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精神分析特征

弗洛伊德主義在鮑德溫解放神學的形成中明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后者對性愛的推崇,對理想父子關系一如既往的求索以及作品中夢境的縱橫交錯固然與其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同時也昭示了精神分析說的深刻影響。鮑德溫自身的同性戀傾向使之將其作為愛的最高形態并賦予終極救贖價值,而弗氏則對同性戀表示理解,認為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他在《夢的解析》中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既暗合了鮑德溫本人與繼父的糾結,又詮釋了其文學世界對父子倫理的反復解構與重建。鮑德溫對和諧父子關系的求索影射了其與上帝始終不能釋懷的糾葛,而“性愛萬能論”則公開挑戰了基督教倫理的“淫亂”禁忌,觸及了“同性戀恐懼癥”的敏感神經。穿插其中的夢則是黏合劑般的結構背景,將“性愛”與“父子關系”有機組合在一起,成為鮑德溫“宗教理想國”的重要維度,有力彰顯其動態宗教觀的生命哲學內涵。

一 從《向蒼天呼吁》到《比爾街情仇》:性愛萬能論

盡管性和愛并非完全是一回事,鮑德溫卻始終堅持“性愛萬能論”,因為“假如一個人沒有了性欲,他的可能性、愛的希望也就隨之喪失殆盡”。[59]被鮑德溫賦予終極救贖價值的愛往往是被傳統倫理所不容的“邊緣之愛”:婚前性行為和同性戀,彰顯了其宗教“理想國”釋放人性本真的解放神學特征。鮑德溫對基督教神話“童貞女懷孕”的巧妙戲仿使未婚先孕獲得了合法性,而其對兒童神性的轉移則同時為兩種宗教“淫亂”正名,活化出一位充分尊重復雜人性的另類“道德家”的形象。

鮑德溫對“童貞女懷孕”的戲仿在歷時層面上反映了其宗教觀的變化,昭示出鮮明的人道主義立場,既為現實中的“童貞女懷孕”抹去“淫亂”罪名,又賦之以超越宗教的世俗救贖價值。自傳體小說《向蒼天呼吁》映射出作者早期背負的沉重原罪枷鎖,而“童貞女懷孕”的不同結局則成為“俄狄浦斯情結”的另類表達,是少年的他仇視繼父心理的藝術呈現。戲劇《查理先生的布魯斯》對“童貞女懷孕”的假想與渴望則賦予性愛以宗教般的神圣,具有濃厚的種族政治色彩;寄于性愛“狂歡”的古希臘式“悲劇意識”初露端倪。“童貞女懷孕”在小說《比爾街情仇》中則呈現出更多宗教意蘊的世俗表達,全方位詮釋其“悲劇意識”,成為在極限境遇中肯定生命價值的“自由選擇”,演繹具有族裔特色的生命哲學。在表現原罪與宗教救贖思想的小說《向蒼天呼吁》中,鮑德溫顛覆了“私生子不得活”的舊約律法,賦予伊麗莎白與理查德的私生子小約翰以潛在的拯救功能,表征了鮑德溫挑戰壓抑人性的宗教陳規的開端。女主角是虔誠的教徒,在禱告中幡然醒悟,意識到孩子當初對未婚夫的救贖價值。因此,她懺悔的不是未婚先孕的“淫亂”之罪,而是沒有向男友透露懷孕的喜訊。這種宗教忤逆肯定的是宗教所不能及的當下救贖,宣告了以原罪為借口的來世永生之荒誕。鮑德溫借此建構的“世俗宗教”初露端倪,在《查理先生的布魯斯》中通過女主角胡安妮塔對懷孕的迷狂得以更富戲劇性的表現。與《向蒼天呼吁》同名的男主人公,即胡安妮塔的男友理查德斃命于白人槍下,兇手卻被無罪釋放。面對無法扭轉的種族困境,女主人公并未消沉低落,而是寄希望于理查德的“遺腹子”,將其視為他們真愛的見證與和生命的延續。黑人種族的強大生殖力往往令主流社會望塵莫及,不寒而栗。這個想象中的嬰孩因之肩負起種族救贖的重任,隱喻了黑人與白人之間沒有硝煙的抗爭,是黑人在種族困境中構建族裔身份的象征。因此,胡安妮塔在法庭上公開宣告了其與理查德“性愛狂歡”的神圣,語驚四座,令人汗顏。鮑德溫在《比爾街情仇》中將《向蒼天呼吁》與《查理先生的布魯斯》中小孩子的潛在救贖價值付諸實踐,使蒂什腹中嬰孩實實在在地成為力挽狂瀾的“救世主”,現世救贖價值躍然紙上。弗尼與蒂什因此成為約瑟與瑪麗的化身,非但擺脫了“淫亂”之罪,反倒因其所遭受的種族磨難成為蒙受神恩者,因為神要借人的磨難彰顯自己的榮耀。[60]

上述作品中未婚先育的情侶均為“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戀人。他們之間只有純真的愛,其結合絕非只圖一時之快的肉欲淫亂。雖無牧師祝福,卻勝過徒具形式的明媒正娶。作家通過他們幸福的性體驗顛覆了傳統的基督教性倫理,也借以建構起新標準,即心心相印的男女雙方,既然已死心塌地將彼此交托給對方,那么在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切,只要不危及他人,都應視為神圣。鮑德溫解構宗教權威的魄力凸顯了其宗教思想的世俗化性征,旨在為那些被主流價值觀邊緣化的“局外人”抱不平。茲另類人文關懷通過戲仿基督教神話“童貞女懷孕”得以充分彰顯,更確切地說,是那些不在場的小孩子所具有的潛在正能量為其未曾蒙面的父母洗清了“罪名”。

鮑德溫通過戲仿基督教神話所呈現的生命哲學在其對同性戀的激贊中得以更充分的詮釋。同性戀主題在其第一部小說《向蒼天呼吁》中就已經嶄露頭角,被賦予了宗教般的救贖價值。尤其是小說最后伊利沙在約翰額頭上的“神圣”一吻“進一步加強了小說的同性戀主題”。[61]與其說約翰的靈魂得救是因為他皈依了基督,倒不如說是教友伊利沙所具有的神性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約翰因伊利沙的禱告而變得堅強起來,獲得了與黑暗作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伊利沙的一言一行都讓他有一種神圣感。不難理解,伊利沙已經成為約翰心目中“基督式的人物”。[62]鮑德溫的第二部小說《喬萬尼的房間》則以主人公喬萬尼因同性戀情的失敗所導致的悲劇從反面表現了同性戀的終極救贖價值,不但徹底顛覆了圣經律法對“淫亂”的界定,而且極大地挑戰了時人的倫理道德底線,一個宗教叛逆者的鋒芒初露端倪。鮑德溫的現世救贖思想由此一發不可收,成為其人道主義宗教觀的根脈,宗教的世俗化性征隨之愈發彰顯。第三部小說《另一個國家》從正面肯定了同性戀的“救世主”地位,是所有作品中該主題表現最充分的一部,茲見于埃力克與維瓦爾多和伊夫之間的情感糾葛。維瓦爾多從未有過這種真愛的超越感受,其穿越時空的神奇“重生”體驗徹底顛覆了同性戀者必死的宗教禁忌,[63]詮釋了鮑德溫“通過無性別差異的愛來救贖人類”[64]的解放神學。

鮑德溫在訪談中表示,“我從來不懂 ‘同性戀’一詞到底意味著什么。但我并不想因此讓人覺得自己在這個問題上漠不關心或高高在上”。同時,他又感到對所謂“同性戀現象”有一種“特殊的責任”,因為他“不得不為其作見證”。[65]鮑德溫在同性戀問題上的悖論立場表明,他已在潛意識中將之視為一種客觀實在,無須刻意做出任何闡釋。所以,對外界強行以“同性戀”為標簽來界定其身份,他感到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去進行反抗。[66]鮑德溫始終以“見證者”者身份自居,批判外在秩序的虛偽性,強調內在的真實性。查理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真實性理論認為,所謂“真實性”就是“對本真性的恪守和對社會習俗,甚至那些很有可能被我們當成道德之律條”的東西進行不斷抵抗。[67]換言之,純粹意義上的真實意味著解構傳統,釋放被壓抑的人性本真。鮑德溫對同性戀的張揚無疑挑戰了主流價值觀,嚴重刺激了“同性戀恐懼癥”的敏感神經。正是于此意義上,他的“異教徒”姿態彰顯了尊重人性“真理”的“道德家”風范。其“真理”顯然是對基督之愛的世俗化重構,對正統宗教神學的大膽褻瀆和踐踏,“徹底顛覆了傳統性別秩序中以異性戀身份為唯一合法身份的價值規范,把男同性戀氣質視為男性氣質的一種特殊類型”,[68]袒露了對男性氣質多元化的認同。

二 從《向蒼天呼吁》到《小家伙》:父子關系的求索之路

較之于英國文學中父親的豐滿形象,美國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理想父親形象的缺失。這在非裔美國文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鮑德溫的文學世界又堪稱其中的典型。從宏觀上講,基督教《圣經》就是一部父子倫理的史詩,而鮑德溫的作品總是直接或委婉地表現父子關系的曲折奧妙。是故,兩者構成明顯的“互文”關系。這既是他本人糾結父子關系的真實寫照,又是基督教《圣經》父子倫理的藝術再現。某種意義上,鮑德溫的父子關系乃其與上帝糾結的另類言說,從世俗與宗教層面詮釋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

在西方倫理關系中,父子矛盾是最古老的范疇,濫觴于《圣經·舊約·創世記》中上帝對亞當夏娃的懲罰。它貫穿人類社會始終,成為潛藏于人類意識深層的一種“慣性”積淀。揭示父子糾葛,求索“父慈子孝”的理想父子關系成為自幼缺乏父愛的鮑德溫之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更是不自覺的自覺。鮑德溫一生不知親生父親為誰,3歲就隨母親到了繼父家中,因長相丑陋和私生子身份,受盡繼父的歧視和虐待,惶惶不可終日,父愛的缺失令原本苦澀的童年更加灰暗。父子也曾嘗試接受對方,但一切努力均以失敗告終。鮑德溫棄教從文后,始終努力于其文學世界中建構一種和諧的父子關系,以補償現實中父慈子孝的缺失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向蒼天呼吁》中約翰與繼父加百列的矛盾糾葛純屬鮑德溫父子關系不折不扣的藝術再現,自傳性不言而喻。鮑德溫清醒地認識到,繼父的強勢很大程度上源于宗教的力量,因此他借宗教之名解構繼父權威。這意味著他苦苦追尋的理想父親形象徹底消失,而父愛的缺失對未成年的孩子尤為殘酷。弗洛伊德認為,父愛是孩子免遭恐懼的“避難所”,而孩子的“無助將貫穿整個生命”,因此需要一位始終在場的“更強大的父親”。[69]自在永在的上帝恰好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是故,從心理學角度看,鮑德溫皈依上帝乃是他“扼殺”現實中的父親之后,到精神世界尋求補償的一種“無意識自覺”。這種行為策略折射出普遍存在的“父親的悖論”:成功的父親不僅為孩子悅納,還要得到社會的認可,是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相融共生的產物,但客觀矛盾往往是,“一方面的成功會以另一方面的失敗為代價,但是僅僅一方面的成功并不能造就成功的父親”。[70]由是觀之,鮑德溫的繼父是一個徹底失敗的父親,他面對白人時陽奉陰違的痛苦丑態為繼子深惡痛絕。身為牧師,他并未將基督教的正能量傳遞給孩子,暴戾的性情像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橫亙在父子之間。這位被孩子疏遠的父親可悲地成為家中的“局外人”、社會上的“邊緣人”。父親形象的垮臺無形中構成了鮑德溫終生的遺憾與糾結,因此轉向上帝尋求“庇護”,因為“上帝是安全的同義語”。[71]有鑒于此,鮑德溫皈依基督的心路歷程實質上演繹了一場父子倫理劇,乃一個弱者尋求庇護的無奈之舉,就像繼父的宗教熱情是希望上帝能夠代之報復“惡魔般的白人”[72]一樣,其宗教虔誠因之大打折扣。

《喬萬尼的房間》對該主題的涉及比較含蓄,著墨不多,但父子的隔閡依舊清晰可見。《另一個國家》中鮑德溫采取了不同于前的表現手法,父親以缺失狀態存在,幾個不同種族、國籍各異的年輕人之迷茫墮落無不與父親密切相關。 《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和最后一部小說《就在我頭頂之上》中父子關系比較平和,因為父親與母親的關系比較融洽,孩子畢竟感受到了家的溫馨,但父親的形象絕非兒子期待的那般完美。鮑德溫的天命之作《比爾街情仇》將父子關系置于兒子蒙冤入獄的極限境遇,父親的角色因之顯得尤為重要。其實此前因為家庭內部宗教信仰的分歧,父子倆就已屬于統一戰線了。兒子遭遇不測后,父親皆盡所能以籌齊保釋金,但終不抵沉重的壓力而自行了斷。這是一個懦弱的父親形象,非但不能成為困境中兒子的精神支柱,反倒加重了其心理創傷。戲劇《阿門角》和《查理先生的布魯斯》中的兩位父親都不同程度地令兒子失望,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屬于鮑德溫父親造型中的叛逆浪子。在眾多的父親形象中,要么暴躁乖戾,要么平平庸庸,往往無法在家庭與社會兩個層面同時扮演成功的角色,不能滿足孩子的期待視野。唯有《小家伙》中的父親在兩者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TJ的父親雖然只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但在兒子幼小的心靈中,他在家中的對妻兒的摯愛及其在外的擔當則構筑了一個父親的偉岸形象。借此,已過不惑之年的鮑德溫之漫漫尋父路暫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苦苦求索的心靈在文學的虛擬世界中得以撫慰安歇。

三 從《向蒼天呼吁》到《就在我頭頂之上》:無處不在的夢境

托爾斯泰認為,“在夢中,有比現實更好的一面;在現實中,也有比夢更好的一面。完整的幸福應該是兩者的結合”。[73]鮑德溫的文學世界就是在夢與現實的交錯中展開的,昭示了精神分析的深刻烙印。弗洛伊德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被壓抑的性欲的升華。鮑德溫對性的激賞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他對包括同性戀和婚前性行為在內的“邊緣之愛”的推崇在其文學世界中得以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而彌散其中的夢則成為釋放這些潛意識的絕佳途徑,是“清醒狀態時精神活動的延續”和“愿望的達成”。[74]《另一個國家》中白人青年維瓦爾多雖然一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但迫于世俗道德的壓力而不敢“出柜”,該情結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只不過被壓抑在潛意識中而已,一旦時機成熟,遲早還會爆發。埃力克雖然是促成其愿望實現的動因,但維瓦爾多酣暢淋漓的同性戀體驗卻是在夢中開始,在夢一般的現實中完成的。所以,“這曾是一個夢”,但又“不是一個夢,類似的夢境能持續多長?”維瓦爾多不希望美夢旋即破滅,只留下曇花一現的遺憾,所以他“專心致志地要把這一時刻,這一屬于他們的時刻帶到盡可能遠的地方去”。[75]

夢是被壓抑的本能之反映,所以它采取的是迂回的表現形式,即夢是本能欲望的“偽裝”,具有“顯現內容”和“潛在思想”兩個層面。前者是夢中呈現的現象或事件,后者是隱匿其后的欲望。[76]夢中滿足性沖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中以相對含蓄的方式得到了延伸。雷歐對哥哥迦來的感情沖動同樣是在夢中實現的,原本失落的兄弟情誼在同性之愛中得以彌合,一直被壓抑的欲望通過夢這個屏障得以釋放,雙方心知肚明卻避免了清醒狀態時的尷尬與自責。

傳統精神分析批判將文學藝術與幻想或白日夢相提并論,視之為作者的“幻想透射”。[77]鑒于鮑德溫創作的自傳性,其文學世界中的各種夢境完全有理由看作他本人被壓抑的沖動復活。當然,這種沖動絕非止于上文所提的性欲望,其外延遠遠超越了弗氏的“泛性論”,指向了現實中各種一度被遏制或無法實現的愿望或精神訴求:《向蒼天呼吁》中表現加百列之父權思想的求子之夢,《另一個國家》中表現維瓦爾多因魯弗斯之死而愧疚不已的恐懼之夢,《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中表現雷歐文藝救贖悖論的夢,《就在我頭頂之上》中表現霍爾因喪弟而痛苦糾結的半夢半醒的痛苦狀態,所有這些一起勾勒出一幅黑人生存境遇的全景圖,既具有鮮明的族裔特色,更不乏人生荒誕的存在主義悖論之共性。其中,《告訴我火車開走多久了》在很大程度上既是鮑德溫本人創作之路的藝術再現,更是黑人藝術家這個特殊群體在主流社會中身份訴求的舉步維艱之真實寫照。鮑德溫就是這樣一個“白日夢者”,對種族歧視和種族迫害不便公開聲討的糾結壓抑只好借夢的混亂狀態得以釋放,由此修復清醒狀態所承受的打擊創傷。

從對性的高度贊賞來看,鮑德溫文學顯然是弗氏學說的一個生動注腳,彰顯了人類本能的巨大力量。然而,鮑德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沒有僅僅局限于此,而是對前輩思想進行充分的挖掘以為己用,更見主觀能動性。于此意義上,鮑德溫的精神分析無疑是“舊瓶裝新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武冈市| 开鲁县| 盘山县| 青龙| 聂荣县| 白山市| 内丘县| 舞阳县| 宁武县| 乡城县| 环江| 南京市| 富宁县| 盐山县| 仁怀市| 竹北市| 乐安县| 都江堰市| 民县| 宁强县| 中山市| 游戏| 临猗县| 铁岭县| 武夷山市| 治县。| 晋宁县| 绥德县| 进贤县| 池州市| 湖南省| 宣化县| 沿河| 岑巩县| 富顺县| 贵溪市| 信宜市| 定陶县| 福州市|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