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地域生命與文化現實作者名: 王保中本章字數: 1325字更新時間: 2025-04-24 20:37:25
第一章 引論
一 “魔幻現實主義”概念流變
“魔幻現實主義”一詞有著深厚的內涵和復雜的來歷。“1925年,德國藝術批評家弗朗茨·羅(Franz Roh)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著作,書名為《后期表現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當前歐洲繪畫中的若干問題》?!?a id="w1">[1]起初魔幻現實主義被用來研究歐洲后期表現主義繪畫,后來經過翻譯流傳,魔幻現實主義逐漸成為文學流派的名稱?!笆状问褂谩Щ矛F實主義’命名拉美當代小說的,是拉美裔美國文學批評家安赫爾·弗洛雷(Angel Flores)。1954年,在紐約的全美文學教授協會年會上,他做了題為《西語美洲小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 Realism in Spanish American Fiction’)的發言,將博爾赫斯《世界性丑聞》1935年的發表,定為西語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誕生日。他為魔幻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現實與幻想融為一體’(amalgama de realidady fantasia),并將1935年之后的許多西語美洲小說家,如博爾赫斯、魯爾福、愛德華多·馬耶阿(F.duardo Mallea)、科塔薩爾、諾瓦斯·卡爾沃(Novas Calvo)、薩瓦托……都視為魔幻現實主義者。他還將卡夫卡看作他們共同的‘導師’?!?a id="w2">[2]然而,另一位美國學者路易斯·雷阿爾(Luis Leal)發表的《論西班牙美洲文學中的魔幻現實主義》(1967)一文,被視為魔幻現實主義理論的真正奠基之作。盡管拉丁美洲的一些作家拒絕把自己歸入此類,但是魔幻現實主義得到廣泛的發展并形成作品流、理論流。殖民地歷史和反殖民地的斗爭經歷,第三世界的國家身份和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冷戰的現實和馬爾克斯本人的左翼激進立場等方面的共同歸屬感和性質,使拉丁美洲日益發展的魔幻現實主義水到渠成地流到了中國。在中國,內部刊物《外國文學情況》1975年1月出版了拉美文學專輯,首次介紹《百年孤獨》,但沒有使用“魔幻現實主義”一詞。“1975年2月出版的《外國文學情況》又發文評介了‘資產階級作家’卡彭鐵爾的《方法的根源》。同樣由于看到蘇聯對它的正面評論,就將其‘神奇現實’美學和巴羅克風格貶斥為‘脫離現實和歪曲現實’的‘空洞的’、‘繁瑣、丑陋的漫畫’。1976年2月同一本雜志介紹加西亞·馬爾克斯剛剛出版的新作《家長的沒落》時,認為小說沒有以政治和階級觀點分析拉美獨裁政治的根源,而是用‘魔術現實主義’手法將獨裁者神奇化了?!?a id="w3">[3]“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名稱隨后被逐漸采用。馬爾克斯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已得到了全球的關注。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進入軌道,《百年孤獨》的中文版于1984年在中國出現,魔幻現實主義譯作先后進入中國。魔幻現實主義是在現實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及復雜的西方文化和殖民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它是非常復雜的、發展的、開放的。在不同的地方,對于不同的作家,它的含義是不同的。近代美洲就有不同流派,如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的神奇現實、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等。魔幻現實主義進入中國后,得到諸多作家的呼應。莫言、賈平凹、陳忠實、閻連科、韓少功等作家都以自己的作品和創作談做出了回應。當然,莫言的表現更為獨特和優秀。簡而言之,“魔幻現實主義”的概念內涵經歷了“魔術現實”“神奇現實”“魔幻現實”“生命魔幻現實”等的變化,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它經歷了從歐洲、美國、拉丁美洲、中國、日本、非洲等地理空間的流變。在本書里,由于論題的限制,我們將主要關注馬爾克斯和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