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圍繞“諸城十老”個體的研究成果

與圍繞“諸城十老”群體的研究成果相比較,圍繞“諸城十老”個體的研究成果卻很豐富。目前學界對“諸城十老”個體的研究,用力并不均衡。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圍繞丁耀亢和李澄中的研究方面。對劉翼明和張侗二人的研究,學界雖已有涉及,但只是做了簡單的梳理,并未對其文學創作和成就進行深入研究。而對丘元武、張衍、徐田、隋平、趙清等人的研究,則更顯薄弱,多是一些資料性的介紹而已。

(一)圍繞丁耀亢的研究成果

20世紀初,學界對“諸城十老”現代意義上的研究,始于丁耀亢研究。更具體地說,應該是始于對丁耀亢小說《續金瓶梅》的研究。魯迅先生稱《續金瓶梅》“主意殊單簡”[22],“一變而為說報應之書——成為勸善的書了”[23]。直到80年代,丁耀亢小說《續金瓶梅》依然是學界關注的重點。90年代,丁耀亢的戲劇逐漸成為學界的研究重點。1997年5月18日到20日由山東社會科學院和諸城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在丁耀亢家鄉諸城順利舉行。1998年,李增坡主編的本次會議論文《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出版,標志著丁耀亢研究有了專門的研究成果。1999年,張清吉點校的《丁耀亢全集》[25]出版,為學界進一步從事丁耀亢研究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文獻資料。此后,不僅圍繞丁耀亢小說和戲劇的研究、丁耀亢生平與交游的研究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還開啟了圍繞丁耀亢詩歌的研究并誕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1.圍繞丁耀亢小說《續金瓶梅》的研究成果

圍繞丁耀亢小說《續金瓶梅》的研究,學界主要探討了《續金瓶梅》的創作主旨、寫作時間、版本等問題,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關于《續金瓶梅》的創作主旨,學者們的觀點略有不同,但大都特別肯定《續金瓶梅》的社會意義。如黃霖的《〈金瓶梅〉續書三種·前言》,認為《續金瓶梅》是對明朝滅亡教訓的總結,對清朝統治者的野蠻行徑充滿仇恨,是愛國愛民的表現。[26]方正耀的《明清人情小說研究》,認為《續金瓶梅》“側重描寫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動亂,揭示民族矛盾”,并“表現了一定的民族意識”。[27]時寶吉的《〈續金瓶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華》,認為《續金瓶梅》是“對明朝覆亡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體現出作者追求民族自由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昂的愛國主義情操”。[28]周鈞韜、于潤琦的《丁耀亢與〈續金瓶梅〉》,認為《續金瓶梅》“宣傳一種腐朽的宗教觀念:因果報應”[29]。張俊的《清代小說史》,認為《續金瓶梅》的意義和獨到之處在于:借因果報應,勸人止惡為善,發展了《金瓶梅》題旨;表現了作者憂患時局、痛悼故國之情;框架結構及人物描寫,頗有特色。[30]王汝梅的《丁耀亢的〈續金瓶梅〉創作及其小說觀念》,認為“作者把叛徒蔣竹山、張邦昌寫得沒有好下場,對抗金名將韓世忠、梁紅玉則熱情歌頌,表現了作者擁明抗清的民族思想”,“有厚重深沉的歷史感”。[31]羅德榮的《〈續金瓶梅〉主旨索解》,認為《續金瓶梅》作者提出的“惜福”主張,重在完善自我,重塑民族之魂的思考。[32]袁世碩的《續金瓶梅前言》,認為“演因果報應的故事情節中,也正寄寓著對賣國通敵者的鞭撻”[33]

關于《續金瓶梅》的寫作時間,學者一致認為當在順治年間,但對成書的具體年份,則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說法:(1)順治十八年(1661)說。黃霖的《金瓶梅續書三種·前言》,首次提出順治十八年說。[34]其后劉洪強的《〈續金瓶梅〉成書年代新考》,依據《續金瓶梅》第二回已經出現“寧古塔流人”、而歷史上第一起“寧古塔流人”發生在1655年等材料,指出丁耀亢開筆不會早于1655年,進而又結合其他證據,認為《續金瓶梅》的最后成書當是1661年。[35](2)順治十一年至十五年(1654—1658)說。張清吉的《醒世姻緣傳新考》,首次提出順治十一年至十五年說。[36]歐陽健的《〈續金瓶梅〉的成書年代》,認為丁耀亢在1648—1654年任北京旗官時已構思動筆,在1654—1658年任容城教諭時撰寫完成。文章反駁了黃霖、石玲的觀點,基本贊同張清吉的意見。[37](3)順治十七年(1660)說。石玲在《〈續金瓶梅〉的作期及其他》中,首次提出該書是作者在順治十七年客游杭州時所作。[38]與之觀點一致的還有如下諸家:孫玉明的《〈續金瓶梅〉成書年代考》,大體同意石玲的“1660年秋之前”說,而反駁了張清吉的觀點。[39]王瑾的《試論〈續金瓶梅〉的創作年代》,反駁了黃霖、張清吉的觀點,贊同石玲、孫玉明的論點,并以《順康年間〈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受審案》中“該書撰寫于順治十七年”作為論據,得出成書于1660年。[40]而安雙成翻譯的《順康年間〈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受審案》,其中詳細記錄了丁耀亢的供詞:“此《續金瓶梅》十三卷書,乃為小的一人撰寫。小的于順治十七年獨自撰寫,并無他人。”[41]

關于《續金瓶梅》版本的問題,有王運堂、王慧《略論館藏足本〈續金瓶梅〉》[42]一文。該文在爬梳國內現存《續金瓶梅》各版本的同時,重點描述了山東圖書館所藏有的殘本和足本兩個版本。

2.圍繞丁耀亢戲劇創作的研究成果

學界在研究丁耀亢小說的同時,也圍繞丁耀亢戲劇主題、戲劇風格、戲劇觀念等問題進行探討。如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一書,認為丁耀亢的劇作“不論從思想性看還是從藝術性看,都不遜于當時的名家,是個飽受戰火之害的詩人兼戲曲家,情況和吳偉業極類似”,且“他的劇本是會在舞臺上取得良好的效果的”。[43]郭英德的《明清傳奇綜錄》,對丁耀亢的四部傳奇分別就其版本、故事源流及出處“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進行了詳細的文獻梳理考辨。[44]石玲的《丁耀亢劇作論》,認為丁耀亢的劇作“反映了丁耀亢迷茫與痛苦——懷舊與動搖——承認現實——爭取仕進的轉變過程。這也是一般在明末未出仕但已成年的漢族知識分子思想的轉變過程”[45]。黃霖的《略談丁耀亢的戲劇觀》,指出丁耀亢的戲劇觀主要包括自然觀、布局論、悲喜劇論三個方面。[46]陳美林、吳秀華的《試論丁耀亢的戲劇創作》,認為丁耀亢劇作在內容上具有濃厚的“遺民情結”,又表現出“入世精神與出世情懷的矛盾”,其劇作局限于“因果報應色彩濃厚”、有“虛無思想”;在曲詞、結構布局、人物塑造等方面有較高藝術成就,不足之處是“以寫史之筆寫劇,基本上是案頭之作,很少考慮演出因素”。[47]孔繁信的《丁野鶴戲曲創作簡論》一文,認為丁耀亢的《西湖扇》,對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有影響;《表忠記》“題材布局和組織結構上則匠心獨運”,超過了同題材的《鳴鳳記》;《赤松游》表現了作者“功成身退”、“消極避世”的思想;《化人游》則是作者逃避現實之作。[48]徐振貴的《孔尚任何以用戲曲形式寫作〈桃花扇〉》一文,認為丁耀亢《西湖扇》對孔尚任《桃花扇》創作的影響表現在七個方面:劇名相似;兩劇之扇,都起到了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都是借兒女之情寫興亡之感;劇首都附有所據事實;兩劇都有“入道”情節;《西湖扇》的《竊扇》中顧史道庵尋訪宋娟娟與《桃花扇》之《題畫》中侯生媚香樓尋訪李香君告白情境相似。[49]廖奔、劉彥君的《中國戲曲發展史》第四章第一節“丁耀亢”中,認為“他的傳奇創作,不但給我們以經由其場面與情境渠道來認識明清易代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可能性,而且通過其中的人物世界,以及通過滲透在作品形象中的作者的心理傾向,使我們有機會了解當時文人一些重要的精神側面及其心理體驗”[50]

3.圍繞丁耀亢詩歌創作的研究成果

學界對丁耀亢詩歌的研究起步較晚。2001年之前,僅有張維華的《跋丁耀亢的〈出劫紀略〉和〈問天亭放言〉》[51]一文,主要探討了丁耀亢《出劫紀略》和《問天亭放言》對明末清初的許多事件有存史之功。2001年之后,關于丁耀亢詩歌的研究論文逐漸增多,研究內容也逐漸深入。如王瑾的《論丁耀亢詩中的人生感受》[52]一文,將丁耀亢詩歌的主題概括為恬淡的情懷、亂世的悲音、逃禪的無奈三大主題。王慧的《山左詩人丁耀亢》[53]一文,則結合丁耀亢的生平介紹了其不同時期的詩集,認為丁耀亢仕宦時期的詩歌充滿沉郁悲涼的風格。陳清的《丁耀亢詩歌研究》[54]一文,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角度,對丁耀亢的詩歌進行了全面分析。魏紅梅的《簡析丁耀亢詩集〈問天亭放言〉》[55]一文,認為《問天亭放言》的內容可概括為山居樂趣、隱逸情趣,落第悲傷、失意惆悵,關注現實、以詩記史三類,反映了丁耀亢既想隱居山林又不能忘懷世事的矛盾心態。張崇琛的《丁耀亢佚詩〈問天亭放言〉考論》[56]和《丁耀亢的兩首佚詩》[57]、周洪才《關于丁耀亢佚詩集〈問天亭放言〉的幾個問題》[58]、劉洪強《〈丁耀亢全集〉補遺》[59]等,則圍繞丁耀亢的佚詩進行了相關研究。

4.圍繞丁耀亢本人的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學者對丁耀亢的家世、生平、交游等方面的研究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如陳金陵的《丁耀亢與〈出劫紀略〉》[60]、欒鳳功的《也談丁耀亢與〈出劫紀略〉》[61]、石玲的《明末清初作家丁耀亢生平考》[62]、黃霖的《丁耀亢及其〈續金瓶梅〉》[63]、郝詩仙和郭英德的《丁耀亢生平及其劇作》[64]等。90年代,不僅圍繞丁耀亢研究的論文逐年增加,其中包括碩博論文,如劉洪強的博士論文《丁耀亢文學創作研究》、范秀君的博士論文《丁耀亢研究》等;還出現了一些研究專著,如張清吉的《丁耀亢年譜》、膠南市史志辦公室編寫的《丁耀亢生平紀略》等。

張清吉的《丁耀亢年譜》[65]是研究丁耀亢生平的第一部專著,該書以丁耀亢的著述為主要依據,大致勾勒了丁耀亢一生的行蹤。石玲的《明末清初作家丁耀亢生平考》[66],考證和分析了丁耀亢的家世、生卒年代和生平等。膠南市史志辦公室編寫的《丁耀亢生平紀略》[67],通過爬梳丁耀亢的作品,詳細地介紹了丁耀亢一生的經歷和交游、文學創作活動。王瑾的《丁耀亢交游考略》[68]、馬清清的《丁耀亢交游考》[69]等,則考察了丁耀亢的交游對象。劉洪強的博士論文《丁耀亢文學創作研究》[70],上編分為四章,分別講述丁耀亢的生平與家世、《續金瓶梅》研究、詩歌研究、戲曲與鼓詞的幾個問題,各章均有不俗見解;下編所列丁耀亢年譜,既依據丁耀亢的作品,又從丁耀亢朋友的作品找尋有用的材料,以充實丁耀亢年譜,彌補了張清吉先生《丁耀亢年譜》的不足。范秀君的博士論文《丁耀亢研究》[71],通過全面考察丁耀亢的生平和創作,既梳理了明末清初之際北方中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又考察了處于易代之際文人的生存心態、對時代的文化反思及文學創作的特點等問題。黃瓊慧的《世變中的記憶與書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72]一書,以“世變”、“記憶”、“編寫”為關鍵詞,通過重讀丁耀亢的《天史》、《出劫紀略》、《續金瓶梅》等作品,考察丁耀亢在不同時期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狀況的變化,以觀察世變、記憶以及編寫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圍繞李澄中的研究成果

學界圍繞李澄中的研究,始于對其雜著《艮齋筆記》的研究。主要有白亞仁的兩篇論文:《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林四娘〉故事源流補考》。前文主要介紹了李澄中《艮齋筆記》的大致編定時間以及主要內容,認為“李澄中和蒲松齡雖然不一定有過直接的接觸,但是兩個作家都生活在清初的山東,因此他們所聽到的社會新聞自然有不少類似之處”[73]。后文則認為李澄中不僅寫過林四娘的故事,還記錄過林四娘創作的詩歌。[74]

此后,圍繞李澄中生平及其文學成就的研究成果也相繼問世。王憲明的《滄溟后身 山左鼎足——淺論李澄中的文學成就》[75]一文,考察了李澄中對李攀龍的認同以及李澄中與王士禛的關系,并綜述李澄中的文學成就,肯定他的賦作。王憲明主編的《李澄中文集》[76],其中有他本人所作序和《李澄中年譜簡編》,不僅簡述了李澄中的文學成就和影響,還以年譜的形式勾勒了李澄中一生的主要活動。尚金玲的《山左詩人李澄中及其詩歌研究》[77],可以說是系統研究李澄中生平以及詩歌創作成就的第一篇文章。該文介紹了李澄中的家世生平以及交游活動,重點分析了李澄中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魏紅梅的《李澄中云南之行考略》[78]一文,考察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十一歲的李澄中受命典云南鄉試的行走路線以及留下的軼事和作品《滇行日記》、《滇南集》等。陳冬梅的《“博學鴻儒”李澄中研究》[79],則論述了李澄中的文學成就和學術貢獻。于海洋的《論李澄中詩學觀》[80],認為李澄中在詩歌創作上以杜甫為宗,取法盛唐,具有通變的詩學觀。

(三)圍繞“諸城十老”其余成員的研究成果

圍繞“諸城十老”其余成員的研究成果,目前僅有張崇琛的《張石民與張瑤星及孔尚任的交往》[81]一文。該文既考察了張侗南下金陵拜訪張瑤星的過程,又考察了張侗與孔尚任的交往大概,認為張侗、張瑤星和孔尚任都有遺民情懷。

需要注意的是,21世紀以來,“諸城十老”開始進入了各類文學史,尤其是山東文學史的書寫范疇。如李伯齊的《山東文學史論》[82]第十一章“明清時期的山東文學(中)”之六“丁耀亢與諸城詩人”,介紹了丁耀亢、李澄中、劉翼明等人的經歷和文學創作。其后,李伯齊的《山東分體文學史:詩歌卷》[83]第十二章第二節“清初山左詩壇”中,專門介紹了“丁耀亢和清初諸城詩人”,重點分析了丁耀亢在明清易代之際的矛盾心態以及詩歌創作,簡要介紹了丘石常、李澄中的詩歌創作。許金榜主編的《山東分體文學史:戲曲卷》第六章第二節“清初諸城重要傳奇作家丁耀亢(一)”、第三節“清初諸城重要傳奇作家丁耀亢(二)”,詳細地分析了丁耀亢《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表忠記》等劇作的創作成就。王恒展主編的《山東分體文學史:小說卷》第八章第三節之二“丁耀亢與《續金瓶梅》”,分析《續金瓶梅》的成書、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王琳主編的《山東分體文學史:散文卷》第五章“清代山東散文”第五節中,介紹了張侗的《臥象山記》和《蓬萊閣記》等散文。王振民主編的《濰坊文化三百年》[84]第四章“文學”之四“明清之際諸城的文學社團及群體”,介紹了“東武西社”、“諸城十老”、“張氏四逸”的生平及文學創作。周瀟的《明代山東文學史》[85]第十四章第五節“丁耀亢與諸城作家群”,介紹了丁耀亢、丘志廣、丘石常、劉翼明和李煥章五人的文學成就。

通過對以上研究成果的爬梳,可以看出,學界對“諸城十老”的研究,存在兩個明顯的問題:一是重個體研究而輕群體研究;二是對“諸城十老”個體的研究,用力也很不均衡。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丁耀亢與李澄中二人身上,而對其他成員關注較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临泉县| 社旗县| 太原市| 离岛区| 南城县| 垦利县| 海门市| 唐海县| 乃东县| 施秉县| 甘泉县| 青铜峡市| 阳春市| 四会市| 北流市| 英吉沙县| 台江县| 武鸣县| 平度市| 赫章县| 商南县| 新泰市| 凤阳县| 长宁县| 贞丰县| 怀宁县| 石狮市| 开鲁县| 巴彦县| 西宁市| 石城县| 汾西县| 尚义县| 旺苍县| 囊谦县| 郴州市| 菏泽市| 吴川市| 延吉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