”的歷史線索,闡明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性質、主要特征與運動規律。其中,要揭開中國為何遲遲不能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李約瑟之謎”,要回答究竟是什么東西導致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停滯不前、阻礙中國社會近代變革與現代轉型的張培剛“歷史幽靈”之問,要闡釋馬克思亞洲社會的“根本革命”的科學命題。
本書要闡明東西方社會為什么曾經走上不同路徑,最終都走向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發展規律,闡明東西方文明沖突和現代文明所面臨的挑戰與威脅,闡明中國社會生產方式與中華文明的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
本書的基本特點在于:以生產方式范疇為核心,以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以實現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為目標,用亞細亞生產方式學說把中國社會的理論、歷史與當代發展融合在一起。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闡述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闡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與主要特征,闡述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發展過程與主要形式,揭示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運動規律,闡明中國亞細亞社會變革的趨勢與方向。本書的研究目的是撥開籠罩在中國古代社會問題上的重重迷霧,還原中國古代社會之本來面目,解開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之謎,科學闡明中國古代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與運動規律,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與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科學體系,從而在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關于東方、亞洲與中國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變革的一家之言。本書要闡明梁啟超“三不足”之“中國覺悟”思想,闡釋習近平所指出的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之“中國道路”理論,闡釋顧準先生的制度重建與人文重建之“中國重建”學說,最終形成關于東方、亞洲與中國經濟轉軌與社會變革之現代轉型的理論體系,從而為當代中國經濟轉軌與社會變革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明確中國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發展與變革的歷史趨勢與基本方向,推動中國的市場化經濟轉軌與現代化社會轉型,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形態;促進東方、亞洲與中國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的根本革命,以終結東西方對抗的歷史,最終完成人類解放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