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
- 黃偉林
- 7字
- 2025-04-24 20:20:35
第二章 花山神諭
第一節 花山神畫
2011—2012年,我們做了一個廣西文化符號調查。在對數十位廣西文化專家的調查問卷中,花山崖壁畫(亦即花山巖畫)在200多個文化符號中排名第15位,屬于最具影響力的廣西文化符號之一。[11]
據《廣西大百科全書》:
花山巖畫位于寧明縣馱龍鄉耀達村明江(左江支流)東岸花山巖壁上。花山,又稱“畫山”、“仙人山”,壯語稱為 Pay laiz(岜萊),即畫得花花綠綠的山,是一座峰巒起伏的斷巖山,海拔345米,山高270米,南北長350余米,臨江西壁陡峭,向江邊傾斜。巖畫布滿巖壁。巖畫以氧化鐵和動物膠混合調制的顏料繪制,呈赭紅色。整體畫面長172米,高約40—50米,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數的圖像尚有1900余個,大約包括111組圖像。巖畫以人像為構成主體,人像一般作正面、側身兩種姿勢,皆裸體跣足,作舉手屈膝的半蹲姿勢,輔以馬、狗、銅鼓、刀、劍、鐘、船、道路、太陽等圖像,構成一幅幅內容豐富,意境深沉的畫面。人像一般高0.6—1.5米間,最大的高達3米。正面人像軀體高大,佩刀、劍,處于畫組的上方和中心位置,側身人像皆簇擁之,場面熱烈而莊重。其內容包括祭日、祭銅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祈求戰爭勝利,人祭、祭圖騰等巫術活動。畫面中出現的羽人、椎髻、銅鼓、羊角鈕銅鐘、扁莖短劍、環首刀、船等圖像,具有駱越文化的特征,反映了駱越社會活動情景。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左江流域駱越人進行巫術活動的遺跡。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內容豐富居左江巖畫之冠,作為左江巖畫典型代表而舉世聞名。[12]
即便從直觀的視角觀察花山巖畫,我們也能感受到花山巖畫高度的原始性、抽象性和神秘性。
原始性可以理解為花山巖畫最突出的特質。迄今為止,尚無確切的史料證明花山巖畫的真實來歷和生成年代。給人的感覺是,它先天地存在于“看見”或者“發現”它的人面前。雖然學者們經過多種方法的考證,已經大致推斷出“左江崖壁畫的年代應為戰國至西漢中期”[13],但由于這僅止于推斷,尚無任何史料文獻佐證,甚至整個左江流域同一時期存留的史料文獻似乎也極其有限。因此,花山巖畫仍然給人強烈的原始性。
原始性強化了花山巖畫在左江流域原住民心目中與生俱來的感覺,即他們出生、生活在這片土地之前,花山巖畫就先于他們而存在了。這造就了花山巖畫在原住民心中厚重的文化心理積淀。花山巖畫作為一種文化,長時間、深層次、層累性地建構于廣西壯族的內心世界。
抽象性是花山巖畫最直觀的感受。花山巖畫的圖像具有非常強的抽象性,民間甚至稱之為“鬼影”。中南民族大學張雄曾在宋人李石的《續博物志》卷八發現關于“鬼影”的記載:“二廣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
抽象性直接導致了花山巖畫內涵的難解與多解,導致了花山內涵的不確切性。1884年編纂的《寧明縣志》記載:“花山距城50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騎馬。未亂之先,色明亮;亂過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兩岸,石壁如此類者有多。”記錄者無法確認這些圖像的確切內涵。這些抽象的圖畫究竟表達了什么樣的內容,學術界主要有戰爭、語言符號、祭神和巫術幾種說法,至今尚無定論。
原始性和抽象性之外,花山巖畫還具有巨大的神秘性。不多的史料記載,也支持了花山巖畫的神秘性質。如明代張穆的《異聞錄》稱:“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持刀杖,或有無首者。舟人戒無指,有言之者則患病。”這些描述性的文字,除了有對花山巖畫的客觀描述之外,更有花山巖畫與人關系的主觀描述。顯然,花山巖畫的神秘性在于人們認為它會對人產生物質或氣質性的影響,即它具有巫術的功能。這種神秘性是人們祭祀它的重要心理動機。
作為最重要的廣西文化符號之一,具有原始性、抽象性和神秘性的花山巖畫通常被認為是廣西壯族繪畫藝術的不朽杰作,而且,20世紀80年代,花山巖畫也曾經激活了廣西當代畫家的藝術靈感。1980年,被稱為“壯族古代文化之元”的原始神秘的寧明花山壁畫抓住了一對畫家兄弟的眼睛。面對花山壁畫,周氏兄弟畫了數十本速寫,這是新時期中國藝術家最早的尋根行動。1982年,默默無名的兄弟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花山壁畫藝術展覽”,展出了180幅作品,得到劉海粟、吳作人、李苦禪、李可染、張汀等老畫家的高度肯定,并因此引起國際美術界的注意。從此,國際畫壇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名字——周氏兄弟,兄名山作,弟名大荒。
同樣,在廣西文學領域,花山巖畫這一神秘的“鬼影”也源遠流長,它是廣西多民族文學的重要原型,是廣西多民族文學的重要靈感來源,承載了廣西多民族文學的重要想象。
花山巖畫所在的左江流域流傳了大量關于花山巖畫來歷的民間傳說。僅廣西民族研究所匯編成書的《廣西左江巖壁畫民間故事傳說》就有90多篇。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廣西民間文藝研究室編的《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寧明卷·花山風韻》也選收了17篇《花山崖壁畫傳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廣西卷》也選收了1篇《花山巖壁畫》。
在所有關于花山巖畫的傳說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從前寧明那利村有一位青年名叫蒙括,一餐能吃60斤米粥或200斤米飯,力大無窮,可將一塊巨石擲出三四十里,數十人割一天的谷禾,他一次就可挑完。后來,他不滿當地土皇帝的欺壓,決心起來造反,但苦于沒有兵馬。后得神仙授意,蒙括閉門自畫兵馬放置箱中,過了100天就會變成真兵真馬。不料只到99天,他母親見蒙括終日不出門,就偷偷走進房間,打開箱子欲看個究竟。誰知箱子剛一打開,里面的紙兵紙馬紛紛飛出,因不足100天,這些兵馬的眼睛還沒有睜開,剛飛到珠山就碰到山崖上,再也飛不動了,一個個貼在山壁上,變成了巖畫。[14]
傳說中的主人公蒙括也有稱勐卡、蒙大的,可以看出它們來自一個共同的人物名字,只是傳說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漢字注音。
這是花山巖畫傳說的核心故事。有的故事增加了諸如夜明珠的內容,意思是神仙送了一顆夜明珠給花山人,天氣熱的時候,花山人可以白天休息,夜晚勞動,生活安逸而受到土司的忌恨。[15]
根據這個傳說,我們大致可以還原其中的社會生活。大概是左江流域天氣炎熱,壯族先民身體強壯,過著比較富足的生活。然而,或者是出現了貧富差距,或者是因為中原人的侵入,官民沖突導致左江流域發生了戰爭。花山巖畫成為當時戰爭場面和戰爭人物的記錄。
極少數有關花山的傳說涉及男女情愛。比如《黃小》這則傳說提到,有一對兄妹結成夫妻,這種亂倫行為導致珠山頂上的夜明珠不亮了,村民因此想殺死他們祭祀天神。《金銀洞》講述一個村姑借了金銀洞的首飾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但忘記了必須當天歸還的規則,引起眾怒而投江自盡。[16]
絕大多數花山巖畫的傳說都涉及神仙,那些或者是紙上畫出的人馬,或者是竹子里長出的兵馬,都來自神授。
今天,人們更傾向從科學、歷史、巖畫藝術的角度對花山巖畫進行分析和判斷。然而,千百年來,花山巖畫的民間傳說具有更深入人心的傳播效果。花山被稱為神仙山,花山巖畫出自神仙的畫筆,花山巖畫具有幫助原住民反抗壓迫者的神異功能。這些有關神跡、神授、神靈的民間傳說更容易得到前現代左江流域原住民的心理認同,它們通過口耳世代相傳,形成了廣西壯族重要的神秘文化心理積淀。
神秘性是人類對不可知的事物所保持的敬畏。千萬年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神秘性在科學的攻勢下丟城喪地,但仍然在宗教、在巫術、在人們的內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作為廣西最重要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資源之一,花山巖畫以其客觀的存在及其主客觀融合的人文積淀,終究會伺機而動,對廣西多民族文學的發展施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