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本書是在中西比較、傳統向現代轉化、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審視的多重視域下,研究和揭示中國古代儒家德性政治的內涵,探討傳統儒家政治哲學與當代中國社會問題、政治文明建設實踐相接軌的可能途徑,并尋求以道德的政治引領和促進道德的社會建設的實踐途徑。本書的基本意義有以下幾點:一是對儒家政治哲學本質的整體認識。儒家政治的“德治”或“德治主義”特征,一直遭到這樣那樣的批評,我們在“道德的政治”觀念下對某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觀念進行認識和澄清;二是對儒家道德教化是“強迫的道德”觀點的回應。本書提出儒家道德政治對民眾道德的引領是基于人性的、自由、自主的等觀點;三是針對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義”等主張,我們提出中國的政治(政府)應當關心民眾的精神信仰、良知等問題,政治應該是道德的,是站在中國思想的立場上進行的理論回應;四是針對當代中國社會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的社會道德失墜、官員腐敗的問題,我們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本書在“道德的政治”思想涵蓋下,對儒家政治哲學進行了積極地、創造性地理解,主張將“道德的政治”之精神滲入現代民主、法治的架構中,以“道德的政治”引領道德的社會、道德的民族之建設。這些都是深具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本書由9章構成。第一章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內涵及其思想基礎。我們從中西政治哲學關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張出發,以現當代中國學者對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實質的認識為基礎,系統揭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實質,并進一步討論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實現方式及當代意義;第二章是對“道德的政治”觀念之歷史傳統的梳理,我們從殷商時期“德”觀念的出現起筆,討論周代政治中的“敬德”“保民”觀念,進一步述及春秋時期“刑德并用”的政治思想,并結合出土簡帛討論孔子的刑德觀念;第三章是在政權合法性視域下對儒家德性政治哲學內涵的進一步審視,在概要地分析“合法性”的政治哲學內涵及中國古代政權合法性思想的基礎上,本章重點討論儒家“民之父母”觀念所蘊含的德性指向;第四章,我們討論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維與價值觀基礎,我們觸及到政治哲學研究的“整體性思維”基礎及儒家道德人格“成己—成人”的特征,說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思維基礎及人格理想根據;第五章:儒家之人性關懷及政治道德之養成,我們通過對先秦儒家人性觀的解讀,探討儒家德性政治理想的特征,進而具體討論儒家政治公德方面孔孟的思想主張、理論困局及荀子的突破等問題;第六章: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據,本章首先概要分析了道家政治哲學中道、德之內涵及其所確定的自然、無為的政治主張,進而重點討論了儒家思想中道、道統的內涵,并闡發“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據的意義;第七章題目是“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論意義”,我們通過對君子政治的研究,揭示儒家“君子世界”政治哲學內涵以及儒家“君子政治”的現代意義;第八章——“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態與社會道德的養成;第九章——“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會形態與當代實現,我們將研究重點放到儒家樂教、禮法之教的研究以及“中國傳統倫理本位的社會特征與道德政治之雙向構成”上,努力揭示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道德的政治”之當代建構的可能途徑問題。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如下主要觀點:

第一,針對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義”等主張,我們認為,中國沒有強大的、系統的宗教組織和宗教勢力與俗世之權力相對立,沒有所謂的政教二分。中國人所謂個人的良知、良心等道德品質、宗教信仰等問題無法托付給超越的上帝,政府、政治、執政者便不能在良知、信仰問題上保持所謂的中立,而有責任對百姓的精神生活、精神信仰、道德良知等進行引導、引領和塑造。儒家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核心主張,其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讓所有人實現其道德本性,實現至善社會。我們須堅持儒家“道德的政治”的思想與理念,堅守政治的應然性與正當性,以“道德的政治”引領道德的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的民族之建設,使中國社會、中華民族成為以德相與、以德貫通的社會與民族。

第二,儒家政治不是以“力”施治的方式,不是對立的方式,而是以“德”的方式。儒家“道德的政治”不是僅僅治理眾人,更非追求使天下人臣服的目標。“道德的政治”是以政治的方式表現的人之德性存在方式,是人的整體存在方式之表現。無論是君子,抑或是小人,“道德的政治”都指向人的一種德性的生活。就政治領域之家國、天下而言,天子、君主居于北辰之位,乃眾人所仰視者,其是否有德,乃人性是否為善的見證。如其為善,則百姓以其為典范或風向,提升向善、行善之信心與動力。關于“道德的政治”的理解問題,多數研究者都把道德認作是政治的方法,并將道德與政治視作兩件事情,在德治(等同于人治)與“法治”二元對立的視角下探討二者的關系。我們堅持這樣的認識,即在儒家“道德的政治”觀念中,德是政之本,政是德之跡。“為政以德”的表面意思確實是以道德作為行政的手段,或者是以君主的道德作為表率,或者是區別于刑罰政治的恩惠的方式。無論前者還是后者,人們都易于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即認為道德是政治的手段、工具。誠然,儒家政治哲學倡導執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也主張政治的道德教化功能。但歸根結蒂,儒家主張“天下歸仁”“止于至善”,認為政治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人人止于道德、事事止于道德的狀態與境界。

第三,就人性實現方面而言,百姓的道德不是通過法律、制度等強迫性的手段所能實現的,而是要以君主(或執政者)的道德模范作用以及社會的良好氛圍引導百姓自覺地追求其基于本性的道德之善。儒家傳世經典及《郭店楚簡》明確告訴我們:人民道德可以經由君主道德引導,而不能經由嚴厲的政治命令訓誡或告知,不能強迫民眾具足某種或某類道德。儒家“道德的政治”之修己—安人不是外在的道德規定,也非有違本性的道德強迫,而是在本原存在意義上有其根據的。由此,我們應從更高的層次及本質的方面來認識儒家“道德的政治”。在“道德的政治”中,為政者不是政治中的“過客”,道德政治的生活乃是執政君子的“存在的家”。在“道德的政治”觀念下,政治不再是冷冰冰的制度規范、法律條文,不再是黑暗的陰謀權術,治者與被治者都在一個充滿溫情、友愛、希望、陽光的道德氛圍中獲得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實現。儒家主張人在群體價值實現與人倫關系的完善中成為自己,儒家的人是融成己、成人、成物為一事的整體存在。有此整體性的“成人”觀念,才有對于他人義務與整體責任的關切,才有西方觀念中個人與社群隔絕不通、對立矛盾以及因對他人同情心不足而缺乏正義關懷等難題之紓解。在整體的道德世界觀基礎上,儒家特別強調整體和諧與德性實現。在以“修—齊—治—平”為代表的政治、人生理想中,人與人、個人與國家(政府)之間不是互相隔絕、互相對立甚至互相對抗的關系,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構成的有機世界。天下人民共處于仁義道德之下,處在友愛關懷之中,這個民族、社會、國家才是一個富有吸引力、充滿創造性能量的整體。這樣的整體才能創造出輝煌的盛德大業。

第四,儒家重視執政者道德修養、政治美德建設的思想,對于當代官德建設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一方面,我們應通過法律制度建設使其不能腐敗、不敢腐敗,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官德建設讓執政官員不想腐敗、不愿腐敗,讓從政本身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儒家“君子政治”的思想中,君子是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的。“道德的政治”是君子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亦是君子的德性實現方式。仁愛天下、愛民有德不只是消極的義務要求,更是積極的德性追求和理想實現。如果政府官員能以君子為典范,追求君子之德,那么便可以在政治行為中發揮積極的能量。在民主法治的政治框架中貫注德性的精神,發揮政府官員從政、行政的積極性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第五,本書認為,道德的政治不單是具體的、歷史的政治形態,不獨是儒家政治哲學、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特質。它雖然在古代儒家政治哲學中凸顯,卻是(或應是)古今、中西所有政治哲學的共同主張,也是(或應是)所有政治共同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和理念。故而,我們應當從普遍性政治理念與具體的方法兩個角度去認識先秦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作為政治方法與手段,我們應該于不同時空條件下對之進行創造性轉化,而不固守其具體主張;作為政治的理念與普遍的原則,“道德的政治”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可以追求和有望實現的。我們以“道德的政治”為核心進行的本質性認識,從整體上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內涵及其思想實質進行了理解。這一研究深化和補充了儒家政治哲學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回應了西方政治哲學關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某些思想的挑戰,堅持政治應當具有道德性、應當性等;另一方面也從學理上澄清了對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批評及表層的理解,提出儒家德治不只是方法更是目標和理念、儒家道德是自主的道德而非強迫性道德等觀點。同時,本書是基于對當下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深切觀察和感知而進行的研究,具有深切的現實意義。書中提出的觀點,如關于君子政治的認識,政治是君子的生活方式和德性實現方式,具有較強的道德教育意義。如果政府官員能以君子為典范,追求君子之德,那么,他們便可以在政治行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民主法治社會條件下,發揮政府官員從政、行政的積極性,對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對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我們可以從實質內涵、歷史傳統、構成方式、實現途徑等方面進行研究,也可以從政治的思維基礎、政治的超越原則、政治對人性的實現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需要說明的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理念在先秦時期創立并確定基本的規模,我們的研究以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為主,以大、小戴《禮記》以及新近出土和公布的郭店楚簡、上博簡的相關材料為輔,以傳世文獻與出土材料的二重證據來展開討論。儒家政治哲學在漢代儒家董仲舒、宋明理學家朱熹及明清學者王夫之等人那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此思想進行了不同的展開與論說。本書限于作者學識能力及時間精力等,未能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修县| 来宾市| 古浪县| 丰都县| 吴江市| 安宁市| 项城市| 资源县| 河南省| 杭锦旗| 通化县| 九江县| 池州市| 建平县| 深州市| 清新县| 集安市| 通江县| 琼海市| 郸城县| 武清区| 澄城县| 遵义市| 长兴县| 元谋县| 南京市| 万山特区| 锡林郭勒盟| 凤山县| 顺昌县| 河津市| 六枝特区| 周至县| 昌黎县| 福建省| 通山县| 淅川县| 出国| 定边县| 双城市|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