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研究
- 程天芹
- 6751字
- 2025-04-22 17:10:57
第四節(jié) 篇章結構、方法與特色
一 篇章結構
本書除引言外,含四章、余論及附錄。主體部分共三章,從第二章到第四章,以著名學者王先謙(1842—1918)在其晚年完成的三部外國史地著作《日本源流考》《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志略》分別列為一章。
關于王先謙的生平與學術已有多種論著討論,關于其生平已有詳細的年譜,本書就其學術編纂了比較翔實的附錄。第一章就王先謙晚年學術、“日本觀”“西學觀”等若干問題,提出了幾點思考。
1902年《日本源流考》刊行,王先謙主張學習日本的長處,但不支持盲目學習日本。《日本源流考》22卷,主要闡述日本歷史,是“國人編纂的第一部日本編年體通史”。第二章考察《日本源流考》的資料來源與貢獻。討論《日本源流考》體例、版本、創(chuàng)作動機及條件,主要內容、列出勘誤表,詳細羅列《日本源流考》中的錯誤之處及其錯誤在《外國通鑒稿》中的沿襲或改正情況;對《日本源流考》王先謙列出篇名的引用之處詳細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共達3205處,涉及111個篇目、39種書;重點探討《(大)日本史》《和漢年契》《日本外史》《日本國志》《四裔編年表》五種書在《日本源流考》中的資料貢獻:組成了《日本源流考》的主體資料;討論了《日本源流考》與《日本國志》的關系,比較研究了兩者的異同。得出《日本源流考》是以日本史籍為最主要資料的結論。
1902年,《日本源流考》刊行;1905年,王先謙開始撰寫《外國通鑒》,先在《日本源流考》的基礎上增加亞洲的其他國家,成二十二卷《外國通鑒稿》;又在《外國通鑒稿》基礎上增加歐洲、非洲的國家。王先謙共歷時十二載,于1916年初步完成三十三卷《外國通鑒》(即現(xiàn)存的《西國通鑒二次稿》)。《外國通鑒》最終仍停留在書稿狀態(tài),并非王先謙所理想中的最終版本,未予正式刊行。
第三章探討王先謙的未刊稿本《外國通鑒》的成書過程。本書把二十二卷的影印本《外國通鑒稿》稱為“草稿本”,把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三十三卷的《西國通鑒二次稿》稱為“完善稿”。詳細梳理《日本源流考》—《外國通鑒稿》—《西國通鑒二次稿》的變化關系,指出《西國通鑒二次稿》是《外國通鑒》的“完善稿”。比較研究了三者的關系。指出三者構成了王先謙外國史書研究的系列。通過整理二十二卷《外國通鑒稿》在《日本源流考》基礎上所增2800左右條目,發(fā)現(xiàn)除了日本之外增加60余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對《外國通鑒》的名稱、卷數(shù),都有所考辨。最后總結王先謙的“外國觀”。
1905年王先謙開始編輯《五洲地理志略》,到1910年刊行,前后歷經6年時間。《五洲地理志略》共36卷,《五洲地理志略》五洲的排序為亞洲第一、澳洲第二、非洲第三、美洲第四、歐洲第五。這種以歐洲作為最后一個洲的排序方式,此前的晚清外國地理書籍均未曾采取過。
第四章以《五洲地理志略》的資料來源為中心,討論了其版本,引用地圖、記載洲、國家、地區(qū)特點、敘述編排特色,強調其以“國”為內在敘述順序,詳述沿革歷史、細列進出口等方面的經濟數(shù)據、對中國記載尤為詳細。其資料來源主要分為四個途徑。將《五洲地理志略》與其所依據的最主要資料《萬國新地志》的異同做了詳細對比,并比較研究《五洲地理志略》與《瀛寰志略》。《五洲地理志略》的史料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譯名及注文上。《五洲地理志略》中記載的“國”有82個之多,在晚清的地理著作中是記載國家最多的一部,擴大了認知世界的范圍。
余論部分總結了王先謙的外國史地研究的特色及學術貢獻,指出其研究的“系列”性、史地結合、以“通”為主、領域逐步擴展等特點。
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的編撰特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書各章中分別討論其編撰特色。《日本源流考》作為編年體史書,多個年份被保留,內容卻付之闕如,其連續(xù)的時間標注模式為主要特色。《日本源流考》采取為史書作“注”的方式書寫:以《日本史》《和漢年契》《四裔編年表》《日本國志》,以及正史等作為正文,而以其他史書作為注文。《五洲地理志略》合眾人之力,采取多種研究成果,“集眾善,成巨觀”。同時重視外國地名譯名問題,特地引用了不為晚清學界所重視的《瀛寰譯音異名記》一書,《瀛寰譯音異名記》是對漢文地理書中的地名進行詳細羅列的代表著作。
附錄內容是正文研究展開的前提資料及補充,共由三部分組成:王先謙學術系年;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引用書目提要;二十二卷《外國通鑒稿》所加條目。
由王先謙三種外國史地書籍撰寫的時間脈絡,可以看出,他對外國的研究,是循著“日本—亞洲—亞歐非三洲―世界”的研究軌跡展開的。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的撰寫,是一個視域逐步開闊的過程,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變動思考過程。他的外國史地研究具有歷時長、形成系列研究、多以某一種或幾種書為“底本”擅長作注、史地結合、以“通”為主、領域逐步擴展等特點。
二 研究方法
《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是對王先謙的學術著作高度把握的著作,其中分析了《日本源流考》與《五洲地理志略》。本書在此基礎上,回應《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的說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深入探討《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中所未研究的稿本《外國通鑒》的編撰成書過程,還比較研究相關著述。
本書主要運用歷史文獻學、考證學、目錄學、版本校勘學的方法,對王先謙所著《日本源流考》《外國通鑒》《五洲地理志略》的史源、編撰特色及其關系進行梳理,揭示了王先謙外國史地知識的來源的變化——由以引用傳統(tǒng)文獻為主到以引用傳統(tǒng)文獻與西方文獻為主。由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的撰寫時間脈絡及研究范圍,揭示他研究外國史地的軌跡。
全書重點在于考察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所引文獻的來源。本書立論建立在對時人所撰寫文獻中所提供的資料分析基礎上,多采用他們的說法,并回應后人的研究成果。最后,得出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的特點及價值。
三 研究特色
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如下:
1.首次詳細統(tǒng)計《日本源流考》中出現(xiàn)的由王先謙在編撰期間所列出篇名的引用之處,共達3205處,共有39種書,111個篇目。《日本源流考》所用資料來自中、日、西三種文本,其史料中的主干是《大日本史》《和漢年契》《日本外史》《日本國志》《四裔編年表》五種書。
2.統(tǒng)計指出二十二卷《外國通鑒稿》在《日本源流考》的基礎上增加條目達2700余處,增加62個國家或地區(qū)。發(fā)現(xiàn)、研究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西國通鑒二次稿》稿本三十三卷,得出結論:《西國通鑒二次稿》是通常意義上的二十二卷《外國通鑒稿》(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7年影印本)的完善本,《外國通鑒》的最終成稿,是逐漸補充、完善的過程:《外國通鑒稿》是在《日本源流考》基礎上增補亞洲一些其他國家條目而成,《西國通鑒二次稿》又是在《外國通鑒稿》基礎上增加歐洲、非洲國家而成。《西國通鑒二次稿》中所指的“外國”指亞、歐、非三洲各國。
3.王先謙所引文獻都是漢文文獻(含漢譯西書),王先謙三種外國史地著作的撰寫時間脈絡,揭示出他對外國的研究是循著“日本—亞洲—亞、歐、非三洲―世界”的軌跡展開的。
4.本書對王先謙外國史地著作史源的梳理和辨析,條分縷析、竭澤而漁,客觀、詳盡。
本書建立在閱讀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剖析史料,得出結論。從第二章到第四章共含有17個表格,尤其是本書的附錄三是“二十二卷《外國通鑒稿》所加條目”含卷數(shù)與序號、所加條目、具體內容、在位天皇(年)、對應公元紀年五項,梳理了從公元前206年到1893年共2096年,《外國通鑒稿》在《日本源流考》的日本歷史上所增加的亞洲各國的條目,對研究這些國家歷史與國際關系起著重要作用。
本書以晚晴學者王先謙所著的外國史地著作作為切入點,對與之有關的諸多外國歷史地理書籍都有詳細介紹。可謂“拋磚引玉”,由本書能看到晚清國人撰寫的部分外國史地著作的概況,也為研究晚晴國人撰寫外國史地著作提供了一些方法、路徑。
[1] 王先謙的生卒年代,有兩種意見。一種是1842—1917年,如虞舜主編《湖南百科全書》近代人物,對王先謙的介紹。參見虞舜《湖南百科全書》,岳麓書社1995年版,第831頁。另一種是1842—1918年。參見來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頁。本書同意并采信孫玉敏的說法,認為1842—1818年的說法更妥當,王先謙的卒日為丁巳年十一月乙卯日(二十六日),通過公元換算,即1918年1月8日,詳見孫玉敏《王先謙生卒年考辨》,《船山學刊》2005年第4期。
[2] 吳慶坻(1847—1924),字子修,一字敬疆,浙江錢塘縣(今杭州)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歷任四川學政、湖南學政、湖南提學使,著有《蕉廊脞錄》《辛亥殉難記》等。
[3] 王先謙:《王先謙自定年譜》卷下宣統(tǒng)三年,《葵園四種》,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795頁(下簡稱《年譜》,用《葵園四種》頁碼)。
[4] 李寶淦(1864—1919),字經畦、經彝,號漢堂,晚號荊遺,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曾任湖南候補道。辛亥革命遁隱居滬上,專心讀書、著述。著有《諸子文粹》《漢堂札記》等。參見周家珍《20世紀中華人物名字號辭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頁。
[5] 《年譜》,第798頁。
[6] 王先謙:《虛受堂書札》,“復日本宗方北平(附來書)”,《葵園四種》,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884—886頁(以下簡稱《書札》,用《葵園四種》頁碼)。
[7] 姜亞沙:《影印珍本古籍文獻舉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頁。
[8] 王先謙:《王先謙自定年譜》,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767頁。
[9] 吳仰湘:《中國內地王先謙研究述評》,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頁。
[10] 吳仰湘:《中國內地王先謙研究述評》,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頁。
[11] 羅玉明:《王先謙與湖南近代工業(yè)的興起》,《船山學刊》2002年第4期。
[12] 許順富:《論戊戌維新運動時期的王先謙》,《湖湘論壇》2003年第5期。
[13] 孫海林:《王先謙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年第3期。
[14] 孫玉敏:《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 李和山:《王先謙學術年譜》“摘要”,博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07年。
[16] 梅季坤:《王先謙的治學成就與學術思想》,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218頁。
[17] 王青芝:《王先謙的史學成就及思想與觀念》,《船山學刊》2008年第2期。
[18] 朱漢民、黃梓根:《王先謙漢學研究與書院傳播》,《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19] 孫海林:《王先謙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年第3期。
[20] 張慶雄:《淺析王先謙教育思想的轉變》,《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1] 張小蘭:《論王先謙與湖南維新運動》,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2006年。
[22] 謝豐:《王先謙的教育近代化實踐》,《船山學刊》2006年第3期。
[23] 謝豐:《清末新政時期湖南官紳對書院改制政策的不同思考:以俞廉三、王先謙、趙爾巽的教育改革活動為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24] 翟迪:《王先謙〈漢書補注〉訓詁研究》“摘要”,碩士學位論文,渤海大學,2013年。
[25] 馬固鋼:《談〈漢書補注〉的吸收前人成果》,《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26] 馬固鋼:《〈漢書補注〉訓詁雜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5期。
[27] 吳榮政:《王先謙〈漢書補注〉略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
[28] 翟迪:《王先謙〈漢書補注〉訓詁研究》“摘要”,碩士學位論文,渤海大學,2013年。
[29] 張海峰:《王先謙〈漢書補注〉研究》“摘要”,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1年。
[30] 樸相泳:《從〈詩三家義集疏〉看王先謙的訓詁學》,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2年。
[31] 張華清:《〈釋名〉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5年。
[32] 單篇有祝敏徹:《〈釋名疏證補點校〉序言》,《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黃宗瀚:《〈釋名疏證補點校〉引用醫(yī)籍考》,《醫(yī)古文知識》2003年第2期。黃宗瀚:《〈釋名疏證補點校〉醫(yī)籍引文之對象與作用》,《醫(yī)古文知識》2004年第2期。魏宇文、王彥坤:《〈釋名疏證補點校〉的“先謙曰”探微》,《學術研究》2005年第3期。
[33] 關賢柱:《淺談黎庶昌的〈續(xù)古文辭類纂〉》,《貴州文史叢刊》1992年第3期。
[34] 楊樹達:《跋后漢書集解》,《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27年第1期。
[35] 梅季:《〈葵園四種〉的史料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36] 吳榮政:《王先謙與〈東華錄〉:兼論王錄與蔣錄、潘錄和〈清實錄〉的異同》,《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4期。
[37] 王青芝、王照蘭:《王先謙與〈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蘭臺世界》2008年第2期。
[38] 賀知章:《王先謙與畢沅〈釋名〉研究比較》,《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39] 龔抗云:《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13年。
[40] 劉志盛:《先賢王先謙著書刻書考略》,《長沙市北區(qū)文史資料》(湖南)第1輯,1985年。
[41] 師玉祥:《王先謙與刻書》,《圖書館》1996年第2期。
[42] 王秀山:《王先謙刊刻書籍簡論》,《邵陽學院學報》2002年第S1期。
[43] 黃林:《也知經術非時務 稍為儒林振古風——王先謙編輯出版活動及思想述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1期。
[44] 李紹平、謝斌:《淺談王先謙的文獻學成就》,《船山學刊》2006年第2期。
[45] 胡志澤:《王先謙整理古代文獻的杰出成就》,《婁底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
[46] 劉旭青:《略論王先謙文獻整理的成就與方法》,碩士學位論文,湖北大學,2000年。
[47] 馬秀平:《從倭仁到王先謙:清代同光年間保守主義思想的典型探析》,碩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8] 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1895—1912)》,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9] 吳仰湘:《中國內地王先謙研究述評》,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頁。
[50] 蔣秋華:《臺灣學界王先謙研究簡述》,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頁。
[51] 孫玉敏:《王先謙研究綜述》,《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52] 吳仰湘:《中國內地王先謙研究述評》,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80頁。
[53] 王青芝:《近百年來王先謙研究述評》,《蘭州學刊》2007年第4期。
[54]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王先謙撰《西國通鑒二次稿》,稿本,三十三卷,從第四卷題名“外國通鑒”。此稿本從未以影印本等形式刊行。
[55] 《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頁。
[56] 明文書局:《中國史學史辭典》,明文書局1986年版,第58頁。
[57] 《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頁。
[58] 馬金科、洪京陵:《中國近代史學發(fā)展敘論:1840—194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頁。
[59] 《影印珍本古籍文獻舉要》,第140—141頁。
[60] 王青芝:《中西文化視野下的王先謙研究——以史學為中心》,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第101頁。
[61] 李希泌:《健行齋文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頁。
[62] 梅季:《光輝與陰影:論岳麓書院最后山長王先謙》,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岳麓書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紀念文集》(第一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91頁。
[63] 李玉、湯重南等:《中國的日本史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
[64] 孫玉敏:《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 時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0年,第206—210頁。
[66] 張孟倫:《中國文學史》(下冊),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8頁。
[67] 《影印珍本古籍文獻舉要》,第141頁。
[68] 陳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頁。
[69] 《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第45頁;明文書局:《中國史學史辭典》,明文書局1986年版,第34頁。
[70] 趙榮、楊正泰:《中國地理學史(清代)》,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81—84頁。
[71] 《中國地理學史》(清代),第204頁。
[72] 鄒振環(huán):《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下用簡稱《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第341頁。
[73] 唐錫仁、楊文衡:《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66—470頁。
[74] 劉芹:《論王先謙的〈五洲地理志略〉》,《史學史研究》2006年第4期。
[75] 王青芝:《〈五洲地理志略〉的編撰及其思想》,《史學史研究》2012年第1期。
[76] 吳榮政:《王先謙》,徐泰來《中國近代史記(下)1840—1919》,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6頁。
[77] 梅季坤:《王先謙的治學成就與學術思想》,朱漢民主編《清代湘學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頁。
[78] 譚雯:《王闿運與王先謙治學特點之比較》,羊列榮編《詩書薪火》(蔣凡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頁。
[79] 鄒振環(huán):《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年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下用簡稱《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第326頁。
[80] 王青芝:《中西文化視野下的王先謙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81] 《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第191—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