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晉東南概況

一 古代的晉東南

晉東南地區是指山西省東南部,歷史上被稱為上黨地區,1958 年設晉東南專區,為晉東南官方稱謂之始,1985 年晉東南專區被撤銷。現今“晉東南”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是指長治和晉城兩市。長治市歷史悠久,古稱上黨、潞州等,位于太行山和太岳山所環繞而形成的上黨盆地中。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長治市現轄十個縣三個區和一個縣級市:沁源縣、沁縣、武鄉縣、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屯留縣、長子縣、長治縣、城區、郊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潞城市。晉城市全境位于晉城盆地中央,晉豫兩省交接處,地理位置優越。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現轄一個市、四個縣和兩個區:高平市、陵川縣、沁水縣、陽城縣、澤州縣、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黨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同黨”,“其山以太行山為宗群,群山皆分脈絡”(《潞安府志》卷4),可以看出,晉東南地區地處太行山南麓,境內崇山峻嶺,有大小山峰千余座。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晉東南的出行困難,三國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5年)征高干時,曾對此地的艱難作了《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催。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唐朝白居易初進上黨時,也曾大嘆:“嘗聞此中險,今我方獨往,馬蹄凍且滑,羊腸不可上。若比世路難,猶自平如掌。”

晉東南歷史悠久,所在上黨地區屬于黃河流域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歷史中,晉東南民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晉東南地區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黍、粟在明清以前是這一區域的主要農作物,清代引進小麥、玉米種植,至此成為新的主要糧食作物。除此之外,上黨地區還擁有繁榮的手工業經濟,主要是絲織業和冶鐵業,潞綢曾與蘇杭絲綢平分秋色,成為北方絲綢業生產、交換的中心;鐵貨運銷歐亞,馳名華夏,為一時之冠。[5]

但是,由于特殊的戰略優勢地位,加之群山環抱,交通閉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雖然穩固,但商品經濟始終處于萌芽狀態,制約了晉東南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 民國的晉東南

1917年9月3日,北洋政府任命閻錫山為山西省省長,山西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內,閻錫山將山西軍政大權集于一身,既是握有山西軍事實權的督軍,又是擁有山西行政實權的省長,在山西一步步營造起了一個“閻”字號政權。

閻錫山獨掌山西軍政之后,面對北洋各派系爭霸稱雄,政治局勢紛繁復雜的現實,為了抓住機遇,自我擴張,閻錫山于1918 年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號,聲稱嚴守中立,宣布奉行所謂“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6]從此,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閻錫山致力于山西政治的革新,經濟的發展。

閻錫山統治山西時期,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改革主要體現在“村本政治”和“六政三事”“厚生計劃”。村本政治實質上就是企圖將國家權力深入社會底層的嘗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是逐步實行編村制度。這一制度的基本內容就是將約每百戶設定為一編村,小的自然村聯合起來,大的市鎮分治。村下設閭,閭下設鄰。每閭管五鄰,每鄰管五戶。閭設閭長,鄰設鄰長。編村是在自然村的基礎上而來的,和自然村一樣,是村民活動的中心,但是它比起小的自然村更大,人口更多,整合度更高。不僅如此,閻錫山為使編村成為“有機體,有精神,有物質,能量具備,運用敏治”的政治活體,還要求編村設立相應的機構,即每個編村建立“村公所”“息訟會” “監察會”“村民會議”以及“保衛團”,并對這些機構的職責做了明確規定。從晉東南地區各縣縣志中,我們可以看出,“村本政治”在晉東南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實施。如《沁源縣志》中明確記載:各個編村所設“保衛團”機構“每日輪流值日,與鄰村會哨,換崗查路,夜則打更以防患未然[7]。”

“六政三事”即指水利、種樹、蠶桑、禁煙、天足、剪發六政和種棉、造林、牧畜三事。針對“六政三事”,晉東南各地還成立了棉業品評會試驗所、蠶桑促進會、牛場、羊場等,“征集各區棉蠶作成品,品評優劣,以資倡種”,而且,各地的水利、牧畜、造林、蠶桑、種樹等都有明顯改觀。如武鄉縣,“十里桑麻腰帶郭”“夏來桑拓長,秋至禾黍盈”“婦女紡織之風一時盛行,山鄉僻壤,草屋茅檐,紡聲隆隆,機聲扎扎”,種植各種樹76832 株,造林百余畝,農家平均養牛1.1 頭、馬0.19匹、綿羊4只、雞3只。[8]

“厚生計劃”即指“發展實業之六大計劃”,包括煉油計劃、煉鋼計劃、機器計劃、電氣計劃以及農業計劃和林業計劃。之所以興辦工礦企業,從客觀條件上看,主要是因為山西的煤炭、鐵等礦產資源相當豐富,可資利用。初始,在晉東南開辦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煤廠,例如,壺關縣韓之銘在潞城西溝創辦了機器煤窯,沁源縣姚允中在高平縣馬村興辦了機器煤窯,河南工人王某在晉城創辦了四義煤窯,等等。[9]在持續多年的開礦熱潮中,一些頗具規模的煤礦相繼出現,其中,裕豐公司是晉東南地區規模較大的煤礦企業,該公司采用機器生產,在晉東南煤礦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它有四節臥式鍋爐1部,三節臥式鍋爐3部,50馬力汽絞機一部,水泵數十臺,生鐵軌道數百米,等等。采煤采用殘柱式采煤法,采中層和上層煤,井上運輸用人力推大筐于生鐵軌道上,提升用汽絞車,水泵排水,自然通風。該企業有工人400余人,采煤分兩班作業,每班工作12小時,到1932年,平均日產120噸。該企業從1931年建成投產到1943 年拱手讓與日本,其間生產12 年,除去各項費用外,資金增長了約20倍。[10]

總體而言,“村本政治”的實施為穩定山西農村社會,發展山西地方經濟創造了有利的、安定的政治環境。梁漱溟先生在考察晉省時,曾發表演說:“山西這地方,無論如何,我們總可以贊美,地方政府有一種維持治安的功勞。別的地方如廣西、廣東、湖南、四川、陜西,哪處不是民不聊生?連我們最低要求的生命還保不住,還講什么別的權利!”[11]“六政三事”和“厚生計劃”促進了晉東南經濟的發展,對改良社會風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抗日戰爭前夕,晉東南地區的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經黎城東陽關、平順玉峽關等地流向太行,換回必需的日用品,促進了晉豫兩省的經濟往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平乡县| 阿荣旗| 富锦市| 敖汉旗| 偃师市| 洛川县| 额尔古纳市| 平山县| 象山县| 惠来县| 盐津县| 秀山| 长治市| 泗水县| 余姚市| 陇南市| 南郑县| SHOW| 淄博市| 桂林市| 广汉市| 临朐县| 濉溪县| 海林市| 嘉荫县| 西乌| 沙河市| 乌恰县| 云南省| 南漳县| 宾阳县| 石家庄市| 武隆县| 双鸭山市| 泾阳县| 漳平市| 当雄县| 古浪县| 蚌埠市|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