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老子《道德經》
老子(約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謂其“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屬安徽亳州市渦陽縣,一說為今河南鹿邑縣太清鎮(zhèn))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始祖,位居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列。其著作《道德經》被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流傳。生平事跡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及《韓非子》中也有一些記載,《道德經》一書則對老子的個性有所反映。
老子擔任過周柱下史,轉任“守藏室之官”(《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屬于史官,掌管藏書室。據(jù)《莊子》及《史記》記載,孔子曾問學于老子,故后世有老子是孔子老師的說法。老子因為周王朝政治衰微,乃辭官離開王都,西進入秦。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待而迎之,強使著書,于是作《道德經》上下兩卷(參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后不知所終。司馬遷還記載傳聞說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甚至于兩百多歲。由于老子的思想主張及其長壽傳說,自漢代開始,就有以老子為神仙的看法。如托名劉向的漢代仙話集《列仙傳》中,老子被描述為生于殷商,在二百歲時被稱為隱君子,乘青牛離開周都,“過函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仙人)也”。道教產生后,老子被奉為道祖即道德天尊。唐朝時被追認為唐皇始祖,唐高宗親臨鹿邑拜謁,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當政時又封其為太上老君。
作為思想家,老子的學說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明人宋濂《諸子辨》認為不少重要思想派別或個人都受其影響:“聃書所言,大抵斂守退藏,不為物先,而一返于自然。由其所該者甚廣,故后世多尊之行之。‘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神仙家祖之。‘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兵家祖之。‘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莊、列祖之。‘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申、韓祖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張良祖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曹參祖之。”其學說見于所著《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概況:
今天能見到的《道德經》最早古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中晚期簡本《老子》,學者從竹簡形制方面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種。竹簡文字與傳世文字多不相同,思想主張也有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竹簡本與儒家思想有一些融通之處。其次是1973年在馬王堆漢墓出土西漢初年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版本,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名諱,乙本避劉邦諱而不避文帝名諱,故甲本早于乙本。帛書《老子》與傳世本文字頗有不同,但思想內容一致。近年學者澹海若將兩種出土古本進行合校,發(fā)表了《簡帛〈老子〉古本合校》。20世紀初期,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還發(fā)現(xiàn)了多種《老子》唐寫本殘卷,其中有無注本(如《老子道德經五千文》卷上,藏國家圖書館),也有注本(如《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爾注》、成玄英《老子注疏》、李榮《老子注》、唐玄宗《老子注疏》等)。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第二章《敦煌本〈老子〉敘錄》對有關情況說明詳盡。《道德經》在歷史上經過長期流傳,還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傳世本。其中流傳較為久遠、影響也較大的是漢代河上公(據(jù)四庫館臣考據(jù),見《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老子注二卷》)注本和曹魏時期王弼的注本。河上公是漢代人,但其《老子注》“詳其詞旨,不類漢人”(《四庫全書總目》),因而究竟是否為他所注受到質疑。《老子河上公注》今存最早的刻本是宋本,較通行的四部叢刊本即為影印宋刊本(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今存王弼的《老子注》也不完全是原貌。傳世本中又有宋人范應元所撰《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二卷,為宋刻本(藏國家圖書館)。《續(xù)古逸叢書》本《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即據(jù)后者影印。近代以來,多人對《老子》加以整理和注釋。近人馬敘倫《老子校詁》是一部質量上乘的整理本。馬氏收集眾多異文,以多種古文獻為材料,運用校勘學、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理論方法提出自己在校勘和訓詁方面的看法,有的看法已在帛書中得到證實。此外,朱謙之的《老子校釋》、高亨的《老子正詁》是學界看重的現(xiàn)代注本;任繼愈的《老子今譯》則為眾所認同的翻譯文本。還有沙少海、徐子宏的《老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該籍對原文有校勘有注釋也有翻譯,校勘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并且與馬王堆帛書做了對校,內容精審。
《道德經》,初名《老子》,后又名《道德真經》,道家經典之一。全書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構成,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后44章屬下篇《德經》。《道德經》的傳世文本都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后。但帛書《老子》甲、乙兩種寫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之前在20世紀初由敦煌藏經洞中發(fā)現(xiàn)的《老子》或《德道經》,也多是《德經》為上篇,《道經》為下篇。與先秦文獻反映的情況類似。韓非子《解老》《喻老》引述老子著述時,也是“德”在前。由此,學界認為魏晉以前的《老子》當為“德道經”。
《道德經》中的“德”“道”有道德的內涵,還有明德歸道、以德養(yǎng)道的意思。此書內涵豐富,思想深邃。該著論述的核心范疇是“道”。“道”的含義復雜,有天道即自然之道的意思,也有宇宙本原的意思(《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也相關世道和人道。但天道是根本。“道”作為化生萬物的本原,又是自然無為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萬物的產生與發(fā)展也都遵循道的精神。由此出發(fā),老子認為治理國家和人的生活境界也都應符合道法自然的精神,所以老子宣揚絕圣棄智,小國寡民,人人順應自然而生的狀態(tài)。老子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又都有正反兩方面,并能相互轉化。“有”與“無”之間的關系是“有無相生”(《道德經》第二章),而“無”是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第四十章)《道德經》深刻影響了后世2000多年的華夏思想文化。
文學成就:《道德經》的文學成就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其中蘊含的以自然為美的藝術思想對后人啟迪深刻,二是《道德經》本身具有的文學性有多方面表現(xiàn)。
由于作者提倡“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以原始社會的淳樸生活為理想境界,所以對美、樂、巧飾等藝術狀態(tài)或形式均持否定態(tài)度,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道德經》第十二章)的觀點。但實際上,他對藝術并非一概反對,他反對的只是世俗之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道德經》第二章)故其所論往往如他自己所說的“正言若反”。他提出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巧若拙”(《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等主張,體現(xiàn)出道家學派文主自然的觀點,對后世文學思想影響至深。
《道德經》一書的文學性也較明顯。由于內容睿智玄妙,精深幽微,文意十分耐人尋味,從文學角度看是具有詩性精神的。如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千百年來,引無數(shù)智者涵詠咂摸、解釋紛繁,至今而未休訟。老子文章多采用整齊的句式,有時還用韻文,且詞語往復,一唱而三嘆,抒情性強,兼以形容描述而極富于詩意。例如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任繼愈《老子今譯》:“眾人是那樣無憂無慮地歡喜,好像參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日登臺眺望那樣暢適。獨有我,卻淡淡地,無動于衷,像嬰兒還不會發(fā)出笑聲,疲倦地,竟像無家可歸宿!眾人都有多余的東西,而獨有我,卻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地!一般人是那么清楚,我卻這么昏昏!一般人是那么嚴苛,我卻對一切寬宏——遼闊啊,像無邊的大海;無盡啊,像疾吹的長風!眾人都有一套本領,而獨有我顯得拙笨無能。我偏要跟人家不同,把吃飯奉為根本。”)這段行文參差錯落,多用排比、對偶和比喻,并以鮮明的對比和褒貶分明的語意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憤世嫉俗的感情,極富感染力。《道德經》中還有很多精妙智慧的語句已經成為成語或格言廣泛傳頌,如“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國之利器”“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不出戶知天下”“出生入死”“知者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