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山水文化

自唐代以來1000多年,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廣西的驚世之美,然而,自然景觀似乎是有極限的。在有關廣西山水之美的無數文字中,曾經有兩段雷同的文字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20世紀30年代兩本廣西旅行記中的文字。一本寫于1932年,名《桂游半月記》,為一批當年的文化精英組成的一個“五五旅行團”游覽廣西后所寫,其中一段這樣寫道:

四時半抵陽朔,同人震于陽朔之名,攝影者、尋畫稿者、各應接不暇。然千巖萬壑,習見之后,或轉覺平易。是知物稀為貴,少見多怪二者,其中均有至理存焉。[5]

另一本寫于1934年,名《桂游一月記》,同樣有這樣一段:

約韋區長同車赴桂林,過良豐圩鎮,車行小巷,令人驚險。沿途風景秀麗,習見之后,轉覺平易。[6]

“習見之后,轉覺平易。”

“五五旅行團”20多個團員中不乏大師級的人物,僅舉三人為例,葉恭綽,著名書畫家、收藏家,民國時期曾任北京大學國學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高奇峰,著名畫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劉體志,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嶺南攝影家。這些文化修養極為深厚,視覺藝術修養極為精湛的人物,在為天地大美震懾驚嘆、應接不暇之后,竟不約而同生出同樣的感覺:“習見之后,轉覺平易。”這令筆者意識到了自然之美的極限。

如果說自然之美帶給旅行者的是強勁而短暫的視覺沖擊,那么,什么能夠帶給旅行者深沉而持久的靈魂體驗呢?

仍然是“五五旅行團”的經歷給了筆者啟發。進入桂林城之后,他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是獨秀峰,他們留下了這樣的文字:

全山石刻甚多,以不能細讀為憾。山麓有劉宋顏延之讀書巖,中空若室,信藏修之佳境也。同人有登峰造極者,有半途而返者,有徘徊觀望者,各適其適。高奇峰及張坤儀女士則忙于寫生,傅秉常、劉體志、劉蔭孫則忙于攝影。[7]

“全山石刻甚多,以不能細讀為憾。”如果說自然之美讓旅行者獲得了短暫的震撼,那么,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人文之美,則讓旅行者獲得了持久的滿足。后來他們又游覽了桂林著名的隱山六洞,他們這樣寫道:

各洞碑刻森列,多宋明人作,且有唐代題名,苦不能覽記。他日有志粵西金石者,勤加搜剔,所得必有遠過《粵西得碑記》者。

“苦不能覽記”,人文之美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記錄和體驗,這是其與自然之美的重要區別。

其實,在這里筆者并不是想在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兩者之間分出優劣,筆者想表達的是,在廣西這片喀斯特地貌上,有許多與喀斯特地貌伴生的山水文化現象,其中,摩崖石刻就是與廣西喀斯特地貌伴生的至為重要的山水文化現象。

許多人或許更看重摩崖石刻的歷史價值。的確,八桂的千山萬洞,不乏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摩崖石刻,然而,筆者最心儀的,卻是那些摩崖于廣西山石巖壁上那些與山水對話的文字,比如,在桂林那著名的象山水月洞的洞壁,就有一位滿族軍官留下的摩崖石刻《象山記》。

這位滿族軍官名叫舒書,是順治九年的進士,曾經以后部、工部郎中監管孔有德部,在桂林任職數年。他對象山情有獨鐘,經常騎馬從軍營到象山游覽,如此連續數年,真正稱得上是象山的情人了。《象山記》最后一段這樣寫道:

嗟乎!象山,冷地也。余,冷人也。際此世情衰薄,誰肯為顧惜而與之相往來者?自有余來以后,水潺潺為之鳴,石硁硁為之聲,花鳥禽魚,欣欣為之榮。嗟乎,象山,舍余無以為知己者;余舍象山,又誰復為知己?昔人有言曰:“江山風月,閑者便是主人。”余雖不敢謂象山之主人,象山曷不可謂余之知己哉?爰勒石為之記。

不做象山的主人,而做象山的知己。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選擇,直到今天,仍然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廣西山水在人類這里贏得的不僅有愛慕之愛,而且有相知之知。舒書,這位來自北方的滿族官員,見過西北的重關之奇,五羊八閩的水之奇,荊襄吳越的山水相錯之奇,到了廣西,八桂山水,對于他來說,已經不僅是奇異的自然風景,而成為可以與他交流對話,與他心靈契合的生命存在。當我們走遍八桂大地,我們會油然感悟,那深嵌于八桂千山萬洞的摩崖石刻,在其歷史、文學、科學、藝術、宗教各種價值之上,凝聚的是人類與這片山水的心靈互動,以及人類對這片山水的愛與知。

在很大程度上,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為廣西這片喀斯特地貌留下的一份厚重的物質文化遺產,與此相對應,唱響于八桂山水之間的山歌則是廣西原住民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西有歌海之稱。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

嶺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飾廟坐,女伴亦盛飾夾輔之,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將別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靜江人倚《蘇幕遮》為聲,欽人倚《人月圓》,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鄉黨男子,群往觀之,或于稠人中發歌以調女伴,女伴知其謂誰,以歌以答之,頗竊中其家之隱匿,往往以此致爭,亦可以此心許。

清代趙翼《檐曝雜記》記載:

粵西土民及滇、黔苗、倮風俗,大概皆淳樸,惟男女之事不甚有別。每春月趁圩唱歌,男女各坐一邊,其歌皆男女相悅之詞。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愛我,我不愛你”之類。若兩情相悅,則歌畢輒攜手就酒棚,并坐而飲,彼此各贈物以定情,定期相會,甚有酒后即潛入山洞中相昵者。其視野田草露之事,不過如內地人看戲賭錢之類,非異事也。當圩場唱歌時,諸婦女雜坐。凡游客素不相識者,皆可與之嘲弄,甚而相偎抱亦所不禁。

山歌是廣西喀斯特地貌的天籟。2000多年前,孔子曾經采集、整理、編輯過“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孔子當時不知道有廣西的存在,因此,他不可能編輯出一本《粵風》。這項任務直到清代才由李調元完成。《粵風》是清代廣西各族民間情歌集,收錄了粵地漢族(主要是客家)情歌53首,瑤歌23首,俍歌29首,壯歌8首,分別編為粵歌、瑤歌、俍歌、壯歌4卷。

比如:

思想妹,蝴蝶思想也為花。

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

又比如:

妹相思,不做風流到幾時?

只見風吹花落地,不見風吹花上枝。

還比如:

山上青青是嫩葉,水底青青是嫩苔。

面前有個嬌娥妹,寬行兩步等兄來。

我們可以想象,在廣西的山坡谷地、田間地頭,到處飄蕩著這種沁人心脾的自然音響。值得注意的是,廣西雖然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然而,在十萬大山、九萬大山、六萬大山等難以計數的群山之外,喀斯特地貌的廣西還遍布河流,廣西南部還有一片寬闊的海洋。正因此,廣西不僅有飄蕩在山谷中的山歌,還有蕩漾在河流和海洋的漁歌。

比如:

娘在一岸水無遠,弟在一岸也無遠。

兩岸火煙相對出,獨隔青龍水一條。

又比如:

疍船起離三江口,只為無風浪來遲。

月明今網船頭撒,情人水面結相思。

如果說孔子時代的中國大地到處彌漫著這種天籟,那么,到了清代,在中原大地,這種天籟之聲已經日漸稀少,成為需要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廣西這片喀斯特地貌的土地上,這種天籟之聲還隨處可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還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有著極其淳樸的性格。曾經在廣西百色任職的趙翼,在其《檐曝雜記》中就發出過這樣的感嘆:“此中民風,比江、浙諸省,直有三、四千年之別。余甚樂之,愿終身不遷,然安得有此福也?”

進入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廣西山歌的價值,其中,包括民國人文學者的代表人物胡適。

1935年,胡適因為接受香港大學的名譽學位,做第一次南游。這次南游時間長達20多天,其中,在香港5天,在廣州3天,在廣西14天。胡適1935年1月11日抵達梧州,12日到南寧,在南寧期間,游覽了武鳴,19日到柳州,20日到桂林,在桂林游覽了2天,他說是把桂林附近的名勝大致游遍了。22日又雇船游覽漓江,23日抵達陽朔。后來他在《南游雜憶》中寫道:

漓水的一日半旅程,還有一件事足記。船上有桂林女子能唱柳州山歌,我用鉛筆記下來,有聽不明白的字句,請同行的桂林縣署曹文泉科長給我解釋。我記了三十多首,其中有些是絕妙的民歌。

“其中有些是絕妙的民歌”,這是胡適對廣西山歌的評價,不妨抄錄幾首胡適當年聽到的廣西山歌:

燕子飛高又飛低,兩腳落地口銜泥。

我倆二人先講過,貧窮落難莫分離。

石榴開花葉子青,哥哥年大妹年輕。

妹子年輕不懂事,哥哥拿去耐煩心。

大海中間一枝梅,根穩不怕水來推。

我們連雙先講過,莫怕旁人說是非。

如今世界好不難,井水不挑不得干。

竹子搭橋哥也過,妹妹跌死也心甘。

高山高嶺一根藤,藤上開花十九層。

你要看花盡你看,你要摘花萬莫能。

要吃筍子三月三,要吃甜藕等塘干。

要吃大魚放長線,想連小妹耐得煩。

買米要買一斬白,連雙要連好腳色。

十字街頭背鎖鏈,旁人取笑也抵得。

妹莫愁來妹莫愁,還有好日在后頭。

金盆打水妹洗臉,象牙梳子妹梳頭。

大塘干了十八年,荷葉爛了藕也甜。

刀切藕斷絲不斷,同心轉意在來年。

認真欣賞這些80多年前的廣西山歌,我們同樣會像胡適一樣覺得它們可愛。事實上,當年許多到廣西的文化人,都曾經像胡適一樣被這些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的廣西山歌所震驚。上海的陳志良、湖南的黃芝岡都曾經對廣西山歌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各自收集了3000多首廣西山歌。黃芝岡收集的廣西山歌大多數可能已經煙消云散,陳志良收集的廣西山歌則通過《廣西特種部族歌謠集》這本書保存了下來。

其實,中國多樣化的地形地貌和多民族的生活狀態,導致中國許多地方還有山歌這種古老的民間文藝形式的存在。然而,作為“歌海”的廣西,其之所以被認為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不僅在于它還保存著大范圍、多民族的活態山歌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個可稱為廣西山歌領袖、廣西山歌靈魂的人物存在。這個人物就是舉世聞名的劉三姐。

如今有關劉三姐的文章汗牛充棟,然而,筆者所讀到的民國時期最早的有關劉三姐的文章是劉策奇發表于1925年3月15日出版的《歌謠》第82期上的《劉三姐》一文。文章不長,謹錄于后:

唱歌仙,

唱歌得做女神仙,

不信但看劉三姐,

立魚巖洞受香煙。

立魚峰在柳州對河谷埠圩外,上大下小,形如倒立之魚。山巔寬平,可排酒一席;山腰巖穴玲瓏,可由山之一面,蜿蜒曲折穿行達對面,草木暢茂,蒼郁可愛;旁臨巨池,名曰龍潭。其水清漣,可數游魚,且有暗渠通大河(柳江),雖三冬不涸。唐柳子厚有文以記之,謂為少有之勝境,殊不謬。舊有觀音閣一座在山半,近人更增二三亭閣于其適當之處,以憩息游人。數年前,余在柳中時,每星期必挾一卷至其地,仰臥誦讀,既倦則棄之,起而披蒙茸,履巉巖,膝坐山巔,高歌上面之歌,響震山谷,借回聲以自娛,用解一周之沉悶。——此歌不惟余一人能歌,廣西之男女長幼,凡知幾句歌者,想均能歌之,且能述其來歷。

循觀音閣左側曲徑南下,約二武,得地甚平坦,廣雖不及半畝,然小草如茵,可以坐臥。聞長者言,此地舊有劉三姐石像,疊腳而坐,旁置一石□籃,如續□狀,而今則無矣。由此右邊攀過一樹,得羊腸小道,為登峰頂之捷徑,乃前人所未知也。

傳聞劉三姐,系廣東潮梅人有唱歌之天才,走遍兩粵,不獲一對手(意即找一個男子,最會唱歌的,替她對歌;唱得比她高妙的,她就嫁他。)后至立魚峰,遇一農夫,與彼對唱,一直唱過三年又三月,三姐似不支,心中一急,呆然化為石像。農夫瞧瞧嘆然一聲,悠然他逝。故后人撰出此歌焉。

此文稱劉三姐為廣東潮梅人,不過,一年之后,劉策奇又發表《劉三姐的故事》一文,引用數則史料,指出史料記載與他上文所述的四處不同:一是劉三姐是貴縣人,非廣東潮梅人;二是對歌者是名叫張偉望的秀才書生,而非農夫;三是兩人俱化為石像,而非劉三姐一人;四是紀念劉三姐的祠在貴縣西山而非柳州立魚峰。

民國年間還有一位名叫錢南揚的,著有《劉三妹之戲劇》一文,稱清代蔣士銓《雪中人傳奇》,講述吳六奇的事跡,其第十三出《賞石》,說吳六奇提督兩廣,查繼佐南游,在署游宴一段中有樂人所扮演的劉三妹戲。文章引錄了戲中劉三妹與白鶴秀才的對歌場面,包括十多首山歌,其中有數首山歌與《粵風》采錄的山歌相同。最后五首山歌歌詞如下:

妹金龍,日夜思想路難通。

寄歌又沒親人送,寄書又怕人開封。

妹嬌娥,憐兄一個莫憐多。

勸娘莫學鯉魚子,那河又過別條河。

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

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

妹真珠,偷蓮在世要同居。

妹有真心兄有意,結成東海一雙魚。

蟲兒蟻兒都成配偶,各自風情各自有。

俊的俊來丑的丑,蠢蠢癡癡不丟手。

怎如我兩個石人緊緊地摟。

這段戲的結尾大概是劉三妹與白鶴秀才雙雙成了石人。這是清代劉三姐題材的戲劇。其中山歌亦優美,但立意顯然與當代劉三姐題材戲劇完全不同。

如果說,喀斯特地貌是廣西地質地貌的物質形態,那么,劉三姐所代表的廣西山歌就是喀斯特地貌生長出來的心靈之聲,相應的,與喀斯特地貌伴生的摩崖石刻則是把廣西地質地貌和人文歷史融于一體,造就了一種足可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奇觀。

其實,廣西這片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除了孕育摩崖石刻、山歌這些人類文化奇跡之外,還孕育了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實景演出等極具品格的文學藝術作品。

1905—1906年,齊白石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他藝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三出三歸。這段旅程中,他先到桂林,游陽朔,再到梧州,然后經廣州到欽州。

在人生晚年,齊白石回憶他這段旅程:

廣西的山水,是天下著名的,我就欣然前往,進了廣西境內,果然奇峰峻嶺,目不暇接。畫山水,到了廣西,才算開了眼界啦![8]

他還對畫家胡佩衡說過這樣的話:

我在壯年游覽過許多名勝,桂林一帶山水形勢陡峭,我最喜歡,別處山水總覺不新奇。我平生喜畫桂林一帶風景,奇峰高聳,平灘捕魚,或畫些山居圖等,也都是在漓江邊所見到的。[9]

呂立新認為:

這次遠游(三出三歸)后,齊白石迫不及待地改變了自己山水畫的畫風,他開始用大筆畫孤峰獨立。

現藏于中國美術館的《獨秀峰》,是齊白石1906年畫的桂林的獨秀峰。這種平地拔起,孤峰獨立,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的構圖幾乎成了齊白石山水畫的典型符號。[10]

改變畫風后,齊白石的山水畫曾經受到過一些批評,但齊白石不以為然,他寫過這樣一首詩:

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夸能卻汗顏。

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

以此表示對自己畫風選擇的自信,而這自信,正是廣西山水、桂林山水的賜予。

在這里,之所以講述齊白石與廣西山水的故事,是因為想要說明,廣西的喀斯特地貌,作為嶺南標志性的地理符號和美麗南方的地質基礎,不僅是文學、藝術極其重要的表現題材,而且還能給予藝術家創新的自信和勇氣。是的,20世紀以后,廣西山水在中國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漓江畫派、文學桂學、山水實景演出,孕育并生長在這片喀斯特地貌上的文學藝術,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文藝版圖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衡东县| 剑河县| 富阳市| 塔河县| 东莞市| 平泉县| 滕州市| 樟树市| 云南省| 新和县| 紫阳县| 开远市| 霍城县| 雷山县| 如皋市| 宝应县| 曲阳县| 额敏县| 文登市| 彰化县| 耒阳市| 时尚| 玛多县| 赤城县| 鄢陵县| 平利县| 旬阳县| 财经| 茌平县| 平顶山市| 汾阳市| 兴仁县| 松原市| 余庆县| 电白县| 昭觉县| 阜阳市| 兴化市| 马龙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