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通史:先秦—金代卷
- 王玲
- 5411字
- 2025-04-22 16:17:56
第一節 從蒙昧到文明的門檻——北京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無論說文明或文化,嚴格地講都是人類發展到一定社會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的特殊創造。當人猿剛剛揖別,人類還在茹毛飲血,當周口店的“北京人”還在河谷旁憑本能獵取些鹿、羊、鼠、鳥等幼小動物的時候,我們只能說人類還剛剛踏上文明的門檻,或者說一只腳在門里,一只腳仍在門外。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或文化,只是到新石器時代才形成一定規模。不過人類創造文化是一個漸進過程,許多問題倘若不從頭說起,后來的事情便講不清。而在考古學中所說的某種“文化”,又常指廣義上的一切人類物質和精神的創造。可以說,從人類打造第一件石器起就開始了這種創造。更何況,人類最原始的觀念,往往以物質形式來承載,在真正的精神文化出現以前,我們只能透過一器、一物來窺探其精神世界。所以,盡管舊石器時代的真正“文化”現象還很少,我們仍然從這里說起。
考古學家往往把人類開始出現,一直到農業、畜牧業、制陶業出現以前這段時間叫作舊石器時代。因為,當時人類進行生產的主要工具是打制粗糙的石器。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就世界范圍來講,始于200多萬年以前,止于1萬年前。就我國而言,從目前考古發現說,始于距今170萬年左右的云南元謀人,此后又有距今70萬年至80萬年的藍田人,再往下便是距今70萬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的遠古人類——“北京人”了。周口店的人類遺址上不只有“北京人”,還有距今4萬年至5萬年之間的“新洞人”,又有距今2萬多年的“山頂洞人”。這樣,就在北京地區形成了一個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的完整序列,這不僅在國內,在世界各地的古人類考古發現中也是罕見的。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整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進程的有利條件。從猿而變人,從原始群到血緣關系的氏族部落的產生,從無序的原始采集、狩獵到有了簡單的原始分工,從簡單的物質生產到出現最原始的美的意識……我們都可以找到那一步步的腳印。于是,在我們面前鋪展開一幅原始人類在北京大地上生活、勞動的生動畫卷。
一 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類生活環境
眾所周知,從周口店第一點所發現的“北京人”是遠古人類的重要代表。它證明,北京是我們遠古祖先的故鄉,也是世界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為什么周口店會成為人類的重要發祥地呢?這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國的地理背景和當時華北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因為,自然因素是造成文化區域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遠古時代,地理背景尤為重要。
我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岸,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形成青藏高原、西北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帶的三個階梯。大陸季風性氣候造成西北干旱區、中部半干旱區和東南濕潤地區的明顯差異。考古發現證明,我國早期人類活動主要是在東部季風性氣候和西北干旱區的邊緣地帶。因為西北干旱區自然環境太差,自古以來主要是畜牧經濟,幾乎沒有產生農業文明的可能。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而氣溫低,況且空氣稀薄,同樣限制了人類活動。東北雖然土地肥沃,但氣候十分寒冷,多森林猛獸,也不適合古代人生存。南方氣候又相當炎熱,況且河湖水域甚多。所以,我國早期的人類活動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以南的古人類活動雖然不少,但規模遠不能與華北地區相比。而在華北地區,又以周口店規模最大。
北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有一座小山,因為人們常在山洞或石灰巖的縫隙中發現被稱為“龍骨”的化石,又被稱作龍骨山。當地質年代處于更新世中期之時,這里的氣候相當濕潤,雖有旋回變化,寒冷期比現在低6—12℃,溫暖期比現在高1—6℃,但總的來說適于人類生存。當時華北平原自然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山間林木茂盛,丘陵上長著樸樹,平原上綠草如茵。在植被方面,經歷了針闊葉交混林—溫代落葉闊葉林—溫代落葉混交草原—溫帶灌叢草原的變化。動物方面,與北京猿人共存的哺乳動物,從數萬個化石個體中分析,分屬26種,有劍齒虎、翁氏兔、大河貍、鼢鼠、野豬、腫骨大角鹿、葛氏斑鹿、楊氏虎、中華縞鬣狗、梅氏犀和三趾馬,還有碩獼猴、水牛、鴕鳥等喜暖動物。周口店周圍,當時就有永定河、拒馬河、大石河等重要河流。周口河,在當時水量要比現在大得多。而太行山、軍都山、燕山又環抱在北京小平原的西部、西北部和北部,使這里比山后地區更為溫暖。古代人類既畏濱海的水澤,又不適于過高的山嶺,所以多息棲于山麓臺地上,此后數十萬年直到新石器時代,太行山東麓臺地古人類活動頻繁正是這種原因。總之,良好的自然條件,使周口店成為人類遠祖的故鄉,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二 “北京人”的文明火種
周口店的人類文化發現,在第一點的“北京人”遺址上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即人類進化的本身及其意義、石器和用火。
1927年,加拿大解剖學家發現了第一枚人類臼齒,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從那時到現在,周口店遺址上已發掘出來的人類骨骼化石有: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具,頭骨碎片和單獨面骨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顆,股骨斷片7件,肱骨3件,脛骨、鎖骨、月骨各1件。這些骨骼分屬40個老幼不同的個體。這樣大規模的人類發現,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這個遺址上有深達50米的文物堆積層,至今仍深未見底,迄今已發掘的17層,14層以下沒有化石和遺物出現。人類化石出現于第11層至第3層,其年代應在距今60萬年到20萬年之間,也就是說,“北京人”在此生活前后持續長達40萬年之久。
“北京人”介于猿和現代人之間,所以又稱“北京猿人”或“中國猿人北京種”。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厚一倍,腦量平均1043毫升,前額后傾,眉骨粗壯,面部較短,鼻骨、顴骨扁而寬,嘴部突出,沒有明顯的下頜。這說明其頭部還保留了許多猿的特征,比較落后,但其下肢雖骨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方面皆與現代人大體相同,且已有股骨脊,說明肢體發育比腦部快,已能直立行走。能夠直立,就解放了手,使手可以從事勞動。腦與肢體發展的不平衡,恰恰反映了由猿到人的演化過程。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有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及尼安德特人化石被發現,但其進化地位一直未被學術界肯定?!氨本┤恕辈粌H數量大,而且有共存的文化遺物可以佐證。從而使上述各地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使學術界基本明確了人類進化序列。這件事的意義無疑是十分重大的。人可直立以及手的解放使人類開始采摘、捕獵、創造工具,而區別于其他動物。同時,通過勞動又促進腦的發展和產生思維。目前還沒有文物證明“北京人”純思維和語言的狀況。但隨著眾多石器的發現,說明他們在一步步學會創造,它預示著人類文明腳步的開始。
在“北京人”遺址上出土的石器數量是相當可觀的,多達10萬件以上,其分布范圍半徑達5公里。石料主要是石英石、水晶、砂巖和燧石。賈蘭坡先生通過對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各文化遺存進行分析后明確指出,華北的舊石器文化可分為兩大體系:一個是匼河——丁村系,為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狀器系統,小型石器很少,主要在豫西和山西。另一個便是周口店——峙峪系統,為船頭狀刮削器——雕刻器系統,除周口店外還有朔縣一些遺址帶有這類特點。周口店的石器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來制作石器工具的,猶如現代所說的“工作母機”,包括石砧、砸擊石錘、疤擊石等。石砧即打擊工具時下面的墊石,多條狀,中間有坑疤,呈盆狀,是先砸成坑疤再用錘擊法慢慢修整過的,長形而中凹,便于在中間置放石料,錘擊成新工具。石錘則有橢圓形和條形,用以砸和錘。另一類即為制造出來用以直接經常使用的工具,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砍砸器、雕刻器等,其中以刮削器最多。與大量石器伴出的還有骨制器。鹿的頭蓋骨制成瓢狀,可以盛水或果類。鹿角尖則可獵獲剖割小動物并挖掘植物的根。此外,還發現有一些木制工具。
學會保存火種和用火是“北京人”的又一大貢獻。在洞穴中保存了許多用火的灰燼,最厚處可達6米,證明保存火種有一個長期的過程?;覡a中有燒過的骨頭和樹籽,說明是用以燒熟食物的?;鹂梢哉彰?、御寒,對野獸有威懾力;火使“北京人”能夠吃熟食,從而改善營養,利于人類發育。它預示著處于原始群的北京古代人類已經開始迎接自己的黎明。在長達幾十萬年的時間里,他們艱難地生活,但一直在發展,在創造。
北京人發展的歷程,證明了從猿到人的學術觀點,因而打破了各種唯心論的創世說。
三 新洞人與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在周口店龍骨山,繼“北京人”之后又有新洞人,距今約4萬年至5萬年之間。新洞人生活在晚更新世早期。這一時期北京地區所發現的人類活動已不止周口店一地,除新洞遺址外,還有周口店第三、第十五、第二十四點。此外,在平谷、密云、懷柔、延慶等地也有發現,其地點多達18處,但其代表還是周口店的新洞人??脊沤绨阉麄兎Q為早期智人。1973年,在新洞發現一枚人類牙齒,學術界認為新洞人是“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中間環節。新洞出土有幾十件石器和灰燼層與燒骨,燒骨中以鹿類最多,其余為鼠、象、蛙等,以及樸樹籽。在距新洞僅10米的第十五點,也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動物化石。石器主要是以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制成的小型石片,多為梯形,也有三角形和長方形,形態比較穩定,看來制作也有了較為固定的程序。但從加工方法來看,與北京猿人晚期的基本相同,所以被看作“北京人”的直接繼承,不過其石器已有明顯的二次加工,說明新洞人已不完全是沿襲已有的勞動經驗,而是產生了力求精細的心理。周口店第十五點還發現了尖形工具,小石斧、小石錛等,技術已有了明顯進步。
新洞內同樣有很厚的灰燼,雖不像“北京人”洞中那樣厚,但最多處亦可達1米,中間雜有動物化石、石器和植物的種子。燒骨數量的明顯增加,表明這一時期人類生活水平又有了很大改善,大量熟食肉類使人類必然得到更好的發育。
四 精神創造的開端——山頂洞人及其他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山頂洞人”因處于“北京人”所居住的猿人洞的頂部而得名。據碳素測定,山頂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2.7萬年,遺址中出土了分屬于至少八個,男女老幼不同個體的頭骨、上下頜骨、牙齒和體骨的化石,其頭骨化石即有3具,以及裝飾品、骨器和少量石器。
山頂洞的文化內涵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如果說,我們在描述“北京人”和“新洞人”大量的石器時,還難以判斷物質創造和精神、思維的關系,而只能從考古學所說的“文化類型”上含混地談廣義的文化,那么,山頂洞的遺存證明:人類已開始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文化創造。盡管數量還有限,但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
首先,從山頂洞人的洞穴來分析。山頂洞的結構獨具特點,有上室、下室、地窨三層。上室東西長14米,南北寬約8米;下室深約8米;再往下一處是凹陷的地窨。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室發現了4具人體遺骸,一具為老年男性,兩具為年輕女性,還有少年頭蓋骨。而在骨骼周圍發現有赤鐵礦粉。參照民族學和其他考古資料,遠古人類往往把赤鐵礦粉撒在墓地。山頂洞下層的骨架較為完整,不像是跌落死亡,而似有意安置。所以,其上層為生活區,而下層則可能是墓葬。墓葬的出現,說明山頂洞人已開始產生靈魂的觀念而對死者有意善侍,并有禮儀。
山頂洞遺址中,還發現一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直徑最粗處3.3毫米,針眼直徑3.1毫米,針眼是用石制尖狀器挖掘出來的,通體光滑,略有彎曲??梢钥闯?,從選料到加工成形,經過了多道工序精心制作。對于現代人來說,一枚骨針自然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標志著人類一大文明進步。有了骨針,可以穿起飾物;有了骨針,可以縫制獸皮,做成衣裙:這不僅可以保暖護體,而且可以遮蔽羞恥。有了羞恥感,人類才談得到文明,目下有人認為,人體越暴露越“現代”,豈不知,人類從赤身露體到懂得衣冠禮儀是經過了多少萬年的努力。倘若以祼露為時尚,那貓啊,狗啊是否比人更“前衛”?人與動物的區別又在哪里?
山頂洞還出土有裝飾品,而且數量多達140余件。其中,有穿孔石珠、穿孔海蚶殼、穿孔小礫石、穿孔獸牙、穿孔魚骨和骨管等。其中最精細者為石珠,多以白色石灰巖為原料,最大直徑僅6.5毫米,說明其技術已達到相當的水平。這些穿孔的東西估計是串起來作為項鏈等飾品的,它們可以日常飾用,同時也作為隨葬品。飾品的出現說明人類已有美的感覺,已產生精神的需求。而復雜的飾品工藝,使山頂洞人更聰明起來,他們除了狩獵、捕魚、采集之外,還產生了精神享受的需要。此時的山頂洞人已進入母系氏族階段。
此時,人類的活動范圍已經擴大,不僅活躍在山麓地帶,而且開始進入平原。在密云東智、延慶佛峪口、懷柔楊樹下、平谷羅漢石與馬家屯、門頭溝西胡林和齊家莊等地都有與山頂洞人大致相同年代的遺存出現。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西城區西單的中銀大廈和王府井東方廣場工地上也出現了相關遺存。尤其是王府井人的出現更使人驚異。1996年,經過搶救性發掘,在王府井出土標本多達2000件,主要是石制品、骨制品和隨火燼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石制品有石核、石屑、石錘、石鉆、刮削器和雕刻器。動物化石有牛、羊、馬、鹿、兔、鴕鳥等,說明人類捕捉大型哺乳動物的能力已大為提高。在遠離山洞的平原地帶發現舊石器文化實屬罕見,它預示著華北舊石器人類逐步向周邊遷徙、擴散的腳步已經開始,也證明人類適應不同自然環境能力的加強。
從“北京人”到“新洞人”,再到“山頂洞人”,證明了人類進步的時序系列。從山洞走向平原又說明人類生活空間的擴展。在北京灣這樣一個小地區,舊石器時代的遺存不僅規模巨大,而且系列完整,在學術上的價值遠遠不是一個個考古“點”的分析所能解決的。它的規?;?、序列化和演進過程之完整,說明北京的確不愧被稱作人類遠祖的故鄉。由此,更帶來新石器時代華北文化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