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觀微:郭康松自選集
- 郭康松
- 2318字
- 2025-04-24 17:19:51
三
楊慎的《丹鉛錄》等出版后,由于其存在考據學孕育期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偏激與失誤,特別是他的著作大多成于流放云南期間,地處僻壤,文獻難求,所帶書籍不多,其征引文獻,多出于腹笥,錯漏之處,自在意料之中,故起而糾正其誤的人甚多。“楊用修先生《丹鉛錄》出,而陳晦伯(耀文)《正楊》繼之,胡元瑞(應麟)《筆叢》又繼之,時人顏曰:正正楊。當時如周方叔(嬰)、謝在杭(肇淛)、畢湖目諸君集中,與用修為難者,不止一人。”[50]這種先后相繼的學術爭鳴引發了明代中后期考據之風,并直接帶動了清初考據學發展。“明之中葉,以博洽著者稱楊慎,而陳耀文起而與爭,然慎好偽說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勝;次則焦竑,亦喜考證而習與李贄游,動輒牽綴佛書,傷于蕪雜。惟以智崛起崇禎中,考據精核,迥出其上。風氣既開,國初顧炎武、閻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掃懸揣之空談。”[51]近人劉師培在《國學發微》一書中,認為楊慎及其陳第的古音研究,“雖昧于古韻分部之說,然考訂多精,則近儒顧、江、戴、孔、段、王考訂古韻所由昉也”;“楊慎、焦竑皆深斥考亭(朱熹)之學,與近儒江藩、戴震之說略同”。嵇文甫謂楊慎:“楊升庵慎生當正嘉年間,最號博洽。所著《丹鉛錄》、《譚苑醍醐》等數十種,雖疏舛偽妄,在所不免,然讀書博古崇尚考據之風實從此啟。其《古音叢目》、《古音獵要》、《古音略例》、《轉注古音略》等,雖不如陳第之精粹,然引據繁富,實為后來研究古音者所取材。”[52]
盡管楊慎的考據還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與缺陷,這些缺陷或許是初期考據學者所不可避免的,但是楊慎的考據成果中絕大部分是正確的,其成果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成果被后世的著作所引用。如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熊過《周易象旨決錄》,張獻翼《讀易記聞》,潘士藻《讀易述》,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陳士元《格致鏡源》《論語類考》,方以智《通雅》《物理小識》,晏斯盛《易翼宗》,翟均廉《周易章句證異》,顧炎武《日知錄》,胡渭《易圖明辨》《禹貢錐旨》,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四書釋地》,朱鶴齡《尚書稗傳》《讀左日鈔》《禹貢長箋》,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徐乾學《讀禮通考》,張尚瑗《左傳折諸》《谷梁折諸》,趙一清《水經注箋刊誤》,朱彝尊《經義考》,杭士駿《石經考異》,吳玉搢《別雅》,等等。
楊慎不僅考據成果被后世所繼承,其用考據講求材料,考據材料講求時效性,考據要“于經有裨”,“議論之學自傳注疏釋出”,“凡觀一代書,須曉一代語”,“得其音斯得其義”等一系列考據思想被清代考據學家所繼承和發展。
楊慎對明清考據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盡管他的研究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在經史考證上并沒有像清代考據學家那樣系統地解決一些重大的問題,他的貢獻在于他敢于大膽懷疑和挑戰朱子權威、提倡回歸經典、重視小學與漢唐注疏、用證據說話,改變了宋明儒者空談義理的學風,將經史學研究引上了考據的軌道。
原載《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7輯,2008年9月
[1] 《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周易象旨決錄》。
[2]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經部總序》。
[3] (明)楊慎:《升庵集》卷七一《先鄭后鄭》。
[4] (明)陳獻章:《白沙子集》卷六《答張內翰廷祥書括而成詩呈胡希仁提學》,《四部刊叢》本。
[5]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八《白沙學案》。
[6]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
[7] (明)莊昶:《定山集》卷六《贈禪老清上人授僧錄左覺義序》。
[8] 《明史·楊時喬傳》。
[9] (明)楊慎:《丹鉛余錄》卷一三。
[10] (明)楊慎:《升庵集》卷五二《舉業之陋》。
[11] (明)楊慎:《升庵集》卷四《云局記》。
[12] (明)楊慎:《升庵集》卷七五《儒教禪教》。
[13] (明)周召:《雙橋隨筆》卷七。
[14] (明)楊慎:《譚苑醍醐》卷五《禪學俗學》。
[15]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答重慶太守劉嵩陽書》。
[16] (明)楊慎:《丹鉛續錄》卷一。
[17] 參見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191頁。
[18] (明)楊慎:《升庵集》卷七五《劉靜修論學》。
[19]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珠櫝魚筌》。
[20] (明)楊慎:《丹鉛余錄》卷五。
[21] (明)楊慎:《譚苑醍醐》卷六《朱子自言傳注》。
[22] (明)楊慎:《丹鉛余錄》卷一三。
[23] (明)楊慎:《丹鉛續錄》卷二。
[24] (明)楊慎:《丹鉛續錄·序》。
[25] (明)楊慎:《升庵集》卷五一二《文字之衰》。
[26] (明)楊慎:《丹鉛續錄·序》。
[27]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答重慶太守劉嵩陽書》。
[28]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答重慶太守劉嵩陽書》。
[29] (明)楊慎:《升庵集》卷四五《活潑潑地》。
[30] (明)楊慎:《升庵集》卷二《六書索隱序》。
[31] (明)楊慎:《升庵集》卷七一《阿堵》。
[32] (明)楊慎:《譚苑醍醐》卷二《常棣之華》。
[33] 《續文獻通考》卷一六〇,《千頃堂書目》卷三。
[34] (明)楊慎:《升庵集》卷二《轉注古音略序》。
[35] (明)楊慎:《答李仁夫論轉注書》,《明文海》卷一七五。
[36]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三《古韻標準》。
[37] (明)楊慎:《升庵集》卷五二《古書不可妄改》。
[38] (明)楊慎:《丹鉛余錄》卷七。
[39] (明)楊慎:《升庵集》卷一〇《跋吳中新刻世說》。
[40]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〇《樂府誤字》。
[41]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〇《書貴舊本》。
[42] (明)楊慎:《升庵集》卷四五《博約》。
[43] 《明史·楊慎傳》。
[44] (明)楊慎:《譚苑醍醐》卷五《禪學俗學》。
[45] (明)楊慎:《升庵集》卷二《丹鉛別錄序》。
[46] (宋)朱熹:《別本韓文考異》卷三一《柳州羅池廟碑》。
[47] (明)楊慎:《譚苑醍醐》卷三《浦即步考》。
[48] (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五。
[49] (明)楊慎:《升庵經說》卷三《敷淺原》。
[50] (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卷六。
[51]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二《音論》。
[52]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