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漢口市政研究(1861—1949)
- 方秋梅
- 14218字
- 2025-04-28 12:22:46
四 研究思路
基于前面相關論述,筆者確定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為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近代漢口官辦市政的演進,包括:官辦市政的背景;官辦市政主體、市政體制的變化;不同時段官辦市政建設和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重大問題及其關聯性;官辦市政對商辦市政的影響;各階段官辦市政的地位、特點評估。其二,近代漢口民辦市政的演進,包括:以商人為主體的民間市政力量的發展演變;商辦市政的類型及其主要市政活動;商辦市政與市政體制變革之間的關系;制約商人自治轉化為城市自治的因素;不同時段民辦市政的歷史地位評價。其三,官辦市政和商辦市政對近代漢口城市環境、經濟乃至城市社會變遷、社會轉型諸方面的影響。其四,近代漢口各階段市政發展與城市自治之間的關系。
鑒于既有的研究對近代不同時期的漢口市政著力很不均衡——晚清段研究仍欠深入,民初段十分薄弱,而民國中后期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官辦市政研究比較成熟但商辦市政研究欠缺,本書將重點著力于清末民初漢口市政,盡可能深化已有研究方面,彌補研究欠缺;對于民國中后期漢口市政,則主要通過論述市政府市政主導權的確立,商人社團組織的重組及其市政角色的轉換,對漢口市政體制的變化進行探討。盡管租界市政也是近代漢口市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淪陷時期及民國末期的漢口市政,也是近代漢口市政史上不可忽視的兩個階段,而且需要探討之處甚多,但因限于學力、資料和精力諸方面的原因,筆者當下只能量力而行。缺憾之處,只有在日后的研究中盡量予以彌補。
本書研究在總體取向上將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將國家與社會、官與民置于相對位(而不是對立或對等)和互動的地位,采取雙線并進的形式,對近代漢口官辦市政與民辦(商辦)市政的演進進行縱向動態考察。近代漢口市政是處于前近代市政向近代市政轉型的階段,在轉型過程中,官辦市政處于顯要地位,而民辦市政是近代漢口市政的另一半,兩者休戚相關。故本書對于近代漢口官民兩個方面市政的考察兼顧兩邊,關注互動,以便更好地權衡它們各自的作用,動態地考察近代漢口市政。
第二,關注商辦市政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近代漢口市政發展演進的核心內容是市政體制的民主化,而民眾的市政參與(包括主辦、承辦和協辦等形式)是衡量市政體制民主化的重要指標,因此,探討近代漢口市政體制的演進,理應探討民眾的市政作為。但既有研究總體說來對近代漢口官辦市政研究較深入,而對湖北新政之后民辦市政的研究停留在比較表淺的層次,對民辦市政團體尤其缺乏細化研析,對民眾的市政參與問題自然難以深入。這種研究上的嚴重不對稱,使本應內容豐富多彩的近代漢口市政單薄化、片面化,其演進歷程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展現。商辦市政是近代漢口民眾參與市政的最重要形式,著力探討商辦市政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近代漢口市政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注意考察近代漢口市政演進所產生的綜合效應。市政建設和管理牽涉面很廣,與城市社會、環境、經濟、文化諸方面息息相關,近代漢口市政的展開既受制于這些方面,又深刻地改變或影響著這些方面。筆者期待對近代漢口市政演進所產生的綜合效應的考察,能夠較好地促進近代漢口市政及城市社會變遷、社會轉型的研究深入。
第四,將近代漢口市政建設置于近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大環境中進行研究,尋找近代漢口市政建設小環境與近代中國大環境間的關聯。
第五,對近代漢口市政在不同時期市政得失或發展特點的分析總結。
筆者希望通過對近代漢口市政發展歷程的考察,能對以下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第一,近代漢口市政發展與城市自治的關系問題。在近代漢口市政發展過程中,官辦市政與民辦市政、國家與社會是如何互動的?從市政體制上講,近代漢口市政發展有沒有像羅威廉所說的那樣超越中外城市發展的常軌——可以不經過權威認可就實現城市自治,以及最終是否實現了城市自治?在近代漢口市政發展的過程中,民間的市政主導及市政府主導市政與城市自治之間關系如何?筆者試圖回答或解決這樣的問題,既是試圖對國外漢口城市史的相關研究予以回應,同時也是嘗試以個案城市市政史研究的形式,對民國時期以來中國學術界有關歷史時期中國市政與城市自治之間的關系問題,作一個歷史性的回應,或將有助于揭示近代漢口的城市個性及其與中國其他城市的共性。
第二,近代漢口市政發展與城市興衰之間的關系問題。
第三,從市政的角度展示出近代漢口城市社會變遷的一些側面,揭示出近代漢口市政發展與城市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
由于市政涉及的眾多學科,諸如城市史學、市政管理學、歷史地理學、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城市生態學、城市規劃學等,這決定了市政研究必須進行跨學科,故本書對于近代漢口市政的研究立足于漢口城市史,著眼于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的轉型和城市文明的進步,論證時以實證的方法為主,并盡可能運用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及比較等方法。
[1] [美]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趙豐等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30頁。
[2] 董修甲:《各國市行政之發達史》,見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第一編 論著”,第83—84頁。
[3] 范秀林、張楠:《〈尤里烏斯自治城法令〉譯注》,載《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4] 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頁。
[5] 黃哲真:《地方自治綱要》,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四年(1935)版,第2—3頁。
[6] 近代歐美各國由于城市政府的具體組織形式的差異,故同在近代城市自治的市政體制下,又形成了不同的市政組織形式,民國中期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五種:市議會制、分權市長制、集權市長制、市政委員會制、市經理制。(賀幼吾:《市自治問題》,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101頁。)美國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主要有三大市政模式:市長暨議會制、市政委員會制、市經理制。其中市長暨議會制又可以分為權力集中于議會的“弱市長型”市長暨議會制、權力集中于市長的“強市長型”市長暨議會制。前一種形式在19世紀末以前普遍實行,后一種形式在19世紀末以后逐漸普遍。(王旭:《美國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356—359頁。)
[7] 《辭源》,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968頁。陳戍國點校的《周禮·儀禮·禮記》(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39頁)對此語的點斷有所不同:“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掌其買儥之事。”
[8] 陳智永:《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00—101、131—132頁。
[9] 張豈之總主編,張國剛、楊樹森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頁。
[10] [美]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陳橋驛校,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3—27頁。
[11] 張銳:《中國市政史》,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74頁。
[12] 《匈牙利地方自治概論》《俄羅斯地方自治概論》《德國之市政》,分別載《湖北官報》第149、152、153期。
[13] 如1912年2月,一篇名為《漢口市政談》的報道轉載的夏口(即漢口)知事的通告中說,“從前漢口全鎮大小街巷,轂擊肩摩,時行擁擠,然舊制窳敗,久應改良。現遭兵燹,全鎮俱焚。此后房屋正宜精求建筑,道路尤當規畫擴充……是以市政問題亟應提前解決”(載《申報》1912年2月11日第6版)。1912年3月一篇報道中說,“日本留學生顏寅亮……復以漢口自經兵燹,改良市政非開辦電車無以利交通而惠行旅……徐蘭如知事以電車為交通之利器,自屬可行,惟漢口市政問題尚未解決,一切手續不便預定,仰即具稟交通部與建筑籌辦處商酌辦理”(《漢口創辦電車之議復活》,《申報》1912年3月4日第6版)。1912年5月一篇名為《漢口市政新談》的報道說,湖北省臨時議會議員張國溶等,“聯絡總商會著名諸董事及商團聯合會,創辦市政籌備會”(載《申報》1912年5月13日第6版)。1912年7月的一篇報道中說漢口各團聯合會請漢口商務總會會商漢口各團體研究維持市面的辦法,“翼助市政之進行”(《漢口各團聯合會移商務總會文》,《國民新報》1912年7月28日第4頁)。同月,漢口各團聯合會因水門的管理問題與漢口既濟水電公司發生矛盾,當時的輿論評議這件事情時稱“漢口各團聯合會握市政之權衡”(《時評》,《國民新報》1912年7月7日第1頁)。另一篇報道中說,“各國市政,電光路燈,通宵達旦”(《舉辦十家牌燈之示諭》,《國民新報》1912年7月31日第4頁)。還有一篇報道說的湖北省軍政領導人柬請漢口總商會“在都督府開會討論市政改良辦法”(《建筑市街之新猷》,《國民新報》1912年8月28日第4頁)。
[14] 《漢車站遷移之希望》,《申報》1917年10月1日第6版。黑體為筆者所加。
[15] 臧啟芳:《市政和促進市政之方法》,見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第一編 論著”,第43頁。
[16] 趙可:《市政改革與城市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頁。
[17] 賀幼吾:《市自治問題》,見《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92頁。
[18] 董修甲:《市政新論》,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三年(1924)版。亦見張銳《中國市政史》,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59頁。
[19] 董修甲:《各國市行政之發達史》,見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第一編 論著”,第97頁。
[20] 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序文”,第9頁。
[21] 張銳:《中國市政史》,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76、71頁。
[22] 張銳:《促進市政的基本方策》,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203頁。
[23] 王云五、李圣五主編:《市政問題》(東方雜志三十周年紀念刊),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1933)版,第37—38頁。
[24] 在民國時期,學者們通常將城市政府稱為“市自治團體”。如臧啟芳指出:“在近世的國家,市是一種地方自治政府,通常叫作市自治團體(Municipal Government)。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不限于市政府(Municipal Government)一種,大于市的有省政府和縣政府,小于市的有鄉政府。因此,自治就有省自治、縣自治、市自治和鄉自治的區別,統名這些自治叫作地方自治。”見臧啟芳《市政和促進市政之方法》,載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第一編 論著”,第43頁。
[25] 朱月波:《市政問題之研究》,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71頁。
[26] 王雅莉主編:《市政管理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頁。
[27] 張永桃主編:《市政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頁。
[28] 趙可:《市政改革與城市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頁。
[29] 這一點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的城市史研究論著就可以得知,諸如:蘇云峰《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隗瀛濤主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張海林《蘇州早期城市現代化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黨明德、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東城市變遷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主編《長江沿岸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黨明德、林吉玲主編《濟南百年城市發展史》(齊魯書社2004年版),何一民主編《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皮明庥等著或主編《武漢通史》(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涂文學《城市早期現代化的黃金時代——1930年代漢口的市政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這些著作的內容中都關注到不同時期市政的情況,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有的綱目標題中有“市政”兩字,然后將認為屬于市政的內容置于其下;有的則內容關注市政,而標題中沒有“市政”兩字;有的雖試圖對“市政”進行界定,但不過是以說明、解析來取代概念的界定,實際上回避了概念界定問題。
[30] 趙可:《市政改革與城市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3頁。
[31]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61—168頁。
[32] 武漢地方志《漢口租界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袁繼成主編:《漢口租界志》,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序”,第5頁。
[33] 冷雋:《地方自治述要》,中正書局印行民國二十四年(1935)第3版,第17頁。
[34] 日本駐漢口領事水野幸吉曾經這樣說過:“漢口為長江之眼目,清國之中樞,可制中央支那死命之地也。”載[日]水野幸吉《漢口:中央支那事情》,劉鴻樞、唐殿熏、袁青選譯,上海昌明公司光緒三十四年(1908)發行,自序第1頁。在江漢關稅務司工作過的英國人穆和德曾經這樣說過:“從戰略上看,漢口似乎是清帝國最重要的港口。”載[英]穆和德《海關十年報告——漢口江漢關(1882—1931)》,李策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頁。
[35] 參見陳鋒《清末民國年間日本對華調查報告中的財政與經濟資料》,載《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6] [日]水野幸吉:《漢口:中央支那事情》,劉鴻樞、唐殿熏、袁青選譯,上海昌明公司光緒三十四年(1908)發行。
[37] 民國時期的漢口市轄域是不包括外國人控制的租界的;改善漢口華界市政,是指改善中國政府所控制的漢口城區。其他有租界的城市如上海等,也是如此。
[38] 《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94—295頁。
[39] 陳方之:《漢口市之衛生(內地與租界之比較)》(續前期),載《市聲周刊》第2期,1923年9月23日第4面。
[40] 記者:《漢口的市政》,載《市聲周刊》第2期,1923年9月23日第1面。
[41] 周以讓:《武漢三鎮之現在及其將來》,載《東方雜志》第21卷第5號,1924年3月10日,第78頁。
[42] 蔡天祚:《漢口商場借款詳論》,載《漢口中西報》1921年11月6—9日,各日的第1版連載。
[43] 兩文作者為潤華,分載于《銀行雜志》第1卷第14號(1924年5月16日)、15號(1924年6月1日)。
[44] 徐煥斗修、王夔清纂:《漢口小志》,民國四年(1915)鉛印本。
[45] 侯祖畬、呂寅東纂:《夏口縣志》,民國九年(1920)刻本。
[46] [日]東亞同文會編纂:《支那省別全志·湖北卷》,大正六年(1917)發行。
[47] 日本外務省:《在漢口帝國總領事館管轄區域內事情》,日本外務省通商局大正十三年(1924)版。
[48] [英]穆和德:《海關十年報告——漢口江漢關(1882—1931)》,李策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版。
[49] 李繼曾、施葆瑛編輯:《武漢指南》,漢口行市日刊報館民國十年(1921)版;劉再蘇編:《武漢快覽》,世界書局民國十五年(1926)版。
[50] 孫科:《市政問題》,載《市政周刊》第1卷第2期,1927年1月,第5—7頁。亦見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359頁。
[51] 孫科:《計劃武漢三鎮市政報告》(1927年1月),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357頁。
[52] 希榮:《市民對于市政應有的認識》,載《市政周刊》第1卷第1期,1927年1月,第4頁。
[53] 茂石:《改良漢口市之各問題》,載《市政周刊》第1卷第4、5合期,1927年1月,第7—8頁。
[54] 方逖生:《理想之大漢口如何實現》,載《市政周刊》第1卷第8期,1927年2月,第1—4頁。
[55] 唐應長:《租界制度與市政建設》,載《市政評論》第4卷第6期,1936年6月16日,第25—28頁。非在《武漢篷戶區巡禮》中指出了上海的貧民區稱“棚戶”,而武漢的貧民區其貧困程度更甚,是以稱為“篷戶”,漢口的篷戶區,零零星星的數不清,臟、易發火災、缺乏教育,呼吁重視“篷教”事業(載《市政評論》第4卷第2期,1936年2月16日,第20頁)。
[56] 劉文島:《漢市之現在與將來》,載《中國建設》第2卷第5期,1930年11月1日,第1—57頁。
[57] 該報告書后來出版,名為《京杭滬漢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東書局民國二十年[1931]版),第1章至第5章分別刊載于《新漢口市政公報》第1卷第12期(1930年6月)、第2卷第1期(1930年7月)及后續諸期上。
[58] 以上4份調查報告書,原件均藏于臺北“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
[59] 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第三編 各省市政概況”,第62—71頁。
[60] 《漢口各街市行道樹報告書》,《漢市市政公報》第1卷第2期,1929年8月,第95—111頁。
[61] 《湖北省政府建設廳航政處二十二年度總報告》,《漢口商業月刊》第1卷第2期,1934年2月10日,第37—43頁。
[62] 《湖北全省航輪統計》,《中國建設》(《湖北省建設專號》上)第3卷第5期,1931年11月1日,第21—42頁。
[63] 筆者僅見該書“第一篇 概論”的復印件,未見出版標志。從內容上看,該書應在1930年代出版。
[64] 原文刊載于《市政周刊》第1卷第8、9(1927年2月)兩期上。
[65] 原計劃刊載于《新漢口市政公報》第1卷第12期(1930年6月)上,詳細內容介紹參見武漢城市規劃管理局主編《武漢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頁。《漢口舊市區街道規劃》刊載于該公報前1期上。
[66] 該文署名高凌美,為該局技正,此人后來在武漢淪陷時期充任偽工務局長。
[67] 詳細內容介紹參見武漢城市規劃管理局主編《武漢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5頁。
[68] 原文刊載于《長江流域商民代表大會日刊》,見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363頁。
[69] 計劃原文刊載于1929年4月5日武漢市市政秘書處編輯出版的《武漢市政公報》第1卷第5號的武漢市建設計劃欄目內,詳細內容簡介見武漢城市規劃管理局主編《武漢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0頁。
[70] 由武漢市政府總工程師張斐然撰寫,原文刊載于《武漢市政月刊》第1卷第2號(1929年6月)上。詳細內容介紹參見《武漢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6頁。
[71] 吳寶春:《武漢市政建設意見書》,《湖北建設月刊》第1卷第3號,1928年8月20日,第12—25頁。
[72] 陳紹博:《二十三年度漢口市財政之回顧》,《漢口商業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9月10日,第1—9頁。
[73] 劉永耀:《城市發達之趨勢及建設武漢財政問題》,《漢市市政公報》第1卷第1期,1929年7月,第14—21頁。
[74] 陸丹林主編:《市政全書》,全國道路建設協會民國十七年(1928)版,第109—115頁。
[75] 《武漢輪渡改進概要》(未冠名),《中國建設》(《湖北省建設專號》上)第3卷第5期,1931年11月,第49—50頁。
[76] 錢慕寧:《漢口既濟水電公司自來水概況》,《中國建設》(《自來水專號》上)第3卷第1期,1931年7月,第84—93頁。
[77] 朱有騫:《中國自來水狀況》,《中國建設》(《自來水專號》上)第3卷第1期,1931年7月,第216頁。
[78] 朱有騫:《湖北民營電氣事業狀況概要》,《中國建設》(《湖北省建設專號》上)第3卷第5期,1931年11月,第57—59頁。
[79] 鄭元龍:《武漢市防水工程之進步》,《市政評論》第4卷第8期,1936年8月16日,第34—35頁。
[80] 葛之莖:《武漢市民死亡統計與救濟辦法》,《新漢口》(《漢市市政公報》)第1卷第3期,1929年9月,第9—18頁。
[81] 劉垚、談鳳池編:《中國都市交通警察》,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1935)版。
[82] 包明芳編:《中國消防警察》,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1935)版。
[83] 周亞榮、王書常等編:《武漢指南》,民國二十二年(1933),出版社不詳。
[84] 外交部漢口第三特別區管理局編印:《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市政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wi-OA-116。
[85] 筆者所見為該書復印件,未見出版標識。
[86]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本,1976年影印版。
[87] 見該著之G之第123頁;I之第89—90頁;I之第90—100頁。
[88] [日]內田佐和吉:《武漢巷史》,1944年中日文化協會武漢分會委托思明堂發行。
[89] 參見武漢城市規劃管理局主編《武漢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90—93頁。
[90] 該計劃由陳誠主持擬訂,原計劃內容可見于《鄂省紀要》第34—74頁。計劃內容簡介參見《武漢城市規劃志》的相關介紹,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3頁。該規劃擬定的時間為1942年,1944年1月又湖北省政府編印。1958年,臺灣國民黨當局假想反攻大陸成功后建都武漢,由陳誠主持、漢口市重建方案專題小組研擬,在《大武漢市建設計劃草案》基礎上擬定了《漢口市重建方案草案》(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秘書處1958年印,原件藏臺灣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91] 米展成:《武漢區域規劃報告》,載《市政評論》第8卷第10期,1946年12月1日,第10—11頁。
[92] 相關內容介紹參見武漢城市規劃管理局主編《武漢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83—91頁。
[93] 《新武漢指南》,武漢文化出版社民國三十五年(1946)版。未見編者信息。
[94] 《武漢快覽》,漢口社會服務處民國三十六年(1947)編印。
[95] 諸文均錄入揚鐸編著、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武漢沿革考》一書中。
[96] 潘新藻:《武漢市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97] 董明藏:《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載政協武漢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武漢文史資料文庫》第7卷《歷史人物卷》,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第8—15頁。
[98] 呂烺芬:《漢口市改制特別市的經過》,載《武漢文史資料》1985年總第22輯。
[99] 涂文學:《開展中國近代市政史研究的思考——以1930年代的漢口為中心》,載《城市史研究》2010年第28輯。
[100] [美]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江溶、魯西奇譯,彭雨新、魯西奇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該著在美國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于1984年。
[101] [美]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的城市沖突和社區(1796—1895)》,魯西奇、羅杜芳譯,馬釗、蕭致治審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該著在美國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于1989年。
[102] 楊念群:《中層理論:中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129頁。
[103] 方秋梅:《湖北新政前夕漢口的民間市政參與問題研究——兼論羅威廉的“19世紀漢口自治說”》,載《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5期。
[104] 王笛:《晚清長江上游地區公共領域的發展》,載《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朱英:《關于晚清社會研究的思考》,載《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05] 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106] 皮明庥主編:《漢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7] 皮明庥主編:《簡明武漢史》,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
[108] 皮明庥、鄒進文:《武漢通史·晚清卷》,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109] 涂文學主編:《武漢通史·民國卷》(下),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110] 楊浦林、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發展軌跡——武漢城市史專論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111] 董鑒泓主編:《中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頁。書中有關論述值得商榷,如:認為“既濟水電公司是武漢官商合營最早的企業之一”,“發電廠主要為有中國鋼鐵工業搖籃之稱的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服務”。
[112] 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主編:《長江沿岸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3] 劉剴:《晚清漢口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114] 皮明庥:《武漢建市的歷史考察》,載《江漢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115] 袁繼成:《武漢三鎮統一建市的歷史意義——紀念武漢三鎮統一建市和國民政府建都武漢80周年》,載《世紀行》2007年第5期。
[116] 宋曉丹:《1927年武漢市政府級位與特點辨析》,載《城市發展與中華民族復興暨中國城市史研究會首屆年會論文集》,2013年6月。
[117] 郭瑩:《晚清漢口城市控制系統的演變》,載《江漢論壇》1994年第1期。
[118] 方秋梅:《湖北新政前夕的漢口官辦市政研究——兼論羅威廉的“國家間接領導作用說”》,載《江漢論壇》2010年第10期。
[119] 龔喜林、邱紅梅:《從傳統到近代:漢口城市管理體制變遷的歷史考察》,載《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120] 方秋梅:《辛亥革命與近代漢口市政體制轉型》,載《江漢論壇》2011年第11期。
[121] 周德鈞:《漢口的租界:一項歷史社會學的考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2] 黃欣:《漢口日本租界研究》,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23] 李國祁:《由上海、漢口與青島三都市的形成論近代我國通商口岸的都市化作用》,載《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981年第10期。
[124] 隗瀛濤主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25] 王永年:《論晚清漢口城市的發展和演變》,載《江漢論壇》1988年第4期。
[126] 徐勝:《民國武漢城市警政研究(1927—1937)》,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127] 鄒俊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武漢警政改革》,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28] 李玉煒:《抗戰勝利后漢口警察研究(1945—1949)》,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29] 孫靜:《民國警察群體與警政建設研究:武漢:1945—1949》,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
[130] 陳新立:《清代漢口的火災研究》,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131] 胡啟揚:《民國時期的漢口火災與城市消防(1927—1937)》,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132] 劉瓊:《1945年8月—1949年5月武漢消防事業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33] 周啟明:《論轉型中的武漢公共衛生建設(1927—1937)》,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134] 黃冬英:《近代武漢環境衛生管理研究(1900—1938)》,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35] 路彩霞:《時局變動下的清末民國漢口衛生管理(1900—1949)》,武漢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09年。
[136] 宋亞平等:《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經濟與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137] 胡俊修、鐘愛萍:《民國地方政府對文化娛樂場所的管理——以漢口民眾樂園為中心(1919—1949)》,載《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138] 汪志強、胡俊修、閔春:《近代市政設施中的公共管理之難——以漢口中山公園(1929—1949)為表述對象》,載《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139] 向明亮:《公益與私利:近代城市公用事業發展的歷史困境——以漢口水電事業為例》,載《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12年第6期。
[140] 胡俊修:《近代中國城市的底層民生與市政沖突——1908年漢口攤戶風潮探析》,載《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141] 艾智科:《公共汽車:近代城市交通演變的一個標尺——以1929年到1931年的漢口為例》,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42] 胡俊修、曹野:《長江輪渡與近代武漢市民生活》,載《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143] 方秋梅:《自來水與清末民初漢口城市社會發展》,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09年第2期。
[144] 任放:《漢口模式與中國商業近代化》,馮天瑜、陳鋒主編《武漢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5] 方秋梅:《堤防弊制、市政偏失與1931年漢口大水災》,載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46] 方秋梅:《強化與異化:淪陷時期的漢口堤防》,載呂一群、于麗主編《海峽兩岸紀念武漢抗戰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江出版社2009年版。
[147] 方秋梅:《論晚清漢口堤防建設對城市環境變遷的影響》,載《江漢論壇》2009年第8期。
[148] 趙可:《市政改革與城市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
[149] 主要有《民國時期漢口市政改革概說》,載《武漢文史資料》2007年第4期;《集權政治與專家治市:近代中國市政獨立的艱難旅程——1930年代漢口個案剖析》,載《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市政改革人文價值與歷史啟示》,載《光明日報》2009年3月31日第12版;《近代漢口市政改革對租界的效法與超越》,載《江漢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4期;等等。
[150] 涂文學:《城市早期現代化的黃金時代——1930年代漢口的市政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51] 向威:《武漢近代城市規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152] 李百浩、王西波、薛春瑩:《武漢近代城市規劃小史》,載《規劃師》2002年第5期。
[153] 李百浩、薛春瑩、王西波、趙彬:《圖析武漢市近代城市規劃(1861—1949)》,載《城市規劃匯刊》2002年第6期。
[154] 伍新木、羅琦:《交通與武漢城市空間形態變遷》,載《現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4期。
[155] 李軍編著:《近代武漢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長江出版社2005年版。
[156] 涂文學:《按照“現代方式”重組城市空間——1930年代漢口城市規劃理念評析》,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157] 郭明:《戰后武漢區域規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58] 郭建、李彩、李百浩:《武漢近代城市規劃管理機構的形成及其特點》,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159] 喻婷:《近代武漢城市規劃制度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160] 朱瀅:《漢口租界時期城市的規劃法規與建設實施》,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161] 方秋梅:《近代中國民間市政參與研究(1900—1949)——以上海、漢口為中心》,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14年。
[162] 方秋梅:《從民間市政參與看辛亥革命對民初漢口商界的積極影響》,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163] 邱紅梅:《試論近代漢口市民的市政主體性意識》,載《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164] 武漢地方志《漢口租界志》編纂委員會編纂、袁繼成主編:《漢口租界志》,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
[165] 武漢市政建設管理局編:《武漢市市政建設志》,1988年版。
[166] 武漢市城市規劃管理局主編:《武漢市城市規劃志》,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
[167] 武漢公用事業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公用事業志》,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
[168] 鄔宗莫主編:《武漢堤防志》,武漢防汛指揮部辦公室1986年印。
[169] 武漢排水編輯委員會編:《武漢排水》,武漢市市政建設管理局1990年版。
[170] 《武漢市容環境衛生志(1900—1995)》,武漢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1997年編印。
[17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衛生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72]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城市建設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73]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工業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74]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交通郵電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75]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總類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76]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政權政協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77]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大事記》,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178] 武漢市公安局史志辦公室編:《武漢公安志》,1988年印。
[179] 武漢市水上公安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水上公安志》,1997年版。
[180] 武漢港口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港口志》,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
[181] 武漢港史編纂委員會:《武漢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
[182] 武漢地名委員會編:《武漢地名志》,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
[183] 朱文堯主編:《漢正街市場志》,武漢出版社1997年版。
[184]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北省志·城鄉建設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5]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北省志·衛生志》,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
[186]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北省志·交通郵電志》,武漢出版社1995年版。
[187] 皮明庥:《一位總督·一座城市·一場革命 張之洞與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版。
[188] 陳鈞:《儒家心態與近代追求——張之洞經濟思想論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89] 陳鈞、任放:《世紀末的興衰——張之洞與晚清湖北經濟》,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90] 陳鋒、張篤勤主編:《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91] 王永年:《論晚清漢口城市的發展和演變》,載《江漢論壇》1988年第4期。
[192] 邱紅梅:《董修甲的市政思想及其在漢口的實踐》,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193] 王欣:《董修甲的城市規劃思想及其學術貢獻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張天潔、李百浩、李澤:《中國近代城市規劃的“實驗者”——董修甲與武漢的近代城市規劃實踐》,載《新建筑》2012年第3期。
[194] 嚴昌洪:《夢想,還是理想?——從孫中山關于武漢近代化建設藍圖看〈實業計劃〉的可行性》,載《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95] 吳娜:《漢口城市化建設的先行者——憶吳國柄先生》,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196] 童喬慧、衛薇:《劉歆生的人生和經營研究》,載《新建筑》2011年第2期。
[197] 鄧晶:《近代漢口總商會研究(1916—1931)》,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98] 楊寧:《漢口市商會研究(1931—1938)》,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時間不詳。
[199] 《武昌首義中的武漢商會商團》,載皮明庥《辛亥革命與近代思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290頁。
[200] 湖北省歷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76頁。
[201] 郭瑩:《清末武漢地區的地方自治》,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5期。
[202] 張建民、周榮:《漢口:近代前夜的社會保障》,載馮天瑜、陳鋒主編《武漢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03] 方文:《試論武漢善堂的發展:1888—1938》,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04] 劉元:《近代(1888—1938)武漢善堂發展與慈善事業述略》,載《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205] 王棟劍:《戰后武漢社會救濟事業研究(1945—1949年)》,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206] 劉寶生、張友海:《漢口培心善堂與武漢社會慈善事業》,載《武漢文博》2013年第3期。
[207] 蘇云峰:《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208] 劉繼增、毛磊、袁繼成:《武漢國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9] 皮明庥、歐陽植梁主編:《武漢史稿》,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210] 皮明庥主編:《新編武昌起義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11] 羅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章開沅、張正明、羅福惠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12] 田子渝、黃華文:《湖北通史·民國卷》,章開沅、張正明、羅福惠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13]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纂、田子渝主編:《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
[214] 鄭自來、徐莉君主編:《武漢臨時聯席會議資料選編》,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
[215] 湖北政法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輯:《武漢國共聯合政府法制文獻選編》,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216] 武漢市檔案館編,宋曉丹、張嵩主編:《武漢印記》,武漢出版社2015年版。
[217] 涂文學主編:《淪陷時期武漢的政治與軍事》、《淪陷時期武漢的經濟與市政》,武漢出版社2007年版。
[218] 涂文學主編:《武漢老新聞》,武漢出版社2001年版。
[219] 皮明庥、馮天瑜等編:《武漢近代(辛亥革命前)經濟史料》,武漢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印行,未標出版時間。但據了解時間在1980年代初。
[220] 吳劍杰主編:《湖北咨議局文獻資料匯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21]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政協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湖北軍政府文獻資料匯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222] 皮明庥、李權時主編:《武漢通覽》,武漢出版社1988年版。
[223] 政協武漢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武漢文史資料文庫》,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
[224] 武漢歷史地圖集編纂委員會編:《武漢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8年版。
[225] 韓兆海主編:《武漢史料篇名索引》,湖北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
[226] 宋傳銀編著:《武漢歷史研究論著目錄》,武漢出版社2014年版。
[227]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武漢圖書館館藏合編:《武漢志參考資料草目》,1983年內部編印。
[228] 池莉著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武漢檔案館供稿:《老武漢:永遠的浪漫》,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229] 方方:《漢口的滄桑往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0] 武漢檔案館編:《大武漢舊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1] 武漢檔案館、武漢市博物館:《武漢舊影》,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232] 涂文學主編:《武漢史話叢書》,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
[233] 方明、陳章華編:《武漢舊日風情》,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234] 肖志華、嚴昌洪主編:《武漢掌故》,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
[235] 徐明庭等:《武漢地名叢談》,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年版。
[236] 韓少林主編:《城市記憶——記者鏡頭里的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
[237] 馮天瑜、陳勇編:《國際視野下的大武漢影像(1838—193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38] 《清末與近代中國的公民社會》,載梁禾主編、魏斐德《講述中國歷史》下卷,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