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當代重探
- 荊雨
- 772字
- 2025-04-22 16:17:13
第一章 “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內涵及其思想基礎
儒家政治哲學為“德治”或“德治主義”[1]。這是學界基本一致的認識,也是從政治治理角度對儒家政治思想進行的概括。然而,儒家政治哲學所具有的德治特征,卻也一直遭到這樣那樣的批評,或者認為其是人治、君主集權專制,與現代政治價值相違背;或者認為它是一種泛道德主義,其道德教化是“強迫的道德”,如此等等。即便是同情并維護儒家政治思想的學者如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徐復觀、李明輝、杜維明等人,亦都站在自由、民主、法治等現代政治價值基礎上研究儒家政治思想,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儒家政治思想傳統與現代政治價值看作是相對的兩方,并尋求二者之間的溝通,以至于牟宗三等提出“內圣開出新外王”等主張。
從政治哲學的思維向度看,無論從儒家“德治”的角度出發,還是從西方“正義”的角度出發,政治都是追求和實現“善治”的活動。在當代西方政治哲學領域,一些自由主義學者主張,政府應當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國家只能具有守夜人或交通警的職能。如羅爾斯認為,在現代民主社會條件下,政治與道德倫理必須保有截然兩分的界限。因為道德倫理已然成為現代個人性的德行事件,它只能作為現代非公共生活世界的一種文化甚至是內在人格的價值資源而存在,而不能直接成為民主社會的公共理性來影響社會基本結構和制度的形成與運作[2]。有些學者基于西方政治哲學“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義”等立場及主張,對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進行指責與批評。那么,處于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核心的儒家,如何回應“政府應當在道德上保持中立”的主張?如果政治關注道德,應以什么方式進行?以政治美德引導方式還是以制度倫理建構方式發揮作用?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上,儒家政治哲學能提供哪些具有積極性和建設性的思想資源?在當代社會政治條件下,應如何對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予以客觀評價?這些是本章所欲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