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王暉

馮盛國博士的《兩周時期華夷關系研究》即將出版,其書是在他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其文寫作過程中的甘苦,我也十分明了,盛國囑我為其書寫個序,作為指導老師,我欣然應允。

中國歷史上習慣把西周、春秋和戰國稱之為“兩周”,時間長達八百多年。八百多年的兩周時代是華夏民族形成最為關鍵的時期,但這也是華夷關系最為復雜的時期,古今學術界所盛稱的“華夷之辨”之主要問題也在這一時期。鄙人以為華夷關系的復雜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秦漢之后的華夷之辨簡單化,因為經過編戶齊民之后已經高度行政區劃型的郡縣制之下,在編戶齊民之內且經過政治教化就逐漸“華夏化”了。《白虎通·王者不臣》篇說:“夷狄者,與中國絕域異俗,非中和氣所生,非禮所能化,故不臣也。”《白虎通》此所言正是秦漢以來的夷狄情況,并非兩周時期的夷狄。在二十五史中,夷狄也真是“與中國絕域異俗”“內中國而外夷狄”;被稱為“夷狄”的往往是處于華夏之外的外國、外族,所謂蠻夷戎狄的居住地在行政區劃的地圖上也往往一目了然,臣服的少數部族也是“羈縻州”之類,也絕對在華夏的“中國”之外。然而,兩周時期的華夏諸國與四方的夷蠻戎狄則雜然而居、犬牙交錯。而且先秦時人們聚族而居,居住在中原的華夏諸侯部族之中也常有戎狄蠻夷“插花”而居的情況。春秋后期東都洛邑之西伊闕之南便有“陰地之戎”(即“陸渾之戎”);衛國都城之下便有“戎州”之戎,以至于衛莊公登城望見“戎州”之居,驚嘆地說:“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左傳·哀公十七年》)這種華夏與戎狄雜居的狀態為“華夷之辨”帶來了辨識上的困難。

其二是兩種時期的“華夷之辨”常常是既有“文明”的判定標準,也有“文化”的判定標準。“文明”標準的使用與判定是比較固定且比較容易。《禮記·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衣服異宜。脩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這種東夷南蠻“有不火食者”,西戎北狄“有不粒食者”且有“衣皮”“衣羽毛穴居”的現象,都是從文明層次而言的,這類“華夷之辨”則是容易辨析的。而從文化層次去辨析“華夷之辨”則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文化層次的“華夷之辨”常常是變動不定的。西周春秋是中國歷史上宗法組織結構最健全、完善的社會,周初的封邦建國,也是以姬姓為主的。據《荀子》講,周初分封七十一諸侯國,姬姓就有五十三國,占絕對多數。然而,《春秋》一書嚴夷夏之別,“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而在《春秋》及其三傳中,就把姬姓的吳國擯棄于“諸夏”之外,視之于夷狄而恥與為伍。《春秋》記述有三次吳國與諸侯的會盟,其體例皆為“會吳于某地”。《春秋·成公十五年》記述魯國、晉國、齊國、宋國、衛國、鄭國、邾婁等國各派使臣“會吳于鐘離”,《公羊傳》云“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春秋·襄公十年》記述魯公、宋公、衛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大子光“會吳于柤”,《穀梁傳》云“會(吳),又會,外之也”。從這三次與吳國會盟的諸侯來看,吳與魯、晉、衛、鄭、曹等國是姬姓之國,其余齊、宋、莒、邾婁(小邾)、滕、薛、杞等國皆為異姓;這些異姓之國不僅是異姓,而且多是東方的三四流小國,和吳國根本不在一個等次上,但這些三四流的小國尚且被視之為“內”“諸夏”,而與周王室同姓且春秋中期以來能抗衡于強楚的東方大國“吳國”,卻被視之為“外”“夷狄”,是不是很不公平?

所以“華夷之辨”的困難在于它的主要標準不在于血緣宗族的因素,也不在于文明強大與否的因素,而在于文化的因素,在于禮儀的因素;而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盛國博士這本書以西周金文與古文獻資料相結合探討夷夏關系的史實和互動問題,以民族學的問題和歷史學的史實相結合分析“華夷之辨”與華夏民族的融合問題,并把兩周時期華夷之爭的史實放到先秦歷史地理、氣候環境變遷的大背景去分析、去認識,就賦予了“華夷之辨”這個古老話題以新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盛國博士的論著我覺得還有兩點值得一提。其一,此書明確提出了區分與辨別華夷的標準,認為這應是周代禮儀文化。愚以為這一點把握住了華夷之辨的要害之處。兩周時期正是華夏文化圈不斷發展壯大之際,華夏集團也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儒家率諸子百家之首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華夷之辨”的問題,“內諸夏而外夷狄”,在民族融合過程中,確立了五方之民以華夏文化集團為核心的地位。因此在探討華夏民族形成、發展、壯大的歷史過程中,兩周時期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階段。

其二,盛國的論著從歷史長時段的角度考察華夷沖突的歷史背景。西周到戰國時期,無論是西周時期周王朝率領諸侯向南方發展,還是西周晚期到春秋乃至戰國初期,西北方面的戎狄侵擾中原華夏諸國,其目的在于爭奪資源。這種資源的爭奪,在地理氣候環境因素突變期則尤為激烈。盛國博士正是抓住了這一重要的歷史現象,對兩周時期華夷沖突的形成及產生的背景、原因給予了合理的解析,是值得肯定的。西周時期周王朝屢屢用兵于東南夷,表面上是要解決東南夷“不廷”“不臣”“不貢”的問題,實際上則是周王朝要通過戰爭牢牢地控制東南夷,打通“金道錫行”,以達到青銅器原料源源不斷地供給周王朝這一目的。而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西北戎狄多次侵擾中原諸國,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地理氣候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農牧分界線的南移,戎狄部族為地理環境所迫,便南下獵獲中原國家衣食田地資源,而導致了一系列戰爭。有關這些章節,盛國其書都有比較精彩的論述,值得讀者一讀。

2016年8月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太白县| 龙州县| 洛川县| 临高县| 元氏县| 阿尔山市| 偏关县| 延津县| 临江市| 山丹县| 白玉县| 涡阳县| 太保市| 泌阳县| 遂川县| 镇沅| 三台县| 吉木萨尔县| 二连浩特市| 会东县| 新龙县| 米泉市| 上思县| 永仁县| 句容市| 平度市| 广德县| 牟定县| 新化县| 沙雅县| 汪清县| 汝州市| 平顶山市| 桦川县| 武夷山市| 庆云县| 蒙城县| 勐海县| 大石桥市|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