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說明
《皖人文學要籍解題》的撰寫,源于著者申請的安徽省教育廳同名課題(2007年度)。所謂“皖”,以今日安徽版圖為主,同時也包含傳統的與安徽關系密切并且自建省(1667年)以來曾歸屬安徽的領地,包括歷史上屬于江蘇而今屬安徽的蕭縣、碭山地區,也包括今屬江西而歷史上屬于安徽徽州的婺源。皖人也者,以籍貫為重,但也包括長期居皖者,故曹操父子、呂祖謙、朱熹、明皇室后裔如朱權及淮南王劉安等均劃歸在內。“文學要籍”者,指自先秦至1840年以前(以作者生年為準)皖籍文學家創作的現存重要文學作品(主要是成集的作品),或編選的重要文學作品集,或編撰的重要詩話文論。
體例上以要籍介紹為主。這是為了能兼顧作家多方面的成就。例如張孝祥,一般注意的是其詞作,本撰則兼顧其詩歌和散文成就。周紫芝,目前研究局限于他的詞以及詩,而其400余篇文章卻乏人研究;許棠的散文、小說也乏人介紹……本解題俱為之補缺。又如朱熹《詩集傳》,一般僅視之為經學著作,本撰則介紹了這部典籍在文學批評方面的多重內容表現:它對詩歌的產生、《詩經》古詩的創作主體、體式特征,表現手法、篇章結構、格律韻式及閱讀欣賞等文學問題表達了看法。一般來講,本解題對作家要籍涉及的文體大類都有說明。
本書所錄要籍為現有存世者。歷史上皖人著述豐富,但留存情況各朝代并不平衡,唐代之前較少留存,之后留存漸多。本編于唐代之前成集的凡帶有某些文學因素的著述都期望備舉;對先秦、兩漢作品更是期望竭澤,因這一時期文學按通常看法尚未獨立,學術著作中兼有文學性內容。魏晉時期屬于皖籍作家者眾,著述亦甚為豐富,本撰原則上收錄作品存世較多的作家,兼顧其作品的文學性。例如《薛綜集》存文十二篇、詩二首,予以收錄,而丁儀、丁廙兩兄弟雖原都有集,但各自現存文不過兩三篇而已,本撰就不再顧及。又如曹髦存世作品雖有文二十四篇,但當中二十一篇俱是篇幅短小的詔文,且多系殘文(有的僅幾句),另有論和賦各一篇,也僅存數行,故也未收錄。再如曹毗之集雖已亡佚,但嚴可均《全晉文》著錄其文不少,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也著錄了一些詩歌,《晉書·樂志》中還另外保存了曹毗10篇“宗廟歌詩”,作品數量已然不少,故此本書收錄了《曹毗集》。南北朝時期,皖地作家趨少,他們的存世作品往往一篇或兩篇,故本撰沿魏晉之例,僅錄取何尚之所作一部;何氏家族還有一些較為重要的作家,其著述簡介置于“何尚之《何尚之集》”條末尾。唐代及其以后著述存世趨多,尤其是明清兩朝,本書選擇亦趨嚴格,一般是重要作家、重要文選編輯者、重要文學批評家的撰集或有時代特色的文學性撰集方才予以解題。此外,由于所錄要籍為現有存世者,有的著述雖然也很重要,但因未能親睹,不敢貿然提要,只能放棄。例如唐代吳少微系當時著名文學家,與富嘉謨、谷倚一起被稱為“北京三杰”,但因其詩歌只有六首、文章僅只一篇傳世,故不著錄。明代著名女作家方維儀著述,據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計有《清芬閣集》8卷、《楚江吟》1卷、《閨范》《宮閨詩史》《宮閨文史》《宮閨詩評》1卷、《尼說七惑》1卷、《歸來嘆》等八種,其中《宮閨詩史》一書收錄古代婦女詩作,十分難得;其自作《清芬閣集》詩文兼收,創作、評論都為人稱道,惜皆已失傳,故亦不再著錄。
此外,本書選擇原則,一般為成集的、文學性較強的著述,但偶有例外。如有的不成集,但在文學史上出現較早,又有一定地位的(如漢代淮南小山《招隱士》),也一并作介。
因為古人有關文學的概念較為寬泛,古人著述也往往詩文雜論合編,故本書所收“文學要籍”也沿其舊,原則上以個人別集為單位進行收錄,不將其中文學作品單獨抽出,只是在解題時偏重于文學作品或文學性較強的著述。
本書以文存人,故不論其人道德或事跡優劣,而只關心作品內容與藝術質量。因此人生或有劣跡但作品上乘者如阮大鋮其作,也予以列目。
本書內容是以安徽古代作品為主要介紹對象同時兼顧其作者或編者情況。具體來說,每題通常由以下四部分構成。
(一)作家生平事跡簡介。這一部分除重點介紹作家生平事跡外,也盡可能描述其為人及性情等情況。對作家生平事跡的敘述,盡量依據較原始、可靠的材料。如顧云生平事跡,史書不載,《唐詩紀事》等記載較早也較集中,但一般只是記述其考進士及作文、做官事跡,不夠完善,像其因仕途不順而多次投啟以自薦就缺乏記錄。本撰除利用《唐詩紀事》外,還根據顧云本人18篇“啟”做了補充。此外,本撰還盡可能多提供資料來源等相關信息。如“戴名世《南山集》《憂庵集》”題下,先行指出了載記戴名世事跡的材料:《清史稿·文苑傳》(卷四八四)本傳、《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八卷)、戴名世本人的一些書信及傳記文、清代如戴均衡《戴名世先生年譜》等多種《年譜》、民國十一年敬勝堂重修桐城《戴氏宗譜》(殘本),以及今人王樹民整理之《戴名世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附錄,法國學者戴廷杰的巨著《戴名世年譜》(中華書局2004年版)。有些作家,其事跡材料較易得則介紹偏少,反之則盡可能多作介紹,以方便讀者知其人。
(二)著述情況及要籍版本介紹。這一部分一般會提及作家所有著述以及要籍版本存留。著述情況部分,不僅介紹要籍,也適當介紹作家的其他文字和相關材料。例如“吳敬梓《儒林外史》”題下,在重點介紹《儒林外史》版本時,將作者的其他現存著述等情況也加以說明:“《文木山房集》收作者四十歲之前所作詩詞賦,共四卷(賦一卷,共四篇;詩二卷,共一百三十七首;詞一卷,共四十七首),最早的刻本為清乾隆時期所刊印,此本還另附有吳敬梓長子吳烺的詩詞。李漢秋點校的《吳敬梓吳烺詩文合集》,收錄了《文木山房集》;另收吳敬梓佚文三十二篇另兩句,題‘文木山房集外詩文’,收集較全,附錄亦多,于1993年由黃山書社出版。吳敬梓還有學術著述《文木山房詩說》,為研究《詩經》的經學專著,現存有四十三則。此籍,長期湮沒無聞,直到1999年周興陸先生在上海圖書館發現手抄本,又整理刊布,學界始聞。”對要籍版本,則盡可能記述最早的版本及現有重要版本以及通行本,并特別著意于現存或今人的精校精注本。如介紹錢澄之作品的相關情況:“錢澄之是明末清初學問大家,也是著名詩人。他的幾種學術著作《田間易學》《田間詩學》《莊屈合詁》,被四庫全書著錄(后一種為存目)。文學創作方面也有《藏山閣集》《田間詩集》《田間文集》等多種集子問世。以上諸集,除《藏山閣集》外,初印均在康熙二三十年間,由錢澄之親自督工校讎。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了康熙刻本《藏山閣集》(詩存十四卷,文存六卷)、《田間尺牘》四卷(見第1400—1401冊),2010年該社出版的《清代詩文集匯編》影印出版了清康熙刻本《田間文集》《田間詩集》(見第40冊)。《藏山閣集》,同治時期發現錢氏族人手抄本;光緒年間據抄本排印,為龍潭室叢書之一。2004年,黃山書社出版湯華泉據此版校點的《藏山閣集》。其他諸集,并錢澄之另一著述《所知錄》,黃山書社亦分別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出版了點校本(均屬該社之《錢澄之全集》)。點校本收集了作者年譜、傳記及詩文評等多種附錄材料,甚為齊全(主要見于諸偉奇等人整理之《所知錄》后附)。”個別典籍的原貌存在爭議,后人或有一些“復原”整理本,例如《莊子》,張遠山近年提出《莊子》在戰國末期時有一初始本、漢代另有大全本,并對兩本做了復原性工作,解題也予以簡略介紹。
(三)總體文學成就。這部分通常是對作家創作成就也包括文學理論和批評等方面的建樹做總的評價。一般依據原典及古今重要研究成果。
(四)要籍即單部作品的文學成就。這部分是解題重點,同時也是對總體文學成就的具體說明,內容包括文體、內容、藝術等方面。具體論述中,也會適當利用古今重要文論和目前較新研究的成果,例如對《儒林外史》的成就,就將古人如程晉芳,現代學者如胡適、魯迅及當代學者如陳美林、李漢秋等人還有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紹。在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書也根據情況提供自己的看法,以原典為據,不人云亦云。通常情況下,對學界錄論甚少或不論或所論明顯不合原作實際的作品,解題都盡量予以完善或糾正。例如程敏政《篁墩集》,因卷帙浩繁,內容體式眾多,研究乏人,本書列舉出集中所有數十種文體,分析了文學性較強的幾種體式,具體到作品本身的藝術特色等重要方面。曹叡、曹毗、何尚之、王铚、舒……不少作家的文學成果也都類似于此,本書都相應做了處理。此外,如施閏章的詩、文,研究者較少;且就文而言,一般只論散文,本人則將其賦作特征也做了介紹。曹丕詩歌,長期以來被評以體小、柔弱,本書指出曹丕也寫征戰,也抒豪情,且不少作品貫穿孤獨情感。唐詩人周繇,學者以為其多登臨題詠之作,但周繇現存詩歌在內容題材上是以送別、酬贈唱和為主,本書做了彌補。吳潛詩,四庫館臣評價不高,今人研究其詞者多,研究其詩者乏人,本撰則論述了其詩歌雖平衍意象但有情感線索貫穿,故此往往不顯瑣細,且時有奇趣。凡此種種,不在少數。本書對重要結論或看法,還都盡量結合原作進行簡要分析說明,以使讀者有直觀感受,也使解題更具說服力。
皖地歷史上出現了不少文學家族,凡此,則擇其成就大者予以專題著錄,對其他人員的相關材料則有選擇地附著其后予以簡要說明。如夏侯湛介紹文字后附其弟夏侯淳介紹,因兩人當時文學上齊名,但后者留存作品較少,故不專門列題。
以上為舉大端。書中難免例外之處甚且謬誤不合理之處,敬希方家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