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辛亥革命與甘軍攻陜

晚清時期的甘肅從表面上看尚屬安定,實則已是暗流涌動,辛亥革命之前已經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民變。宣統(tǒng)三年(1911)8月,張掖縣民王良卿、王蓮清等,在縣里發(fā)動革命,事敗被殺。在這一年春二、三月間,甘肅實行禁煙令,張掖奉令較遲,農民早已經下種,煙苗已出土。四月,甘州知府李廷飏同禁煙委員王振鵬(張掖人)率警兵下鄉(xiāng),鏟犁煙苗。農民哀求不準,激起事變,聚眾三四千人,攻破東城,拉倒王振鵬的房屋。甘州提督馬進祥派隊彈壓,被群眾趕走。馬進祥據(jù)情上報,省方派西寧鎮(zhèn)馬福祥,甘涼道張毅查明,將為首的丁積慶、徐成明、劉竹林等斬首。守備周月林、紳士王九卿因暗地主謀,被遣發(fā)黑龍江充軍,此外被處徒刑的有十余人。又歷年糶賣倉糧,積弊甚深,久蓄民怨,因此農民積憤,有了革命的傾向。王良卿暗結幫會及受害農民三千余人密謀起事。時有河南人王蓮清隨父(南古城守備)宦游張掖十余年,看到清政腐敗,輾轉與孫中山先生取得聯(lián)系,在山丹、東樂、撫彝各縣活動。是年六月,王蓮清與王良卿等結盟,計劃在中秋節(jié)以三千人取張掖,二千人取山丹,一千人取東樂,一千五百人取撫彝;事成,就把四縣作為革命根據(jù)地。不料被提督馬進祥知道了。這時,王蓮清正在東樂,馬進祥密使人把王蓮清逮捕,解來張掖,由他身旁搜出盟單及進兵計劃。王蓮清見事已至此,遂慷慨陳說民族利益和清朝必亡,當時就被殺了。臨刑時王大呼我死后弟兄們當繼續(xù)努力,拯救中國的危亡。同時被害的有回族劉姓一人。張掖人并稱之為鐵漢。之后,馬進祥按盟單捕殺王良卿及幫會頭目三十多人,牽連上的有二三百人,其他三十余人正要按單緝捕,因為辛亥革命成功而作罷。[1]

辛亥革命爆發(fā),全國震動,10月22日陜西響應,陜西新軍組成革命武力,稱號秦隴復漢軍,張鳳翙以新軍統(tǒng)領被推為陜西臨時都督,張云山以哥老會領袖被推為革命軍統(tǒng)領。陜甘總督長庚聽聞陜西革命變起,密不宣布,與升允組成東征軍援陜。長庚,滿洲人,方握甘肅軍政大權。東征軍分為東、南兩路,以馬安良、張行志、陸洪濤所部,由東路涇川向陜境長武、邠州進發(fā),崔正午部為南路由秦州(即天水)向鳳翔進發(fā),調河州鎮(zhèn)總兵羅平安帶兵三營駐徽縣、兩當暨陜西鳳縣東河橋一帶防陜,又調忠武軍一營赴徽縣、兩當分駐防川,又令吳炳鑫帶兵三營駐防狄道。[2]

這時蘭州城防吃緊,長庚改常備三標為忠武軍,以周務學為統(tǒng)領,并調西寧鎮(zhèn)總兵馬福祥來省,添召回兵數(shù)營,號昭武軍,以馬福祥為統(tǒng)領。馬福祥系回族武進土馬福祿之弟。當庚子(1900)、辛丑(1901)間,清慈禧與光緒在西安時,升允任陜西督糧道,馬福祥正是行在侍衛(wèi),相與往來。升允這次興兵攻陜,自以為與馬福祥有舊交,想借其武力用作他的基本隊伍。不料馬福祥意在觀望,不愿在家鄉(xiāng)燃起戰(zhàn)火,不為升允所用。長庚也以馬福祥素負地方重望,遂調駐省垣,以充實省城防務,并調莊浪滿營旗兵五百來省助守。又令在籍紳士翰林院編修劉爾炘募城防兵三百人號志果軍,以練生科為隊長,在城關設稽查局,維持秩序。莊浪旗兵來省的只二百多人,駐金城關。居民見旗兵來到,以為革命是漢人排滿,今滿兵來了,恐怕殺漢人,于是謠言四起。滿兵隨列城上。布政使劉谷孫向長庚說,恐滿兵招禍。長庚不聽。滿兵疲弱,多嗜好,無槍械,都拿著刀矛等舊兵器。彭英甲也對長庚說滿兵不足用,徒令人民疑懼,怕鬧出變故,不如遣還。長庚就把滿兵遣去,復調肅州鎮(zhèn)總兵柴洪山到省城,成立建威軍馬、步、炮五營,用固省防。即日省城戒嚴,以警察長為戒嚴司令,通令各縣倍加警察名額,另成立自衛(wèi)隊及保衛(wèi)鄉(xiāng)團。馬安良所統(tǒng)率的西軍赴陜期間,所過隴東各縣,沿途焚殺擄掠。升允捕獲數(shù)人,將要誅戮正法。馬國仁托人求情,就從輕割耳示眾。正在這時,蘭省軍務處接寧安堡電告寧夏幫會有變,升允、長庚商議就教西軍幫統(tǒng)馬麒率部馳往寧夏平亂。[3]

甘軍攻陜,陜西方面派張云山截堵,張云山把截堵甘軍的重點布置在乾州。而進攻乾州的“西軍”提督馬安良,分統(tǒng)馬騏、馬占奎(馬安良的叔父)和他們率領的“十營旗”營長、旗長等不但都是回族,并且都還是家族。馬安良的“西軍”由蘭州、榆中、定西、靜寧、隆德、六盤山、平涼、涇川,沿著陜甘大路直驅長武。陜軍開始打算依險設防,截堵“西軍”,后來因永壽城太小,且城在山頂上,城內外均無泉水,僅縣政府門口修有一座水窖,從三十里外,把潺潺小泉,用沙罐引到這里,平時就不夠吃,敵人如從半道破壞水源,就會造成缺水現(xiàn)象,因此陜西方面并未設防。而乾州系陜西省西北部的較大城鎮(zhèn),居民多,離西安近,實為涇渭兩水之間富庶地區(qū)。城北“冉店橋”,系一天然戰(zhàn)壕,亦即當時之戰(zhàn)場。[4]雙方就以乾州為中心,戰(zhàn)況膠著,相持不下。

升允與彭英甲,既感軍餉不足,又想擴大兵力,爰商定了七項計劃:(1)甘省財產富有者,勒令捐助軍餉,按財產多寡,定捐款之等差;(2)以勁旅突破乾州,限日出咸陽,攻長安;(3)馳檄新疆,急促提督焦大聚,第八營炮隊長阮道成,入甘進援;(4)致電東三省宗社黨肅王,請代購最新式軍械,并撥款三十萬兩,以充軍用;(5)編練炸彈勤王隊9 營,以期克日調用;(6)鼓動陜西回民起事,分擾新軍后方,以壯聲勢;(7)組織暗殺黨,派赴各地,謀刺民國最重要人物。[5]

為了籌集軍餉,長庚、升允、彭英甲等多次致電清內閣軍機處,要求籌撥接濟。宣統(tǒng)三年(1911)9月29日陜甘總督長庚致電內閣總理袁世凱,[6]表示“惟甘肅斑瘠民貧,非同東南繁富之區(qū),匣時舉辦要政,業(yè)已籌款維艱,今軍務倥傯,更難著手。過用壓力,轉恐激生事端,且縱用壓為,亦恐搜括無幾。至槍械等項,除將省內外局庫所存一律發(fā)給援陜各軍,而本省防剿各軍尤壞,無從沒法”[7]。希望“貴閣主持,會商府部,查照歷次電奏,迅賜籌撥接濟。不獨庚一人銘感不忘,陜甘億萬生靈,同深感戴”[8]。宣統(tǒng)三年10月13日長庚再次致電內閣度支部,[9]甘肅“列藩庫存餉僅支一月,有支無收,危急萬狀。惟有泣求鈞閣、部,速濟餉百萬,由歸綏,迪化分起匯解,以救倒懸”[10]。而“甘省路遠,解到需時、應懇度支部與京匯莊商撥,京匯莊如擔任收兌,則此間匯莊雖無多現(xiàn)款,而商人聲息相同,或可搜集微數(shù),暫濟目前,再候部中大宗撥款,挽此危機”[11],與長庚一同致電的司道俞明震、監(jiān)理官傳秉鑒、諮議局長張林焱等人。

甘軍攻陜,軍餉再度告急,長庚于宣統(tǒng)三年10月29日致電內閣,[12]甘肅目前“司庫如洗,羅掘俱窮,設一旦邊項不支,不惟諸軍短氣,且將有嘩潰之虞。雖蒙度支部允撥借款,但遠莫能致,難濟急需。無論如何為難,務懇度支部先由票號匯寄銀伍拾萬兩,暫濟燃眉。俟前請銀一百萬兩籌借有款,再乞陸續(xù)由歸化撥解”[13]。宣統(tǒng)三年11月21日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額勒渾轉陜甘總督長庚等自蘭州發(fā)電,[14]表示“陜甘兵事不獨為全省治亂所關,實為國家存亡所系。連日督飭各軍不敢少懈。惟甘庫如洗,兵餉不能接濟,萬分焦灼。伏乞無論如何為難,先設法湊銀陸拾萬兩,即奏請內帑亦無不可,分撥北京天成亨三十萬兩,協(xié)同慶八萬、蔚豐原十二萬、大德恒五萬,電兌到蘭,以顧眉急。俟此款借定,即將此陸拾萬扣還”[15]。“庚等處此瘠區(qū),智窮力竭,不得不呼吁于我公之前。萬望顧全大局,為朝廷保此立足之地,否則餉源告竭,不第將士灰心,亦恐各軍潰變。”[16]與長庚共同列名致電的還有甘肅諮議局議長張林焱和地方人士劉爾炘。

陜西藩司彭英甲于宣統(tǒng)三年10月20日致電內閣,[17]陳言“陜甘接壤,陜?yōu)楦书T戶,無陜則無甘,無甘則伊新孤懸塞外,均不可保”[18]。但是,一再致電請求撥款,清廷皆無暇顧及,時有借比利時之款,彭英甲請求“可否準借外債二百萬,由陜甘兩省認還之處,敬候示遵”[19]。隨后,彭英甲再次致電袁世凱,[20]力陳“目前電稟,擬借比國公債,實出于萬不得已。蓋部庫現(xiàn)值奇絀之時,而此款又系急需之項。維有叩懇宮保,俯念邊省待餉孔殷,無論如何為難,務祈登高認可,迅賜與該公使面訂,借撥銀百萬或二百萬兩,由陜甘兩省認還,俾濟軍需而維大局”[21]

其時,各省紛紛承認共和,但是張林焱議長、劉爾炘副議長代表甘肅、新疆兩省人民,致電袁世凱、咨政院,并轉上海伍廷芳,他們表示:“倘驟躐共和一階,則民情惶駭,謠諑紛乘,草莽英雄何勝指數(shù),正恐少數(shù)代議士所得而左右之。將來不至斬木揭竿,四海沸騰不止,而蒙藏地廣人眾,難保不生事端。”[22]他們認為如果實行共和政體,會導致動亂。然而共和是歷史的潮流,1912年2月13日,南北議和告成,此后隆裕太后頒布宣統(tǒng)皇帝退位懿旨,命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體。但是長庚卻秘而不宣清廷遜位詔書,令甘軍繼續(xù)攻陜,然而紙里包不住火。先是甘軍打乾州時,民軍從城上拋下共和告成的傳單,甘軍西軍統(tǒng)領馬安良對升允說:“國體已經改革,各軍都知道了,何必同室操戈呢?”遂暗地里將其軍陸續(xù)撤回。接著寓居北京、上海的甘肅人士來電敦促當局宣布承認共和。此時北京政法學堂學生水梓從北京經寧夏返回蘭州,對馬福祥談了大局情勢,革命必成,應當保全桑梓。袁世凱也電令長庚以都督名義,暫時維持甘肅政局。長庚見大勢已去,揮淚對各司道官員說:“我老了!不能效仿王保保保元抗明了。讓我赧顏事仇人,能不有愧于心嗎?”隨后馬福祥密請長庚決定大局,長庚說:“地方的事,大家覺得怎樣好,就看著辦好了,我不聞不問。”至3月11日,驍銳軍統(tǒng)領黃鉞發(fā)動秦州起義,組成臨時軍政府。四面楚歌中,長庚才宣布清廷退位詔書,3月15日就由甘肅布政使趙惟熙、咨議局議長張林焱、昭武軍統(tǒng)領馬福祥領銜,電呈北京承認共和,袁世凱立即任命趙惟熙為甘肅都督,將咨議局改組為臨時省議會,推舉張林焱為議長,劉爾炘為副議長,省城懸掛五色旗,宣告五族共和。適逢道員李鏡清由四川回到蘭州,就推選他為臨時省議會議長,推舉周務學、慕壽祺為副議長。省議會遂咨請都督趙惟熙迅速將攻陜甘軍全部調回,四月攻陜甘軍陸續(xù)調回,甘肅遂走向共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万荣县| 平顺县| 安泽县| 象山县| 余江县| 赣榆县| 永春县| 河北省| 松桃| 林西县| 韩城市| 兴海县| 美姑县| 枣强县| 山东| 余姚市| 斗六市| 信宜市| 湖南省| 贵德县| 广安市| 和硕县| 凤台县| 兰州市| 定日县| 临西县| 酉阳| 平山县| 阳高县| 沾化县| 商南县| 辛集市| 临邑县| 溧阳市| 平凉市| 留坝县| 涪陵区| 临高县| 兴和县|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