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初期浙江省文物保護研究(1950—1965)
- 錢文艷
- 2字
- 2025-04-24 19:42:25
緒論
第一節 文物保護的提出
“文物”一詞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最早見諸《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這里的“文物”一詞主要指禮樂典章制度。隨著歷史和時代變遷,“文物”一詞的含義逐漸演化,其外延內涵不斷拓展豐富,最終定格為“歷史文化遺存”的總概念。2010年出版的《辭海》對“文物”一詞的解釋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遺跡。在時代上,一般分為古代文物和近現代文物。在類別上,可根據不同的標準將其歸為不同的類。”“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它的范圍很廣,涉及各個領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下列各項應由國家保護: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知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如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瓷器、琺瑯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書畫、碑帖、善本書籍等。4.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5.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以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1]2012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文物”一詞的解釋則為:“歷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東西;指禮樂制度。”[2]
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向來別樹一幟。與西歐早期偏重于文物的藝術價值不同,我國古代不僅重視文物的藝術價值,更推崇文物的歷史價值。如商周時期,皇室、貴族宗廟中“多名器重寶”,即崇尚在皇室、宗廟中陳列青銅器、玉器及其他前代遺物即為明證。此外,春秋時孔子考證肅慎的楛矢;秦始皇派千人打撈沒入泗水的九鼎;漢代武庫中收藏孔子履以及劉邦斬蛇劍等文物,都是這種意識的反映。
對于地下文物的保護,據《淮南子》記載,早在漢代即有“發冢者誅”的規定。明代的大明律則規定“若于官私地內掘得埋藏之物者,并聽收用;若有古器、鐘鼎、符印異常之物,限三十日送官,違者杖八十,其物入官”。明確規定地下文物概歸國有。這些法律條文雖不能完全杜絕盜掘地下文物的現象,但在客觀上起到保護作用。
我國古代對出土文物歷來十分重視,如漢代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和晉代發現的汲冢竹書,因為記載著古代的“經”、“史”而受到高度重視,經過大力整理研究,使它們得以長期流傳。漢代許慎,收進不少出土的鼎彝等文物上記錄的“前代之古文”,從而編撰了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清代對不可移動的文物也注意保護。如清初曾明令保護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全國各地現存之古代橋梁、寺廟,絕大部分均在清代進行過修葺。清乾隆年間畢沅任陜西巡撫時,對關中古代陵墓的保護提出詳細規定:“令各守土者,即其邱壟塋北,料量四至,先定封域,安立界石,并筑券墻,墻外各拓余地,守陵人照戶給單,資其口食,春秋享祀,互相稽核,庶古跡不就湮蕪”就是很著名的事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1930年公布了《古物保存法》并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這是我國歷史上由中央政府公布的第一個文物保護法規和第一個由國家設立的專門保護管理文物的機構。1935年,由國民政府主管部門核準在北平成立“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專門從事古建筑整理維修和調查研究。自1935年5月至1938年1月,在兩期整理修繕古建筑工程中,先后整理修繕了天壇、東南角樓、國子監、五塔寺、中南海紫光閣、明長陵、故宮午門、碧云寺等數十個項目。[3]與此同時,一些民間學術團體也進行了一些文物調查、保護工作。如1929年由朱啟鈐等創建的中國營造學社,在20世紀30年代曾組織專家對各地古建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地調查研究和文獻資料整理。著名的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就是建筑學家梁思成等在山西五臺山進行調查時發現的。營造學社的成立,對于我國古建筑的保護和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共領導和管轄的各根據地和解放區,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1939年11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訓令各分區行政專員和各村村長調查保護古物文獻及古跡。1942年為保護山西趙城廣勝寺收藏的金代大藏經免遭日本侵略軍的掠奪,八路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47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工作會議通過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名勝古跡,應妥為保護。之后相繼成立了膠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并頒布了《東北解放區文物古跡保管辦法》及《文物獎勵規則》。1949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南下進軍的時候,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印發了由梁思成主持編纂的《全國重要文物建筑簡目》,提供部隊注意保護,以免這些古建筑毀于戰火。[4]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文物保護事業進入起步階段。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從而有效地制止了自1840年以來中國大量珍貴文物外流的現象。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開始設置負責文物保護管理的專門機構,先后由鄭振鐸、王冶秋、梁思永、夏鼐等人主持。由此開始了我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由國家進行的大規模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有效遏制全國各地出現的文物走私倒賣、散失損毀事件的發生,1950—1965年,國家相繼頒布了十數項重要文物保護政令條例[5]并貫徹執行,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工作局面為之一新。
早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周恩來總理即批準以重金從香港購回著名的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使兩帖免于流散國外。之后,又陸續從海外購回如唐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司馬光《通鑒》手稿等不少書畫珍品和善本圖書。許多著名愛國文物收藏家把他們畢生辛勤收集的珍貴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如劉肅曾捐獻“虢季子白盤”;潘達于捐獻“大盂鼎”、“大克鼎”等著名西周重器;張伯駒捐獻晉、唐名人手跡和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等十余件珍貴書畫。在善本圖書方面有著名收藏家傅增湘捐獻其“雙鑒樓”收藏的宋刻本《資治通鑒》和宋抄本《洪范政鑒》。此外還有“鐵琴銅劍樓”樓主瞿濟蒼兄弟、潘氏寶禮堂、翁之熹、劉少山、邢之襄、趙世暹、趙元方等捐贈的大批宋、元精本名刊以及明、清以來抄校題跋的善本,特別是周叔弢捐贈的畢生辛勤收集的名刻精抄數百種,均為國之瑰寶。[6]傳世流散文物的收集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全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以故宮博物院為例,1949年故宮收藏的文物精華悉數運往臺灣,書法、繪畫僅存5000余件。截至2012年統計,故宮所藏書畫已近16萬件。其中展子虔《游春圖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等絕大多數珍品都是近幾十年收集的。[7]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兩年之內,全國共收集文物7.l萬件、圖書20萬冊。其中,華東區于1950年即征集書畫5287件,銅、瓷、玉器16072件,甲骨1558件,革命文物6357件。上海博物館從冶煉廠揀選銅器1100件,涵蓋了從西周到明清的歷代器物。西南區私人捐獻文物18362件,沒收文物604件、圖書32009冊。[8]1950年,“河北省政府送了保存得很久的古物一大批,還將景縣出土的六朝古物也都送了來,平原省政府送了古銅器、陶器二十多件,東北文化部送了六十多件遼瓷”。[9]東北區文管會收到捐贈文物1700余件。1951—1954年,天津市人民捐獻文物達8000余件。1954年5月,國家文物局借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午門大殿舉辦《全國基本建設工程出土文物展覽》。至1954年,“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全國出土文物在14萬件以上,這里陳列出來的,只是千百中之一,只不過是經過初步選擇認為較精的三千七百六十件。”[10]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經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前半期,國家對文物實施初步保護,期間以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為重要標志。1966年至1976年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歷經十年浩劫。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重新出發。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要求“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9年、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第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兩次強調要“做好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文博單位,并對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文物是形成一個國家和民族認同性的有力物證,重要的歷史文物往往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具有精神上的巨大作用。文物也是特定民族、群體歷史文明的物質載體,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本民族生生不息的根系和連綿不絕的文脈。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歷史記憶和文明成果,保護本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實現從文明古國到文化強國的偉大歷史使命,是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共同目標。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努力奮斗,“中國夢”必將美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