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漢語詩歌的聲音研究,一直是詩學研究所關注的,但系統的研究,肇端于20世紀80年代。1982年,任半塘先生的《唐聲詩》[1]出版,標志著聲音研究從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中脫離出來。盡管這一研究是圍繞唐詩的聲音問題展開,但因其詩學觀念上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因此,它的提出,為凝固而僵化的漢語新詩研究,灌注了新鮮血液。

在漢語新詩研究領域,自21世紀以來,伴隨著西渡的《詩歌中的聲音問題》(2000)、楊曉靄的《宋代聲詩研究》(2005)、唐文吉的《聲音與中國詩歌》(2005)、林少陽的《未竟的白話文——圍繞著“音”展開的漢語新詩史》(2006)、劉方喜的《聲情說》(2008)、沈亞丹的《聲音的秩序——漢語詩律作為國人宇宙意識的形式化呈現》(2011)以及梅家玲的《有聲的文學史——“聲音”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追求》(2011)、鄭毓瑜的《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2014)等相關著作和文章相繼問世,聲音問題再度引起關注。2004年,上苑藝術館邀請西川、張桃洲和西渡等詩人、評論家,以“關于詩歌的聲音”為題,展開對話。其中,參加對話的詩人和評論家又提出要在詩學層面上區分誦讀和語言文字兩種聲音,并論及停頓、分行、語音、語調、語氣等因素。2011年11月,克羅地亞作協、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讀詩》詩歌季刊聯合舉辦“2011年中克詩人互訪交流項目”,其主題為“詩歌的聲音”。來自克羅地亞、馬其頓等中歐地區的中青年詩人與活躍在當下中國詩壇的西川、王家新、樹才等20余位詩人、詩評家,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上述羅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詩人、評論家的對話活動,從一個側面展示出聲音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詩學因子,正活躍于當代詩壇,并且不斷地延伸、拓展。事實上,聲音問題作為一種詩學關注的話題,伴隨著每一次新的詩歌形式的出現,其爭論與探討幾乎貫穿于漢語詩歌的發展歷史。正如一些古典詩歌研究者所強調的:“在詩歌遺產中,隨著時代的進展,產生著多種多樣的形式;而這多種多樣的形式,關鍵就是聲韻組織。”[2]因此,從歷史的縱向深度挖掘這一詩學命題的內涵,已經成為詩學研究中不可規避的重要環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三门峡市| 辉县市| 安康市| 开封县| 财经| 新巴尔虎右旗| 宁夏| 衢州市| 定陶县| 乐平市| 化州市| 教育| 萨迦县| 巴彦淖尔市| 凤翔县| 灵宝市| 潜山县| 巩义市| 济源市| 来安县| 承德县| 南木林县| 客服| 广宗县| 沙田区| 漠河县| 吉安县| 吉林省| 延边| 祁阳县| 宁远县| 合川市| 安溪县| 宁河县| 巴中市| 团风县| 屏南县| 黄骅市| 敖汉旗|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