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學而時習之”與“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1: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注釋:
學:《皇疏》:“《白虎通》云:‘學,覺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性情,使自覺悟,而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也。”朱熹《論語集注》[4]: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一為“溫習”;一為“練習”“實踐”,“習”的原始字義是鳥翅飛,鳥不斷地用翅膀練習飛,最后才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集注》:“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
說,同悅,心中喜悅。讀書有所會意,又能在實踐中運用之,當然是件高興的事。如現在人所說的沒事偷著樂。
張文虎《舒藝室隨筆》:“首章第一節學而不厭也,第二節誨不倦也,第三節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也。圣人以身體者勉人,開宗明義大旨已具。注家皆言下學之事,而擴而充之,上達亦不外乎是矣。”[5]
引證: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張星曜《歷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后編》卷之二十二:“故人當少時,嗜欲日開,闊遠詩書,必歸淫妄,教以靜坐,徒益昏愚;驅之即事,易于浮動,年齒既長,外誘極多,于此失學,不可復補。夫不習詩書,萬物之情,曾未通曉。執其偏見,誤己誤人,故圣人之教,自幼至老,日以詩書,誘之博文。輔以師友。納之禮法,同學既裕,德業自成。”[6]
張星曜《歷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后編》卷之二十四:“圣人之所以教人者,唯有學耳。故夫子自言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然丘之好學也。’蓋學則中人可進于圣賢,不學則愚人而已矣。學之道,朱子之法最備。其詳在《白鹿洞規》,其要則三言而已矣:讀書窮理以致其知,居敬涵養以立其本,身體力行以踐其實。今釋氏動言無學,即有尋書冊者,亦不過諸經語錄而已。夫以滅絕義理之言為學,即無學可也。”[7]
王徵聯語:“立心必以盡性至命為歸,學不至此則不可以對天;講學皆為拯溺就焚之務,學不至此則不得言體天。”[8]
英譯:
CHAPTER I—1.TheMaster said:“Is it not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constantly to exercise oneself therein?2.And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men of kindred spirit come to one from afar?3.But is not he a true philosopher who,though he be unrecognised of men,cherishes no resentment?”[9]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之后又按照合適的時間去復習與實踐所學的,這不是令自己喜悅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的事情嗎?我不出名,他人也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對讀: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各書》2: 17—18)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2:26)
解析:
“學而時習之”——學習的第一階段。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是獨自學習。此句講人與自我的關系,用中國傳統術語來說,就是講知行合一,行勝于言。孔子在很多地方都對此加以強調:“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 14)“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 18)“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4: 2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4: 24)“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 27)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說過類似的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 7)學習的目的是要學以致用,把圣賢所教導的能夠用于生活實踐中,就等于學習了。后來儒學名家對此都多有闡發,如程頤、朱熹、王陽明等。程頤說:“須是識在所行之先”,“君子以認識為本,行次之”,強調知先于行且重于行。朱熹則提出“知行常相須”的觀點,并指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王陽明說得最清楚明了:“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傳習錄》中卷)“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傳習錄》上卷)后來,王夫之、孫中山等人都對此問題發表過精彩的見解。但在中國哲學的框架內,并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明末傳教士利瑪竇也講知行合一:“圣學在吾性內,天主銘之人心原不能壞,貴邦儒經所謂明德、明命是也。但是明為私欲蔽掩以致昏瞑,不以圣賢躬親喻,世人豈能覺?恐以私欲誤認明德,愈悖正學耳。然此學之貴,全在力行,而近人妄當之以講論,豈知善學之驗在行德,不在言德乎?然其講亦不可遺也。講學也者,溫故而習新,達蘊而釋疑,奮己而勸人,博學而篤信者也。善之道無窮,故學為善者,與身同終焉。身在,不可一日不學。凡曰已至,其未起必也。凡曰吾已不欲進于善,即是退復于惡也。”(《天主實義》)[10]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不能很好地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有權有位的。2015年2月17日,原濟南市委書記王敏因收受賄賂2000余萬元人民幣而被開除黨籍并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他在接受采訪說到自己的“兩面人生”時,幾度泣不成聲,他坦言:“臺上一套,臺下一套,說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王敏常把“守紀律講規矩”掛在嘴上,在各種會議上,大講領導干部“要深刻理解嚴守政治紀律的嚴肅性,時刻緊繃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這根弦”。就在落馬當天,他在全市領導干部大會上作廉政警示教育報告的新聞,仍然上了當地媒體的頭版,甚至登上頭條。而事實上,中央八項規定出臺,特別是中央整治“會所中的歪風”通知下發后,王敏仍置若罔聞,于2014年6月,借在中央黨校學習之機,潛入濟南一家房地產公司總經理趙某在北京的會所吃喝玩樂。[11]
《圣經》中也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箴言》2: 10)“義人的口教養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箴言》10: 21)“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何西阿書》4: 6)“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或作喜愛那美好的事)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贊歸與神。”(《腓立比書》1: 9—11)
愛心、知識與見識都是不可或缺的。愛心是動力,而知識與見識幫助人分辨好壞,確定方向。三者配合,保證人能結仁義的果子。若有人很有愛心,但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見識去將之合宜地實現出來,或者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那就十分遺憾。
在《論語》中,孔門弟子所學的主要是古代典籍文獻,如《詩》《書》《易》《禮》《春》《秋》等五經;也講學習為人,朱熹《集注》:“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揚雄《法言·學行》:“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求而不得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劉向《說苑·說叢》:“君子之學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陸九淵《象山學案》:“凡欲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今所學果為何事?人生天地間,為人自當盡人道。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非有為也。”張伯行《敬庵學案·困學錄》:“讀圣賢書,當思圣賢之所以為圣賢者是如何,我之所以未至乎圣賢而求至乎圣賢者又當如何。其合乎圣賢者行之,其不合乎圣賢者則改之;必求如圣賢而后已。先立定這個根基,日積月累,自然漸有長進。若不先定趨向,讀書時知有圣賢,到應事事,依舊還是庸人,隨俗俯仰,與世浮沉;徇情縱欲,流蕩忘返,汩汩而不能以自振。迨至日暮途窮,歲月逾邁,而始嘆生為徒生,死為徒死,不亦晚哉!”學還指對人生的覺悟。“《白虎通》云:‘學,覺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性情,使自覺悟,而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也。”[12]
利瑪竇在《天主實義》中對“學”字也有精妙的解釋:“445.中士曰:吾中州士,古者學圣教而為圣。今久非見圣人,則竊疑今之學,非圣人之學。茲愿詳示學術。446.西士曰:嘗竊視群書,論學各具己私。若已測悟公學,吾何不聽命,而復有稱述西庠學乎?顧取舍之在子耳。夫學之謂,非但專效先覺行動語錄謂之學,亦有自己領悟之學;有視察天地萬物而推習人事之學。故曰智者不患乏書冊、無傳師,天地萬物盡我師、盡我券也。447.學之為字,其義廣矣,正邪、大小、利鈍均該焉。彼邪學固非子之所問,其勢利及無益之習,君子不以營心焉。吾所論學惟內也,為己也,約之以一言,謂成己也。世之弊非無學也,是乃徒習夫寧無習之方,乃竟無補乎行。448.吾儕本體之神,非徒為精貴,又為形之本主,故神修即形修,神成即形無不成矣。是以君子之本業特在于神,貴邦所謂無形之心也。”[13]
《圣經》中,要人們所學的主要是關于神的知識,也就是對神的認識,人最終的目標也是真正認識神,人要效法的是耶穌基督,要越來越像他。這才是真正的覺悟。“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言》1: 7)“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箴言》2: 6)“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圣者便是聰明。”(《箴言》9: 10)“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巴谷書》2: 14)“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3: 8)
《圣經》也強調認識與踐行之間的聯系,如同中國哲學中所說的知行合一。“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約翰一書》2: 3—4)“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約翰一書》3: 6)“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翰一書》4: 7—8)
《論語》此句亦可與《圣經》中所講的信心與行為的關系相對應。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就是因信稱義。但信心與行為、內在與表顯是不能分開的。信心必然表現為外在的行為,行為與信心相符合。《雅各書》對兩者的關系有非常清楚的說明:“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各書》2: 17—18)“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2: 26)
關于這段經文,美國學者提摩太·凱樂有很精彩的解釋:“清教徒經過與《雅各書》2章的奮力博弈,得出結論,認為這部分的意思是:‘雖然我們得救是單單因著信,但若這信一直停留在單單有信,我們就沒有得救;沒有好行為的信就是死的,就不是真信,不可使罪人稱義’。”[14]
“時”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皇侃《論語集解義疏》:“時者,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王制》云:‘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是也。”明代的張潮在《幽夢影》中也說過類似的話:“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就一個人來說,小學階段應該以學語文為主,而到中學可以學比較復雜的數學。中國古代教育多如此,西方教育也差不多。現在的中國教育違反了這一常理。數學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小學的數學很復雜。孩子們學不好是自然的,可他們不知道,認為自己笨,家長也同樣。這樣,孩子們學習的愉悅沒有了,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挫傷。其實,孩子們長到一定年齡,稍微學一學,就都會的。完全沒有必要在小學階段費那么多時間學。而奧數班就是一個讓正常孩子覺得自己很笨的地方,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與積極性。中國學生經常在國際奧數比賽中獲獎,但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還沒有摘取過諾貝爾科學獎和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這是很說明問題的。當我們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我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因為我們著眼的是分數,而不是全面成長。有人將中國和歐美教育對比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小學累、中學苦、高中拼、大學混。玩耍的年齡被逼學習,學習的年齡只想玩耍。歐美:小學玩、中學混、高中學、大學拼。玩耍的年齡就玩耍,學習的年齡才學習。小、中、高階段中國學生一般占優,進入大學階段,歐美學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
Reno的英譯將“時”的含義翻譯出來了:TheMaster said: To study and at due times practice what one has studied,is this not a pleasure? When friends come from distant places,is this not joy?To remain unsoured when his talents are unrecognized,is this not a junzi?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讀書的樂趣,讓人愛上學習。然后,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有信心,有行為,用行為來表達信心,以信心來堅定行為。
思考討論題:
1.“習”字主要可以做幾種解釋?你認為對“時習之”的最好解釋是什么?
2.堅持學習的關鍵在哪里?你能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嗎?試舉例說明。
3.知行合一、行為與信心相稱,應該怎樣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