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華夏·四夷到漢·周邊族群

根據相關資料,遠古時代,中華大地上生活著許許多多的族類群體,傳說中的伏羲、女媧、有巢、燧人、神農等,可能就是早期比較有名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團。進入父權制時代,西起隴山、東至太行山東麓、南至伏牛山以南、北達燕山的廣大地域(新石器時代前仰韶—仰韶—中原龍山文化起源、形成和發展之區),傳說中有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集團;黃河下游以泰山為中心的海岱地域(北辛—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起源和發展之區),傳說中有太昊與少昊兩大部落集團;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或湖北龍山文化起源和發展之區),傳說中有三苗部落集團。部落集團之間,相傳黃帝經歷五十五戰,而天下大服;其中,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兩昊蚩尤戰于冀州、涿鹿,都獲得勝利,從而取得炎黃兩昊各部落集團共主地位。其后,黃帝一系的堯、舜、禹經歷長期戰爭,又戰勝三苗,在黃河中下游及江漢平原間結成更大的聯盟。以黃帝為共同天神與共祖的部落大聯盟,促進了原有各部落集團的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夏、商、周三族;同時,各部落集團又都有一部分按照原有傳統發展,形成分別與炎黃、兩昊、三苗等有某種同源關系的氐羌、東夷、南蠻等族群。

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中葉,黃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繼興起,先后建立王朝。經過長期的融合與認同,到西周時,夏、商、周三族已經有了共同的族稱(夏、中國)、共同的地域觀念(禹績、夏區)、共同的祖先觀念(黃帝)、共同的經濟特征和文化特征,已經具備屬于同一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條件,至此,中華民族最早的凝聚中心——華夏族初步形成。同時,在夏、商、周族的周圍四方,仍有眾多族群,先后出現東方的東夷、肅慎、濊貊,南方的蠻、濮、巴、蜀、越,西方的戎、氐羌,北方的狄等稱呼。春秋戰國時,《管子·小匡》出現了“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的表述,謂齊桓公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諸侯,莫不賓服”,標志其時已經逐漸形成華夏居中、以方位統稱的“夷蠻戎狄”配以東南西北的格局。[1]

戰國中晚葉,七雄兼并,諸夏大認同。秦、楚、齊、魏、趙、韓、燕各自統一了一個大地區,在政治逐漸統一的過程中,民族也逐漸交會融合。眾多秦人、楚人分別由戎狄、蠻夷而認同于華夏,另外一些地區的夷蠻戎狄與華夏的差別也逐漸消失;同時,也有一些地區的夷蠻戎狄按照原有的傳統,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繼續發展。

先秦的東夷,即分布在古河濟之間、泰山以東以南的東夷各部落與方國,在春秋爭霸與戰國大兼并的歷史進程中,先后被齊、楚、吳、魯、越所兼并。當秦統一六國時,都已經華化,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先秦的東北夷即肅慎、濊貊,則在中國的東北繼續發展,其中肅慎發展成在古代有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等族稱,當今有滿族、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等民族的大族系;濊貊先后演變為夫余、高句麗等族稱的部落集團,高句麗先在中國東北發展,至公元5世紀中葉中心移至朝鮮半島,建立了高麗王朝。

南蠻族系復雜,長江上中游有蜀、巴、濮,長江中游有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此外,云貴高原還有南遷的氐羌。戰國中葉,秦、楚強大。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并滅蜀與巴,蜀人與巴人隨秦成為西南、中南華夏民族的重要來源,同時境內各族也有相當一部分繼續發展,其中巴人廩君種就與當今鄂西、湘西、川東土家族有較深的淵源關系。

濮,又稱百濮,部落眾多,分布廣泛,他們靠西一部分或隨蜀、巴華化,或逐漸融于氐羌、百越等族群,或繼續發展;靠東一部分偕長江中游群蠻在跟楚的長期抗衡中大多逐漸役屬于楚,以后或隨楚華化,或仍在長沙、武陵一帶繼續發展,形成秦漢時的武陵蠻。

百越應是起源于中國的東南與南部的土著,越人中發展最快、春秋中晚葉在長江下游興起的,是句吳和于越。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文化交流、民族遷徙等原因,句吳、于越較早地向中原和楚學習。戰國時期及以后,句吳已基本上隨楚華化;于越以及百越其他各支,東部諸越逐漸華化,西部諸越則按照原有傳統繼續發展,逐漸形成如今壯侗語族各民族。

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指氐羌族系各部落。氐羌與炎、黃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國語·晉語》記載,黃帝、炎帝為兄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在甲骨文字中,羌從羊從人,姜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表示女性與姓用姜。炎、黃所屬的部落集團,往東發展的為華夏主要來源之一,向西發展的即氐羌族系。諸戎或氐羌族系流動很大,往西往南分布很廣,一直到秦漢,原諸戎廣大地區還是華戎共處,合而未化。

狄是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以后,又出現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戰國晚葉,胡人興起,匈奴最為強大。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丁零。此時北狄主要部分已經華化,也有一部分融入胡人之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統一,稱始皇帝。繼而一個更強大的王朝——漢王朝建立。先秦的華夏,經過秦漢四五百年的蕃息、成長、壯大,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漢族。漢族基本形成以后,從秦漢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無論是作為統治民族或是被統治民族,始終發揮著一個主體民族的作用,在跟北方的匈奴與羌族,東北方的夫余與烏桓(烏丸)、鮮卑,西北方的西域諸族與柔然,南方的西南夷諸族與百越的長期相處中,通過兵戎相見,和平往來,經濟、文化交流,遷徙錯居,互通婚媾等方式,把散布四方的眾多民族糅合統一于一個國家——中國。

匈奴與殷周以來的鬼方、葷粥、獫狁、胡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是由戎、狄、胡多種民族成分組成的民族共同體,其誕生的歷史搖籃在今內蒙古大青山一帶。戰國晚葉,頭曼首稱單于,創立中國北方草原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匈奴逐漸走向強盛,與漢形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局勢。東漢初,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西晉時,還曾建立“漢—前趙”“北涼”“大夏”等政權。這些政權滅亡以后,“匈奴”這一民族共同體便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余眾與漢、鮮卑、氐、羌、高車(敕勒)等民族共同生活,并逐漸融合成為各民族的一部分。

烏桓、鮮卑同為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烏桓興起于前,魏晉以后,與其他諸族錯居雜處,一部分逐漸同化于漢族,另一部分與鮮卑等融合。鮮卑興起稍晚,內涵復雜,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拓跋鮮卑)和西部鮮卑。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鮮卑分別在中原和河隴地區建立起一些國家,其中拓跋氏建立代國,后又建立北魏,并統一北方,兼并鮮卑其他諸部。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間(471—490),孝文帝及其祖母馮太后推行了封建集權化和漢化改革。無論是東部鮮卑,還是拓跋鮮卑及西部鮮卑,經過魏晉南北朝與漢族等錯居雜處和通婚,大多同化于漢族。還有一部分融入了室韋、契丹等民族綜合體。其中蒙兀室韋到金末發展成為擁有十六個部落的蒙古族。

西域諸族,先后有月氏、塞種、烏孫等。月氏分為大月氏和小月氏兩支,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月氏主體西遷中亞,留在伊犁河一帶的小部分并入烏孫;小月氏以后逐漸融合于羌族、漢族和鄰近其他民族中。塞種原來活動于橫跨歐、亞的北部草原,南下后建立捐毒、休循兩個小國,再后來逐漸并入烏孫。西域諸族中,烏孫最強大,15世紀中葉哈薩克族形成時成為其主要族源之一。

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后,活動于北方地區的主要是柔然。柔然最盛時,勢力遍及大漠南北,統轄姓氏六十余種。6世紀中葉,柔然汗國被日益強大的突厥所滅,留在漠北的余眾逐漸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中,遷居內地的大多融合于鮮卑,最終同化于漢族。

突厥則繼續發展,經回紇、回鶻、畏兀等各族稱階段形成今天我國維吾爾等突厥語族各民族。

氐族羌族相鄰,又雜居共處,互有吸收,故往往氐羌連用。西晉至南北朝時,氐族曾建立仇池、前秦、后涼等政權。至隋唐時,大多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但也有部分居住于四川北部及甘肅東南的氐人未被同化,有人認為今白馬藏人即其后裔。

羌人歷史更為悠久,經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大部分逐漸與漢族融合,但河湟和隴南的羌人由于吐蕃統治而逐漸藏化,另有四川西北部汶(川)、理、茂各縣的羌民至今仍保持古羌語言、文化與習俗。

南遷到云貴高原的氐羌族人與當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族系,漢代與部分百越族系、百濮族系被統稱為“西南夷”,他們分別是我國藏緬語族、壯侗語族、孟高棉語族各民族的先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自治县| 开阳县| 磴口县| 哈巴河县| 东源县| 康保县| 蕉岭县| 平果县| 碌曲县| 纳雍县| 岚皋县| 麻江县| 宁河县| 定日县| 舞阳县| 壤塘县| 广昌县| 梁山县| 图片| 黎川县| 马尔康县| 长宁县| 乐至县| 铁岭县| 水富县| 秭归县| 桐庐县| 东平县| 鄄城县| 剑阁县| 抚顺市| 白城市| 乌苏市| 白城市| 平陆县| 五河县| 荔浦县| 屏边| 阿克陶县|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