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文獻研究綜述

國際環境作為影響第二次國共合作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國共爭相擴大國際影響、爭取政治“話語權”的競爭場域之所在,也是深入研究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因素。國外學者對之進行了一定的關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美國哈佛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所著的《美國與中國》《與中國的五十年不解之緣》《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二)》,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漢學家范力沛(Lyman van Slyke)著的《敵與友:中共黨史中的統一戰線》(哈佛大學出版社1971年版),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片岡鐵哉所著《中國的抗戰和革命:共產黨與第二次統一戰線》(伯克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出版社1974年版)[3]等成果;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的學者H.Л.瑪瑪耶娃所著的《中日戰爭時期的蘇聯、美國和國共“統一戰線”》[4]一文,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米德(Rana Mitter)所著的論文《中日戰爭期間英國的外交及英國對中國政府態度的演變》[5]等研究成果,都對國際環境嬗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了一些論述,但沒有深入探討國際環境嬗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關系。James Reardon Anderson 在The Origins of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1944-1946(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一書中認為,抗戰期間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廣泛接觸外國人士,團結各種社會政治力量,推行“人民外交”,爭取了一些國家政府和外國人對中共的同情和支持,使中共的國際形象大為改觀。日本土田哲夫的《中國抗戰的展開與宣戰問題》一文,對中國抗戰的展開與推遲宣戰的國際環境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日本學者波多野善大所寫的《國共合作》一書(羅可群譯:《國共合作》廣東檔案史料叢刊(增刊),1982年版),對抗戰時期的國共關系有所論述,但限于當時的資料收集困難和意識形態的影響,該書論述有些不足和偏頗。特·海茵茨希著、張文武和李丹琳翻譯的《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一書,不僅對中蘇關系的發展過程作了翔實的描述,而且對中蘇的一致與矛盾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對一些有爭議的歷史問題和若干歷史著作中的觀點發表了看法。Henry Wei PH.D所著的China and Soviet Russia一書對20世紀以來中國與蘇聯的關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其中也涉及抗戰時期蘇聯與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以及國共第二次合作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6]。英國專家Martin H.Brice 在其所著的The Royal Navy and the Sino-Japanese Incident(1937-1941)[7]一書里,對從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后至1941年年底日本發動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后又進攻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新加坡)期間,英國皇家海軍的應對、英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和對日政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Tetsuya Kataoka 在其所著的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8]一書中,對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國民黨的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較深入的論述,涉及中共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的對策、措施,成效分析等內容,這是外國學者第一本較為深入研究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著作,但是因該書成書比較早,受當時中美關系及意識形態的影響,加之一些檔案資料沒有公布,故該書的觀點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問題。日本學者磯野士子所著的《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一書認為,作為美國人的拉鐵摩爾擔任了蔣介石的政治顧問,希望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并與周恩來交往,反對蔣介石在抗戰時期與中國共產黨發生軍事沖突[9]。美國學者Arthur N.Young所著的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1937-1945),美籍華人歷史學者Tang Tsou所著的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1941-1950),Charles Loch Mowat所著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1938-1940),美國學者威廉·哈代·賣克尼爾著《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與沖突(1941—1946)》,美國學者巴巴拉·W.塔奇曼著《逆風沙——史迪威與美國對華經驗》,美國歷史學家易勞逸(Lioyd E.Eastman)所著的《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Rana Mitter 先生所著的 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19371945),劍橋大學方德萬(Hans J.vandeVen)教授的《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戰爭(1925—1945)》[10],這些著作,都對戰時中國與盟國的關系、盟國與中國國共兩黨合作的關系及影響雖也有所涉及,但更偏向于中國政府與盟國政府之間的合作、援助與被援助的關系。

在中國大陸,自1981年8月3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11]以來,諸多專家和學者掀起了研究國共合作的高潮,這也包括第二次國共合作。在此背景下,學界對抗戰時期國共兩黨關系史的研究不斷深入,相關專著、資料匯編、研究論文等研究成果都較豐富。在專著和資料匯編方面,主要有:童小鵬著《第二次國共合作》(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林家友等所著《國共合作史》(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楊世蘭等主編《國共合作史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共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輯的《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版)、張廣信等編《國共關系研究》(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的《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紀實》(重慶出版社1992年版)、田克勤所著《國共關系論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黃修榮編著的《抗戰時期國共關系紀事(1931—1945)》(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柳建偉的《紅太陽、白太陽——第二次國共合作啟示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郝晏華的《從秘密談判到共赴國難——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探微》(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楊奎松的《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范小方等編《國共談判史綱》(武漢出版社1996年版)、楊奎松的《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沈志華主編《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系》第1卷(1945.1—1949.2)(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等。在以上論著中,學者們其一,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梳理,并對合作關系形成的背景、原因進行了較細微的研究,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國共兩黨合作對抗日戰爭勝利所起的巨大作用。其二,學者們亦研究了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在抗戰各個階段的具體情況,并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為什么沒能實行黨內合作進行了具體研究。[12]其三,有學者對國共的摩擦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并認為當時兩黨關系發生根本變化的標志是中共提出“聯合政府”的主張。[13]其四,學者們對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國共兩黨的歷次談判作了詳盡研究,并探討了其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分析其對國共力量的影響,同時給予了恰當的評價。其五,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主要標志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在研究中,一些學者認為,應以1946年11月國民黨政府召開制憲“國大”,關閉國共和談大門,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主要成員離開南京,返回延安,作為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標志。一些學者則認為,應以1947年1月國共南京談判失敗、美國特使馬歇爾黯然離開中國,作為第二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的標志。這些都對以前學界的看法——認為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進攻中原解放區為第二次國共合作結束的標志——有明顯的不同。

中國學界對抗戰時期中國的國際環境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有一些成果發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綜合性專著。陶文釗、楊奎松和王建朗的《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第一次對戰時中外關系作了全面細致的論述,認為外國與中國關系的親疏、敵友,是以這些國家自身的民族利益為轉移。楊奎松教授的《“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從國際形勢的角度,論述了1921年中共建黨以來與國民黨的合作與博弈,中共如何在國際環境嬗變中,實力經歷了弱—強—弱—強的轉變,并最終在解放戰爭中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取得勝利,尤其是對蘇聯的作用作了詳細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胡德坤教授領銜、國內30余位“二戰史”專家通力合作并精心撰著的九卷本的教育部社科重大公關項目《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系列研究叢書[14],也對抗戰時期中國的國際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韓永利的《中國抗戰與美英東亞戰略的演變(1931—1945)》一書,認為中國抗戰是推動美英東亞戰略轉變、戰時中美英三國建立戰略關系的關鍵性因素,它推動了美英東亞戰略向援助中國、制約日本侵略方向發展。其次是雙邊關系的專著。李世安的《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英國》一書,詳細論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對華政策,揭示了英國對華政策的基本內容、制定過程、實施過程及其對戰后英國對華政策的影響。陶文釗的《戰時美國對華政策》一書,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第一手檔案資料,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從“九一八”事變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美國對華政策,具體細致地描述了美國政策的變化過程、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后果。汪金國的《戰時蘇聯對華政策》一書,采取歷史順敘和專題研究相結合的體例,將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以及新疆問題、東北問題和外蒙古問題置于整個蘇聯對華政策的大背景中進行研究。馬振犢的《戰時德國對華政策》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德兩國圍繞德國軍事顧問來華、原料和軍備的易貨貿易及經濟建設等多方面開展了實質性的外交,德國人參與了中國的內戰及后來的全面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德國因全球戰略的需要,逐漸棄華聯日。胡德坤的《中國抗日戰爭與日本世界戰略的演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則對日本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對日政策對日本侵華進程的影響,美國、英國、德國和蘇聯,尤其是蘇聯對日本侵華戰爭戰略的演變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的呂迅博士所著的《大棋局中的國共關系(1944—19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利用豐富的第一手的檔案文獻資料和報刊資料,對1944—1950年的國際環境大棋局下的國共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認為美國對國民黨的支持并不是全心全意的,認為冷戰是內戰的繼續,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繼續。認為美國從本國利益出發在中國內戰中發揮的明顯作用和潛在影響,蘇聯對中共或隱或現的支持以及挖國民黨的墻角,都是影響1944—1950年國共關系的重要國際背景因素。最后是論文。研究者分別對此時的中國與美英蘇日德關系進行了論述。張憲文的《三十年代中德關系初探》(《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一文認為,20世紀30年代中德雙方關系達到高峰,兩國政府從各自的軍事、政治戰略出發,密切了經濟、軍事合作。趙士國的《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華政策解讀》(《世界歷史》2007年第1期)一文認為,國際形勢嬗變使蘇聯對華政策發生變化:初期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加強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中期因為主要精力在對付德國法西斯,向日本讓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其對華關系逐漸變冷;后期,蘇軍為了遠東利益,出兵我國東北。但不管動機如何,蘇聯的對華援助客觀上避免了中國為取得最后勝利可能出現的更大犧牲。沈志華的《斯大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1945—1946)》(《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0期)一文認為,抗戰結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簽訂《中蘇友好條約》,使其在中國東北有特殊利益,加之與美國在遠東的博弈,曾經暗中在東北等問題上支持中國共產黨,是影響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朱貴生的《抗戰時期的中美關系》一文認為,抗戰時期的美國對華關系經歷了隔岸觀火,坐收漁利—援華抗日,聯盟作戰—抬舉中國,壯大美國—考察延安,促蔣聯共—扶蔣反共挑動內戰的嬗變過程,美國的這一切都是為保障美國在遠東和全球的利益服務的。李時安的《英國對華政策與中國共產黨(1942—1946):薛穆大使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部編《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25)],該文從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的角度,對此時英國與中共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抗戰時期中共與美英蘇關系的專題研究方面,學者們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主要專著有:牛軍的《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系的起源》(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和《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王真的《沒有硝煙的戰線——抗戰時期的中共外交》(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王庭岳的《崛起的前奏:中共抗戰時期對外交往紀實》(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金城的《延安交際處回憶錄》(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劉德喜的《延安時期毛澤東外交戰略》(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許文鴻的《中共“一邊倒”政策的形成》(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的《國共內戰與中美關系——馬歇爾使華秘密報告》(華文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的《馬歇爾使華》(中華書局1981年版);汪朝光的《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以上專著對民主革命時期尤其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與美英關系的演變,所導致的中國政治格局的嬗變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認為國際局勢的變化對于中共斗爭策略的嬗變有重大的影響。

在中國臺灣,學者們也對抗戰時期的國共關系與統一戰線、國際形勢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和關注,有一些成果發表。秦孝儀主編的《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一、二、三冊),陳志奇編《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匯編》(十一冊),梁敬錞《開羅會議》和《史迪威事件》,張力《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張玉法編寫的《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許倬云、丘宏達《抗戰勝利的代價》[15]等。這些著作都對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初期的國際關系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發展進行過論述,但論述角度主要是從國民黨的角度,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抗日成效、國共軍事沖突等問題上,都有許多不實之詞。

通過梳理和分析,既有成果也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成果主要集中在從國內政治上談論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形成、發展及破裂過程。很少有專門從國際環境嬗變的角度探討第二次國共合作。其二,對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美、英、蘇、日、德與中國的關系方面,主要集中在其與國民政府的關系方面,而對國際環境對國共合作關系的影響探討較少。其三,成果對美國和蘇聯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影響相對而言研究得多,而對英國的影響研究太少。其四,隨著近年來共產國際和蘇共檔案的解密、英國和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部分檔案解密,已有研究成果也存在著一些論述不完善的地方。其五,已有成果沒有對外國執政黨與在野黨、民眾團體對政府的對華政策以及其對國共關系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有鑒于此,本課題擬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研究此時英、美、蘇、日、德的國內環境以及對華政策嬗變的歷程及原因、采取的相關措施、對國共合作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國共在應對國際環境嬗變方面的措施、經驗和教訓,為當今中國政府正確處理國際形勢并采取應對措施起一點借鑒作用。當然,以前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也在客觀上給本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首先有大量經過考證分析的基礎材料。其次,方法論的啟示,拓寬了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的視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鹤峰县| 连平县| 正安县| 谷城县| 无锡市| 山东| 兴和县| 鹤庆县| 内黄县| 抚州市| 怀宁县| 彰化市| 舞阳县| 平潭县| 台山市| 钟山县| 博野县| 海盐县| 通榆县| 信宜市| 理塘县| 平利县| 永靖县| 资溪县| 林口县| 和顺县| 类乌齐县| 广丰县| 忻城县| 大新县| 郯城县| 湛江市| 津市市| 大新县| 新昌县| 太保市| 大荔县| 内丘县| 五莲县|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