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初期浙江省文物保護研究(1950—1965)
- 錢文艷
- 20字
- 2025-04-24 19:42:27
第二章 浙江省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宣傳與成效
第一節 對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宣傳與社會動員
一 以浙江省文管會為中心的宣傳動員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浙江省文管會為配合上述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頒布實施,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教育及社會動員工作。
1951年,浙江省文管會先后舉行五次文物座談會,“其目的在新愛國主義教育下聯系群眾,引起一致重視民族文化遺產,并依靠人民的力量來謀業務的發展與深入”。五次文物座談會的邀請對象包括:“經營舊書之書坊,裱畫店,經營古董商人,收藏家,鑒賞家,杭市各公私立中等學校政治文史教員,浙江大學中教研究班文史教授,浙江大學、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代表,民政、文教、建設及其他與業務有關的各行政機關,學聯、青年團、工會、農會、科協等社團,各文化團體,各報社,舊紙、廢紙業從業人員。”“座談會主題除宣傳政府保護文物的政令條例之外,并配合每次邀請對象作深入的提示與研討。”1951年,為宣傳文物常識,浙江省文管會為省立圖書館干部訓練班作了四次專題演講:1.什么是文物?2.中國字畫源流及藝術傳統價值。3.浙江的古陶瓷。4.史料的收集與整理。1951年,浙江省文管會撰寫《我們何以要愛護文物和文物是些什么?》一文,印成活頁,分送各專員公署,各縣市政府,各縣市人民文化館,全省各公私立中等學校以作參考之用。[1]
1952年,針對浙江某些地方行政干部對于保護文物古跡政令條例執行不力,“如龍泉縣地主吳梓培、吳文苑家過去收藏古龍泉窯極多(包括‘哥窯’、‘弟窯’及一般龍泉窯),珍貴稀有為國內獨一無二。當土改之初,浙江省文管會即去函龍泉縣人民政府請對該批古瓷加以保護,勿使散失。以后又再三催詢,始終不理。至1952年7月始以‘在土改中把這些瓷器當作家具分配群眾’等語復來。這顯然是該縣政府漠視法令以致珍貴文物遭受損失。”據此,浙江省文管會代辦府稿請省府發文,除對該當地政府指示挽救處理辦法外,并通報全省各縣引起普遍重視,對各地方行政干部進行了一次實例教育。[2]
1954年,浙江省文管會“為貫徹執行中央保護文物之政策,加強各縣(市)文物古跡之調查、保護和管理工作,擬建立文物通訊網在各縣(市)聘請熱心文物的積極分子擔任通訊員,經常與我會聯系”,并擬就《浙江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通訊員組織暫行辦法草案》一份。該草案共分三點:“一、各重點市縣每市縣聘請一人至三人擔任文物通訊員。二、文物通訊員為義務職,應受當地政府文教局(科)的領導。其人選通過當地政府文教局(科)遴選當地適當的干部或群眾擔任之。群眾的條件如下:(一)思想進步對文物熱心者。(二)對文物有初步研究者。三、文物通訊員的工作范圍如下:(一)經常注意了解當地或鄰近地區革命文物、歷史文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窯址、古建筑、名勝古跡等情況。特別是這些文物與遺跡是否得到妥善保護,隨時函告省文管會。(二)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窯址及個別文物的發現及遭受破壞應迅速反映到當地政府文教局(科)及省文管會,以便及時處理。(三)隨時隨地宣傳政府保護文物的政策法令。(四)文物通訊員由省文管會供給通訊費用,必要時得發給旅差費,但須事先取得省文管會同意。(五)由省文管會供給必要的有關工作的參考資料。(六)文物通訊員工作積極成績卓著者,由省文管會表揚獎勵或報上級機關表揚獎勵。”[3]1955年4月19日,浙江省人委批復稱:“你會所擬‘文物通訊員組織暫行辦法草案’可與省文化局聯名發各重點縣、市作重點試行。”[4]
1954年12月6日,浙江省文管會報告浙江省文委,稱:“我會為貫徹執行中央對于保護文物的政策法令,曾于上年(一九五三年)五月,根據中央文化部前文物局所編之《文物法令》并加入本省人民政府迭次所頒之保護文物法令予以增編,即送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機關以備查考。現前項法令印本早已分送告罄,而各級地方政府及有關單位,時有來函索取,且一年余來,中央及本省人民政府又有若干新頒保護文物之法令。為求適應目前實際需要,擬予重新增編付印,謹將擬就之文物法令目錄一份,連同所有法令印抄件一并送請你委審核,核定之后,迅將原件寄還,以便付印。”并附文物法令目錄一份。其中包括國家頒布的文物保護政令條例20款,浙江省頒布的文物保護政令條例7款以及2份文物案件的法律判決書。[5]
1955年,浙江省文管會面向基層廣泛宣傳文物保護的政令條例。如在紹興縣漓渚區、嵊縣、崇德等地先后舉辦規模較大的展覽會,共計吸引觀眾30150人次,編印《浙江文物通訊》2期。[6]
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根據形勢發展和浙江各地保護文物工作的需要,抽調了本省文物較集中的市、縣文化部門的干部,在杭州舉辦了一次“文物業務學習班”。學習班的任務和目的是“使學員領會文物法令的精神實質,初步了解中國考古學的基本知識及田野考古技術,對一般文物具有初步鑒定的知識,基本上能成為各地保護文物的骨干。”參加學習的有紹興市(縣)、金華縣、杭縣、蕭山、溫州、嘉興市等文教干部共14人。學習從3月2日開始,共一個半月,前后分為兩個階段:1.課堂學習,共24天。學習內容有各個時期的考古基本知識,材料主要根據北京舉辦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的講義加以適當削減和補充本省的考古資料;此外,還有保護文物的政策及法令、繪畫、古代建筑、石刻、碑帖、版本、革命文物等專題報告;并組織了二次參觀浙江博物館的歷史文物陳列室,聽了朱伯謙同志關于全國考古會議中重要問題的傳達。2.田野實習與參觀。實習地點在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這階段,首先學習了田野考古中最基本的技術,如照相、繪畫、測量等。發掘時適逢雨天,遺址在水塘內,無法繼續清理,因此田野實習只進行了二三天。在雨天期間,曾組織了“鄭州古代墓葬的發掘”、“杭縣良渚黑陶的清理”等專題報告。最后是參觀江蘇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江蘇博物館陳列的文物,不僅對浙江出土的文物有密切關系,同時也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地域性;而上海博物館所陳列的文物,豐富多彩,包括的范圍頗為廣泛。通過參觀,鞏固了課堂理論學習的收獲。四天后回到杭州,“華東地區五年來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會”正在展出,于是又組織學員仔細地學習了兩次,到4月15日,學習班正式結束。由于學員回去后在當地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調查和保護文物的工作,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這一現象,將大大有利本省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7]
1957年1月,浙江省文管會為普及文物知識,編印了《文物參考書目錄》第一輯:《金石部分》。全書共分十小類,即金石總類、金類(錢幣附)、石類、玉類、璽印類、甲骨類、陶瓷類、竹木類、金石地志類、考古發掘類。此書也可供“兄弟機關和本省大圖書館互通聲氣之用”。[8]
1958年,在開始建立全省博物館網的同時,浙江省文管會結合組織群眾性的文物保護網,大搞文物普及工作,培養文物工作骨干。“在淳安縣進賢鄉發掘春秋戰國遺址的過程中,采取邊發掘、邊培訓的方式,既加速了新安江水庫范圍內考古發掘的進度,又為當地各公社培養了二十二名搞文物工作的工農骨干,很多農民在文物普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吳興、海寧等地農民不僅反映了古代居住遺址的線索,還利用農忙中午休息的時間,幫助實地勘察,有的還主動擔任文物通訊員。永嘉縣羅浮區由于農民提供線索,新發現了五座瓷窯遺址。嘉興、溫州兩專區在不到三個月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新發現的古代遺址和遺存就達九十多處,超過以往新發現的總數四倍以上。”[9]
1958年10月15日,浙江省文管會為配合大規模生產建設時期的到來,同時普及文物保護的基本常識,編寫了《發掘古墓的基本常識》下發至浙江省各地區有關部門。文章分4部分:1.發掘古墓的意義。“收集古代的文物資料,來研究社會發展的歷史。”2.怎樣發掘古墓。文章用生動的圖示詳細描述了古墓發掘的流程,使農村中不識字的農民也能“照方抓藥”。3.怎樣保管文物。一共提出4點注意事項。4.發掘古墓要注意的幾件事。特別強調了國家頒布的相關法令,嚴禁私人盜墓和古董商的非法活動。[10]
1958年,浙江省文管會、省博物館合編《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錄》出版,沙孟海為之“序”。稱:“應浙江人民出版社之約,把五年來本省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掘和調查采集所得文物,選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編成一本圖錄,向考古學界提供一次工作匯報。”“本書主要材料是經過我們發掘的五個遺址[11]的主要發掘品。其他市縣調查采集的文物比較典型的,也都斟酌挑選一部分,附列于發掘品之后,以供參考。”[12]
二 以各市縣政府及相關職能機構為中心的宣傳動員工作
1954年7月7日,浙江省文管會致函浙江省各市、縣政府及相關職能機構,稱:“在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配合基本建設,搶救文物,是文化工作中一項重要任務。中央及省人民政府已頒布了各種保護文物的法令,各地對文物保護工作之重要,一般都有了認識。但有些單位對中央及省人民政府頒布的文物法令,沒有及時地貫徹,因此各地地面文物的破壞現象,仍有陸續發生。古董商及少數壞分子破壞文物的行為,仍然存在。工地里出土的文物,也間有遭受破壞。”“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必須依靠各縣地方政府和有關單位,通過保護文物的宣傳工作教育廣大人民積極地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機構要“把保護文物的宣傳工作,適當地排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為了使你們在保護文物的宣傳工作中有所依據和參考,特送上‘基本建設文物保護參考資料’一本。”[13]
1955年12月16日,樂清縣人民委員會向各區、鄉人民政府、各農、林業高級社、縣農業水利局等處發出通知,稱:我縣當前正在掀起興修水利運動,“各級領導對各地在運動過程中所發現的文物、古跡必須注意保護,勿使稍有損壞,對認真保護古跡文物有功,應分別予以表揚或獎勵。”并具體提出3點意見。
1956年1月10日,紹興縣人民委員會向各區公所、各鄉鎮人民政府發出通知:“我縣為全省埋藏文物最多之地區,因此,在積極鼓勵或進行開墾荒地的同時,必須注意對文物之保護工作,并嚴防壞分子的破壞,以使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不遭毀損與散失。”[14]
1957年3月30日,崇德縣人民委員會下發通知稱:本縣文物極為豐富,由于保護文物的意義宣傳不夠,曾發生盜竊古墓等違法事故數起。為了加強這一工作,本委作如下通知:“1.各鄉(鎮)人委應結合中心開展一次保護文物重要意義的宣傳。發現文物,及時上報,必要時在文物出土所在地,暫時停工,以便勘察。2.防止在農業建設中亂拆古墓古塔磚頭,并嚴格禁止盜竊古墳墓。本縣解放后陸續有太平天國田憑、旗幟等發現,并有買賣現象,應予勸阻。3.各地供銷合作社在收購舊銅廢鐵、舊書以及其他廢品時,注意不要將文物當作廢品處理,發現無法鑒辨,應與文教局聯系,慎重研究,避免文物毀損和散失。4.將本縣已了解的文物列出保護單位名錄,并希各鄉鎮在所在地做出標志加以保護。”[15]
1957年6月24日,分水縣人民委員會下發通知,稱:“本縣周代以前即屬揚州之地,自秦至隋皆為富春或桐廬之境,分水建縣,在唐武德四年即已開始,歷史悠長,地上地下文物定為不少。歷年來在基本建設和農業生產中有很多文物遭到了破壞,如五云山的洗硯池在分中造校舍時被填平了,洗硯池的石碑被打成數段做了井圈。”“為糾正上述現象,避免再有此類事件發生,對保護本縣文物特作如下規定:1.各機關、團體、學校、農業社對于所在地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均須盡力保護,不得破壞或損毀。2.凡在各處發現之文物,均應妥為保管,不得毀損,并報縣人委文教科登記。3.凡各地名勝古跡,不得移動,應原地保管,并由當地政府負責保護。4.各地古物,嚴禁偷盜與私人發掘。5.私人收藏之歷代文物,仍歸私人所有,政府予以保護。6.地方人士捐獻其所收藏之古物圖書等文物歸公保存者,予以表揚與獎勵。”并附本縣文物保護第一批名單共21處。[16]
1957年6月24日,麗水縣人民委員會下文稱:“近來據縣文教局、文化館(站)重點調查了解以及愛好文物的社會人士反映,近年來,本縣各地名勝風景、古文化遺址等文物迭被破壞,并有部分珠寶商進行收購文物的非法活動,”“為迅速改變這種情況,提出如下意見希研究執行:一、各區鄉在開展各項中心工作的同時,應宣傳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達到人人保護文物。二、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在農業生產中保護文物的指示,嚴格禁止亂拆古磚墻、盜掘古墓等違法行為。對珠寶商收購文物的非法行為加以說服教育,并發動群眾加以監督。三、各地供銷社、手工業社等單位在收購舊銅廢鐵、古舊書簿時注意不要將文物作為廢物處理,如無法識別時,待與縣文教局或文化館(站)聯系鑒別后再行處理。四、過去及今后省或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如保定古窯址等,應做出標志嚴加保護。”[17]
1958年2月25日,溫州區、市文管會報告浙江省文管會,稱:“關于限制古董商非法活動等辦法的布告,與保護文物圖說,自先后發給我會以后,就立即出動分貼各處,并到瑞安、平陽等縣各水利工地及交通要點,或由本會人員親自張貼,或分給各鄉社張貼,并作了講解。各縣對這項工作,也已貫徹下去,就是極偏僻地方,一般群眾對保護文物意義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各地群眾來信,時常把發現文物情況反映到我會來;各機關團體對文物也較以前重視得多。古董商也沒有到溫州、瑞安一帶活動,收獲是肯定的。”[18]
1958年2月27日,上虞縣人民委員會報告省文管會,“除了由縣人委轉發省人委的‘關于限制古董商非法活動’等辦法的布告之外,并在去冬全縣開展大規模興修水利之際,又由縣人委發出了關于在興修水利中發現的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不得隱瞞不交或非法買賣的通知,并要求各鄉在群眾中開展宣傳。”目前,“我縣類似去春期間那樣對文物的非法活動,已基本抑制。”[19]
1958年3月4日,東陽縣文教局報告浙江省文管會,已將省人委1957年11月下發的關于限制古董商非法活動的布告張貼500張,并將省文管會下發的“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宣傳畫在各鄉村張貼。縣商業局和縣供銷總社土產站分別開會學習了省政府有關文物保護的文件,“各基層供銷社提出了具體貫徹省人委布告精神的措施。”縣人委及時將省人委在農業生產中保護文物的通知下發各區、鄉及農業、水利、林業等各有關部門,并提出了具體貫徹措施。[20]
1958年4月4日,臨海縣人民委員會下發通知,稱:近接浙江省文化局、浙江省文管會“關于在水利工程中保護文物的聯合通知”,茲將指示各點分述如下共4點。又據本縣文物管理小組報告,“本縣各鄉自興修水利以來,發現文物不下十余處之多。除五孔岙已由省文管會派干部三人前來清理外”,尚發現古墓墓志(碑)3處,及漢瓶、化石、古錢、石刻、玉如意等文物。“這些文物根據文物法令,都應歸國家,私人不得占有。各地如有其他文物發現,亦照此同樣辦理。”[21]
1958年9月24日,中共建德地委宣傳部發文稱:“近來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工作組進行文物普查,預計下月初即將到達我區富陽等九個縣開展工作。希各縣委宣傳部能督促文教行政部門積極協助該工作組作好這一工作。”“希望各縣能從現在起即指定專人積極地將蘊藏在我區的文物收集起來,并有計劃、有準備的舉辦展覽。”此種方法,“對于教育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和下一代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希各縣予以重視。”[22]10月31日,建德縣人民委員會下發通知,稱:根據國務院《關于在農業生產建設中保護文物的通知》,“本委認為必須在公社中建立文物保護委員會或文物保護小組,以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使其免遭損失。”“在各級黨委和社委的統一領導下,結合群眾文化組織,在公社里選出5—7人成立文物保護委員會。每個大隊成立文物保護小組3—5人,小隊生產單位發展通訊員1—2人。”并規定了文物保護小組和通訊員的工作范圍共5點。[23]
1958年10月26日,新昌縣人民委員會下文稱:最近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來我縣進行文物調查,發現了幾處重要文物。為此,“各地在基建工程中要嚴格注意發掘與保護文物。”特作以下通知:“1.各地應結合中心工作在各種會議上廣泛開展宣傳,特別在施工地區,向群眾說明保護文物的意義。2.各公社應指定一文衛干事監管這一工作,大中型建設工程單位也要確定專人負責兼管。3.如發現有古代石器、陶豆和古代建筑等,立即報告文教局。地下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4.大中型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文物,不準任意搞碎,立即報告本委。5.各地發現損毀文物者,立即報告本委。”[24]
總之,上述一系列宣傳動員工作的開展,不僅使浙江省文物保護政令條例的貫徹實施逐步深入人心,而且使浙江省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有了很大改善。“鄞縣朱□鄉農民陳明德掘得唐代開元八年銅鐘一只,開元銅錢十八斤半。當他明確了文物法令之后,全部交給了政府。杭縣瓶窯區長明鄉生產合作社社員修筑西險大塘時,挖出一批精美的玉器,大小計二十件,完全獻給政府。”[25]“過去工地上不論干部和工人,一般很少懂得文物有什么用處,認為破破爛爛毫無意思。”現在,“這些情況基本上糾正了,他們主動地把出土文物收集起來,集中交到隊里。”“許多群眾體會到祖國文化的光輝成績,”“近來有幾次由部隊或群眾送來了新出土的石器或陶器,也有來信反映情況,這就證明了文物工作必須依靠群眾才能較好地完成任務。”[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