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
- 林曉平
- 1227字
- 2025-04-22 17:30:44
緒言
我在大學的第一學歷和最后學歷都是歷史學專業,因而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的歷史文化可謂是順理成章,多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先秦諸子與史學》、《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先秦及導論卷》(合著)、《中國古代杰出帝王》等著作以及一些相關論文。后來,由于工作需要兼之個人興趣所致,對民俗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研究產生了較濃的興趣(這方面出版的著作有《客家祠堂與文化》、《客家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婚喪壽喜》等),有人善意地嘲笑說這是“不務正業”,作者則自諷是“誤入歧途”。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愈加體會到《周易》“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的哲理和智慧:先秦歷史文化與客家民俗文化研究的路徑看似不同,其實也是相關、相連和相通的。
這是因為,先秦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中國的歷史學、文學、哲學、美學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從這里發源,其中,《周易》更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因此,民俗學不追溯到先秦典籍,很多東西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盡管一兩百年來,對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是客家文化一直存在著分歧與誤解,但有一點卻獲得越來越多人們的共識,即客家是漢族的一個民系或分支,而不是什么“非漢種”,客家文化“根在中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頗有特色的一部分。正因為如此,客家文化必須向傳統文化、先秦文化、《周易》尋根。
本書是作者近些年在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也有的是已經發表或在學術會議上交流的文章,其內容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對《周易》等先秦民俗典籍及其與民俗的關系展開探討;二是對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進行解讀。
本書第一部分亦即第1章為《周易及民俗史研究》。本章討論了《周易》與中國哲學、史學尤其是民俗的關系,梳理、分析了《周易》一書中豐富的先秦生產民俗、生活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等方面的豐富資料,對《周易》于我國后世民俗包括客家民俗文化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探討和闡述。對于老莊著作、先秦儒家著作與我國民俗史的關系,在本章的《老莊與民俗》、《先秦儒家諸子著作中的民俗史資料》兩篇文章中也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析。
本書第二部分亦即2—5章是對客家文化進行研究的論述,分別為:第2章《客家學與客家文化基本問題》、第3章《客家宗族及人物研究》、第4章《客家民俗文化與旅游發展構想》、第5章《客家民俗文化田野調查個案》。其中,有從宏觀上、整體上對客家文化及客家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第2章),有從中觀上對客家民俗文化具體問題的論述(第3—4章),也有從微觀上對客家民俗文化進行田野調查的案例(第5章)。第1章與2—5章可謂是源與流的關系。
作者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展開,一是對先秦文化(包括先秦史學、先秦諸子及民俗典籍等)進行研究;二是對客家民俗文化進行探析。這兩方面的探討難度都不小,可謂是任重道遠,一直“在路上”;而茲將這些“路上”的階段性成果匯于一冊,的確有對內自我小結、以利再戰;對外期頤引起同仁對這兩個研究領域之重視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