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從考古發現看商代北京文化面貌

20世紀上半葉,北京商代考古幾乎是個空白,雖有些傳世文物,但亦不足證實歷史的真實面貌。1977年,北京平谷縣劉家河發現一座商代大型墓葬,遺址雖有破壞,但出土文物仍甚為豐富,使人們看到商代北京地區文化之一斑,其中有陶器、金器、玉器、銅器,最有代表性的還是青銅器。這些器物不僅使我們看到商代北京的生產和技術水平,而且反映了當時的制度文化、禮儀面貌、精神生活和藝術特點。除劉家河以外,在平谷的韓莊、安固,昌平張營、小北邵,房山琉璃河、皇后臺、鎮江營、塔照、焦莊等地也有商代遺址發現,但均不如劉家河典型豐富。所以,我們可以以劉家河為代表,從文化層面上加以探討。劉家河商代墓葬,大多數人認為屬于商代中期,但亦有學者指出,從其金耳環等物品特色看,仍不排除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可能。

一 從劉家河青銅器看商代北京青銅器文化

劉家河青銅器共出土有32件,其中禮器占16件,有弦紋銅甗、弦紋銅鬲、雷紋小方鼎、獸紋小圓鼎、饕餮紋銅盉、饕餮紋銅爵、三羊銅罍、饕餮紋銅卣、饕餮紋方銅盉、三魚銅盤、雙鳥柱銅盤等。

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時代的高峰,它創造了美輪美奐的青銅器藝術。這些青銅器在當時是象征權力,用于祭祀,葬于王侯墓葬的禮器,真正適用的東西比重反而小。因而,其工藝極其繁復,技術相當高超,特別注意其象征意義和觀賞價值,往往藝術性很高,它是當時社會精神、文化面貌的一種物化的表現。

從劉家河青銅器的形制和紋飾來看,它和中原地區的商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商代流行的饕餮紋、雷紋、弦紋、魚紋、鳥紋、象鼻紋等,在劉家河青銅器中皆有發現,許多紋飾與湖北黃陂盤龍城二里崗文化相似,其共同點是多為直耳器,足為中空到底的尖錐形,斂口,折沿,深腹,圓底。這說明,商代北京文化與中原地區是一種互動交流的關系。

然而,北京地區的青銅文化又表現出自己的個性。

劉家河出土的三羊罍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精品,通高26.8厘米,口徑19.9厘米。整體造型為斂口,方唇,短頸,折肩,深腹,頸部飾兩道凸弦紋。這些總體特征與中原商代器物相近,但其肩部突起了三個形態生動、惟妙惟肖的羊首高浮雕。羊首的形象很有立體感,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雖然中部仍有獸面紋裝飾,亦借用了獸面紋回旋曲折的形式,但那種象征統治者兇猛的特點似乎減少了許多,而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羊的溫順平和,似乎是北方民族生活的寫照。

雙鳥柱龜魚紋銅盤是又一件藝術精品。此盤高20.5厘米,口徑28.8厘米,敞口,寬折沿,腹內收,圈足、足上有大鏤空,盤底平坦,中心繪有龜形圖案,龜背甲飾以渦紋,邊緣處飾以云紋,云紋內又增飾圓圈紋。而龜的周圍,有三條魚環游,魚龜飾于殷商青銅器并不少見,但奇特的是在盤的口沿上矗立著兩只相對的鳥柱,總體觀察,似乎出現一種魚龜游于淺底、鳥兒嬉于岸邊的境界,在藝術構思上別出心裁。此種盤式中原不見,當為商代燕地所特有。

還有一件三足提梁銅盉,與二里崗商文化的盉頗為不同,通高20厘米,腹身作壺形,小口,有蓋,細長頸,圓鼓腹,體似葫蘆,管狀流斜出于上腹部,蓋鈕與提梁間有銅環套接,三個錐形短足。這種形制的盉中原少見,但與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出土的黑陶壺近似,也是北京區域特點相當濃厚的器物。概因北方多牧獵活動,歷來器物多小口、長身、鼓腹,后世遼金之雞冠壺早期亦多皮袋形狀,這種器形盛液體不易流灑,故多此形狀。劉家河銅盉為禮器,不是實用之物,但禮器多為實際生活用品之轉換而來,故仍反映當地習俗。

另一件精品器物是鐵刃銅鉞,殘長8.4厘米,柄上有穿孔,鉞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刃部為隕鐵鍛制,是先將隕鐵鍛造成2厘米的薄刃,再與青銅鉞身澆鑄為一體而成。此件銅鉞彌足珍貴,據目前來說,只有河北藁城有一件類似的銅鉞,說明北京地區用鐵的歷史早于中原地區。在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中也有一件銅鉞,其造型與商代劉家河銅鉞驚人的相似,應是商代制造技術的延續。

劉家河商墓中還出土一些銅飾,頗耐人尋味。其中很有意思的是人面形銅飾,長10厘米,寬10.5厘米,高0.9厘米,像今之面具,雙目為孔,大耳、蒜頭鼻,兩耳外張,皆作張口歡笑狀,頭頂有二孔,應是穿索系掛之用。由于安陽曾有同類面飾和洗盥器物壺、盂盆勺等共出,有的認為系浴室裝飾物。但平和的面具飾物卻頗有爭議,不少人認為可能是衣飾。筆者以為此面飾可能與此方民族習俗有關,聯系到后世遼金墓葬中多銅或金面具,或許是系于衣衫,有防災避邪的用意。同墓出土的衣飾還有其他形狀的銅泡,有蛙形、蟾蜍形等。我們在第一章曾講到,燕山南北多有蛙信仰,這是又一證明。

從劉家河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總體面貌來看,它既有商代中心地區一般青銅器的特征,但又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似乎少了些中原器物的威嚴,但多了不少生動活潑的氣息,更多地反映出北方民族自由開朗的一面。

二 劉家河金玉器物及商代北京人的審美觀

北京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便已出現裝飾品,到商周之際人們的審美觀念無疑已提高到相當的水平,這在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同樣得到證實。劉家河商代墓葬除發現銅飾件以外,還出土了一批金玉飾物,而且工藝水平已經很高。

金器有臂釧和耳環等。兩件臂釧形制相同,系用直徑0.3厘米的金條制成,兩端對接處做成扇面形,使其形態更寬狹有致。金耳環制作更為巧妙,下部為喇叭形,喇叭底部有一溝槽,可能原來還鑲嵌著其他飾件,隨著喇叭收縮,上端漸細而成環狀彎曲,末端尖細,與喇叭墜反差很大,顯得玲瓏優美。此種形制在北方其他夏家店下層文化中亦有發現,有些學者據此以及其他器物推斷劉家河商代墓葬不排除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可能。此外,還有一件金笄,長27.7厘米,頭寬2.9厘米,尾寬0.9厘米,一面平滑,一面有脊,截斷面呈鈍三角形,重達108克。可以想見,當時的貴族婦女頭插金笄、耳掛金環、兩臂佩金釧的那種搖曳多姿的面貌。

除金飾以外,還有玉飾,如以綠松石做成的珠串,九件玉珠皆對穿其孔,其中一顆還做成蟬形,串聯起來便是一件美妙的玉項鏈。以蟬形做裝飾同樣在新石器時代即有發現,也是北京地區的一種傳統。

與金玉飾物一起,還發現有麻織物殘品,可見當時北京地區紡織技術亦達到一定水平。


[1] 陳平:《夏家店下層文化研究綜述》,《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2] 見《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3] 鄒衡:《關于夏商時期北方地區諸鄰境文化的初步探討》,《夏商周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4] 李經漢:《試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期和類型》,《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5] 陳連開:《中華民族研究初探》,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6] 韓嘉谷:《用邊角料做時裝》,《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7] 王冠英主編:《中國文化通史》先秦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頁。

[8]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系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式》,《青銅器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版。

[9] 孫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0] 鄒衡:《關于探討夏文化的幾個問題》,《文物》1979年第3期。

[11] 陳平:《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12] 陳平:《燕史紀事編年會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柯坪县| 固安县| 江油市| 石首市| 资阳市| 渭源县| 聂拉木县| 古蔺县| 新安县| 双辽市| 都匀市| 当阳市| 玉门市| 广水市| 志丹县| 织金县| 桦甸市| 连州市| 永昌县| 商丘市| 海城市| 常州市| 禹城市| 开封市| 油尖旺区| 陆丰市| 平和县| 余江县| 错那县| 甘肃省| 新沂市| 汉阴县| 沂源县| 秦皇岛市| 肃宁县| 永康市| 年辖:市辖区| 象州县| 朝阳市| 红安县|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