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氏易林》文學研究
- 劉銀昌
- 1961字
- 2025-04-22 17:29:23
二 研究對象及意義
人類學中有大傳統和小傳統的概念。所謂大傳統,指的就是主流社會和上層社會圈子。與此相對應,小傳統指的就是非主流社會和下層民間社會。參考這兩個概念,筆者將文學分為大傳統內的文學和小傳統內的文學。與此相對應的,是雅文學與俗文學,但二者不是完全的對應關系。
本書要研究的《焦氏易林》,便是一部在小傳統圈子里流傳的占筮之書。它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焦贛(當然,關于本書的作者還有一定的爭議,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對作者進行詳細的考辨),在《漢書》當中有關于他的簡單記載。焦贛的弟子京房是當時的一位經學大師,主要以研究《周易》著稱。漢代易學當中有一派叫做“京焦之易”,說的就是他們師徒兩個在易學方面的創見。按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提要》當中的說法,把《周易》引向占驗一派,焦贛和京房是始作俑者。焦贛曾經做過西漢時期的小黃令,他的易學得自隱士的傳承。所以,根據我們對他的了解,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生活在社會下層的讀書人,又由于他做過低級官吏,所以他對于當時的民情是非常了解的。而他所生活的時代,西漢王朝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風,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作為一位有廣大悲憫胸懷的下層文人和官吏,焦贛以他敏感的觸覺和過人的智慧寫出了《焦氏易林》一書。這本書本來是用于算卦占卜的,它使用《周易》卦變的原理,把《周易》的六十四卦演變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一卦都模仿《周易》配有卦辭。這些卦辭大都是四言詩的形式,也有個別是三言的,用意大概不外乎判斷吉兇。由于其為占筮書,故其占辭講究暗示性、多義性,而為了便于記憶,又編為歌謠詩詞的形式。在這一點上,它同其他的卦歌簽詩并無區別。關鍵是它的作者將它有意識地當作詩來寫,作者在書中說:“作此哀詩,以告孔憂。”說的就是這種創作意識。并且,其中卻也不乏優秀之作。故而,明代的鐘惺在《古詩歸》中收錄其一些繇辭并加按語評析,聞一多先生選編《易林瓊枝》,并于其后附錄中將《易林》與《史記》并駕齊驅。由此可見,其文學成就被前人評價之高。
我們知道,中國的詩歌一開始是《詩經》的四言詩形式。在四言詩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了五言詩。現在一般的觀點認為,五言詩的起源和民間樂府詩歌有關。但是,由四言詩變為五言詩,這中間有一個過程。而現在的文學史對于漢代詩歌的演變過程卻沒有詳細的說明,尤其是對于漢代的四言詩發展,所談到的也只是漢初韋孟《諷諫詩》和漢末的文人四言詩如朱穆《與劉伯宗絕交詩》、仲長統《述志》等。這些詩歌并不能說明漢代詩歌由早期民間行為上升到文人創作的清晰過程。筆者認為,《焦氏易林》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就是標志著漢代詩歌從民間向文人的一個過渡狀態,典型地體現了民間文學和文人創作的互滲互動。對《焦氏易林》進行研究,可以解決漢代詩歌發展的諸多問題。在漢代的文學活動中,大部分文人在集中精力創作辭賦和實用性很強的散文,而《焦氏易林》的作者卻能夠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潛心于詩歌的創作,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焦氏易林》以其巨大的內容含量,和同時代的文體都有相涉,因此,研究《焦氏易林》對于更深刻地理解漢代文學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焦氏易林》還是西漢時期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很多情況。作為一部有鮮明創作意識的作品,焦贛用他的智慧為后人留下了一份豐厚的文學遺產,后世的很多詩人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焦氏易林》的影子。因此,聞一多先生把《焦氏易林》稱作“唐宋詩的濫觴”。通過對《焦氏易林》的研究,可以對中國詩歌發展史中的一些問題有新的理解。而且,對《焦氏易林》這一著作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改變對文學研究范圍的看法。文學的研究,絕不是僅僅盯在一些文學經典之上,它應該有一個更為宏闊的視野。葛兆光先生在他的《中國思想史·導論》中提到“思想史的寫法”這一問題,該書關注小傳統、從小傳統來闡釋思想史的做法足可為重寫文學史所借鑒。比如我們以前不太重視的俗文學便屬于小傳統之列,文學的發展與流變如果僅從一些知名的文人及其作品上來探討,無疑是不全面的,雖然文學的創作主體是文人群體。由于這一點不同于思想史,我們不可能完全按葛兆光先生的思路來重寫一部文學史,但小傳統文學作為有生命力的一種文學形式,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類似于《焦氏易林》的各種占斷卦辭及簽詩,其中不乏堪稱為詩的佳作,正如錢鍾書所說,“《易林》之作,為占卜也。詔告休咎,不必工于語言也。……卜筮之道不行,《易林》失其要用,轉藉文詞之末節,得以不廢,如毛本傅皮而存,然虎豹之鞟,狐貉之裘,皮之得完,反賴于毛。……人事代謝,制作遞更,厥初因用而施藝,后雖用失而藝存。文學亦然。”[2]可見這些散佚民間的材料,有些是可以被寫進文學史的。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很多類似的東西尚未被文學史家所注意。對《焦氏易林》進行文學研究,其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種研究此類作品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