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
- 李永春
- 5657字
- 2025-04-28 12:14:22
三 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本書立足于近代中國社會轉型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對五四社會改造思潮試圖作深入的、歷史的考察,全面檢討其中各種改造主張與中國社會轉型的互動關系。在研究內容上,主要依據五四時期的報紙雜志以及社團、政黨組織的思想主張來考察社會改造問題,并將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觀點主張還原到所在刊物、社團的時空環境中,從個人與群體、與社會的互動中,全方位觀察當時的社會改造思潮。
在研究方法上,本課題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本原則,運用歷史學、歷史統計材料分析法、文獻資料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并輔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對五四時期社會思潮進行綜合研究。為了深化社會改造思潮的研究,本課題擬采用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即從思想文化、社會與政治三方面的互動展開全面研究),把各種思想主張置于五四社會轉型的歷史背景下作科學的研究,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社會民主、國家獨立富強為評價參照體系,彰顯社會改造的復雜多樣性和進步性。筆者試圖突破以往用階級分析方法評論各種主張及其代表人物的局限,力圖解釋他們在各個領域對中國社會改造事業的實際貢獻及其影響。此外,通過深入全面地研究社會改造思潮,歷史地描述五四時期社會轉型與變遷大勢,為今天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借鑒。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為:(1)深入考察社會改造思潮由萌芽、興起到蛻分的歷史發展過程,解釋中國社會改造由思想文化革命到社會革命、政治革命的發展軌跡。(2)厘清社會改造思潮與五四時期各種社會改良思潮(如國家主義、好政府主義、聯省自治等)和社會主義思潮(如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等)的關系,著重揭示其與民主主義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復雜關系,以充分展示社會思潮的相互滲透與相互沖突的多面性。(3)重點剖析社會改造思潮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來源、目標、方法、手段、理論根據、依托力量以及改造的下手處、突破口,等等,通過排比分析該思潮內部的諸多爭論(如根本改造還是局部改造,社會革命還是政治革命,零碎解決還是總解決),來說明各種社會改造主張在對立統一關系中共同推動中國改造的發展進程。(4)鑒于社團組織是五四時期進步知識分子改造個人與改造社會的重要形式,擬選擇有代表性的社團組織(如少年中國學會、共進社)作個案考察,在個人與社團、與社會的多維視角中,揭示知識分子群體改造社會思想的變化趨向。(5)考察社會改造思潮中地方(如省、縣、鄉)改造與中國改造乃至世界改造的互動關系。(6)揭示政府當局對社會改造思潮的回應及態度,說明社會改造思想的影響程度。
本書基本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五四時期報紙雜志為文本,全面檢索新文化運動以前的各種社會改造主張,對比研究五四前后社會改造思想的變遷及其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社會改造思潮,對其基本主張、主要流派、內在矛盾與共性等進行具體的考察。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社團組織或群體,作社會改造思想的個案研究。最后,對社會改造思潮作一個科學的、整體的評價。因此,本書將在厘清社會改造思潮淵源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考察社會改造思潮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及其演變狀況,闡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揭示出中國近代社會改造的歷史進程。
應當說明的是,社會改造思潮是五四時期一種內容龐雜的社會思潮,本書試圖對此作一些研究嘗試和探索,錯訛之處,懇請各位同人和讀者批評指正。
[1]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2]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劉軍、嚴正:《五四時期陳獨秀基督教觀述論》,《燕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3] 〔美〕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穆善培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陳崧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文選》(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5]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等編著《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頁。
[6] 《辭源》(修訂版),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263頁。
[7] 《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653頁。
[8] 汪耀楠主編:《國際標準漢字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8頁。
[9] 黃遵憲:《日本國志》第37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
[10] 《毛詩正義》卷四,鄭玄箋,孔穎達疏,阮元校刻本。
[11] 《辭源》(修訂版),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335頁。
[12]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20頁。
[13] 參見田玉才《制度改造與人的改造——張申府社會改造論研究》,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4頁。
[1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頁。
[15] 轉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431頁。
[16] 適夷:《社會改造論》,《學藝雜志》第1卷第4期,1919年5月1日,第8、10頁。
[17] 徐永祥、賀善侃主編:《現代西方社會思潮》,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頁;吳雁南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郭漢民:《晚清社會思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頁;李永春:《簡評〈晚清社會思潮研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鄧卓明、步德勝:《社會思潮內涵的再認識》,《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8]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十四,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頁。
[19] 劉長林:《五四后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狀況述評》,《現代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
[20] 〔英〕伯特蘭·羅素:《社會改造原理》,余家菊譯,華豐印書局1920年版。
[21] 〔美〕雷茵霍爾德·尼布爾:《個人道德與社會改造》,楊繽譯,青年協會書局1935年版。
[22] 〔日〕生田長江、本間久雄:《社會改造之八大思想家》,毛棠、林本、李宗武譯,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
[23] 〔英〕霍德進:《基督與社會改造》,曾約農譯,青年協會書報社1925年版。
[24] 〔日〕植原悅三郎:《歐美各國改造問題》,陳謫生譯,公民書局1920年版。
[25] 肖治北:《大同主義下之世界改造問題》,出版地點不詳,1929年10月。
[26] 朱鏡宙:《民國政治改造論》,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序”第5頁。
[27] 東方雜志社編:《中國改造問題》,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
[28] 東方雜志社編:《近代文學與社會改造》,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29] 范锜:《世界改造之原理》,民智書局1928年版。
[30] 楊明齋:《中國社會改造原理》,東方書店1929年版。
[31] 諸青來:《社會改造問題》,啟智書局1932年版。
[32] 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社會改造問題研究委員會主編:《中國問題的各派思潮》,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臨時全國總會1934年版。
[33] 祝世康:《民生主義與世界改造》,正誼書店1943年版。
[34] 孟世杰主編:《中國近百年史》(下),天津百城書局1932年版,第275—278頁。
[35] “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5—81、95—110頁。
[36] 徐大同主編:《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354頁。
[37] 李新、陳鐵健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偉大的開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244頁。
[38] 楊慧清:《五四時期的抉擇》,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39] 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十字街頭與塔——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191頁。
[40]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308頁。
[41] 郭學旺:《毛澤東與中國社會的變遷》,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0頁。
[42] 李偉:《毛澤東與中國社會改造》,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43] 善峰:《梁漱溟社會改造構想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4] 吳擎華:《陶行知與民國社會改造》,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5] 曹天忠:《教育與社會改造:雷沛鴻與近代廣西教育及社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6] 胡德海:《雷沛鴻與中國現代教育》,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7] 劉長林:《五四后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狀況述評》,《現代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34頁。
[48] 田玉才:《論近代中國社會改造思想的變遷》,《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49] 李永春:《少年中國學會與1920年“改造聯合”》,《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50] 李永春、張海燕:《“改造聯合”與“社會主義青年團”并非“同一個中共早期組織”——兼與石川禎浩先生商榷》,《中共黨史研究》2008年第5期。
[51] 劉長林:《五四后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狀況述評》,《現代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4頁。
[52] 王先俊:《論“五四”后的社會改造思潮》,《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53] 曾田:《改良與革命:社會改造的手段之爭:1920年代初的社會主義論戰研究》,廈門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54] 曾傳國:《平民主義——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社會改造的新思路》,復旦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55] 王先俊:《論五四后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改造理論》,《北方論叢》2009年第2期。
[56] 許志英:《“五四”社會改造思潮與人的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8期。
[57] 田彤:《宗教:社會改造的理論基礎和內容——宗教在近代中國意識形態層面上的一次升華》,《江漢論壇》2000年第2期。
[58] 吳星云:《鄉村建設思潮與民國社會改造》,南開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59] 梁曉云:《論共進社的社會改造思想》,湘潭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60] 田小波:《五四時期研究系社會改造思想述論:以梁啟超、張君勱、張東蓀為重點》,湖南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61] 洪峻峰:《五四時期研究系的“社會主義研究”評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62] 彭立紅:《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與近代中國社會改造(1920—1928)》,暨南大學2000年碩士學位論文。
[63] 曹小娟:《曇花一現:“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社會改造運動——以〈新社會〉旬刊為中心》,《社會科學家》2009年第8期。
[64] 杜翠葉:《〈新潮〉月刊的社會改造思想研究》,復旦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
[65] 肖妮:《〈星期評論〉與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復旦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66] 孟毅輝、彭繼紅:《青年毛澤東社會改造思想論要》,《湖湘論壇》2003年第6期。
[67] 李艷珍:《毛澤東早期社會改造思想研究——以“新村”設想為切入點》,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68] 賴亦明、曾芳蓮:《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思想的歷史演進》,《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69] 龍雪飛:《五四前后毛澤東社會改造思想的轉變》,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70] 東方溯:《毛澤東早期社會改造思想的邏輯發展》,《齊魯學刊》1995年第4期。
[71] 古仲兵:《青年毛澤東的社會改造思想》,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72] 王先俊:《五四時期李大釗的社會改造思想》,《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3期。
[73] 史習基:《論李大釗對中國社會改造問題的探索》,《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9年第10期。
[74] 馬連儒:《中共“一大”前陳獨秀對“社會改造”實現途徑的初步探索》,《黨史研究資料》2003年第6期。
[75] 馬連儒:《陳獨秀思想論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23頁。
[76] 翟艷玲:《陳獨秀在馬克思主義由學術思想轉變為社會改造指導思想中的推動作用》,《西江月》2013年第35期。
[77] 黃民文:《王光祈的社會改造思想研究》,湘潭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78] 黃民文:《論王光祈社會改造思想之特征》,《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79] 陳先初:《五四時期王光祈社會改造思想之考察》,《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2期。
[80] 杜翠葉:《試論惲代英的社會改造思想》,復旦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81] 參見陶行知的《中國教育改造》“重版序”,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82] 吳擎華:《陶行知與民國社會改造》,山東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
[83] 涂雪峰:《陶行知社會改造思想初探》,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碩士學位論文。
[84] 沈丹:《陶行知社會改造思想研究:兼論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精神》,復旦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85] 徐娟:《早期柳亞子與民眾社會改造》,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86] 馮夏根、李瑞:《五四時期羅家倫對社會改造問題的探索》,《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87] 劉集林:《“造社會”與社會改造:以五四前后傅斯年的思想為中心》,《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88] 馮夏根:《丁文江對近代中國社會改造問題的探索》,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碩士學位論文。
[89] 田玉才:《制度改造與人的改造——張申府社會改造論研究》,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90] 張前帥:《張申府社會改造思想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91] 左雙文:《胡漢民的中國社會改造思想》,《廣州研究》1987年第9期。
[92] 曹又文、譚群玉:《略論雷沛鴻教育、社會“雙改造”的現代化模式》,《教育史研究》1996年第1期。
[93] 周有健:《張聞天早期社會改造思想略論》,《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94] 胡劍:《羅素與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湘潭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95] 孫家祥:《前言:一個歷史的誤讀——羅素改造中國思想的重新審視》,袁剛、孫家祥、任丙強編《中國到自由之路——羅素在華講演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96] 鄭師渠:《五四前后外國名哲來華與中國思想界的變動》,《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
[97] 劉焱、陳建平:《試論教育與社會改造——讀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所感》,《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第23期。
[98] 董波、覃世艷、李曉燕:《“五四”時期王光祈與瞿秋白社會改造思想比較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99] 董波:《王光祈社會改造思想析評:與青年毛澤東的社會改造思想比較》,《德州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100] 時廣東:《毛澤東與梁漱溟在中國社會改造道路問題上的根本分歧》,《重慶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時廣東:《梁漱溟、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改造思想的趨同和差異》,《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6期。
[101]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