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戲劇唱詞常用顏色詞研究
- 吳劍
- 2982字
- 2025-04-24 20:49:20
緒論
一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緣起
顏色是一種自然現象,對顏色的感知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然而對顏色的表達卻是語言和文化的產物,目前顏色詞研究已經成為普通詞匯學的經典課題。漢語顏色詞是使用漢語的人們用來表達色彩范疇的詞匯集合。漢語顏色詞的數量統計、構詞形式、句法特征、搭配能力,乃至語義系統描寫、語義演變規律分析、語用特色等都是漢語詞匯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尤其是基于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的顏色詞研究,是探討漢語顏色詞特征、漢語形容詞特征、漢語文學語言、中華文化的重要課題。目前學界對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研究的深度還不夠,尚有繼續挖掘的空間。
之所以選擇在漢語古典韻文中研究顏色詞,主要有兩點原因:
(1)韻文文體貫穿于整個漢語古代文學史始末,研究素材十分豐富,古典韻文所有文體文學成就都很高,代表了所處時代文學審美的最高水平,體現了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
(2)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是在自然語言基礎上經過文學創作加工的語言,風格典雅、含蓄,通過系統研究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中的顏色詞來考察漢語顏色詞的句法功能、語義系統和語用特色,更易于發現漢語顏色詞的語義、語用特征。
明代是我國戲曲史上繼元雜劇之后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章培恒、駱玉明認為:“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學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長篇小說《金瓶梅》,短篇小說集‘三言’和‘二拍’,戲劇如湯顯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領域中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1]人們一般總認為明末章回小說才是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學樣式,語言學界對《金瓶梅》《醒世姻緣傳》及“三言”“二拍”等小說文體中的語言進行了大量細致的研究,然而對明代傳奇、雜劇的戲劇語言研究卻相對較少。明代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和藝術形式,雖然在明朝初期戲劇演出和創作還較元代冷寂,但明代中葉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戲劇得到了全面復興,金寧芬提到:“明代戲曲演出之盛,曾經達到‘舉國若狂’的地步。”[2]明代戲劇作者之眾、作品之多,數倍于元代雜劇,而且明代還出現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劇作家湯顯祖,戲劇(特別是傳奇)成為明代文學極具代表性的文學樣式。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形式,戲劇唱詞要讓一般觀眾聽懂,其趣味性、可懂性、形象性、本土化等藝術特色較為顯著,它既保留了漢語古典韻文原有的文學創作特征,又極為貼近當時老百姓的社會生活,反映他們的審美情趣,非常適合作為研究明代漢語顏色詞的語料來源。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代戲劇語言中的唱詞是集合了詩、詞、曲、賦的一種韻文綜合形式,唱詞中以上幾種文學樣式雜糅其間,有很強的語言藝術表現力。常用顏色詞在明代戲劇唱詞中使用頻數極高、搭配能力極強、構詞形式極為豐富、句法成分極為靈活,本書將對常用顏色詞進行重點研究,對非常用顏色詞進行選擇性介紹。
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系列研究試圖從《詩經》、《楚辭》、漢賦、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代戲劇唱詞、清代詩歌這些韻文文體中顏色詞運用的描寫、分析入手,先做好斷代研究,再進一步做歷時梳理,這是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系統研究的基礎工作,同時也是漢語顏色詞匯發展史研究的基礎工作。《明代戲劇唱詞常用顏色詞研究》是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系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研究意義
第一,有利于明代戲劇唱詞顏色詞的總體研究。
明代戲劇唱詞是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之一。研究古典韻文文學語言中的顏色詞,明代戲劇唱詞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是斷代研究的必然要求。本書歸納概括了明代戲劇唱詞中顏色詞數量、詞形、句法、搭配等總體情況,使從宏觀上把握明代戲劇唱詞顏色詞使用特征成為可能。
第二,有利于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的語義、語用發展規律研究。
董佳認為:“顏色詞在詩詞中常常轉喻具體的事物,且轉喻的實物往往比較固定”,“事物本體并不出現在句子表層,而是用事物的顏色來轉喻事物,同時用其他形容詞來修飾或描述這個顏色詞”。[3]顏色詞這種轉喻現象在漢語古典韻文中很常見。本書也認為顏色詞字面意義可以通過轉喻、隱喻、社會文化賦予等機制發展出其他意義。漢語古典韻文的不同文體和顏色詞使用之間存在一種相互選擇、相互適應的關系,駢賦中顏色詞使用特征不同于詩歌,詩歌中顏色詞使用特征不同于戲曲,文體是造成顏色詞語用差異的重要因素。明代戲劇唱詞中ABB詞形特別多,且多為對舉使用,例如:
例1【前腔】[丑]綠依依柳色輕柔,紅拂拂荷香嬌軟。《玉簪記·下第》
例2【山坡羊】[小生]白茫茫六花飛墜,亂紛紛如風飛絮,我虛飄飄浮蹤似伊。《紅拂記·破鏡重符》
本書希望能夠總結出明代戲劇唱詞顏色詞的語義、語用規律,從而進一步深化對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的語義、語用發展規律的認識。
第三,有利于明代戲劇唱詞的語言研究。
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既有繼承性的一面,又有創新性的一面。明代戲劇唱詞在韻律、句法、篇章、語言上均與以往的古典韻文文體有別。
在韻律上,明代戲劇唱詞有宮調運用上的嚴格要求,明代傳奇“必須按宮調連套,曲牌有定次,不可倒置;各曲牌的句數、字數、句法、用韻以及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等等都有一定之格”,“明中葉以后,還出現了一些專門論述傳奇格律的著作,如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王驥德《曲律》等”。[4]明代雜劇在宮調上的要求比明代傳奇更為嚴格。
在句法上,為了適應城市下層人士理解和欣賞的需要,戲劇唱詞在繼承古典韻文句法靈活性的同時,更多地表現出句法的規范性和易懂性。
在篇章上,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傳統古典韻文文體注重抒情性,篇幅一般較短,而明代戲劇(尤其是明代傳奇)唱詞注重敘事性,篇幅一般比較長。
在語言上,因為戲劇唱詞是要讓普通大眾聽懂的,所以必然要求語言質樸、本色、通俗,這樣才能引起受眾的共鳴,才能有藝術表現力。漢語古典韻文的創作體例和行文風格在明代戲劇唱詞中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四,有利于了解明代社會和文化。
明清傳奇是明清兩代戲曲的重要形式,可比肩于唐詩、宋詞、元雜劇,是我國寶貴的文學遺產。戚世雋也指出:“明代的雜劇創作,雖不再成為占據舞臺主導地位的戲曲樣式,卻以其與元代截然不同的風貌,顯示了它自身的價值和意義。”[5]明代戲劇(特別是傳奇)作為一種古典韻文文學樣式,有著寬廣的故事容納能力,它一般有30—50出,由生、旦、凈、末、丑、外等角色扮演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戲劇人物,這樣的藝術容量足以包容相當豐富、繁雜的社會生活。市民社會在明代的產生、發展、繁榮引起了市民通俗文學(如戲劇)的勃興,市民通俗文學成為明代文學主流之后又進一步增強了漢語詞匯的表現力。明代戲劇作品就是明代社會生活的寫照,研究明代戲劇詞匯有助于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有助于了解明代文人的復雜心態,有助于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倫理道德觀念。要想研究好明代戲劇,戲劇語言的研究要先行。戲劇唱詞中有著豐富含義的顏色詞是體現戲劇語言特點和承載戲劇文化內涵的極佳材料。潘晨婧從漢賦中表現出的禮儀文化色彩審美、服飾文化審美、酒宴文化審美三個角度闡發了“漢賦不再是為漢王室歌功頌德的工具,而是具有了平民化、趣味化的時代特征”[6]的觀點,這種研究角度值得借鑒,即我們也可以明代戲劇唱詞顏色詞為視角去了解明代社會和文化。
總之,本書以常用顏色詞為切入點,對宏觀上把握明代戲劇唱詞顏色詞使用情況、深化對漢語古典韻文文學語言顏色詞的語義、語用規律認識、總結明代戲劇唱詞語言特征及其所反映出的明代社會文化都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