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奏議文研究:以秦漢魏晉南北朝為中心
- 仇海平
- 1251字
- 2025-04-24 20:55:49
第一章 秦代:奏議文之確立
奏議,或稱奏疏、章奏、奏書等。在中國古代社會,臣僚輔佐君主參政議政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主動提出奏請,一是參與朝廷論議。“奏議”一詞,與臣僚之參政方式正相吻合。在中國古代臣僚上呈君主之奏請、論議類文章文體研究、文集編纂、書目著錄中,“奏議”一詞作為此類文章總名的用法較為多見,且更具影響。因而,筆者選擇使用“奏議”一詞,作為此類文章之名稱。
奏議,有口述與書面兩種形式。口頭上奏,是為奏言,肇始不遲于商、周;書面呈文,是為奏書,定型不早于秦、漢。前者收入史書等典籍,或經潤色,有書面文章的意味,可視為廣義的奏議文的一部分,本書一般不予論及。本書所討論的奏議文指后者。
奏議文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奏議文泛指一切上告君主之文書,包括臣僚奏書、吏民上書、使者上書、囚徒上書等;狹義的奏議文僅指臣僚奏書。本書所論奏議文指后者。
筆者認為,奏議文是中國古代社會秦漢至明清時期,中央臣僚以及中央派出的地方長官在行使其參政權、議政權時向君主進呈的陳請或論議文書。
中國古代奏議文何時確立?關于這一問題,目前學界尚無明確的觀點。一般認為,奏議源自先秦時代,奏議文在秦代之前已生成。例如褚斌杰先生《中國古代文體概論》云:“如果從最早的文獻考察,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奏議性的文字留傳下來。如《尚書》‘商書’中的《伊訓》,……《尚書》‘周書’中的《無逸》,……從性質上講,它們無疑是我國最早的奏議文字,只是當時還沒有什么專稱。”“從歷史文獻上看,奏議文字至戰國時代則始稱為‘書’。如《戰國策》中保存有《蘇代遺燕昭王書》《樂毅報燕惠王書》;《史記》中保存有李斯《諫逐客書》(此書寫在秦王朝統一全國以前)等。李斯的《諫逐客書》是一篇名文,……為后世奏議文樹立了榜樣。”[1]丁守和先生《中國歷代奏議大典·導論》云:“奏議起于何時,尚未有具體的考證。”[2]他主編的這套四卷本《中國歷代奏議大典》言、文并收,選文范圍寬泛,先秦卷占全書篇幅八分之一以上。筆者認為,先秦時代只是奏議文的孕育期,奏議文的正式確立是在秦代。
郭英德先生《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變遷——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生成方式片論之一》云:“中國古代文體的生成大都基于與特定場合相關的‘言說’這種行為方式,這一點從早期文體名稱的確定多為動詞性詞語便不難看出。人們在特定的交際場合中,為了達到某種社會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說行為,這種特定的言說行為派生出相應的言辭樣式,于是人們就用這種言說行為(動詞)指稱相應的言辭樣式(名詞),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體。”[3]郭先生此論對于考察中國古代文體的生成有著普遍適用的意義,然而,文體的生成又有著各自不盡相同的軌跡,還需具體而切實的考察。中國古代奏議文的生成大抵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轉化過程,即從行為方式之“奏”與“議”向文本方式之“奏議”轉化,然而,這一轉化過程卻并非約定俗成,而是有著至關重要的樞紐,這就是奏議制度的建立與君臣名位的確立。本章討論的問題是:奏議制度的建立與奏議文的生成,君臣名位的確立與奏議文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