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山水廣西

第一節 山水地貌

中國南方,被稱為“五嶺之南”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美麗的土地,唐代以后,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中原人士的關注。

822年,御史中丞嚴謨出任桂管觀察使。

御史中丞是京官,在當時唐朝京城長安任職,估計相當于如今的部級干部。

桂管觀察使是地方官,桂即今天的廣西,桂管觀察使是今天廣西的最高行政升官,相當于如今的省級干部。

嚴謨從京官調任地方官,官職沒有變,但任職的地方變了。如今的廣西屬于西部地區,唐朝的時代恐怕也好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因此,面對這個職務的變化,嚴謨肯定不開心。

臨行之際,韓愈為嚴謨寫了一首送別詩,標題為《送桂州嚴大夫》,全詩八句,內容如下:

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戶多輸翠羽,家自種黃甘。

遠勝登仙去,飛鸞不假驂。

前面兩句寫的是八桂大地在湖南的南面,如今人們稱廣西為八桂,多與韓愈這首詩有關。三、四兩句非常著名,桂林的水像美女身上青翠的綢帶,桂林的山像美女頭上碧綠的玉簪,成為千古傳誦的桂林山水的經典描繪。五、六兩句寫的是桂林的出產,一種是翠羽,據說是翡翠鳥的羽毛,是當時名貴的妝飾品,當時桂林很多翡翠鳥,是給朝廷的供品,如今我們看不到這種珍稀名貴的飾品了;另一種是黃甘,通常的理解就是今天的柑橘,還有一種說法是黃皮果,無論是柑橘還是黃皮果,廣西如今仍然盛產。最后兩句表達的是一種心情,意思是廣西這個地方山水如此美麗,物產如此豐富,實在是比仙境更美好,我們就沒有必要騎著神鳥去尋找仙境了。

其實,韓愈并沒有到過廣西,他把廣西寫得如此美好,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安慰他的朋友嚴謨。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韓愈沒有來過廣西,就能夠對廣西山水和物產做出如此具體生動的描繪,說明廣西山水之美在當時的京城長安已經頗有名氣,否則作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不能憑空胡說。

300多年后,公元1172年,南宋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靜江府(廣西桂林)兼廣西經略安撫使。他從蘇州出發,經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歷時3個月,抵達桂林。他在廣西為官3年,1175年,轉赴四川任職。

范成大留下了6部筆記,其中2部與廣西有關,即《驂鸞錄》和《桂海虞衡志》。“驂鸞”之名用的正是韓愈詩中的典故。在《驂鸞錄》中,范成大記錄有他從湖南進入廣西最初的感覺:

甫入桂林界,平野豁開,兩旁各數里,石峰森峭,羅列左右,如排衙引而南,同行皆動心駭目,相與指示夸嘆,又謂來游之晚。(剛進桂林的地界,野外的平地豁然開朗,離道路兩邊幾里遠的地方,山峰像樹林一樣,羅列兩旁,整齊排列向南延伸。同行的人們無不為之動心,不相信自己眼里所看到的一切,互相指示,大聲感嘆,都表示游覽廣西來晚了。)

范成大在廣西任職三年后,對廣西山水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在離開廣西任職四川之際,又寫下《桂海虞衡志》,在這部筆記中,范成大對廣西的山做出了明確的評價:

予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聞者亦不能信,予生東吳,而北撫幽、薊,南宅交、廣,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萬里,所至無不登覽。……桂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息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簪,森列無際,其怪且多如此,誠當為天下第一。

“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這是范成大對廣西山水的評價。范成大的評價與前人的評價有一個重要區別,他是將廣西山水放在中國山水的格局中參照比較得出的結論。他出生在江蘇,北到過河北,南到過廣西,西到過四川,他在這樣一個相當大的地理范圍生活和工作過,所到之處又無不登山游覽,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廣西山水的確是中國山水第一。也許這個評價不像韓愈的詩句那樣華麗,但比韓愈的詩句實在。后來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言,很有可能就是脫胎于此。

1637—1638年,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游歷了廣西,留下了約15萬字的《粵西游日記》,占據了目前尚存的《徐霞客游記》1/4的篇幅。

如果說韓愈寫出了他道聽途說的廣西山水美的形象,范成大根據他親眼所見確認了廣西山水的第一排名,那么,徐霞客這位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旅行家,他對廣西山水做出了怎樣的描述呢?

閱讀《徐霞客游記》,徐霞客對廣西的描述有兩點給筆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這兩點,一是對廣西山水的審美體驗,二是對廣西山水的科學認知。

先說審美體驗。我們很難想象,閱盡祖國大好河山的徐霞客,在面對廣西山水的時候,常常會發出情不自禁的贊嘆。比如,當他在桂林游覽伏波山的時候,他發出的是這樣的感嘆:

鼓枻回檣,濯空明而凌照,不意身世之間有此異境內也。(搖槳回帆,駛舟在明澈的江水,乘著落日,意想不到人世之間有此等奇異的勝境!)

當他在游覽容縣都嶠山的時候,他如此贊嘆:

其間橫突之崖,旁插之峰,與夫環澗之田,傍溪之室,遐覽近觀,俱無非異境。(山間橫凸的山崖,旁插的峰巒,與那些環繞著山澗的水田,依傍著溪流的房屋,遠覽近觀,全都無處不是奇異之境。)

當他在扶綏航行于左右江的時候,他如此贊嘆:

且江抵新寧,不特石山最勝,而石岸尤奇。蓋江流擊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轉,云根迸出,或錯立波心,或飛嵌水面,皆洞壑層開,膚痕轂縐;江既善折,岸石與山輔之恐后,益使江山兩擅其奇。余謂陽朔山峭瀕江,無此巖之石;建溪水激多石,無此石之奇。雖連峰夾嶂,遠不類三峽;溱泊一處,促不及武彝;而疏密宛轉,在伯仲間。至其一派玲瓏通漏,別出一番鮮巧,足奪二山之席矣。(江行到達新寧,不僅石山最優美,并且石頭江岸尤為奇特。大概是江流沖擊山石,山被沖削成峭壁,江流回旋沙洲回轉,巖石迸出,或嵌立波心,或飛嵌于水面,全是層層裂開的洞穴壑谷,巖石表面的石痕如薄紗的皺紋;江流既已經多曲折,巖上的巖石與山峰更是重疊曲折惟恐落后,使江流和山峰兩者都擁有了各自的奇特之處。我認為陽朔的山勢陡峭瀕臨江流,卻沒有此地岸上的石美;建溪的水流湍急巖石很多,卻沒有此地巖石的景奇。雖然峰巒連接相夾,遠不像三峽;聚集在一處,緊湊趕不上武彝山;可是疏密有致蜿蜿蜒蜒之處,不相上下。至于它一派玲瓏剔透的風光,更顯出一番新奇精巧的情趣,足以奪取那兩座山的地位了。)

當他船行崇左水域的時候,他如此贊嘆:

舟中仰眺,若連云駕空,明如皎月透影,洞前上下,皆危崖疊翠,倒影江潭,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轉覺神州凡俗矣。(從船中仰面眺望,拱起來的巖石如連片的云彩在空中奔跑,明亮得好像皎潔的月亮透射出的光影,洞前邊上下之處,都是危崖重疊滿山翠色,倒影映在江邊,真是神仙之境,首先在土司轄境內見到它,反而覺得中原神州大地都是平庸的了。)

“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轉覺神州凡俗矣。”不妨把這句話作為徐霞客對廣西山水的總體評價。在徐霞客眼里,廣西是真正的神仙之境,這樣的神仙之境,竟然是少數民族地區,相比之下,中原大地就顯得平淡無奇了。

廣西山水以其驚艷之美令徐霞客頻發感嘆,那么,廣西山水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美?人類歷史上,是徐霞客第一個為地球上的這種地貌進行了總結,這就是今天國際上通稱的喀斯特地貌。在中國,它又叫作巖溶地貌。

喀斯特本是斯洛文尼亞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英語名為Karst,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19世紀中葉在斯洛文尼亞的喀斯特地區對喀斯特的研究較多,喀斯特因此得名。

喀斯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態的總稱。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巖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稱為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蝕、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統稱為喀斯特作用,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中國在1931年出版的一部《地質辭典》中首次出現Karst 這一名詞,此后中國沿用喀斯特這個音譯名詞。1966年,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喀斯特學術會議在桂林召開,會上專家建議以巖溶取代喀斯特指稱這種地貌。從此形成了兩詞同指一種地貌形態的局面。

在《徐霞客游記》中,“對石灰巖巖溶地貌的描述多達10余萬字,描述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1]。“徐霞客是中國古代系統研究石灰巖巖溶地貌的第一人,是杰出的洞穴學家。他的成就比西方領先約150—200年,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偉大的巖溶學家和洞穴學家。《徐霞客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巖巖溶地貌學和洞穴學著作。”[2]

徐霞客旅行了廣西的桂林、柳州、來賓、貴港、玉林、南寧、崇左、河池等地,“他把廣西地表石灰巖巖溶地貌劃分成五個區域:1.漓江谷地,多奇峰地形;2.柳江谷地,石峰和土山相間;3.桂東南區,石山只見于勾漏山及羅叢巖等少數地區;4.桂西南區,石山呈峰叢狀;5.桂西北區,石山呈峰叢狀零散分布”[3]。徐霞客確認了“中國南方石灰巖巖溶頒布的地區范圍,即西起云南羅平,東北盡于湖南道州”[4]。對照地圖,我們發現,廣西正處于這個范圍的中心位置。顯而易見,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巖溶地貌在廣西有最大面積的分布和多種形式的呈現。世所公認,喀斯特是最美的地貌,以此類推,廣西正是地球上最美的土地。如此看來,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不僅描述并贊嘆了廣西山水之美,而且總結概述了廣西山水之美的科學成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市| 靖远县| 寿阳县| 内江市| 商南县| 阿拉尔市| 金湖县| 泗洪县| 新密市| 海南省| 贞丰县| 庆阳市| 金堂县| 绩溪县| 平乡县| 南木林县| 宝应县| 益阳市| 墨脱县| 万全县| 望城县| 连山| 昌图县| 页游| 牙克石市| 吉安市| 孟津县| 体育| 镇沅| 武强县| 大厂| 齐河县| 敦化市| 太保市| 邻水| 丹阳市| 益阳市| 东阳市| 崇信县| 专栏| 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