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小說的農民意識現代轉型
- 張連義
- 5651字
- 2025-04-25 19:25:28
第二節 研究綜述
新時期,隨著國家工作重心向經濟的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主要任務,這場變革給農村帶來空前的沖擊,農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等也因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對外交往的增加,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經濟和農民思想的變化更為引人關注,鄉村城市化和農民意識的現代化成為鄉村發展的顯著特征。由于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以及以鄉村城市化為導向的鄉村現代化之路,鄉村越來越顯示出與城市一體化的趨勢,這就更強化了農民現代化的意味。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現代化就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人的現代化的根本是其思想意識的現代化,因此,農民意識的現代轉型對于農民現代化便具有了決定性意義。
一 研究現狀和選題依據
目前,關于新時期小說中農民現代化敘事研究的期刊論文和碩博士論文,在中國知網以農民、現代、新時期為主題檢索,有100篇左右,有關專著也極少。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農民形象、農民精神和農民現代性等方面,關于或涉及新時期農民現代化的著作主要集中于“史”的論述和相關主題的研究,將農民意識現代轉型作為研究對象的成果極少。涉及新時期農民現代化的主要文獻有:
韓文淑《新世紀中國鄉村敘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梳理了20世紀鄉村敘事創作及研究狀況,立足于新世紀鄉村敘事的整體,全面梳理、分析了新世紀以來中國鄉村敘事的文本特征、價值維度、審美新變、修辭特征,從農民主體現代化主題、鄉村主體表征問題、鄉村敘事藝術特征問題等三個方面詳細解讀新世紀鄉村敘事呈現出的狀貌。吳高泉《鄉土敘事——20世紀中國文學中“關于農民”的話語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通過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關于農民的觀念史在文學話語中的表達,揭示“關于農民”的話語的成因、結果及表現,并以此為契機思考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問題。張柱林《一體化時代的文學想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認為路遙、陳應松、閻連科、王安憶等作家對城鄉一體化的追求,顯示出他們對城鄉差異不平等的思索和試驗。閆韶瑜《新時期農民形象與現代性想象》(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以“農民進城”的典型文本為研究中心,考察農民在城市里的文化心理等沖突,研究作家與意識形態以及現代性的關系。
以上成果雖然表現了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化,但大多集中于某一方面,并且關注的重心是敘事,對農民現代化的直接關注較少。其他與本書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農民形象分析,主要有:谷顯明《現代化語境下農民進城的艱難歷程》(《文史博覽》,2010年第3期),將農民進城作為農民走向現代化的表現之一,以《人生》《城的燈》《泥鰍》中的高加林、馮家昌、國瑞等的進城經歷及其城市生活經歷作為考察對象,論述農民被城市接受的艱難。劉艷曉《新時期鄉土小說中傳統型農民形象的嬗變》(《文學自由談》,2009年10月上半月)認為,新時期以來的小說中傳統農民形象嬗變的背后深孕著社會時代文化思潮與作家文化立場的變遷,通過政治反思時期、文化反思時期和多元文化語境時期傳統型農民的變遷,揭示出農民的性格特點和文化心理以及作家創作立場的轉變。
苦難敘事,主要有: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對底層敘事進行了梳理,認為底層敘述揭示了底層生活的現狀,但由于作家與底層之間的隔膜,使底層生活與作家話語之間產生裂隙。作為底層的主要構成部分,農民也自然地成為分析的對象,生存、婚姻等是他們苦難的表現形式。張宏《新時期小說中的苦難敘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以張賢亮、張承志、張煒、史鐵生為例,對新時期小說的苦難敘事進行研究,探尋苦難敘事折射出來的含混、曖昧、復雜和變遷的時代特征,揭示出隨著時代發展,苦難的原因和背景由政治層面轉向經濟和文化層面,作品表現得更多的是對作家個人經歷及其思想在文學中的投射,農民書寫淪為論述的工具。
農民精神分析,主要有:陳昭明《論新時期鄉土小說關于國民性批判的新探索》(《江漢論壇》2005年第5期),將新時期鄉土小說對國民性的批判與五四時期對國民性的批判進行對比,指出新時期鄉土作家對國民性的揭示和批判立足生活,立足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及其對現代化的制約。陸艷《都市迷宮與鄉村懷念——新時期文學中的東西方遭遇》(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認為,在特殊的歷史情境里,在東西方遭遇的復雜情緒中,文學成為重要表達途徑。鄉土意識不僅是對失落故園的挽歌,也是一種重建的策略。
農民文化分析,主要有:趙園《地之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對知識者與鄉村、農民間的聯系及這種聯系在作品中的呈現進行了梳理,從作家經歷和心理切入對農民文化進行了深入分析。周水濤《論新時期鄉村小說的文化意蘊》(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對新時期鄉村小說的文化意蘊進行了梳理,對其靜態構成和動態建構方式(如文化批判、文化探尋、文化展示等)與凝聚過程進行探討,不過論文注重的是對作家文化心理的分析,以作品中的農民文化反思作家心理,而不是對農民生存及精神的探索。
農村農民命運探索,主要有:陳國和《19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的當代性——以賈平凹、閻連科、陳應松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以賈平凹、閻連科、陳應松三位作家為例,從鄉村生態、政治和寓言等層面概括鄉村小說的當代性特點,該書認為,由于資源配置、社會結構和鄉村生態等方面的不同,20世紀90年代的鄉村生活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顯示出巨大差異。對農村農民未來的探討成為其論述的重要維度。
以上研究成果,雖然與本書的論題有著明顯的區別,但還是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對農民形象的分析,如鄉村女性形象、返鄉者形象,親土、離土、守土等形象,展示出農民復雜的生活和思想;苦難敘事、底層敘事等梳理了農民的真實處境和思想狀況;大量的作家作品論以及地域論的期刊文章和學位論文,展示出農民多樣的生存狀態;鄉土小說的文化意蘊研究為研究農民在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想嬗變提供了資源。所有這些研究成果,都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參考。這里特別要提到丁帆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盡管該書是從風俗畫、風景畫、風情畫等方面對當代鄉土小說進行分析,但其關于鄉土小說及鄉土作家的分析為研究新時期農民生活和精神的變化提供了借鑒。賀仲明《一種文學與一個階層——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研究》,對新文學中的農民形象、思想、心理等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并對新文學與農民的關系做了很好的闡釋。
以上關于農民形象、精神、苦難、底層、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展示出新時期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各個方面的變化。但普遍的問題是,其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個方面,尤其是這些研究都是將敘事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沒有將敘事中的農民作為主體放置在現代化進程中進行研究,更沒有將農民思想意識的轉變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
進入新時期之后,農民的生產、生活及精神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顯示出向現代的轉型。社會學對農民現代化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相對于社會學研究,文學研究已經被遠遠地拋在后面,這對一直以敏感的觸角把握時代脈搏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另外,相對于農民對鄉村現代化的探索尤其是對現代農業的探索及其在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想轉變,不只是文學研究甚至文學創作都顯示出滯后,由此,對農民意識現代轉型的論述不但可以豐富本領域的研究,而且可以推動相關文學的創作。
本書將新時期小說中的農民作為研究對象,以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線索,從土地意識、身份定位、倫理困惑、科學意識、消費觀念等五個方面分析農民意識的現代轉型,揭示農民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并由此反思鄉村現代化之路。
二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書將新時期小說中的農民作為研究對象,對新時期小說中農民意識的嬗變進行細致梳理和分析。所謂農民意識的現代嬗變,主要是指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農民的意識逐漸體現出現代特征。在農民意識的嬗變過程中,土地意識、身份意識、倫理意識、科學意識、消費意識等構成了主要內容。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民依土而生的歷史和現實決定了他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甚至可以說,土地意識構成了他們思想的核心,成為其小農意識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變化,其思想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同時,農民思想的轉變也影響著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從而顯示出農民在社會發展中的現代嬗變。因此,對農民意識的考察更能顯示農民的現代化進程。
現代性是一個混沌、復雜的概念,就如卡林內斯庫所說:“從波德萊爾到本雅明乃至以后,現代性概念顯示出了容納任何一種對現時及其意義的哲學解釋的能力,無論這種解釋是美學、道德、科學、技術的,還是更廣義的歷史—社會的,也無論它是積極的(現代性是好的,合乎愿望的)還是消極的(現代性是創傷的或‘悲劇’性的,必須被忘記或被超越)。”[16]現代性本身的復雜使鄉村現代化顯示出復雜,尤其對中國這樣的后發展國家來說,現代化更是呈現出復雜性和曖昧性,甚至有人提出“中國式資本主義”模式的概念。[17]因為現代性的復雜性和中國現代化的特殊性,關于農民現代化的理解呈現出復雜性和多義性。汪暉認為,“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時期是極端“反現代性的現代性”的思想和社會實踐,[18]在當時被賦予主人翁地位的農民無疑充當了現代性主體的角色。但物質貧困的現實和封建思想影響下農民的愚昧和狂熱,又與所謂的現代性發生了抵牾,從而使現代性顯示出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和國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使“文化大革命”成為封建、愚昧、貧困和落后的象征,這也是新時期農民現代化的起點。在混沌、曖昧的現代性概念中,現代生活和現代意識占據著核心地位,構成了現代性的根本特征。卡林內斯庫在研究現代性時區分了兩種劇烈沖突的現代性:“一方面是社會領域中的現代性,源于工業與科學革命,以及資本主義在西歐的勝利;另一方面是本質上屬論戰式的美學現代性,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波德萊爾。”[19]在農民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是他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意識嬗變,卡林內斯庫所說的兩種現代性正適用于農民現代化進程中的這兩種轉變。歷史上,盡管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直處于變化之中,但他們生產生活方式的真正改變,以及這種改變對其思想的真正影響,顯然是進入新時期之后。無論從量的方面還是質的方面,新時期都是農民現代化表現最為顯著的階段。因此,本書選取新時期小說中農民意識的現代轉型更具說服力。
哈貝馬斯曾將“自由”概括為現代性的主要特征:“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挑戰。從實證的觀點看,這一時代深深地打上個人自由的烙印,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20]進入新時期之后,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影響,農民逐漸擺脫了傳統的束縛,自由成為他們的渴求,鄉村經濟發展和日益頻繁的城鄉交流則為他們追求自由創造了條件。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土地意識、身份意識、倫理意識、科學意識和消費觀念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顯示出與城市趨同的特征,呈現出農民意識的現代轉型。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城鄉一體化成為鄉村現代化的發展模式,農村城市化成為農村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在此情況下,農民現代化過程就是以城鄉一體化為特征的農民市民化進程,農民逐漸剝離身上的小農意識形成市民意識的過程就成為農民意識現代轉型的具體表現,追求城市生活是農民形成現代意識的主要途徑,也成為農民現代化的主要特征。由此,對農民意識嬗變的研究不僅可以梳理農民的現代化進程,還可以探究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并由此呈現鄉村現代化的進程。
本書力圖以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線索,梳理農民意識的現代轉型,探究農民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并對鄉村現代化進行反思。在具體寫作過程中,擬運用文化研究、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理論,采取文本細讀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農民的土地意識、身份定位、倫理困惑、科學意識、消費觀念等五個方面,對新時期小說中農民意識的現代轉型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兼對鄉村現代化進行反思。
[1].[美]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殷陸君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頁。
[2].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頁。
[3].程光煒:《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頁。
[4].包產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聯產計酬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歷了探索、實踐、推廣等階段,為行文方便,本書一律稱為包產制。
[5].[美]羅麗莎:《另類的現代性》,黃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6].賀仲明:《中國心像:二十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頁。
[7].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9頁。
[8].[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543頁。
[9].陳應松:《歸來·人瑞》,《上海文學》2005年第1期。
[10].[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韓炯譯,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164頁。
[11].曠新年:《現代文學與現代性》,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頁。
[12].陳思和、王曉明等:《〈泥鰍〉:當代人道精神的體現》,《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5期。
[13].[美]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徐大建、張輯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5頁。
[14].葉君:《生活在別處——論鄉村家園想象的生成》,《求是學刊》2008年第4期。
[15].孫立平:《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模式剖析》,《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
[16].[美]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41頁。
[17].[美]阿里夫·德里克:《跨國資本時代的后殖民批評》,王寧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277頁。
[18].吳雪麗:《“現代性”視野下的苦難敘事》,《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
[19].[美]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43頁。
[20].[德]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李安東、段懷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