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
- 李永春
- 3068字
- 2025-04-28 12:14:22
緒論
一 “五四時期”“社會改造”和“社會改造思潮”釋義
“五四時期”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簡稱,對于其起始時間,至今尚無一個相對明確且得到普遍認同的界定。歸結起來,一種主流的觀點是指1915—1921年,即從1915年9月《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創刊,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時段,如蔡尚思主編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1]。第二種觀點是1915—1923年,即從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到1923年“科玄論戰”興起,如張艷國主編的《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劉軍、嚴正的《五四時期陳獨秀基督教觀述論》,等等。[2]第三種觀點是1917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敗,如美國學者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3],等等。此外,還有一種籠統的說法是“五四前后”,如陳崧編輯的《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文選》[4],將時間界定在1917—1927年。可見,關于“五四時期”的時限,研究者大多根據研究的需要自行界定,因此出現各種分期觀點。
筆者認為,從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來看,“五四時期”應當界定為1915年到1925年,因為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發展的主題。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立即引起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發起,喚醒和促進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意識。從1919年五四運動全面爆發,到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發展,反帝反封建斗爭也由思想文化層面轉入政治層面。五卅運動“證實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已經形成了偉大的群眾運動”[5],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標志著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就社會改造思想而言,反帝反封建始終是中國近代革命或社會改造的主題,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其核心內容和主要目標。因此,本書討論社會改造思潮,將“五四時期”界定在1915—1925年。
“社”指古代祭神之所,最早出自《孝經·緯》:“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會”指聚集、聚會。“社會”一詞由“社”與“會”二字合成,意為村民集會,最早見諸《舊唐書·玄宗上》(本紀第八):“辛卯,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宋人《近思錄》中的《治法》亦言:“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其中“社會”指鄉村學塾在春秋祀社日或其他節日的集會。《辭源》 將“社會”解釋為:(1)古時社日,里社舉行的賽會。后泛指節日演藝集會。(2)志趣相同者結合的團體。[6]《近代漢語大詞典》則釋為:(1)古有春秋二社。春祭神,以祈豐收;秋收后,迎神賽會,作為對神的報謝。總稱為社會。(2)意趣相同所結合的一伙。(3)集市。[7]《國際標準漢字詞典》釋為:(1)由共同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即社會形態。(2)泛指各階級、階層的人群。[8]在西方世界,英文Society、法文 Societes 均源于拉丁文Socius,意為伙伴。1875年,日本學者福地櫻癡將Society譯為“社會”,從此逐漸流行于日本,并傳入中國。1887年,黃遵憲在《日本國志》中指出:“社會者,合眾人之才力,眾人之名望,眾人之技藝,眾人之聲氣,以期遂其志者也。”[9]此為西方“社會”一詞轉道日本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之一,意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或人群。
“改造”一詞,最早見諸《詩經》:“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說文》解釋說:“改,更也。”[10]《辭源》釋“改造”為:(1)重新制作。(2)重新選擇。[11]《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則釋為:(1)對原有的事物進行局部修改或徹底更新,使適合新的需要。(2)特指用某種方式改變人的思想。[12]綜而觀之,“改造”即改變,或修改或變更原事物,使適合新的需要;或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新的。
“社會改造”由“社會”與“改造”組合而成,意為修復和變革現存社會結構及其制度,使之成為理想的社會。在近代中國,社會改造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指以政治、經濟制度為核心的社會制度的改變。后者還包括人的改造,即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風俗習慣從封建蒙昧狀態向自由理性狀態的轉變。[13]
社會改造為什么成為五四時期的一種社會思潮?
首先,社會改造符合思潮的一般要件。學術界公認關于“思潮”最為經典的概述,是梁啟超1902年在《論時代思潮》一文中所說:“今之恒言,曰‘時代思潮’。此其語最妙于形容。凡文化發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境之變遷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14]這一論斷既揭示了思潮產生的條件,也指出了思潮形成的特點,說明思潮與時代變革、社會變遷的密切關系,即社會思潮是適應時代要求而且有價值的思想潮流。
其次,社會改造接近五四時期關于社會思潮的認同。1919年4月創刊的《教育潮》在“發刊詞”中,點明了“潮”的兩種含義:一是它有“遷流遞嬗之時間性,變化密移之空間性……故能刷新改進,永久持續其生命于不替”;二是它有“掃腐摧堅之勢力,除舊布新之功用”。[15]同年5月,楊適夷撰文探討“社會思潮”的界定問題,指出:要說明“社會思潮”,先要弄清楚四個問題,并且一定要指明“現代思潮”的范圍,方不致犯“名詞含糊”的毛病。第一要明了“社會”與“個人”的關系;第二要知道“社會”是“實在的”“常存的”,不是“假設的”;第三要認識“社會的意識”是社會學者說的“社會心理”,并非虛擬之詞;第四是“社會心理”,若因“時代不同”有其特別表現的時候,就是“時代精神”,也可呼為“時代思潮”。[16]這是五四運動前后的社會思潮觀,“社會改造”思潮是完全符合這些基本要件的。
最后,社會改造符合當代學界關于社會思潮的要求。概括地說,社會思潮是在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理論形態并且具有一定影響的思想潮流。具體地說,社會思潮是某些個人、群體、階層、階級圍繞著一些社會問題提出的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思想、主張、觀點的總和,是理論形態與心理形態的統一。[17]
具體到社會改造思潮,在五四時期出現了一大批主張社會改造的團體,以北京的解放與改造社、新社會、少年中國學會、共進社和天津的社會改造社、南昌的江西改造社等為代表。同時出現了為數眾多的以社會改造為宗旨或宣傳社會改造主張的報紙雜志,以《少年中國》《解放與改造》(后改名《改造》)、《共進》和《新江西》為代表。主張和宣傳社會改造的代表性人物,有各政黨、社團的首領,如中囯共產黨方面的陳獨秀、李大釗,中國國民黨方面的戴季陶、胡漢民,國家主義派的曾琦、李璜、左舜生,研究系的張東蓀、張君勱,等等;也有各種進步社團的代表,如少年中國學會的王光祈、新民學會的毛澤東、利群書社的惲代英、江西改造社的袁玉冰,等等。此外,還有專題研究社會改造思想(潮)的成果,如朱鏡宙著《民國政治改造論》、東方雜志社編《中國改造問題》和《近代文學與社會改造》,等等。這些主張社會改造的報紙雜志和社團組織,共同孕育了社會改造思潮和運動,對中國社會改造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誠如梁啟超所說,思潮與思想的不同之處,“于同一運動之下,往往分無數小支派,甚至相嫉視相排擊。雖然,其中必有一種或數種之共通觀念焉。”[18]社會改造思潮既有主流思想也有支流派別,其中既有主張政治改造、經濟改造、文化運動、教育改造等手段的差異,也有主張社會革命或社會改良等方式的不同,更有堅持社會主義或民主主義等理論和道路的分別。但是,其“共通觀念”是改造現社會,建立理想的新社會。可見,社會改造在五四時期形成一種以批判和揭露、改造舊社會,建設一個理想的新社會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