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清王朝經歷了前中期“康乾盛世”局面,到嘉慶、道光年間,顯露中衰的態勢。云南史學前輩木芹先生認為,受地理區位、開發進度等因素影響,云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相對于內地有一定延時性,從乾隆中期至道光十年(1830),云南全省民田、屯田保持增長態勢,農業賦稅征收額相應增加,玉米、馬鈴薯等山地耐旱作物廣泛種植,促使農業經濟發展,同一時期,云南人口增長了1倍,高于該時期全國人口增長率。[1]至咸豐元年(1851),全省人口規模據估計達到1267.5萬人。[2]

從嘉慶元年(1796)至宣統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結束對云南統治,歷時116年,這一重要歷史時段屬于清王朝統治云南的后期,最大特征是“變革”,變革的力度、深度、廣度均是前所未有的。

從國家治理角度看,作為西南邊疆省份的云南,社會矛盾出現逐漸尖銳化的趨勢。嘉慶二年(1797),滇西12廳州縣人民因地方政府“壓鹽致變”,爆發大規模暴動。猛猛土司區爆發反抗暴虐土司的暴動,維西、元陽相繼發生土民武裝反清起義,規模相當大,反映社會矛盾走向激化。云南礦業開發出現疲態,多個銀礦因“洞老山空”歇業,銅產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礦業開發滑坡,白銀外流,物價低落,經濟疲軟,不景氣狀況至道光朝更趨惡化(史稱“道光蕭條”),造成礦民失業,游民問題突出,人地關系緊張,以民間秘密結社活躍、治安狀況惡化等形式反映出來。圍繞著爭奪礦產資源開采,回漢矛盾公開化、暴力化、蔓延化,清朝云南各級政府官員均無力挽回頹勢,一味操縱利用,一再激化矛盾,最終導致咸豐年間滇西杜文秀、李文學起義,滇東南臨安府馬如龍起義,滇東北昭通府大關廳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是規模大、波及地域廣的三支,零星點狀的反清起義更是繁多。漢回沖突當然與清王朝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其實更是云南整體層面社會矛盾尖銳化的外在表現之一,清政府因國力式微而對云南治理能力的下降,清云南地方政府統治權威的喪失,才是問題的實質與核心。與同時代發生在廣西的太平天國起義,西北地區的陜甘回民起義和腹心地區捻軍起義結合起來思考,得出上述結論是不困難的。所以說,云南咸同反清大起義所反映的漢回民族關系的惡化是“果”,國家治理失敗才是主因。

咸同兩朝云南爆發大規模反清起義,清王朝在云南的統治一度陷入崩潰境地,清政府通過調整軍事戰略,實現戰局重大逆轉。至光緒初年,各地起義武裝被鎮壓,全省戰火基本熄滅,清政府的地方統治秩序原可重新走上正常軌道。可是云南外部政治地理格局出現重大變化,光緒元年(1875)英國通過“馬嘉理事件”恫嚇、訛詐,索取云南權益,隨之而來的是法國加快侵略越南北部的步伐,光緒十年(1884)悍然挑起中法戰爭,停戰后通過與清政府談判,化敗為勝,達到淪越南為“保護國”的殖民目標。不久,英國發動侵略上緬甸的戰爭,通過武力一舉吞并全緬甸,剛從戰爭中脫身的云南迅速被邊疆危機的陰云所籠罩。

云南從王朝版圖西南一隅,毗鄰藩服,變成了封疆大吏認知的“邊疆要地”[3]“地居邊要”[4],即政務繁雜,邊務嚴峻,寸土必爭的國防前沿。云南亦被納入了對外開放通商的體系,融入了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近代變革潮流。盡管多位封疆大吏從國防安全和地方管理角度表示反對和憂慮,然而沒能阻擋蒙自口岸于光緒十五年(1889)對外通商,設立海關,這是云南歷史上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口岸,從此經由蒙自海關大量進口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棉紗、棉布,美國、日本的煤油、洋燈、洋傘、洋針、火柴等近代工業品也漂洋而來,對外出口個舊大錫,成為云南面向東南亞、南亞市場和融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道“窗口”。光緒二十三年(1897)思茅、二十八年(1902)騰越相繼對外開放通商,三十一年(1905),省會昆明自開商埠。光緒十三年(1887),南起蒙自,北與四川瀘州接線的云南電報線建成接通,此后干線、支線陸續敷設,構建了川滇、滇桂、滇黔三條通外省電報線和南接越南、西接緬甸的通外國線路電報網絡。宣統二年(1910),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滇越鐵路建成通車。口岸—腹地經濟地理體系和交通體系重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長期窒礙云南發展的地理區位格局,啟動了云南近代化進程,引發政治、經濟、社會層面一系列巨大而深遠的變化。

云南治理模式近代轉型與云南近代化進程相輔相成,二位一體。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詔變法,在統治危機期推動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革新改良運動,史稱“清末新政”,是為引發云南治理模式近代轉型的國家層面驅動力。作為省級層面新政的貫徹落實者,云南封疆大吏實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層面,光緒三十年(1904),云南巡撫林紹年呈請裁去云南巡撫一缺,由云貴總督兼管巡撫事,被清廷接受,于是改變了云貴總督、云南巡撫兩位封疆大吏同城而治的職官體制。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為籌備憲政,啟動官制改革,對地方官制相應地做了較大的調整,云南學政改為云南提學使,云南按察使改為云南提法使,增設巡警道、勸業道。籌備地方自治,先后設立云南憲政調查局、云南自治局、云南諮議局,成立云南省議會。經濟層面,鼓勵創辦實業,發展新式農業、工業企業,成立云南省商會,支持商辦滇蜀騰越鐵路等;文化教育方面,停止科舉,舉辦各級各類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云南省城成立云南高等學堂,兼管全省學務,按照新學制在府廳州縣分別建設成立新式中、小學堂。舉辦專門教育、實業教育、師范教育,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軍事層面,裁撤綠營,整頓防營,設立云南陸軍講武堂,使軍隊接受新式軍事學堂教育,編練新式陸軍第十九鎮。社會管理層面,厲行禁煙、禁纏足,改良司法、審判體制和監獄,辦理巡警,調查戶口。然而,云南封疆大吏舉辦的新政,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在邊省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催化了革命浪潮的到來。

綜觀清后期云南116年間的變革,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有:

第一,透過治亂相循的歷史表象,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所代表的國家治理是云南歷史演變進程的重要動因。封疆大吏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代表,代表中央政府掌土治民。封疆大吏治理邊疆代表中央王朝意志,其施政行為是國家行政管理權的具體體現,封疆大吏的行政行為固然會受到個人知識、能力、閱歷、性格偏好、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正常情況下必須貫徹而不能違背、對抗中央王朝治理邊疆的政策、方針,故封疆大吏研究應采用國家治理視角。

第二,封疆大吏對云南省情的認知是施政的前提和基礎。省情是指一個省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交通、人口、民族、宗教、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歷史與現狀,是政區面貌的綜合反映,又是一個多重要素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都是從外省調入,他們是如何認知轄區地理環境復雜性、民族多樣性、文化多元性、邊疆問題嚴峻性的?認知到何種程度?形成何種治理思想、方針、政策?

第三,在國家治理解析框架之下,云南與內地聯系的演進趨勢和表現如何?不難發現邊疆內地一體化趨勢不可阻擋,前輩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提出的“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具有遠見卓識。[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宁市| 台北市| 遂宁市| 桐梓县| 台中县| 岐山县| 古田县| 奉新县| 陈巴尔虎旗| 长沙县| 柘荣县| 二连浩特市| 天等县| 来宾市| 崇明县| 温宿县| 常宁市| 丹阳市| 永平县| 安阳市| 中宁县| 宾阳县| 泰来县| 西贡区| 同江市| 保山市| 浦东新区| 红河县| 沂源县| 长沙县| 乐山市| 饶平县| 子长县| 巴楚县| 韶关市| 内江市| 桦甸市| 凌源市| 台东市| 泸溪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