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企業家才能配置與動態比較優勢增進研究作者名: 姚瑤本章字數: 3352字更新時間: 2025-04-22 16:34:26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 研究內容
近年來,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程度不斷深化。然而,累積多年的巨額貿易順差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國內附加值的顯著提升。而只有更多地獲取比較優勢,并將其轉化為比較利益,國內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才能實現較快的升級。比較優勢的動態實現與現實轉化依然面臨不可忽視的現實困境。基于此,本書研究旨在解答以下問題:
(1)在要素價格體系扭曲、市場不完善的現實背景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能否“自動”升級?要素稟賦結構能否“自動”提升?
(2)理論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比較利益的傳導機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轉化主體”是誰?內生動力源何在?
(3)比較優勢動態增進與技術進步存在怎樣的聯系?實現內生技術進步與技術前沿重塑的關鍵影響動因是什么?企業家創新和內生技術進步又存在怎樣的聯系?
(4)比較優勢的動態增進與企業家才能的拓展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兩者的互動聯系所依托的關鍵聯系紐帶是什么?
(5)轉型經濟中的企業家才能如何實現進一步的“顯化”與“激活”?如何促使企業家擺脫微利中掙扎求生的困境?如何進一步促進企業家創新的動力和能力持續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本書以轉型時期的企業家為研究主體,探尋企業家在比較優勢增進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進一步研究企業家才能的拓展與動態比較優勢增進的互動機理與實現路徑。具體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1)揭示并闡述企業家才能拓展與動態比較優勢增進的作用機理。首先分析企業家創新的特質并分析企業家創新與內生技術進步的聯系,其次將企業家人力資本納入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中加以分析,然后以內生技術進步的視角切入,將企業家才能拓展對動態比較優勢增進的影響分析作為本書的研究重點,并根據機理分析提出后續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
(2)揭示并表明企業家才能拓展在比較優勢增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由于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表征的內生技術進步可作為對比較優勢增進的估計指標,故可通過實證檢驗明晰企業家人力資本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同時進一步闡述企業家在引進技術方面的策略選擇對比較優勢實際獲取所構成的影響。
(3)比較優勢的增進可具體刻畫為生產技術前沿面的重塑或推進,企業家創新則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企業家創新屬于“一攬子要素”優化配置的創新,其作用要高于一般專業技術人員的單純技術創新。通過對兩類創新主體的特征差異比較以及區際層面的實證檢驗,可進一步論證企業家通過順市場導向的要素整合創新有利于創新協同效應的發揮與生產技術前沿的推進。
(4)“內生性”和“動態性”是比較優勢的本質特征,比較優勢的動態增進可體現為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規模的有效擴大,故對市場規模進行合理測度可突破比較優勢在定量分析上的困難。進一步論證表明,市場規模的有效擴大可作為聯系企業家才能拓展與比較優勢動態增進的關鍵紐帶。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企業家才能在更寬廣的時空范圍內得到充分發揮,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地區收入和財富水平獲得顯著提升,理論比較優勢得以轉化為現實比較利益。
(5)企業家“干中學”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削減,持續的技術擴散過程使企業家獲得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這種內生的創新動力不僅促使先發地區實現本土創新,同時促進后發地區利用技術擴散創造“后發優勢”成為可能。因此,企業家創新與技術擴散的實現使創新的“正反饋機制”得以激活,比較優勢獲得內生性的效率增進。
(6)現實世界中,企業家才能往往處于“隱性”狀態,企業家才能的顯化和激活需要來自政府的支持與制度環境的逐步改善。政府多伸“支持之手”,強化“看得見的手”,有利于提升企業家“干中學”的效率。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導向的制度改革,可為企業家持續創新提供內生的動力機制、盈利機制和再投入的保障機制。
二 研究方法
根據國際貿易的經典理論與人力資本理論的最新進展,以轉型與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為研究背景,將企業家才能的配置作為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具體研究過程中,綜合構建多重生產函數的分析框架,采用省級面板數據,多層次、多角度地驗證企業家才能配置和動態比較優勢增進的互動機理與實現路徑。主要研究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從宏觀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視角來看,遵循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可促進貿易參與國的經濟剩余與福利增進。然而,宏觀經濟的運行離不開“微觀基礎”的支撐,在現實世界中,經濟的宏觀效率與微觀效率兩者往往難以趨于一致。對處于轉型與開放過程中的中國而言,企業家是實現宏觀層面或區域層面比較優勢增進的“微觀主體”和動力源。從企業家拓展的獨特研究視角出發來研究比較優勢動態增進的運行規律與運行軌跡,并將企業家才能作為特殊生產要素納入生產函數的綜合計量框架中加以分析,可實現經濟的宏觀效率與微觀效率相結合,增強比較優勢理論的現實解釋力。
(2)規范分析與經驗分析相結合。在新增長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最新進展的基礎上,將企業家人力資本作為特殊生產要素納入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體系中加以分析,是對上述理論的一大拓展。除規范分析之外,本書主要采用經驗分析的研究方法來論證我國省際層面上企業家才能拓展與比較優勢增進的互動機理。具體采用綜合構建多重生產函數的分析框架來分析。在比較優勢的測度上,以生產率增長作為比較優勢增進的估計指標。主要采用非參數方法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EA—Malmquist)和隨機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來估計生產率增長水平。
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主要優點在于突破傳統的“索洛剩余”法計算全要素生產率過程中生產要素規模報酬不變的理論假定。現實中的生產要素規模報酬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際生產函數與前沿面生產函數也往往存在技術效率缺口的誤差。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不僅可以突破規模報酬不變的理論局限,還能夠將生產函數中的投入要素與產出要素分別納入生產“黑箱”中加以分析,從而估計實際生產函數與前沿面生產函數的真實效率缺口。此外,數據包絡法還可以將表示生產率增長水平的 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進一步分解為效率進步(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EFFCH)和技術變動(Technological Change,TECH),有利于進一步探尋實際生產函數與前沿生產函數的缺口主要是由效率變動引起還是技術變動引起的。因此,基于生產前沿面的非參數分析法可以描述生產過程中的多重經濟意義,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采用隨機前沿法的主要優點在于能夠對實際生產函數與前沿面生產函數中的效率缺口作進一步分析。在現實中,這個效率缺口存在一定的不可觀測性。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將生產無效率項進一步分解為受隨機擾動和技術無效率(Technical Inefficiency)兩種因素,從而有利于進一步甄別和判斷隨機誤差和技術效率的分布假設是否穩健,技術效率是否受其他因素影響而變動等。采用隨機前沿法不僅可更為準確地估計效率缺口或無效率水平,還可以進一步尋求引致技術無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此外,采用隨機前沿法還能突破DEA方法在對個體效率估算上存在的局限。不僅每一單元的個體技術效率都可以得到估計,影響個體技術效率差異的外生性因素也可以直接得到檢驗。這有利于彌補傳統投入產出的分析所存在的局限,同時能夠避免由于函數形式誤設而帶來的估計偏差。因此,采用隨機前沿法來估計生產率增長水平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際可操作性。
(3)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主流經濟學理論往往將生產力要素簡單劃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而并未將熟練勞動進一步劃分。而轉型經濟下的中國所存在的企業家才能是一類特殊人力資本,與一般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所體現的一般人力資本有所不同。企業家才能不能簡單以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所體現的平均勞動熟練強度或平均受教育水平來體現。企業家實現的是“一攬子要素”的“優化配置中學”,與一般人力資本的“干中學”有所不同。因此,本書采用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將企業家人力資本與一般人力資本相分離,并將兩者分別納入生產函數的框架中加以分析,從而進一步探尋兩種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對產出的不同影響程度。
除在微觀層面上將不同人力資本因素進行比較分析外,本書還運用了宏觀區際層面的比較分析。通過對全國31個省(區、市)、東部先發代表性省市以及地處東部沿海的蘇、浙、粵三大典型強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度變遷進程、區位資源稟賦差異與企業家資源豐裕程度的區際比較與現實聚焦,有利于進而尋求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主要成因,從而探尋影響企業家才能拓展與比較優勢動態演進互動聯系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