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張麗君家鄉(xiāng)在古潞安、澤州府一帶。潞安,秦漢時稱為上黨郡。蘇軾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中曾云此間風習:“門外東風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天下脊”的說法早在戰(zhàn)國張儀的《為秦破從連橫》中已有,“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為秦張勢。此處的“天下之脊”,并未明指為上黨,而有恒山一說。唐代杜牧云:“上黨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戰(zhàn)國時,張儀以為天下之脊;建中日,田悅名曰腹中之眼”(《賀中書門下平澤潞啟》),盡上黨之地理形勢。清代道光年間潞安府出了個才子靳會昌,化用王勃《滕王閣序》的結構筆法,在殿試中作了《上黨天下之脊賦》,名動一時。張麗君幼年度過的澤州府陽城縣,明清之際,文風暢達,尤其是康熙、雍正年間,與安徽的桐城、陜西的韓城并列為文化重鎮(zhèn),而有“康雍盛時,名列三城”一說。在澤州府屬的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五縣中,以陽城文風最盛,宰相尚書進士依次論列,又有“嘉道之世,風高五屬”之譽。張麗君給人的印象簡質溫厚,從中期考核、博士論文開題到博士論文的撰寫,她的思路基本是圍繞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文學文化,又一步步集中到河東文化圈這樣一個過程來展開的。

博士論文的寫作,不僅是一個綜合自身文化知識、建構學理體系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前半部分需要高校及研究機構導師的輔導,建立較為完備的文史哲的綜合知識體系,有源可尋、有料可擇、有章可依,門法、章規(guī)促成學術思維及學理邏輯的培養(yǎng),這與平時所強調的“不急選題,多讀書聽課”的要求內里是一致的。張麗君的選題也經(jīng)歷了一個反復推進的階段,中期考核遞交的論文《北魏文人及文人群體研究》,綜合了她入燕園近兩年來的問題思索及求解過程。“文人群體”這一說法放在北魏文學中是否合宜,以及北魏文學文化中是否有成熟的“文人”及“文人群體”,這些問題的提出基本是在與南朝文學的關照下比較而言的,南朝劉宋時期出現(xiàn)文學館,晉宋山水詩、齊梁體、永明體與宮體詩,詩歌的發(fā)展處在一個精致化的體式完備過程中,與之并行的北朝文學及詩歌及背后的文人群體,其身份特質與南朝文人都有較大的區(qū)別。論文的可貴之處在于基于史料、詩歌作品的認真解讀,對于材料中一個個小的問題的發(fā)現(xiàn),比如說《周書》“永嘉之遺烈”這一提法,永嘉年間是統(tǒng)一的西晉文學文化走向南北兩分發(fā)展的起點,之前的西晉繁縟的詩風與東晉的玄言詩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風格,而正始年間何晏、王弼以老莊之義理注釋孔儒之《論語》《易經(jīng)》,已開始了玄學家以玄言釋經(jīng)的風氣,而詩歌領域中大規(guī)模的玄言詩作卻是在東晉文學中才出現(xiàn)的,這一問題本身即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是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詩品》)及“始變永嘉平淡之體”(《詩品》),這樣的“永嘉文學”印象與“永嘉之遺烈”的文學表述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張麗君則在這樣一個矛盾中尋求初唐史家之所以如此定性的原因所在。順著這樣的思路,自然會將“永嘉文學”的現(xiàn)象放在南朝文學,集中于由西晉向東晉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的現(xiàn)象;由西晉而北方十六國,尤其是北魏文學及北齊、北周文學的的發(fā)展線條;還有初唐史家的文學觀念這樣三個大的角度去考慮,看似是一個小的文學現(xiàn)象,卻累積了不同的政權體制下的對同一文學現(xiàn)象的認識,這樣的思考邏輯是從一個小的問題入手,放到一個大社會背景中去考慮,然后回到初唐魏徵《隋書·文學傳序》中的“江左”與“河朔”文學的認識中去,在“河朔”文學現(xiàn)象淵源的探求中,找到了其上源的“永嘉文學”,由此而梳理出了“永嘉文學”的特征。在永嘉貴黃老清談、玄言的體征之外,找到了“永嘉之遺烈”的文學表現(xiàn),從而豐富了對“永嘉文學”的認識。在對河朔文化的認識中,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歷史邏輯性及辨析精神,然而在進一步揭示文學現(xiàn)象的內在成因時,表現(xiàn)出對北朝歷史社會分析的短板,這也是她的博士論文所要重視及日后如何得到解決的問題。

這本博士論文也是一個“成如容易卻艱辛”的過程,盡管這種“成”還表現(xiàn)出了太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見到張麗君,是在博士生入學考試之后,之前并未有過聯(lián)系。在均齋的初見,聽她談起了自己對魏晉文學的喜好,以及王瑤《中古文學史論》等,感覺她處在一個積極向學的路途上。開學后擬聽的課程也是多樣化的,從魏晉文學、清代小說史料學、宋詩史料學、中國文獻學、民間文學,到歷史系、哲學系的課程,隨后強調了專業(yè)性課程的重要性。以后隨著學生們陸續(xù)地走走來來,均齋、一院的多次讀書會,見到了她更為完整的一面。己丑年冬日傍晚,我開會后匆匆趕往一院,在閉合著的朱漆木門外,見到她捧著一本書站在門外的雪地上入神地看著,后來知道那本書原來是葛洪的《抱樸子》。

張麗君博士論文的選題最后確定了以“河東”為地域范圍。“河東”是中原古文化的重要載體,春秋末的子夏西河講學,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河東”與“河西”文化的積極融通。在中原地域文化史中,“河東”文學及文化處在一個自身發(fā)展的歷史線條內,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時又處在西有長安文明,北有晉陽文化,東有鄴城,南有洛陽的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包圍圈內,這也使其在宋前文明,尤其是漢唐時期的長安文化表現(xiàn)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北齊至隋唐時間段的選取來看,北齊的鄴都,北周的長安及后來隋唐的長安政權,均活躍著大量的河東士人,河東裴氏一族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有十七位宰相,《裴氏世譜》中記載就更多。從裴氏家族歷史發(fā)展的總體來看,唐代也是一個集中興盛時期。除去家族中精英人物的才干、家族文化的積累之外,這一時期的“河東”地域文化背景也是一個重要的參照因素。裴、柳、薛三大家族所以集中出現(xiàn)于“河東”地域,脫離不開北魏以來逐漸形成于此間的“儒道更興”的文化局面。張麗君的論文寫作自然地選擇了儒釋道為背景的思想特點為論文展開的邏輯學理,這也是基于閱讀體會思考而形成的問題意識。在材料的梳理辨析中,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xiàn)象是“鄴下風流”,隨后將之放在了北齊、北周并立的文化形態(tài)之中予以考察,這一現(xiàn)象本身是在南朝梁之際與北齊的文化交流中呈現(xiàn)出來的,以南朝文化對北齊文化的認可欣羨為特點,而所以如此,也是北齊文化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了較為積極的對南朝文化的學習因素。從文學表現(xiàn)來看,進入北齊政權的“河東”士人,多體現(xiàn)出了文學術藝之長,以裴氏裴讓之等人為例。論文的第二章“‘鄴下風流’的出現(xiàn)與河東士人薛道衡的文學表現(xiàn)”,順著“鄴下風流”出現(xiàn)的背景、特點做了梳理,在南朝與北齊使者互通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地將文化及文學特點進行了比較,南朝士族所推崇的“衣冠禮樂”,很早就引起了高歡的注意,曾云:“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北齊書·杜弼傳》)高歡及其后人對漢文化也是自覺地汲取的。從文化形態(tài)及士人的文學表現(xiàn)來看,摹形寫物之技巧,辭采聲韻之偶對婉轉,北齊的文人多有取法,一直延續(xù)進入隋代,六朝文學之風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對象。在處理北齊、北周文學文化之別的同時,自覺地在河東士人之間進行了比較,看到了北周文化中的重儒傾向,宇文氏統(tǒng)治集團中的六鎮(zhèn)文化背景及所學習的上古殷周之禮制。這與蕭梁的“衣冠禮樂”之文明從概念的內涵到外延都是不一樣的,“衣冠”之“禮樂”強調了南渡士人自中原而南的文化背景,其“衣冠”之意識又帶有濃厚的中原文明的傳承特點。這種具體的區(qū)分可能影響到了北方地區(qū)的漢族及漢化的鮮卑人對正統(tǒng)及中原文化的體認。或者說在北朝文學發(fā)展的后期,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并立之際,中原文化已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文化認同之態(tài),北齊與蕭梁的來往及兩地之間的使者為別國所尊重欣賞之態(tài),一方面是一種文化模式的互相認同之態(tài),一方面則是對中原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積極自我體認之意識表現(xiàn),這與北周訴諸殷周文化、崇尚質樸的文風形成了較大的差異。

在文學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成因探索,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中積淀的儒釋道三種文化的融匯。在河東家族中,王通王氏家族的文化表現(xiàn)出宗儒而體道任佛的特點,王通的“三教可一”(《中說·問易》)的主張,表現(xiàn)出儒家面目中的佛老色彩,雖然這在王通及王氏家族的成員表現(xiàn)上并不明顯。北方地區(qū)5至7世紀的佛教造像,是頗能說明當時佛教流行狀況的。張麗君論文的第三章集中于分析王通王氏家族的文化現(xiàn)象及王績、王度、王勃的文學表現(xiàn)。對王績的身份特點,能在隱逸、嗜酒、放誕之外揭示出其精通禮學經(jīng)典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去看王績外在行為的通脫,與其詩歌中自然地取法于阮籍、陶、謝,有其內在的淵源性聯(lián)系。盛唐、中唐時期的“河東”作家,受到佛老思想的影響,出現(xiàn)了王維、柳宗元、呂渭、呂巖等文人,則是“河東”文化的進一步生發(fā)表現(xiàn)。從論文的結構來看,前半部分以分仕東西政權的北齊、北周的河東士人為探討對象,這樣的思路可以清晰地見到不同政權體制下的河東士人不同的文化體征。進入統(tǒng)一的隋唐政權之后,河東士人的文化特點卻并不如之前明顯,一部分是通史敘述方式的原因,同時也受到了一統(tǒng)政權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的影響。

隋唐時期的“河東”文學及文化本身處在一個變動不居的史的發(fā)展線條之內,其上源的北齊文學表現(xiàn)出了接近于隋唐之際文學的特質。從隋唐文學發(fā)展的多地域形態(tài)來看,“河東”文學也基本處于隋唐文學發(fā)展的主線上。從總體論文的寫作來看,有局限于個別材料而乏于總體論述之缺,在張麗君論文的設計中,看到的是一個個家族的文化及文學現(xiàn)象,總體的“河東”文學文化特征在這一時期的分析論述仍舊是不足的。此外,也有著一個多處取點而論述不精的弊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與對材料的收集和掌握有關,論文以“河東”家族為分析對象,對家譜、碑刻、方志資料的利用卻是不足的,固然這方面的資料以明清之際為多,但地域性背景的文化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家族文化的研究本身也強調了一個多學科融會貫通的背景,家譜的修纂、編訂到最終的體例形成,方志的星野、物產、風俗、人物等條例的編訂,滲透著濃郁的歷史地理文化因素,這些材料是地域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如何在正史敘述中的風俗條例下,尋找到地域的文化脈絡,需要一個材料與學識相互積累補充的過程。另外,宗族、家族的制度文化在中古時期表現(xiàn)出階段性的特點,由宗族與家族之間的關系進入文化的分析層面,能夠看到一個個小的家族是如何從宗族中脫落并影響于大的宗族的,宗族與家族表面看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又是一個大的宗族內部不斷地形成小的宗支并表現(xiàn)出家族、家庭意識,形成豐富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的過程。最后,宗族或家族的研究不僅是一個文獻研究的過程,從社會實踐層面來看,又是一個從田野調查中形成豐富的田野經(jīng)驗并反饋于所接觸的文獻及文本的過程,也正是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促成了對文獻的重新認識。張麗君目前在贛南白鷺古村所進行的田野調查工作,也是圍繞著村落中生活的鐘姓族人這樣一個大的宗族群體展開的。在具體的田野工作與民間文獻調查整理對比分析中,區(qū)分出了宗族村落中多個不同的家族概念,從尋常可見的宗族、房支中,提出了作為家族觀念的一種重要的“甲分”概念,并意識到“甲分”與“保甲”制度之間的關系,并能對白鷺宗族社會中“甲分”形成的源頭作出一定的擬測論證。這些細微的思想意識的發(fā)展也可以說是一個前后相繼的推理過程,也是田野進入文獻后逐漸反思所形成的。順著這樣的研究思路,隨后的內容自然進入到宗族歷史及社會生活中去,文獻中單面相的文本在具體的田野生活中呈現(xiàn)出多面相的飽滿內涵,單姓村的宗族社會中同樣存在多階層的劃分,宗族內部是一個多種力量,不同甲分、房分之間的對立共融過程,在宗族外部,宗族作為一種凝聚起來的力量又在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宗族與外部力量在不同時期的關系進一步促成宗族社會勢力的變化,宗族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適應了此種變化,在宗族的內部形態(tài)上有所體現(xiàn)。由此而形成的研究方法及隨之展開的枝節(jié)梳理,也是她在進入田野調查之后積極反思得來的。

贛南所處的地域是歷史上南遷移民的重要移居地,贛州所在的客家區(qū)有河西片與河東片的區(qū)分,河西片以明清移民居多,河東片則在唐代以來就陸陸續(xù)續(xù)有大量移民開始遷入。北方的移民到達長江后,經(jīng)過九江、鄱陽湖進入贛江流域,順著這條南北交往的大動脈經(jīng)過贛州又輾轉到達閩粵地區(qū),贛南、閩西、粵東也形成了客家文化區(qū),三角地區(qū)的宗族文化較為發(fā)達,不僅存在北方移民南遷的過程,同時也有閩粵地區(qū)定居的人回遷贛南的過程。由贛南向西,到達福建的福建長汀地區(qū);從贛南經(jīng)過信豐、安遠到達廣東梅州;從贛南南下經(jīng)過大余到達廣東的南雄,這三條線路是民間經(jīng)常來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移民也經(jīng)常圍繞著這一帶遷徙經(jīng)商,至今在贛南地區(qū)還可以聽到許多的祖先敘事故事是跟閩粵文化相關聯(lián)的。在其后來研究所涉及的有關“木客”傳說的內容上,可以看到贛南、閩西、閩江一帶所存有的相類似的“木客”歷史記憶,也說明了贛閩粵地區(qū)文化是相對獨立且自成一體發(fā)展的。盡管其中體現(xiàn)出區(qū)域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文化上的差異。白鷺村所在的區(qū)域范圍,屬于贛閩粵地區(qū),同時也處在由鷺溪河流經(jīng)龍頭、龍溪各村落而后繞過贛江十八險灘進入贛江下游,到達廬陵、豫章、九江、漢口、南京甚至處在黃河流域的各個北方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上,對白鷺文化差異性的表現(xiàn)及原因的闡釋分析,結合了田野調查、文本分析、地域背景、歷史交通、結構人類學等多學科板塊的知識,超越了原有的知識體系架構,也是其進一步打開學術視野,深化專業(yè)知識體系的必然要求。

金秋時節(jié),接到張麗君郵件,告知她的博士論文已經(jīng)申請到出版資金,不久有望出版,吾聞之欣欣然,為她高興!她希望我寫一序,我忝為她博士生導師,給自己指導的博士論文寫序,談談論文的大體內容和寫作情況,亦在情理之中,便痛痛快快地答應了。于是,就有了以上這些拉拉雜雜的文字。

附贅一筆,這部論文是她四年讀博的一個學術成果,讀博期間她還收獲了一個人生成果,那就是庚寅年喜獲麟子王寅潤。該虎子天庭飽滿,面容端正,身體健碩,活潑聰穎!時節(jié)不居,歲月如流,屈指數(shù)來,該子明年當上學讀書了,真是可喜可賀!個人的學術成果雖然猶如杯水,但只要匯入我中華民族文化建設、文明復興的長江大河,就可以永不枯竭、浩浩蕩地奔向浩瀚的大海,去掀起萬丈狂瀾!但愿她人生的碩果,也能夠健健康康茁壯成長,長成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誠可謂:窗外時節(jié)雖初冬,祝福勝過春意濃。喜看今日手中枝,來年望成參天松!

是為序!

img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盐津县| 青川县| 沈阳市| 九江市| 双城市| 静宁县| 北安市| 来安县| 黔南| 呼伦贝尔市| 株洲县| 新田县| 盐边县| 河南省| 南京市| 金溪县| 和顺县| 绥阳县| 陆丰市| 天台县| 双江| 广南县| 吉林市| 临泽县| 类乌齐县| 镇康县| 蓝山县| 绥阳县| 孟连| 温州市| 车险| 双峰县| 蓝田县| 和顺县| 济阳县| 泾阳县| 桑日县| 洱源县| 班戈县| 巴林左旗|