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明史叢稿
  • 萬明
  • 10854字
  • 2025-04-24 20:03:30

制度·文化

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

在中國古代王朝建都史上,兩京制和多京制是一個突出的特點。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詔建兩京,“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1],開創了明代兩京制。明成祖時,又一次“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2],北京(今北京)成為國家首都,南京為陪都。此后,雖有曲折反復,但兩京制與明代歷史相終始,它承古代兩京制而啟清代兩京制,在古代建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它也涉及明代同家政權的統治形式和管理制度,以此為觀察點,考察明代統治者怎樣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明朝各項制度的建立及其演變,有助于深入對明代政治制度史及整個明朝歷史的探索和研究。本文試圖就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見教于方家。

明代兩京制度自形成至確立,經歷半個多世紀,其間幾經反復,在歷史上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情況。在明代,兩京先后有著不同的地理概念。洪武初建兩京,所立是應天(今江蘇南京)和大梁(今河南開封)。而他實際營建的兩京,卻是應天和中都(今安徽鳳陽)。永樂以后,兩京所指則是今天仍在沿用的北京和南京。從地理概念的變化,也反映出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確立經歷了曲折迂回的過程。下面分為初創期、變化期和確立期加以論述。

一 兩京制度的初創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洪武、建文兩朝歷史,其中以洪武朝為主。

1.兩京之設

朱元璋從濠州(今安徽鳳陽)起兵,略地至妙山,得到馮國用、國勝兄弟歸附。國用實為勸朱元璋奪金陵而都之的第一人[3]。言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4]。此后,又有儒士陶安言及此,史稱“其言合上意”[5]。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渡江進據了古都金陵,改元集慶路為應天府,以此為根據地,設官建政,四出征戰,疆土日增。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海寧布衣葉兌上書言天下大計:“今之規模,宜北絕李察罕,南并張九四,撫溫、臺,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以自守。夫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6]。朱元璋顯然采納了這一適應時勢的意見。但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在勁敵陳友諒亡命鄱陽湖,張士誠被圍平江、命在旦夕的時候,他才顧得上把都城建設排上日程,開始“拓建康城”。“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故增筑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余里。規制雄壯,盡據山川之勝焉”[7]。次年九月,新城新宮皆成,應天煥然一新。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出師北伐,決心統一南北。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王朝,改元洪武。建國第一步要正式定都,這關系到立國規劃。然而明太祖對此尚舉棋未定。三月,北伐大軍下汴梁(今河南開封)捷聞,四月,太祖親往視察。后來曾回憶:“當大軍初渡大江之時,臣每聽儒言,皆曰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既聽斯言,懷之不忘。忽爾上帝后土授命于臣,自洪武初平定中原。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8]劉辰《國初事跡》則以太祖“嘗以六朝折數不久,深意遷都”來解釋此行目的。巡視結果,印象卻是“四面受敵之地”。朱元璋考慮到金陵雖為根據地,有著雄厚基礎,卻是六朝故都,偏于東南,不能完全符合統治需要;當時戰爭倥傯,北部中國正待底定,汴梁位置居中,轉輸便利,又可以宋朝故都之意鼓動反元民族意識,適應統一南北的政治需要,順利推進北伐。因此,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正式下詔,仿成周兩京之制,“其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朕于春秋往來巡守”。這便是明代兩京創設的緣起。

2.南、北、中三都

明軍攻下元大都同月,朱元璋再次巡視汴梁,對中原的凋敝有了深刻印象,故沒有營建北京宮閥城池之命。但對定都問題他始終縈繞于懷,終于在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又一次提了出來:“上召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中險固,金陵天府之國?;蜓月尻柼煜轮?,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9]。朱元璋認為,長安、洛陽、汴梁均為古都,但是建國之初,民力尚未蘇息,供給力役都要倚靠江南;北平的宮室變更,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還是南京“足以立國”。此外,在這次集議中,朱元璋以“臨濠則前江后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為由,奠定了其家鄉臨濠(今安徽鳳陽)的中都地位。于是,明代出現了兩京(南、北京)、一都(中都),即南、北、中三都制。

然而,明代三都的地位并不相同,這從都城宮闕城池的興建可以得知。北京從立都后一仍舊狀,而中都卻自詔立之日起即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至洪武四年(1371年),中都工程開始由淮西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李善長親自董建,正月,建郊廟,五月,建太社壇,“聚五方土以筑”。五年(1372年)正月“定中都城基址,周圍四十五里,街二:南曰順城,北曰子民,坊十六”[10]。七月,建獨山觀象臺。九月,建城隍廟。十一月,建中都公侯第宅。六年(1373年)三月,甓中都皇城,造京軍營房。六月“中都皇城成,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御道踏級文用九龍四鳳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龍鳳海與海水云朵。城河壩磚腳五丈,以生鐵熔灌之”[11]。由此可見,中都城規模宏大,建筑考究,工程浩繁非同一般。今安徽鳳陽所見當年中都遺址城磚,一般有四十公分長,二十公分寬,十一公分厚,重五十斤,最大的達七十斤,使人清晰地感到,朱元璋確曾打算在那里建立一個萬年基業的都城。

幾乎同時,帝下詔修筑京師城垣,“城周一萬七百三十四丈二尺……為里五十有九。內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丈九尺……為里十有四”[12]。南京與中都城垣的營建,足以說明朱元璋心目中三都的真實地位。

明太祖確曾有過定京師于中都的想法。制作中都城隍神主如京師之制時,禮部尚書陶凱因奏:“他日合祭以何主居上?”帝答曰:“以朕所都為上。若他日遷中都,則先中都之主”[13]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正當中都城規模已具之時,太祖親自巡幸了中都。停留數日,返回南京,當天即“詔罷中都役作”。《明太祖實錄》對這一突發事件之原因,記載頗為簡單:“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14]。這里雖道出了太祖欲建兩京于南京和鳳陽,而非南京和北京的事實,但卻將罷建中都僅歸結為“勞費”,恐不完全,耗費巨大的中都工程已進行了六年之久,大功垂成之際,不惜前功盡棄,還應尋求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鳳陽地處淮河中游南岸,本身不具備南京、北京(今北京)、開封、洛陽、西安、杭州等歷代古都優越的地理及資源條件。當年朱元璋為強烈的家鄉意識所惑而建都于彼,劉基曾勸之:“鳳陽雖帝鄉,非建都也。王保保未可輕也?!?span id="j8ympe9" class="super" id="ref19">[15]惜太祖其時未解話中深意。建都鳳陽絲毫無法改變都城遠距北部國防線的突出矛盾。

其次,中都工程促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在明初皇權與淮西功臣集團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淮西功臣集團在中都極盡奢華,為所欲為,不僅違背了明太祖樸素節儉的建國思想,而且也使勞役過重,導致了罷建中都的導火線——工匠“壓鎮”事件的發生[16]。朱元璋巡幸時祭告天地的祭文中提到:“于此建都,土木之功既興,役重傷人。當該有司,疊生奸弊,愈覺尤甚?!?span id="kvosy3p" class="super" id="ref21">[17]

最后,正是由于察覺到劉基未敢明言的鳳陽非建都地的又一原因,即淮西功臣集團衣錦還鄉將更助長其勢力膨脹,不利于專制皇權加強和朱家王朝統治的鞏固,朱元璋才不惜一切,突然罷建。這里,已為后來殺戮功臣伏下了刀光劍影。而“勞費”僅是罷建原因之一而已。

3.定都南京,仍思北遷

中都停建后,明太祖陸續改建了南京大內宮殿及太廟、圜丘、社稷壇等,工程竣工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月。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帝下詔改南京為京師。躊躇了十年之久的首都,至此才確立。

然而,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并非穩固。太祖遷都之心仍時有萌發。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胡子祺請都關中之議并沒有隨歲月流逝而在朱元璋腦海中磨滅,接近晚年,反倒越加清晰了。故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有“帝意欲都陜西,先遣太子相宅”的太子巡撫陜西之命[18]。據史載,因帝“志欲定都洛陽”,同年皇太子還有巡視洛陽之行[19]。而秦王也因對將徙都關中有怨言而被召回京[20]。但無論是遷都西安還是洛陽,都因太子不久即病死而擱置下來。這年年底,明太祖親作《祭光祿寺灶神文》,表達出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愿鑒朕此心,福其子孫。”[21]終于完全放棄了遷都的雄心。

明朝為定都頗費斟酌,究其根本原因,實在于南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李劍農曾斷言:“宋以后之經濟重心遂移于東南?!?span id="3lafjfc" class="super" id="ref26">[22]江蘇的稻米畝產量,據估計在宋代是326斤,到元代為347斤[23]。明初,雖然全國普遍呈現凋敝景象,但南方經濟在原有基礎上恢復較快,加之朱元璋自建立根據地后便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措施。以人口為例,洪武二年(1369年)北平府統計全府僅14974戶,48973口,所報墾官民田也只有780多頃[24],而江蘇吳江一縣在洪武四年(1371年)人口已達80382戶361686口,幾乎與洪武八年(1375年)北平府人戶相等[25]。萬斯同曾云:“元季以江淮多事,東南資儲不復達于燕薊,日以瘠弱,以至于亡?!?span id="m8lichw" class="super" id="ref30">[26]說明北方經濟無力支持龐大的中央機構早已是歷史的現實。明初無法立即考慮大規模修河通漕,所以不能遷都北方,也不得不“定鼎江南,以資兵食”。明太祖定都于南京,是將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相結合,準備待經濟恢復后再作打算。因此,明初定都是為經濟條件所制約的。

可是,朱元璋一再徘徊,考慮遷都,總的說是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明初,“元亡而實未始亡耳”,北元仍有相當力量,這使北部邊防具有特殊意義。“重兵之鎮,惟在北邊”[27]。而皇帝遠在南京,自然無法放心。建都和分封的密切聯系早已為李日華一語道破:“天子都金陵,去塞垣遠且萬里,近且數十里。虜出沒塞下難制,于是酌周、漢,啟諸王之封?!?span id="6eo9f2g" class="super" id="ref32">[28]太祖先后分封二十五王于全國軍事戰略要地,拱衛著位于東南的帝國中心南京。諸王長成就國,北部塞王逐漸代替元勛重臣掌握邊防指揮權后,不僅使明太祖得以毫無顧忌地翦除威脅皇權的功臣元勛殆盡,也使得年事已高的他在太子死后終于放心地放棄了遷都北方的打算。

此外,明初綿長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在在出沒”,太祖以數重臣出備,“謀之數年,不克底定”[29]。史家所謂有明一代南倭北虜之患,實已兆于明初。太祖定都南京,其地理位置可就近控制海防,也必然為考慮因素。

日本學者檀上寬認為,明初是南人政權,江南地主贊同定都南京,而朱元璋不甘于做南人政權之主,要為統一王朝之君,故有北都意[30]。細野浩二也有類似主張[31]。筆者認為朱元璋的思想出發點是從大一統帝國全局出發,考慮如何有效地統治全國。他的開國功臣以江、淮人為主,大多留戀故土是事實,這成為定都南京和營建中都的因素之一。但在明初,江、淮官將派往北方常年駐守的很多,而提出遷都北方主張的也并非清一色的北方人,如胡子祺就是江西吉水人。

綜上所述,明初的都城正是在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等諸多因素縱橫交織的“勢”的影響下,終于穩定于南京,并持續了五十四年。

二 兩京制度的變化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其中以永樂朝最為關鍵。

1.永樂朝奠都北京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上言,以北平布政司為帝“承運興王之地”,請求“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師”,得到允準,“其以北平為北京”[32]。從此,明史中第二個北京出現了,它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北京。二月,永樂在北京設置了留守行后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并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北平行太仆寺為北京太仆寺。行都督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行部設尚書二員、侍郎四員,所屬六曹[33]。使北京機構初具規模。

北京畢竟不同于中都,它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坝难嘧晕舴Q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撫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不得不可為王之地……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其天下都會”[34]。優越的地理形勢,使它從春秋燕國都城、遼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白怨艦橹袊迹跤诒碧敗?span id="mfxmgwt" class="super" id="ref39">[35]。北方游牧民族始終是中原漢族政權的最大威脅,作為華北平原北方門戶的北京,具有軍事上重要戰略地位。而在明代“元人北歸,屢謀興復”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則更賦予了北京突出的軍事中心位置。

翻檢《實錄》,永樂初北虜犯邊之報紛至沓來,皇上諭邊防范之令也屢見于篇。永樂二年(1404年),中亞強盛的帖木兒帝國曾有調集軍隊,準備遠征中國之舉[36],更使北部軍事的嚴峻平添了幾分。何況此時由于朱棣一即位就實行削藩策,將太祖時布置于北方的塞王大半內移,洪武苦心積慮籌劃的塞王守邊防御體系早已被打得粉碎。

然而,即使初立北京之時,永樂已有遷都之意,這一意念的實現還必須等待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為使經數年戰火的北方經濟得到恢復發展,朱棣采取了大量徙民充實北京、調發軍民屯種、大力恢復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措施,并屢次蠲免北京稅糧,以延息民力。

永樂四年(1406年)閏七月,淇國公丘福等請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由此拉開了興建北京宮殿的序幕。帝特遣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一批官員赴各地督軍民采木、造磚瓦,又命工部征天下諸色工匠民夫第二年五月赴北京聽役。這可以視為成祖永樂決意遷都的前奏。兩年多以后,永樂七年(1409年)春,帝首次親巡北京。為了這次北巡,他特命禮部鑄就加有“行在”二字的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衛等印十四顆。到北京后,五月,帝親臨定議,封昌平縣黃土山為天壽山,以為死于永樂五年(1407年)的皇后徐氏山陵[37]。此后,帝命軍往征韃靼不利,致使“韃靼軍去京不遠,皇都危窘”[38]。迫使永樂以首次親征載入史冊結束了北巡。

永樂北巡期間,南京由皇太子監國。而事實上,永樂把整個中央官僚機構要員的一半以上帶到北京,并構成一套新的中央機構,行使中央的職權。所以說實際政本這時已經北移是不過分的?!胺灿兄厥虏⑺囊膩沓氵_行在所”,“其余事務奏啟,俱達京師啟聞施行”[39]。但為巡狩性質所決定,當時北京官員設置的臨時性很強,如夏原吉就曾一度“一佩九印”,是突出的一例[40]

首次北巡回南后,為了加快遷都的步伐,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開通了會通河,后來,又開鑿了清江浦,使南北漕運能夠暢通,連接南方經濟中心與北方政治、軍事中心有了保障。他還將順天府升為正三品,官制同應天府,在名義和實際上更縮小了兩京差別。

在永樂二次親巡北京期間,永樂十三年(1415年)二月“行在禮部會試天下舉人”一事,反映出冠以“行在”二字的部分北京中央機構開始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名義上和形式上都完全可以行使中央職能,可以視作北京成為真正意義京師的標志。它表明正式遷都已為時不遠。會試第五名王翱是徽輔鹽山人,被召見賜酒食?!睹魇贰分睍骸暗蹠r欲定都北京,思得北士用之?!?span id="3apmxn7" class="super" id="ref45">[41]這年年底,一改以前由南京欽天監進年歷的傳統慣例,由行在欽天監進呈次年大統歷。此后不久,永樂又作出改趙王高健封國于彰德的決定,結束了其居守北京十四年的歷史。隨之,下令“作西宮”,以為“視朝之所”,預示了北京宮殿群大規模營建在即。

二次北巡回到南京,帝詔令群臣議營建北京之事,在遷都物質準備已具的情況下,經此集議,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長達十年的營建準備階段便告結束,轉入大規模興建階段,性質也由供巡幸一變而為建立“帝王萬世之都”。

永樂十五年(1417年)春,永樂決定第三次北巡。這次的留守事宜不同以往,規定太子視事時“其左右侍衛及在京各衙門官員人等啟事皆如常儀,其在外文武衙門合奏事,具奏待報而行”;又規定“內外文武大小官員俱從行在吏部、兵部奏請銓選”[42]。將太子管轄的政務范圍縮小為南京日常事務;命行在吏、兵部全權行使正式中央機構職能,而南京吏、兵部雖名義尚為中央機構,實際權力卻喪失殆盡。這反映出北京即將上升為京師、南京行將下降為陪都過程中微妙的權力轉移。

北京西宮竣工后,更大規模營建工程破土動工。“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43]。改造皇城“于東去舊宮一里許,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過之”[44]。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工程將完,帝詔太子至北京,命皇太孫留守南京。自此,“六部政悉移而北”[45]。帝下令自明年正月初一始正北京為京師,不稱行在;南京衙門皆加“南京”二字。并于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詔書明言立兩京是“上以紹皇考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貽子孫萬代之弘規”[46]。年底,北京宮殿、郊廟、社壇均告完成。為使北京適應成為首都這一歷史性變化,永樂對官僚機構作了必要調整,革去了北京行部及所屬六曹清吏司等機構,改北京行太仆寺為太仆寺,北京國子監為國子監。同時公布一系列新的任命。這一年,永樂還“始設東廠,命中官刺事”,旨在加強對全國政治中心北京的統治。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北京正式成為明代首都。然而,新宮建成方百日,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即因災而毀。帝急下詔求直言,群臣竟“皆云遷都不便”[47]。侍講鄒緝上疏,歷數營建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提出“當還都南京”[48]。主事縈儀“言尤峻”,被殺。史載其時帝曰:“聯與大臣密計數月而行”[49]。其“密計”如何,今不見留于史冊,但可知成祖遷都是經過深謀遠慮的。

遷都北京和保留南京的原因是不可分割的。明人曾言:“是則都燕之志,太祖實啟之,太宗克成之。”[50]遷都與兩京并建絕非永樂個人意志所決定,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是封建帝王在經濟條件制約下作出的選擇。首先,成祖遷都北京,將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合二為一,但他無法改變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的歷史現實,所以丘浚所說:“文皇帝遷都金臺,天下萬世之大勢也。蓋天下財賦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于西北,而金臺為其樞。并建兩京,所以宅中圖治,足食足兵,據形勢之要,而為四方之極者也。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矣?!?span id="6luqgm3" class="super" id="ref55">[51]正是精辟地道出了兩京并建的真實用意是把政治、軍事與經濟中心有機地結合,以加強皇權,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其次,南京不僅在經濟上舉足輕重,在軍事上也由于可因地利而固海防、控南疆,而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事實證明,南京在明代東南戰事中確實起了重要作用。再次,南京作為太祖定鼎之地,孝陵所在,成祖遷都后不便降低其地位,故仍設立五府、六部等一整套中央機構,以示尊崇之外,也是加強控制南方經濟中心的一種部署。還要提到的是,明代建都于北,設陪都于南,符合歷代和中外建都的規律[52]。然而,歷史在繼續,明代兩京制度并未就此確立。

2.洪熙朝欲還南京

成祖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死于第五次親征途中。尚未下葬,戶部尚書夏原吉已“首言當今江南民力困于漕運,請還南京,以省供億”[53]。十天后,仁宗即位。平江伯陳瑄上言:“今明詔下頒,軍民歡欣鼓舞,咸起回鑾之望。乞留圣意,任將益兵,以嚴守備,為國家萬年之計?!?span id="vvxlihn" class="super" id="ref58">[54]監察御史金庫疏曰:“他日回變,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span id="pidsmki" class="super" id="ref59">[55]不久,戶部上奏江南歲運不足以供京師歲用糧一事,更加觸動仁宗心弦。隨之,禮部左侍郎胡淡明確提出了遷都回南京,在北京設置留守以備巡幸的主張[56]。曾于南京度過十幾年東宮生活的仁宗,他遷都回南的決定在臣僚的一次次疏請中趨于成熟。只因初即位,政務繁多,尚不能立即實行而已。

為了加強南京的管理,帝先命駙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軍都督府事,又命太監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之鎮守。后更命太監鄭和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仍不放心,感到“非皇子不可”[57],于是派皇太子往祭諸陵,留南京監國。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仁宗宣布:北京的中央機構加“行在”二字。同時,復建北京行部及后軍都督府。這一重大決定標志著明代兩京地位再次發生了變化。接著,帝明令南京太監王景弘修葺南京宮殿,諭以來春還京[58]。

眼看明代兩京地位就要發生根本的升降,不料事與愿違,一個多月后,仁宗突然身亡。遺詔提到:“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span id="oh4996q" class="super" id="ref63">[59]仁宗自儲以時起,就曾“賑潁川之饑而先發后聞,恤鄒縣之荒而賜鈔輟食”[60],格外留意民生,南返位蘇民困成為其“素心”可以理解。也就是說,遷都回南重大決定的作出,最根本的原因是出自經濟的考慮。

3.宣德朝穩定北京

明宣宗是在“高煦欲舉犯闕”[61]時即位的。在他平息高煦之叛的同時,南京宮殿遵仁宗之命仍在修繕之中。到宣德元年(1426年)十一月,據奏工程將告結束。可見宣宗即位之初未改仁宗初衷。然而宣宗即位僅一月,已有陽武侯薛祿上書請移開平衛于獨石之議。明代北部前沿據點已顯露即將淪失殆盡的趨勢。其時虜報頻至,為統治的需要,宣宗無疑也必須留在北京,不能匆促南返。對當時“海道倭寇出沒不時”的南方,帝派鄭王瞻埈去南京謁陵,將隨侍而去的兵部尚書李慶留治南京。此后,雖有湖廣岳州府華容縣儒士尹崧上言請帝回鑾南京,帝命行在禮部議行一事,但實際上宣宗在位日久,回南之心漸無。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詔諭南京法司不得理在外訴訟,“凡有告訐者,俱送北京。惟京城軍民詞訟許其鞫問”[62]。使南京法司完全失去了作為中央機構的實際意義。后來,帝以行在戶部尚書黃福改南京戶部尚書,雖曰:“欲得一老成忠直之人,處之南京根本之地”[63],然實為“念公春秋高”[64],則是命官南京成為給以閑職的開始。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宣宗下令革去北京行后軍都督府及行部。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帝首建行在禮部官衙于北京大明門之東。后更命南京司禮監悉送所貯五經四書及性理大全等書赴北京。宣宗無意南返,準備定都北京的跡象益彰。

阻止回南計劃實施的,是安定北部邊防以鞏固統治的需要。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開平徙于獨石”[65],以致邊防內縮,更加重了北京三面臨敵的重要軍事地位和意義。宣宗為皇太孫時,就常隨成祖北巡,深感天子肩負守邊重任。在位期間也曾三次親自巡邊。然而,除第一次與兀良哈遭遇外,其他僅具象征意義。對待韃靼和瓦剌,更是“朕知飭備耳”[66]。宣宗意識到國都北遷乃勢之所趨,而不再重提遷都,與其一貫的治平思想適相一致。然而,宣宗在位十年,并沒有明令定都北京。史載闕如,恐有難言之隱。宣宗曾言:“其大經大法,皆祖宗建置,罔敢逾越。”[67]明令定都北京,將公布不遵仁宗遺意,這在即位初遷都議論紛紛之時,自然不可行;征平叛藩穩固政權后,要使臣下清楚不便明言的意旨,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宣宗苦心卓見成效,翻開史冊,遷都之議漸消。表面上看,他是在因循守舊,南京是京師,北京稱行在。然而南京徒有虛名,北京卻擁有京師的真實地位。就這個意義來講,宣宗無疑又一次奠立了北京作為首都的基石。北京行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都,而南京作為陪都的命運也已注定。

三 兩京制度的確立時期

明代兩京制度歷六帝、七十五年,終于在正統時得到了確立。英宗初年,朝政實由“三楊”主持。帝甫即位,楊士奇所上合行事宜,已將朝廷當務之急和盤托出。首言整飭軍備,嚴防賊寇;次曰謹慎南京關防,薦南京戶部尚書黃福參贊南京機務;再曰恐江西、湖廣、河南、山東歲荒民饑生亂,請分遣大臣鎮守;又曰為防強盛的瓦剌寇邊,宜將貢馬給邊軍操練。帝令“悉行之”[68]。這里面反映出社會矛盾的加深和北部邊患的加重,已如陰云般籠罩著英宗朝。

英宗即位不久,就修葺了長陵和獻陵,“始置石人石馬等于御道東西”。正統元年(1436年)十月,帝正式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萬,修建北京九門城樓。史載:“初,京城因元舊。永樂中雖略加改葺,然月城樓鋪之制多未備,至是始命修之?!?span id="wgpe4qz" class="super" id="ref73">[69]正統三年(1438年)正月,英宗又調五軍、神機等營軍士十一萬四千人修葺北京朝陽等門城樓。到正統四年(1439年)四月,工程全部竣工,“煥然金湯鞏固,足以聳萬國之瞻矣”[70]

正統五年(1440年)春,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乾清、坤寧二宮修建工程隆重興工。正統六年(1441年)九月,寧波知府鄭格上言請正名京師。不久,三殿、二宮成。十一月初一日,帝頒詔大赦天下,命改給兩京文武衙門印。北京諸衙又去“行在”二字,南京諸衙再增“南京”二字,重新明確了北京為首都,南京為陪都。由此,兩京并稱,與明代相始終。

英宗時,明朝統治者已面臨新的嚴重挑戰。洪、永時“墾荒田永不起科及下斥鹵無糧者”,宣德時都已核入賦額,并“數溢其舊”?;实壅加谢是f,而“乞請漸廣”,土地兼并加劇。軍屯、民屯、商屯制度的崩壞,又使得安土重遷的農民失去土地,不堪重賦,匯入流民的行列。正統二年(1437年)麓川之役“轉銅半天下”,更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正統三年(1438年),據統計軍士逃亡已達120萬有奇,占全國軍伍總數將近一半[71]。西南戰事未了,正統四年(1439年),也先又乘機擴張勢力,成為明廷巨患。與此同時,宦官王振氣焰日益囂張,遂開明代宦官專權的惡劣先例。而承平日久,明朝邊軍“習于宴安,多不諳練武事”,邊防能力大大削弱。宣宗朝邊防線的內撤,使得正統初已出現蒙古騎兵動輒逼近徽內大掠而去的狀況,此有英國公張輔奏言為證[72]。于是,“其榨制此虜,京師最急”[73]。凡此種種,更為突出了北京作為政治、軍事中心首都的重要意義,也都標志著明朝相對穩定的守成局面開始被打破。此時的明朝統治者實際已無力重新改變首都的既成事實,改變政治、軍事與經濟的布局。為了鞏固統治,所能做的只有為這一既成事實正名而已。然而,再次定都北京,兩京并立,作出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定,應該說是英宗君臣審時度勢的結果。

四 結束語

明朝兩京制度是明朝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它在明朝統治者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國法默爾教授(Edward L.Farmer)認為:兩京制度廣義上是指洪武、永樂在明初不同時期創建的兩對政治中心——南京和開封,鳳陽和北京。狹義上僅指南京和北京,特別是在永樂遷都前后的南京和北京[74]。筆者則認為,廣義上的兩京制度應包括自洪武開國至正統初年對首都的選擇與確立,并使之制度化的過程;也應包括與明代相始終的這一制度在明一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狹義上包括南京和北京(應天府和順天府,以至南、北直隸)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安排設置,南京和北京的都城職能及其制度化的過程。

歷史的發展,制度的產生,有著深刻的內在原因和豐富的社會內涵。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和確立,是明代早期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雖摻雜有帝王個性因素,但絕非封建帝王個人意志的表現,而與歷史時期的具體社會現實息息相關。

從政治制度史的角度考察,兩京制度是在集權于皇帝這一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適應封建社會后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發展總趨勢而出現的。圍繞加強皇權,明代皇帝采取的重要步驟是建立兩京制度,使政治、軍事與經濟中心有機結合,確保對全國的有效統治。

明代兩京制既具有歷史繼承性,又顯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國都在北,陪都于南,符合歷代建都規律。而除了特有的相距千里之遙以外,“商遷五都,不別置員。周營雒邑,惟命保厘。漢、唐舊邦,止設京尹。宋于西京,僅命留守”[75],唯有明代,在兩京各設一套中央機構,由此派生出一套相當完整的兩京制度,形成歷代兩京制最為典型的一例。關于兩套中央機構在國家機器運轉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和影響,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原載《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长治市| 长治县| 兴文县| 泽库县| 辛集市| 辽阳县| 香河县| 二连浩特市| 四会市| 马龙县| 景洪市| 尖扎县| 陆河县| 武汉市| 新沂市| 凉城县| 眉山市| 福州市| 蚌埠市| 定兴县| 平凉市| 内黄县| 武安市| 丹江口市| 五原县| 马关县| 泾阳县| 徐州市| 新兴县| 镇宁| 冷水江市| 莎车县| 淳安县| 浦北县| 桃园县| 上栗县| 甘孜县| 吉隆县| 定兴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