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偽滿傀儡政權中的日本因素

日本對中國的滿蒙地區可謂覬覦已久,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了以晚清廢帝溥儀為首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并通過在偽滿政權中不斷大量安插日本人員,全面掌控偽滿。

一 日本對滿蒙地區的野心

俄國在參加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同時﹐以“保護鐵路”為名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義和團運動后,俄國不僅拒不撤兵﹐反而加緊向朝鮮滲透。日俄圍繞中國東北、朝鮮的矛盾日益激化。1904年2月8日,日本為爭奪朝鮮和中國東北,確立東北亞霸權,偷襲駐屯在旅順港的俄國艦隊,發動日俄戰爭。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

在日俄戰爭中,中國東北雖然是主戰場,但中國的意向,卻未被日、俄納入顧慮的范圍。雙方背著中國,擅自劃分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通過條約,日本攫取了中國東北地區所謂的“南滿特殊權益”,確立了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日俄戰爭后,日本人尤其是領導者認為其“豁出國命與俄國前后作戰十八個月,犧牲十萬生靈和二十億國幣,才將俄國逐出南滿洲”,得到其支配權。所以,自日俄戰爭以后,日本對滿蒙地區便具有特別不尋常的“感情”。

日俄戰爭以后,經過20多年的“滿洲經營”,日本對中國東北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侵占理由。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末,日本軍部對中國滿蒙地區問題不斷進行探討,認為未來的戰爭是生存之戰,為了“保證生存”,需要在滿蒙地區確立政治權力。這樣便不可避免地與俄國的“海洋政策”發生沖突,為此日本需要從中國獲取對俄戰爭的“物資”。日本認為,中國的兵力根本“不值一提”,用半年時間便可以完成對中國的備戰。另外,對中國來說,滿蒙地區乃“化外之地”,所以中國不會“投入國力”與其拼死一戰。而美國依靠東南亞地區和北美大陸足以生存,滿蒙地區對美國來說,并非“生存上的絕對要求”,因此美國不會為滿蒙地區問題而傾國力發動對日本的戰爭。英國雖與滿蒙地區問題有關,但是可以通過軍事以外的方法解決,因此無須特別考慮準備對英作戰。基于這樣的形勢判斷,日本陸軍商定了“占領”滿蒙地區的方針。[1]最終把“滿蒙觀”發展為侵華行動的是日本政府和軍部,而起到重大作用的是關東軍,其推動者則是關東軍的骨干軍官作戰參謀石原莞爾和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

石原以提出“世界最終戰爭論”而著稱,他從更廣領域的視角看“滿洲問題”,認為世界東西文明將通過戰爭走向統一,而當今的世界分為四個國家集團,即蘇聯、歐洲、美洲和東亞,這四個國家集團之間的戰爭是決戰性的。在決戰性戰爭中,蘇聯和歐洲集團將會被削弱,退出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只有美洲和東亞兩個國家集團存在下來,于是這兩個集團之間的戰爭就是決戰性的戰爭。而在美洲集團中,美國是首領;在東亞集團中,日本是當然的首領。這兩大集團的戰爭,實際上就是日本代表的東方文明與美國代表的西方文明之間的戰爭,而戰爭的最后勝利者無疑將成為世界的中心。石原莞爾稱這一最終戰爭將決定是由日本的天皇當上世界的天皇,還是由西洋的總統成為世界的領導者,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戰爭。

石原認為,為了保證日本在世界最終戰爭中取勝,日本應當舉全國之力,不惜一切投入戰爭。但是,由于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如果與美國抗衡,就必須開發滿蒙地區,這是日本取得世界最終戰爭勝利的根本,也是唯一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滿蒙地區就是日本的“生命線”。石原的“滿蒙生命線”論與日本軍部分離滿蒙地區、侵略東北的方針是一致的,所以大受軍部歡迎,很快成為其向中國東北擴張的主要理論依據。

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施行聯俄容共政策,改組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主張推翻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并進行北伐,試圖統一中國。日本不希望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更不希望中國得到真正統一。日本企圖以長城劃界,在中國造成蔣介石統治長城以南、張作霖統治長城以北的局面。1928年4月,國民黨以百萬大軍攻擊奉軍,張作霖面臨強兵壓境的嚴峻形勢,決定放棄北京,退守東北。而此時日本企圖將“滿洲”作為中國的特殊地區,意圖將它從中國本土分離,日本關東軍不希望東三省出現一個強勢的中國政權,因而制造了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被關東軍炸死后,張學良不顧日本反對,于12月29日斷然舉行東北易幟,中國的統一事業初步完成,日本對此更加感到威脅。1927年6月27日,田中內閣召開的東方會議中,即確立了日本占領中國東北的目標。

1930年5—11月,蔣介石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爆發了蔣介石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軍閥之間的中原大戰。在激戰的關鍵時刻,應蔣介石的請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再度入關,并開始長駐北平,工作重心也由沈陽移至北平。張學良離開沈陽,對于關東軍而言不啻為福音,特別是張學良親自帶了8萬精銳入關,更對減輕戰斗阻力大有助益。[2]1931年夏天,大運河、長江和淮河水災肆虐,致使中部十個省份14萬人被淹死、25萬人流離失所。中國正深深陷入內部動蕩和自然災害的困境,在國際方面,西方列強受大蕭條的沉重打擊,忙于國內事務,無力阻止日本的侵略,而國際聯盟也毫無力量干預。在日本國內,全球性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致使企業失敗和失業增加。許多擴張主義分子利用經濟和社會動蕩,鼓吹征服中國東北將使國家擺脫困境,這種言論得到了陸軍和財閥的贊許。

9月18日,關東軍對中國東北軍發起攻擊。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了使赤裸裸的侵略合法化,日本在1932年3月9日成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并于1934年3月1日讓溥儀登上偽滿洲國的皇位,定年號為“康德”。

二 日本對偽滿政權的操控

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陸軍省提出了對偽滿洲國的指導方針要綱草案,在吸收關東軍意見的基礎上,1933年8月8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并出臺了《滿洲國指導方針要綱》。根據該方針要綱,在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帝國大使的內部統轄下,日本主要通過日本人官吏對偽滿洲國進行實質性的指導。日本人官吏應該是偽滿洲國運營的核心,因此必須妥善而恰當地進行選拔和推薦,以便能充分貫徹本指導方針。[3]日本通過關東軍對偽滿洲國的所謂內部指導可謂無孔不入,凡屬偽滿洲國政治、經濟、民生、文化等一切政治行政,無不需要關東軍司令官的批準。總務廳是關東軍的政治、經濟的參謀部,是最高的執行機關。[4]

從組織角度來看,偽滿各級政府和各種機構都由日本人官吏來管理和控制,而日本人官吏的人事權則由關東軍司令官所掌握,具體業務由關東軍第三課和后來的第四課以及總務廳進行處理。按規定,薦任級以上的偽官吏的任免,都必須經關東軍司令批準。[5]如果欲從日本國內任用課長以上的官員,無論是偽滿政府還是特殊公司都無權直接辦理,都必須由關東軍和陸軍省協商和決定。關東軍對于日本人官吏的任免大權,是長期牢固地掌握,決不許變的;滿系官吏的人事權實質上由關東軍司令官掌握,原則上通過國務院總務廳長具體執行。[6]

在人事行政方面,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利用偽滿洲國作為其侵略工具,既要安排日系官吏,又顧忌到民族矛盾。于是,最初日本確立了盡可能以少數日系官吏統治偽滿洲國,同時利用滿系官吏緩和和回避同中國人民之間的摩擦與對抗的原則。[7]而偽滿第一任總務長官駒井德三則認為,只有10%的日本人官吏難以控制偽滿洲國政府,因而在第三次偽國務院會議上提出,至少需要20%的日本人官吏。實際上,這20%的標準也沒有打住。日本人官吏的比例制度已經成為一紙空文。到1935年,在偽滿中央機關中日本人官吏比例已超過50%,有的機關,例如偽國道局竟高達90%。

與比例制一并實行的還有所謂定位制。日本侵略者為使偽滿洲國多少保留一點“獨立國家”的外貌,對于偽國務總理大臣為首的各院院長、各部大臣等正職,都任命中國人擔任;而偽中央政府各部門的副職以及一切重要崗位,均由日本人官吏來壟斷。至于究竟哪些職位交給中國人,哪些職位必須由日本人官吏擔任,是有規定的,并且是固定的。[8]

偽滿洲國最重要的職位全部是日系官吏,例如總務廳的總務長官、次長及重要課長、參事官;屬于鎮壓機構的重要職位;有關產業經濟方面的重要職位(開拓總局局長及其總務處長、招墾處長和重要的課長;民生部的勞務司、勞務第一動員、第二動員及訓練各課課長等均屬此類);教育部門的重要職位;技術機關的重要職位;國防軍事上的重要地區和日本人集中的城市,其地方官署的重要職位等都是日系官吏擔任。[9]

隨著時代的進步,總務廳根據總務廳中心主義的根本方針,不斷地擴大其權限內容。日本人官吏在偽滿洲國的行政比例不斷增加,日本擔心長此以往,滿人官吏將不會心悅誠服地發揮其作用。為此,此后非真正需要、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再重新采用日系官吏,同時,研究確定真正需要日本人的部門。此外,一般行政部門,尤其是民政部門的負責人盡可能由中國人擔任,限定日本人官吏的位置,采取改變日滿官吏比例的方針。[10]

表1-1 國務院各部門的日滿比例[11]

在偽滿中央政府中,執政府既是執政的事務官廳又是執政的宮內機關,由國務院總理及府中令副署,并負其責任。國務院由七(八)個部構成,各部設總長(特任),由國務院總理統轄,包括民政部、外交部、軍政部、財政部、實業部、交通部、司法部、文教部。其中,民政部總長為臧式毅,統轄地方行政、警察、土木、衛生和省長、警察總廳。在其直接監督下有:地方司、警務司、土木司、衛生司。此外,民政部還直接管轄監督土地局、新京特別市、首都警察廳、中央警察學校、特種警察隊、哈爾濱市政籌備處等。[12]

與其他部相比,民政部的功能和重要性相對較弱,因此,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日本在官吏安排上,盡量壓縮了日籍官吏在民政部的比例。雖然日滿比例是由各機關、各司規定,但實際上,日系比例都高出于規定,因為日系官吏按定員安排,而滿系官吏的實有人數少于定員,以這一部分空額作為官吏增薪或獎金的來源。例如,警務司日滿比例規定是70∶30,但實際上比例卻是80∶20,交通部應是65∶35,實際上是70∶30。特別是1937年12月,日本借口撤銷治外法權后,日系官吏更是肆無忌憚地涌入了各個方面,全面地控制了偽滿洲國。從此以后,原來規定的日滿比例只能起到一點控制各部門要求增加日系官吏的消極作用而已。日系職員不僅在人事安排上比中國人優越,還享受著遠遠高于中國人的工資待遇。他們不僅基本工資高,而且還有具有殖民性質的工資,即還要加上一般津貼、住勤加薪、獎金等。其工資總額同日本國內相比,最低是國內的一倍半乃至三倍,同工資極低的中國東北人相比,相當于他們的數倍乃至數十倍。[13]

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于偽滿洲國的機構問題,采取了徹底的中央集權制。經過精心策劃,以極少數的日本官吏牢固地掌握偽滿洲國的政治和行政。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國務院總理在管理國政中的地位和權限,以及總務廳的設置。[14]偽滿中央政府中,國務院為最高決策統轄機關,下設各部、局,其下有省、市、縣、旗的地方統轄機關。一切施政,由偽滿中央發號施令,各部、局和各省、市、縣、旗執行貫徹。國務院設有總務廳,國務總理為中國人,總務廳長為日本人,且有權代理國務總理,處理一切事務。國務院下屬各部,部長為中國人,各部內設有幾個司,各部內都有總務司,并規定總務司為首席司,司長是日本人,他有權代理各部總長處理一切事務。其下為各行省,省長是中國人,各省公署內都有總務廳,并規定總務廳為首席廳,廳長為日本人,他有權代理各省長,處理一切事務。各市市長是中國人,在各市公署內設有幾個處,無論哪個市里,都設置有總務處,處長是日本人,規定為首席處,總務處長有權代理市長,處理一切事務。各縣縣長是中國人,在各個縣公署里,設置有參事官,參事官都是日本人,他有權代理縣長,處理一切事務。偽滿洲國在初期的人事行政上,明顯的一點,就是各個偽機關里,都布置了日系官吏。[15]滿系的最高官吏正如國務總理和各部總長一樣,雖然被置于上位,卻徒有虛名,只是作為招牌,面對中國人民起著“屏風”的作用。實行滿系官吏和日系官吏的雙重制,任命中國人擔任機關的主要領導,日系官吏位居其次,但卻掌握實權,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殖民地滿洲國的根本方針。[16]

偽滿洲國召開定期次長會議,因每周二舉行,亦稱火曜日會議[17]。它是在總務長官主持下,由總務廳次長及各處處長和各部次長等掌握偽滿洲國實權的日本人最高官吏組成,負責審議決定偽滿洲國政府所實施的一切政策(要綱)法令和措施(預算、決算、重要人事等)。[18]最初,火曜日會議里面完全沒有中國籍官吏,后來日本在偽滿洲國的中央機構里確立了日本人的統治地位后,亦吸收一兩名中國籍官吏擔任總務廳次長以及總務廳的統計處長和監察官,由此,中國籍官吏也能參加火曜日會議。但即使有一兩名中國籍官吏參加火曜日會議,也不會受什么影響,反倒是更便于日本利用中國籍官吏,達到偽裝日本侵略的效果,又避免了實際上存在的不便。由關東軍完全支配的定期次長會議是實質上的閣議,是決定偽滿洲國侵略方針的最重要的會議。[19]火曜日會議通過的議案,誰也不能改。由火曜日制定和決定后,才交給偽滿形式上的國務院會議,無條件通過后再由溥儀敕令公布,皇帝的裁可不過是形式而已。例如,1945年2月,經武部六藏策劃,偽民生部大臣金名世在偽滿國務院會議提出加重奴役東北青年的《國民勤勞奉公法》修正案,把原規定的服役三年,每年服役四個月,改為服役六年,每年服役六個月。各偽部大臣都有質問,而武部六藏立即答復,因為時局的需要,勞力不足,所以才提出修正這個法案,要求必須通過,結果一致通過。[20]

日本在偽滿的統治汲取了其在臺灣進行殖民統治的經驗,一方面采取大棒政策,對反滿抗日者進行殘酷鎮壓,在偽滿行政系統,從中央到地方,通過安插大量日本人,從而對偽滿進行嚴格控制,在實際上完全操縱著偽滿洲國的決策等運作過程。而另一方面又拿著糖飴,企圖收買人心,緩和民族矛盾。其中一種“甜甜的糖飴”就是殖民醫療衛生政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长垣县| 大城县| 慈溪市| 乌拉特中旗| 衡阳县| 井冈山市| 关岭| 元阳县| 东乡| 宝鸡市| 资兴市| 寿阳县| 乌鲁木齐县| 仪陇县| 兰西县| 贵州省| 保山市| 德化县| 湖口县| 克山县| 岢岚县| 呼图壁县| 云林县| 大厂| 大姚县| 秦安县| 饶平县| 德格县| 仁怀市| 安义县| 巴马| 库尔勒市| 平湖市| 台江县| 永泰县| 景泰县| 永福县| 绥中县| 双流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