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與面: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論
- 羅關德
- 1967字
- 2025-04-22 16:40:26
總序:在遙遠的海濱
蘇涵
展現在您面前的這套叢書,是由一個居住在遙遠海濱的學術群體——集美大學文學院的教師致力于各自學科的研究,近期所推出的部分學術成果。這套叢書的內容涉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若干學科方向,分界交融,見仁見智,各立一說,從不同角度體現著這個學術群體所做出的勤勞而智慧的工作。
這套叢書之所以能以這樣的形式出版,并且冠以“集美大學文學院行健學術叢書”之名,是因為一個必須銘記的事實:它是由呂行健先生捐資設立的集美大學文學院行健學術基金資助出版的。呂行健先生是集美大學文學院的校友,畢業后曾經留校工作,后來求學于北京,馳騁商海,再將自己所獲得的財富回報于母校,支持母校的學術事業,其行其意都令人感佩。
當然,不論是這個學術群體所作出的努力,還是呂行健先生對母校學術研究的支持,都與集美大學源遠流長的精神傳統與學術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遠在1918年,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就在他的家鄉——集美創建了集美師范學校,1926年又在集美師范學校設立了國學專門部,我們將此視為集美大學的前身。雖然那個時候,這“前身”僅僅是師范學校的格局,而非陳嘉庚先生所期望的“大學之規模”,但是,卻有著卓越的教育理念與學術思想。這些,都絕非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同等學校可比擬,甚至值得我們今天具有“大學之規模”的諸多學校管理者借鑒與思考。
在當時的集美學校,校主陳嘉庚先生不僅傾盡自己在海外經營所獲得的財富,在內憂外患的年代里,傾力支持集美學校的發展,而且倡導以最優厚的待遇聘任優秀教師,支持他們的學術研究。先后聘任過諸如國學家錢穆、文學家王魯彥和汪靜之、教育學家朱智賢和羅廷光、哲學家王伯祥和楊筠如、生物學家伍獻文、經濟學家陳燦、地理學家盛敘功等到校任教。這些或盛名于當時,或享譽于后來的學問大家,在這里教書、在這里做學問,培養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翻開至今保存完好的當年出版的《集美周刊》,幾乎每一期上都刊登了當時師生的學術論文、文學作品,以及大量的學術活動與教學活動的報道,使讀者可以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學術氣息,感受到樸實而充滿靈性的學術研究品格。
20世紀50年代之后,陳嘉庚先生創建并維持了近半個世紀之久的集美學村里門類眾多、規模巨大的所有學校,逐漸歸屬于國家所有,并以“大學之規模”迅速發展,才有了今天作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的集美大學,也才有了正在蒸蒸日上的集美大學文學院。
正是在這樣的地方,我們的教師融洽相處、切磋砥礪、致力學問、銳意進取,不斷提高著自己的學術境界,也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學術影響。到目前為止,我們學院已經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一大批頗具影響或嶄露頭角的優秀學者。他們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國戲曲文學、古代文藝理論與批評、西方小說史、英美當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批評、現當代紀實文學與鄉土文學、應用語言學、文字學、方言學、文藝學基本理論、民間文藝學等研究方向上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學術群體有著非常明晰的學術發展理念,那就是:以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研究為主體、為根基,做扎實的學問;以現實文化問題研究為輔翼、為延伸,增強學術研究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可能。在這一學術理念的引導下,我們近年不僅獲得了一大批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項目,而且獲得了來自社會的有力支持,正在開展著大方向一致而又豐富多彩的各種系列的研究。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決定組織出版全由我們教師自己研究推出的“集美大學文學院行健學術叢書”。我們計劃,這套叢書,每年一輯,每輯可以根據情況編排不同的數量。而每一輯的叢書,既可能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方向上的撰著,也可能是圍繞相同或相近方向,不同作者各抒己見。但不論如何,我們都希望它成為一個見證,從一個角度見證我們學院教師的學術努力,見證我們不斷向更高境界前行的足跡。
我們不可能停留在學術研究的某一個層面上,維持現狀,我們期待的是在這個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向自己挑戰。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學術上的真正創造和持續發展。
雖然我們遙居海之一隅,但是,這里不僅有著由陳嘉庚先生親手創建并在后來日益擴大、愈臻優美的校園,而且有著陳嘉庚先生用一生的言行所體現的偉大精神為我們注入持久不竭的精神動力,我們一定能夠不斷地達到我們追求的一個個目標。
從集美大學文學院的樓頂望去:近處,紅頂高樓林立于藍天之下,湖泊花園散布于校舍之間,白鷺翔集,群鳥爭鳴,正乃自然與人文交融為一的景象;遠處,藍色大海潮涌于鷺島之外,連通著廣闊的臺灣海峽,交匯洶涌的太平洋洋流——有時暖氣北上,幻變成風雨晴陰,有時臺風遙臨,呼喚出萬千氣象,恰是天地造化之壯觀。置身于斯,不生江湖之遠的感慨,反而令人常常想起李白的名句:“陽春招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是為序。
于集美大學文學院
201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