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政治文化與明初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起義中脫穎而出,“不十余年而成帝業”,頗具傳奇色彩地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自貧苦農家而登上封建帝王寶座,并開創了二百多年封建王朝的人物。長期以來,對他成功的奧秘何在的問題,往往強調從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儒士對他的影響作用方面來總結研究,而忽視了廣闊的文化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心理因素的探尋。本文擬通過傳統政治文化與明初政治歷史現象,對朱元璋的成功之道作一新的詮釋。
一 從農民到皇帝
——傳統政治文化作用中的成功范例
由于本文主要論述傳統政治文化與明初政治的關系,因此,有必要首先談一談政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概念?!罢挝幕边@一概念,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首先提出的。阿爾蒙德認為,政治學的核心是政治體系,研究任何一種政治體系不應局限于政治結構及其作為,而且還應當了解和分析其基本傾向,這就是“政治體系心理的方面”,即政治文化。[76]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一個特定時期對政治潮流的態度、信念、情感的總和。由于人們的政治活動與政治體系的運行,都離不開政治思想觀念、政治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因素的方法支配,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提供給我們一種有可能更全面地把握和限制政治現象因素的方法,有利于我們開展對政治史的整體研究。
一切文化都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物質形態的凝聚。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整體思想的視野來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發軔于上古先秦時代。從那時起,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孜孜以求的就是理想的社會政治模式,于是,取之不竭的傳統政治智慧便貫穿著中國的政治歷史。在中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這種特有的政治文化,反過來又作用于整個社會。漢代劉熙解釋“傳統”一詞曰:“傳,傳也,以傳示后人也?!?span id="ku9bzxv" class="super" id="ref81">[77]傳統所指的是歷史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道德、制度、藝術、風俗、心態等,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規定性的概念。就某種意義來說,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儒家圣賢世代相傳的“道統”幾乎可以相提并論??v觀傳統政治思想與實踐的歷史,儒家所倡導的社會政治學說占有重要地位,它鑄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政治觀念、政治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心理情感。植根于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家庭血緣宗法社會土壤中的古代君主政體和與之相適應的這種政治文化緊密相結,構成中國古樹上的常青之藤。
從歷史主體的實踐活動出發,理解事物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史觀的基本要求。下面結合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和作用,對朱元璋作為主體的選擇和實踐作些具體的考察。
1.從小的熏陶與潛意識的產生和存在
朱元璋出身于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個典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祖父輩因貧窮一再舉家遷徙,他的父母、兄長“農業艱辛,朝夕彷徨”[78]。他從小就替地主牧羊??墒牵谑芳校d有他和牧童伙伴們常假扮帝王做游戲的記錄。他會用棕葉做成胡須,把一塊車輪木板頂在頭上當作王冠,用碎木片做笏,命令其他孩子在自己面前站成一排大禮朝拜,“儼然王者”[79]。這提示我們,盡管他當時年齡尚小,地位低微,但傳統政治文化世代傳遞的投射,已在其內心深處埋下了為王稱帝的潛意識。
參與政治活動以前,朱元璋只上過幾個月私塾。小時候他對國家政治大事的啟蒙,是來自他的外公。他外公曾在宋朝大將張世杰部下做過親兵。宋亡時,陸秀夫背負六歲小皇帝跳海身亡。張世杰率船突圍,不幸遇風殉難。朱元璋的外公九死一生,僥幸生還,晚年時常常談起這段傷心的家國之恨。朱元璋幼年時很有可能在這方面得到一些政治啟蒙教育,[80]接受了傳統忠君愛國觀念和反抗民族征服的思想,自然也會接受一些政治莫測、王朝更換、皇帝可以替代而為的思想。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遭受嚴重災荒,朱元璋的父母兄長于半年內相繼死去,孤苦無依的他不得不棲身皇覺寺,做了和尚。在到處游方化緣的三年多時間里,朱元璋到過淮西一帶不少地方?;次魇呛髞沓蔀樵┺r民起義領袖之一的彭瑩玉進行秘密活動的地區,朱元璋作為一名社會底層的青年,在漂泊生活中受到起義的啟蒙,感受到改朝換代的風雨欲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厮略汉?,他交結朋友,“立志勤學”。[81]紅巾軍大起義爆發,伙伴湯和傳信召喚,朱元璋起初出于本能“既憂且懼”,但在寺廟化為灰燼,又占卜得吉后,毅然投奔湯和,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與政治生涯幾乎同步開始的深層心理結構的變化
投軍的第二年,朱元璋略地妙山,得到馮國用、國勝兄弟的歸附。當時,朱元璋“從容詢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span id="19cj9pn" class="super" id="ref86">[82]不久,在攻取滁州的途中,“少讀書,有智計”的李善長到軍中謁見,言道:“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83]占領金陵帝王之都、仿漢高行事平定天下,這一建議,無疑喚醒了朱元璋內心深處為王稱帝、改朝換代的潛意識,由此,朱元璋從事政治活動追求的政治目標真實而明確地樹立了起來。應該說這是朱元璋和儒士在政治目標認同基礎上形成有機結合的開始。值得注意的是,這僅發生于他參與政治活動的第二年。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軍渡江,拔太平(今安徽當涂)。當地李習、陶安等出迎。陶安這位“習先圣之道,所目皆通”的儒士,[84]又以不燒殺擄掠,“首取金陵以圖王業”進言。[85]朱元璋于是“首撫姑孰,禮儀是尚”。[86]由此開始自覺地以傳統儒家政治學說及觀念指導自己的政治行為。
攻下金陵后,他改名應天,設官建政,為日后奠定了帝王之基。這時,他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藏之秘府,以供閱覽。曾對侍臣詹同等說,漢武帝時購求遺書,“六經出也,三代之治始見”。提到他在宮中無事時,“輒取孔子之言觀之”,認為“真治國之良規”[87]。參與政治活動五年后,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刻地滲入了朱元璋的內心,其深層心理結構產生了重大變化。他始終牢記徽州老儒朱升教給他的三字訣:“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88]以及徽儒唐仲實告訴他的歷史上著名帝王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得以平天下的道理。占據婺州這一理學中心后,他特聘當地儒士十三人為他講解經史,任宋濂為五經師,從此深信集傳統儒釋道學說大成的理學是統治天下不可或缺的政治學說。[89]在平定浙東的過程中,他又再三禮聘浙東著名儒士葉深、章溢、劉基到應天,為他的政權服務。這是他進一步全面接受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時期。
3.新王朝政治目標設定所體現的全面繼承傳統政治文化的態度
在朱元璋成就他建國稱帝政治大業的過程中,發布過兩個著名檄文。
其一是聲討張士誠的《平周榜》,歷數張氏罪狀8條,完全是以傳統政治文化的政治道德觀念為出發點。
其二就是他遣師北伐,發布的告北方官民的檄文。這篇出自大儒宋濂之手的檄文,明確聲稱:“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圣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span id="42rk9sy" class="super" id="ref94">[90]毫無疑問,其中心思想是以傳統政治文化中的華夷觀和天命觀論證了朱元璋討元、王朝興替的合理性,表明新王朝的建國綱領是要恢復傳統政治文化所規范的封建綱常統治秩序。因此,我們認為,這篇檄文極為突出地體現了對傳統政治文化全面恢復和繼承的態度。檄文的發布,極大地促進了北伐進軍與朱元璋登上帝位步伐。
4.成功的奧秘所在
從上簡略回顧了朱元璋由農民到皇帝地位轉換的歷史過程,我們認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重大影響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過去研究中講朱元璋背叛、蛻變的多,但是對他從小在傳統政治文化氛圍熏陶下形成的政治心理因素注意不夠,更沒有看到這不僅是他個人或者階級的局限,還有著整個傳統文化的深厚背景。朱元璋的成功正是他對傳統政治文化中理想政治人格模式自覺仿效和成功實踐的結果。
①“順天應人”。對于王朝更替的所謂“革命”的政治行為規范,在政治文化上直接導源自先秦儒家。《易·彖傳·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边@里有兩層意思,一是“順乎天”,即“天命”。漢董仲舒言:“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91]這一觀念沿襲下來,成為一種不可動搖的基本政治觀念。當王朝更替已成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之時,朱元璋崛起于群雄,聲明替天行道,充分論證他起而代元的合理合法性。北伐檄文中的“恭承天命”,意義即在此。二是“應乎人”,也就是人歸。自先秦以來積淀的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天命”,體現的不是一種抽象概念,而是依賴于現實,見諸民心的。民意是表示天意的基本途徑。荀子曰:“天下歸之之謂王?!?span id="kdwzhfm" class="super" id="ref96">[92]因此后世明智帝王創建帝業,無不遵行儒家傳統“倡仁義”“收人心”。朱元璋正是走的這條傳統政治的有效途徑,“不嗜殺人”,“勿貪子女玉帛”,以此戡亂摧強,成就帝業。自覺地以傳統政治文化指導規范自己的政治追求與活動,才使他在元末群雄中卓然不群。應該說,朱元璋在反元斗爭中審時度勢,鑒古知今,遵行“順天應人”傳統政治準則,不僅在主觀上而且在客觀上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集中反映了元末社會各階層求治、求統一的政治期盼,所以才能撥亂反正,完成歷史所賦予的使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
②“內圣外王”?!皟仁ァ笔侵溉说牡赖滦摒B功夫;“外王”是指人對于社會的功用,即事功?!皟仁ネ馔酢弊钤缫娪凇肚f子·天下》。梁啟超曾言:“‘內圣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在于內足以資修而外足以經世?!?span id="h3b2zul" class="super" id="ref97">[93]高度概括了“內圣外王”在傳統文化中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94]要求克己,重建與禮的和諧關系,正是儒家內圣學的起點。其目的是恢復重建社會秩序,無疑也就達到了“外王”的目標。古代思想家們都在這一基礎上作出各自的發揮。而“內圣外王”形成完整理論體系的標志是《禮記·大學篇》。其中的三綱八條在于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這種傳統政治意識世代傳遞,經宋代理學家的大力闡釋,更突出了“內圣”的一面。他們強調格物窮理,獲得道德規范的認識,最終使個人言行自覺地符合“天理”的要求?!皟仁ネ馔酢睂嶋H上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人格模式。
社會向人的內化造就了個人,人向社會的外化或積極或消極地影響社會前進。人生的歷程是能動地表現自己的過程,是不斷地內化和外化的過程。我們不能說朱元璋的成功,是他達到了“內圣”的道德完滿,但是一定的歷史前提為人們的活動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可能向現實的轉化則必須依賴人的主觀能動性,朱元璋的成功除有元末歷史所提供的參與政治的條件以外,畢竟還取決于他本人對特定的政治形勢及政治角色的選擇認識和把握程度。
政治文化的功能在于指導人們的政治行為。一切政治實踐無不為一定的政治思想所指導。在朱元璋的政治活動中,供他選擇的政治文化觀念,是為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所規定的。歷史為他提供的為王稱帝成功的范例,也無一不是依從傳統政治文化的規范。因此,想要成功地圓他的帝王之夢,無疑就要遵行傳統。對于這一點,朱元璋很早就已認識到了。他從一個潛意識中具有出人頭地統治欲的貧苦農民開始他的帝王之旅,在無法生存的社會環境中懷著鋌而走險的心理投身政治激流,隨政治自我認識的深化,潛意識的升華,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政治思想觀念逐漸成熟,在自覺地與滿腹經綸的儒士們結合,以傳統政治文化指導規范自我、調節自我的過程中,展開了帝業的追求,并最終實現了稱帝,完成了傳統政治文化中“外王”的赫赫事功。從農民到皇帝,這一歷程折射出傳統政治文化無形的強大力量。而朱元璋的抉擇是自覺地走進傳統政治文化鑄就的帝王模式。可以說朱元璋的成功,是歷史傳統的客觀制約性和主體選擇性兩方面結合成功的結果。
二 治國之道與治世
——傳統政治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統一的新王朝取代腐朽的舊王朝,是歷史的進步。作為封建帝王,朱元璋既是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者,又是創造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如何治國,是歷代統治者所苦心積慮的重大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文化傳統中找到了穩定國家的鑰匙。明初他對大明王朝的構建,對社會的整合,以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所立的一系列制度,無一不滲透了傳統政治文化的精神與其突出的個人性格特征。明初政治是傳統政治文化全面付諸實踐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禮治觀的繼承和實踐
在傳統政治文化中,政治的理想藍圖是建立和諧穩定的統治秩序,達到長治久安。因此。禮,作為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被賦予了特殊意義。儒家一貫主張以禮治國,認為“國家無禮不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95]以禮區分君臣、父子貴賤、親疏之別,使所有的人都按照禮的規范,各出其位,各稱其事,從而達到和諧的秩序,天下太平。因此,禮的實質是維護封建社會等級秩序,絕非抽象的原理。禮因其社會功用極為重要,所以才會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治國的不二法門。
明代代元而立,元朝后期封建紀綱已蕩然無存,明初統治者急欲恢復重建安定的社會秩序,穩固統治。于是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逞,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究討”。[96]他認為元朝廢棄傳統禮教,“因循百年而中國之禮變易幾盡”,而“禮者,國之防范,人道之紀綱,朝廷所當先務,不可一日無也”。[97]因此,制禮作樂成為明初“復先王之治”和樹立朱氏天下正統地位的重要內容。“改衣冠,別章服,正綱常,明上下”,[98]依次展開。令諸儒臣遍歷群書,詳考酌定禮儀,務求“合于古而宜于今者”,頒布天下,一部《明太祖實錄》二百五十七卷,其中以大量篇幅不厭其煩地記載了各種禮儀。而朱元璋在位三十余年,命儒臣修訂的禮書也有十五六種之多。洪武三年成書的《大明集禮》,在吉、兇、軍、賓、嘉五禮之外,又增加了冠服、車格、儀仗、鹵簿、宗學、音樂等,史稱“凡升降儀節,制度名數,纖悉畢具”。[99]朱元璋在國家祭祀禮儀制度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極力復古,另一方面也可以傳統政治文化準則為據,或從個人的好惡出發,進行了一些改革。如革除天皇、太乙、六天、五帝祀典,諸神的封號,都改從本稱,又根據“君臣同德”的原則重新確定歷代從祀帝王廟的名臣等。
對于禮樂二者的關系,朱元璋曾云:“若通于禮而不通于樂,非所以淑人心而出治道。達于樂而不達于禮,非所以振紀綱而立大中。必禮樂并行,然后教化醇一?!?span id="efq8sai" class="super" id="ref104">[100]早在稱吳王之前,朱元璋已選道童充樂舞生,閱試雅樂。這是他對傳統文化中樂的“協和”作用格外重視的表現。明初,太祖以元時廢棄古樂,更為浮詞艷曲,或“與正聲相雜”,命廢止不用,重新依古制作樂章。他自己也曾親作樂章樂歌頒行。[101]
禮樂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國民的各個階層,成為臣民的行為規范。明初在鄉村大力推行鄉飲之禮,朱元璋曾詔告天下:“鄉飲之禮,所以明長幼厚風俗。今廢缺已久,宜令中書評定儀式,頒布遵守。”明太祖在明初銳意復古,試圖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在制禮作樂上尤為究心,實是因為他充分認識到了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等級秩序原則是君主政治得以生存的制度保障。
2.君權至上觀念的繼承和實踐
君主政治的文化傳統存在深厚的積淀。在古代政治中,宗法制的國家以家族為基礎建立,因此產生了家國同構的政治模式。家族組織中父權是絕對權威,國家系統中君權至高無上。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專制思想正是專制政治的衍生物。從秦時開始,政治制度一直沿著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強化的軌道向前運轉。明太祖開國后,根據傳統政治文化提供的政治原理和準則,吸取歷史上各朝政治統治的得失,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統治。他所進行的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旨在強化君權。
在軍事上,明太祖和儒臣劉基權衡歷代征兵制和募兵制的利弊,創建了新的軍事制度——衛所制度,兼采歷代征兵、募兵制之優點,而使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分別管理,形成“將不專軍,軍不私將”,成功地防止了大將擁兵自重,危及君權。
在國家行政機構設置上,明太祖首先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把全國分為13個承宣布政使司,設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三司”。分理一省地方事務,互不統屬,直接聽命于朝廷,一改分權于地方而為集權于中央。隨后,他在中央以“擅權植黨”罪名殺丞相胡惟庸,取消中書省,廢除丞相等官。將原中書省下六部品秩提高,分理朝廷政務,聽命于皇帝本人。由此,明太祖宣布了中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的終結,給封建史上君權和相權之爭打了句號。使自己成為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他說:“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span id="kfy7j8t" class="super" id="ref106">[102]
在司法上,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凡有重案,三法司會審,由皇帝親自裁決。在監察上,明太祖改御史臺為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地位很高,同六部尚書并稱七卿。于是明朝皇帝將軍事、行政、司法、監察大權盡收于一,使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達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而錦衣衛的設置及大興黨獄帶有個性特征的強烈色彩,更將傳統政治文化中封建君主的權威原則推向了極致。
在立法方面,明太祖把禮法相提并論,指出:“為國之治道,非禮則無法,若專法而無禮,則又非法也。所以禮之為用,表也;法之為用,里也?!?span id="2lvgw8w" class="super" id="ref107">[103]認為“刑以輔治,唐虞所不免”。[104]“德主刑輔”是傳統政治文化中封建立法和司法的指導原則,法是君主的工具和意志的轉換形式,朱元璋重視立法,也在明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了《大明律》,頒行了《御制大法》《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正是要通過法律的制定,以達到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的目的。而明初的法外用刑,又是封建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產物。
3.賢人治國觀的繼承和實踐
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久已形成以賢治國的思想。荀子專門著有《臣道》一文,把臣劃分為五種類型:態臣、篡臣、功臣、圣臣、社授之臣。前面兩類是奸臣的典型,而后面三種則是賢臣的模式?!爸螄?,本在得賢,得賢則治,失賢則亂。”[105]因此,人才的問題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明太祖深明此理,他以為“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106]認為元朝“設官不以任賢”是“不明先王之道”,成為其社稷傾危的重要原因。
早在渡江下金陵以前,朱元璋就開始百般招攬錄用大批儒士參加他的政權。建國以后,洪武元年“征賢才至京,授以守令”外,“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107]明初錄用官吏采用了薦舉、學校、選舉三途并用之法,可謂網羅人才不遺余力。
史稱“薦舉盛于明初”。洪武年間,明太祖屢次下詔求賢,他曾對禮部臣言:“為天下者,譬如作大廈。大廈非一木所成,必聚材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獨理,必選賢而后治。故為國得寶,不如薦賢?!?span id="imetewq" class="super" id="ref112">[108]命大臣分行天下訪求賢才外,他又命君臣舉薦所知賢士,授之以官。并且不拘一格錄用人才,認為人不可以一概而論,在僧道、卜筮甚至小販中,也有賢能之士,應當拔而用之。而卓越的人才,是不能限于資格的。對蒙古人和色目人也表示“一體擢用”。
培育人才,最根本的辦法是興辦學校。朱元璋早在龍鳳年間就已開始在各地興辦學校,建國前已設置了國子學。開國后遂詔天下立學校,“禮延師儒,教授生徒,以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109]。他諭國子監學官說:“治天下以人材為本,人材以教導為先。今太學之教,本之德行,文以六藝者,遵古制也。人材之興,將有其效。夫山木之所生,川水之所聚,太學人材所出。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欲水之常流者,必浚其源;欲人材之成效,必養其德性?!?span id="qtekp9t" class="super" id="ref114">[110]一席話道出了明太祖在明初從中央到地方廣辦學校的目的,正是要培育出能夠符合統治需要的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者。因此明代學校以《四書》《五經》《大明律》《御制大誥》為必讀課本,格外重視教化的作用。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開科取士。作為選拔人才的途徑之一,目的與薦舉和學校二者是殊途同歸的。但科舉實行不久即停罷,原來是明太祖認為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不符合他的要求,徒有虛義,沒有真才實學。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科舉之式,“后遂以為永制”。然終洪武朝,一直是采用三途并用之法選拔人才的。
明初一方面廣攬賢才治理國家,獎勵循吏,另一方面對不稱職的貪官污吏采用嚴懲不貸的重典??梢哉f嚴整吏治正是治國以賢的又一側面。出身農家的明太祖征于元代官吏貪污腐化以至亡國的教訓,對早年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記憶猶新,深感痛恨。因此明初任用官吏,詳定考課法以考察之。見到所任官員有勾結凌暴、廢公徇私、貪虐害民的行為,就采取嚴厲懲治。還經常告誡百官:“導引為政,勿陷身家?!?span id="4ev8tjy" class="super" id="ref115">[111]
明太祖對貪官污吏制裁之嚴酷在歷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他曾經規定,官吏貪污錢財60兩以上的即斬首示眾,甚至剝皮實草。他把府州縣衛土地廟改為剝皮的場所,稱作皮場廟,以警官吏。明太祖言:“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112]他在《御制大誥》中規定,凡官吏相互勾結、包攬詞訟,違旨害民者,百姓可以“連名赴京狀奏”,甚至允許將害民之吏“綁縛赴京”。各地官府均須放行,否則“族誅”。這是他力圖通過民間監督達到吏治的目的,迫使“貪官污吏盡化為賢”。[113]
4.重民傳統觀念的繼承和實踐
出身于農家,從社會底層上升為統治者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于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君民之道,民為國本,理解更為深刻,參悟尤為透徹,這是毫不奇怪的。
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將民心向背視為政治興敗的關鍵和根本。在《尚書·五子之歌》中已有“民惟邦本”之說,指出統治安危系于對民的政策和態度。荀子更為著名的一段話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span id="zj4tg4t" class="super" id="ref118">[114]明太祖根據親身體驗,也曾說:“君舟民水,載覆無常,可不畏哉。”[115]“國家政治得失,生民之休戚焉。”[116]認為“人主職在養民”。[117]
明初,經多年戰亂后,百廢待興,新王朝亟待解決的是如何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生產,這是個嚴峻的問題。對此,明太祖制定了安民恤民、休養生息的一系列具體政策和措施,如鼓勵開墾荒地,移民屯種,興修水利,重視經濟作物種植,減免租賦,賑濟災民,注意授民以時,減少興作等。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洪武年間,下詔減免租賦和賬濟災民達70多次。他還將奴隸“復為民”,實行工匠輪班制,這些政策顯然對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明太祖晚年曾對翰林學士劉三吾說:“朕歷年久而益懼矣,恐為治之心有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廢,生民休戚系焉。故日慎一日,惟恐弗及……自昔稱王之治,必本于愛民。然愛民而無實心,則民必不蒙其澤。民不蒙其澤,則眾心離于下,積怨聚于上,國家欲不危難矣。聯每思此,為之惕然?!?span id="12mlqom" class="super" id="ref122">[118]這是身本農夫,“深知民間疾苦”的朱元璋總結治道的肺腑之言。他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民眾的力量,其思想和政策無疑閃現著古代政治文化重民傳統的光輝。
5.傳統天下觀的繼承和實踐
國家職能有對內對外兩種,對外政策是對內政策的繼續。明太祖在明初銳意復古,欲全面繼承傳統政治文化,自然也體現在明朝的對外關系上。
在中華民族文明形成的過程中,久已產生了一種認為華夏民族優于夷狄的觀點,這就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華夷觀。所謂華夏和夷狄,不僅是民族和地域的劃分,而是文化的高下之別。秦統一中國后,確定的“朝”“貢”等概念成為國家對外關系的基礎,代代相傳,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政治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對外關系的理論和體系。其核心便是以中國為中心,帝王臨御天下,居內以制夷狄。在這一理論架構上建立起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對外關系。
朱元璋在反元斗爭節節勝利之時發布的北伐檄文中,開篇就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泵鞔_承繼了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天下觀。開國后頒發給各國的詔書中,也充分體現了帝王臨御天下的氣概。一再聲稱:“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尊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朕肇基江左……已承正統,方與遠邇相安于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119]從國書不難看出,建國伊始,明朝統治者欲效法古先哲王之道,也即承襲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觀念和價值取向處理對外關系,續修與周鄰各國的友好關系,建立朝貢體制。明朝的對外政策,正是在傳統的基調下展開的。
明初曾遣使四出進行外交活動,樹立明王朝皇帝臨御天下的對外形象,恢復因元朝滅亡而中斷的外交關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以“德”治國,是中國古老的政治文化傳統,“德”被四海,是歷代帝王的追求和理想。皇帝的恩澤達于四裔,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對外關系上的體現。明太祖以恢復先王之治為己任,又對元朝以武力征服鄰近國家遭致失敗的教訓引以為戒,認為:“自古人君之得天下,不在地之大小,而在德之修否?!?span id="gqsxkj7" class="super" id="ref124">[120]因此,他把外國分作“不征之國”和需要“時謹備之”的兩種。以為“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后來,特別又把這一對外基本政策在《皇明祖訓》中再次申定,告誡子孫世代遵行。“不得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span id="icfkfdk" class="super" id="ref125">[121]為明朝對外政策確定了和平基調。由此,明初在對外關系上與周鄰國家建立起友好聯系,在朝貢貿易的形式下,與各國互通有無,對朝貢各國給以豐厚的賞賜,并時常采取免稅的優厚待遇,以懷柔遠人。明初在對外關系上將古代傳統政治文化中“德”的觀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上選取明初對傳統政治文化五個層面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考察。需要在這里說明的,一是明初政治一再標榜“復先王之道”“復興我中國圣人之教”,申明一切政治舉措都是符合“先王之教”,這有從現實政治統治需要出發,以示無可指摘之義。實際上在復古實踐之時,已加入現實政治所需要的改革。二是對于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存在著選擇,而選擇中,個人的心理情感、個性特征有著重要作用。最為突出的例子,便是明太祖對孟子的態度,他曾詔令停止這位亞圣配享孔廟,并刊行《孟子節文》。在此不贅述。
總之,無論稱明太祖朱元璋為歷史上的卓越人物,還是認為他是個流氓皇帝,都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深得統治之道。我們采取雙向視角,以歷史實踐活動為基礎,既從客體對主體的制約作用來考察傳統政治文化對人的影響,又從主體的選擇活動來考察人與歷史傳統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朱元璋的統治之道,正是來自傳統政治文化的深邃源流,而他成功的奧秘,也即在此。
三 結語
人在傳統面前是渺小的,中國以儒家為主體的文化傳統與政治上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系相結合,經歷千百年的積累和傳遞,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強大力量,支配著社會政治活動中各種精神過程的運作和趨向的把握。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每一認識主體都有其獨特的心理情感特征,但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則必然會受到傳統社會政治文化心理的強大輻射、熏陶和濡化。每個人從呱呱墜地時起,就處在傳統社會文化心理氛圍的包圍中,不自覺地接受傳統,適應傳統。只有學習這種文化心理,才能在社會中生存。外在的文化心理結構移入個體的靈魂深入,成為人們進行認識和評價的結構。
人雖然無法拒絕和回避傳統,但是,在傳統面前,人又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文化傳遞實質上是人們把握自身改變外在世界的能動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繼承經歷本能傳遞到自覺繼承并發展的過程。
透過明初政治舞臺的風云變幻和明太祖君臣的政治活動,可以使我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實踐的關系及其正負效應。
1.政治實踐是傳統政治文化塑造主體的基本過程。朱元璋從農民到皇帝的歷程,首先是接受既定政治文化的過程。
2.政治實踐又是主體進行文化選擇的過程。吸收以往的文化而作出選擇,體現了人的能動性,并導向自覺的文化繼承。明初政治是洪武君臣把握時代特點,對傳統政治文化進行篩選和弘揚、抉擇和重建的過程。
3.政治實踐是文化繼承的實現途徑。明初洪武君臣恢復華夏正統地位及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高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體的封建王朝,為傳統政治文化在有明一代的傳承和發展鋪平了道路,影響深遠。
如果我們將明代政治視為一種文化現象,那么,明王朝的建立,既有保守復古的一面,又有革故鼎新的一面,這是為傳統文化繼承的法則所規定的。
(原載《史學集刊》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