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嘉慶朝云南社會經濟概貌

嘉慶年間云南社會經濟中衰特征極其明顯,引發許多社會問題。云南地方官“壓鹽致變”,引發滇西大規模暴動,據嘉慶朝云南著名學者師范(1751—1811)的記載,嘉慶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797年4月19日),滇西太和(今屬大理市)、趙州(今屬大理市)、浪穹(今洱源縣)、鶴慶、永北(今永勝縣)、鄧川(今屬洱源縣)、蒙化(今巍山縣)、云南(今祥云縣)、楚雄、大姚、定遠(今牟定縣)、祿豐12廳州縣,被激怒的民眾邀集沖進官衙,捆縛平日欺壓作惡的官親、門丁、蠹書、兇役和士紳,將其挖眼折足,或者投進積薪中燒斃,其狀慘不可言。[2]此舉迫使云南封疆大吏正視云南地方實際,體恤民生疾苦,罷官鹽,改歸民運民銷,推動鹽法體制性變革。

作為乾隆年間經濟繁榮指針的礦業開發出現疲態,部分銀礦因“洞老山空”陸續歇業。例如嘉慶五年(1800),位于滇西南中緬邊境地帶,開采達50年之久,鼎盛時期聚集礦民兩三萬人,著名的永昌府屬茂隆銀廠,因“洞老山空”而關閉。[3]嘉慶九年(1804),“以洞老山空,封閉云南紅坡、吉咱、樂吉古銀廠,從巡撫永保請也”[4]。銅礦產量也走下坡路,不復前朝興盛的生產場面。嘉慶二十三年(1818),云貴總督伯麟條奏說:“滇省每年應運京銅并本省局鑄,以及各省采買官銅,近年均辦不足額。”[5]以至于被迫采取變通辦法,從鄰省四川采辦400萬斤以彌補欠額。

礦冶業滑坡,礦民失業,經濟不景氣,外省無業游民流入云南,與省內失業人口合流,造成社會失序,治安日益嚴峻,民間秘密結社活躍,是為嘉慶、道光年間挑戰全省各級政府管控能力的“游民問題”。漢族移民從云南腹里到邊區、從平壩到山區的波浪式推進,一方面加強了云南開發力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人地關系的新緊張,漢族移民與土著人民對立、摩擦。上述態勢以各種形式的反清事件暴露出來,我們編制表格加以揭示,參見表1—1。

表1—1 嘉慶朝云南反清事件統計表

① 方國瑜:《云南史料目錄概說》第3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296—1297頁。

云南日趨復雜的統治局勢引起嘉慶帝的重視,嘉慶二十四年(1819)他特別囑咐新任云南巡撫史致光注意云南省情的變化,說:“滇省系汝舊治,民風較閩省為淳,然近來亦頗滋事,總在吏治修明,上行下效,勉之!”[6]

嘉慶朝國力由盛轉衰,在帝國疆域體系中居于邊疆省份的云南省,面對社會變革,如何有效治理業已成為重大挑戰。在王朝地理學視域下,地方行政管理包含“體國經野”和“分官設職”兩方面內容,前者為劃分有層級的行政區域,后者為建立地方行政組織,即各級地方政府。[7]君主專制帝國國家治理的核心問題是管控土地與人民,即掌土治民。云貴總督伯麟任上向嘉慶帝進呈《滇省輿地圖說》和《滇省夷人圖說》,正是中央王朝總結過去治理成果、針對新形勢改善和加強邊省行政管理的現實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军事| 麻江县| 大名县| 金塔县| 顺昌县| 绵阳市| 紫云| 仙游县| 雅江县| 东源县| 营山县| 大竹县| 城市| 共和县| 贵德县| 库尔勒市| 文登市| 长春市| 天津市| 合作市| 阳江市| 澳门| 仁怀市| 黑龙江省| 乃东县| 清苑县| 东至县| 郓城县| 楚雄市| 额尔古纳市| 常州市| 莱西市| 名山县| 榆中县| 潞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富民县| 同仁县| 西和县|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