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觀微:郭康松自選集
- 郭康松
- 1357字
- 2025-04-24 17:19:49
二
南北朝時期,“禮崩樂壞,其來自久”[5],南北禮制多有不同,牛弘認為漢、魏、兩晉特別是南北朝的禮儀大成問題,他說:“圣教陵替,國章殘缺,漢、晉為法,隨俗因時,未足經國庇人,弘風施化。且制禮作樂,事歸元首,江南王儉,偏隅一臣,私撰儀注,多違古法……兩蕭累代,舉國遵行。后魏及齊,風牛本隔,殊不尋究,遙相祖師,故山東之人,浸以成俗。”[6]所以,他在隋朝建立之初,就上書隋文帝,“請據前經,革茲俗弊”,得到隋文帝的許可。“弘因征學者,撰《儀禮》百卷……修畢,上之,詔遂班天下,咸使遵用焉。”[7]在制定《儀禮》時,“采梁及北齊《儀注》,以為五禮”[8],對南北禮儀文化兼收并蓄。開皇初牛弘還與太子庶子裴政一起,受文帝之命“撰宣露布禮”。[9]
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消滅南朝的陳國,“收羅耜梓,郊丘宗社,典禮粗備”[10],但國家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明堂尚未建立。開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詔議定明堂之制。身為禮部尚書的牛弘主持其事,國子祭酒辛彥之等參與討論,牛弘提出的總體框架為:“今造明堂,須以禮經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數取于《月令》,遺闕之處,參以馀書,庶使該詳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階,上圓下方,四阿重屋,四旁兩門,依《考工記》、《孝經》說。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天屋徑九丈,八闥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周書·月令》論。殿垣方在內,水周如外,水內徑三百步,依《太山盛德記》、《覲禮經》。”顯然,牛弘的方案是“依古制修立明堂”。[11]
開皇十四年(594),群臣請封禪。文帝“命有司草《儀注》。于是牛弘、辛彥之、許善心、姚察、虞世基等創定其禮,奏之”。[12]次年,封禪泰山。
仁壽二年(602)閏十月,隨著國家的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帝對開國之初所制定的《儀禮》提出加以修訂的要求。詔曰:“今四海乂安,五戎勿用,理宜弘風訓俗,道德齊禮,綴往圣之舊章,興先王之茂則。尚書左仆射、越國公楊素,尚書右仆射、邳國公蘇威,吏部尚書、奇章公牛弘,內史侍郎薛道衡,秘書丞許善心,內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達古今,或器推令望,學綜經史。委以裁緝,實充僉議。可修訂五禮。”[13]這次修訂,詔書雖然將楊素、蘇威放在牛弘前面,實際上主持修訂的仍是牛弘,只不過楊素、蘇威的職位高于牛弘,掛名表示朝廷對修訂五禮的重視罷了。《隋書·經籍志二》云:“《隋朝儀禮》一百卷,牛弘撰。”對牛弘在編撰和修訂《隋朝儀禮》中主持人的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大業元年(605),煬帝詔吏部尚書牛弘、工部尚書宇文愷、兼內史侍郎虞世基、給事郎許善心、儀曹郎袁朗等,“憲章古制,創制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差。若先所有者,則因循取用,弘等議定乘輿服,合八等焉”。[14]這次制定服制非常成功,三年正月朔旦,“大陳文物。時突厥染干朝見,慕之……固請衣冠。帝大悅,謂弘等曰:‘昔漢制初成,方知天子之貴。今衣冠大備,足致單于解辮,此乃卿等功也。’弘、愷、善心、世基、何稠、閻毗等賜帛各有差,并事出優厚”。[15]
禮在封建社會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16]“禮之為用,時義大矣……故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安上治人,莫善于禮。”[17]牛弘先后主持編撰《儀禮》百卷,草定封禪之禮,撰露布禮,主持修訂五禮,制定輿服之制,使禮制定于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